清代的高考移民

发布时间:2014-02-27 16:06: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移民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发展程度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这两个因素在清代的科举制度中就已经存在,因此当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冒充异地户籍参加考试的现象,史称冒籍,并且成为一个损害科举公平性的严重问题。

大体来说,清朝科举制度中,县一级考试称为县试,考中就是秀才。省一级地称为乡试,考中就是举人。最后就是去北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中就是进士。不同的省、不同的县,都有不同的录取名额。比如乡试,清初,顺天、江南皆百六十余名,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皆逾百名,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西、广西、云南自九十余名递杀,至贵州四十名为最少。这样的名额分配方案,就催生了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的主要流向是从东部流向顺天、西部落后地区。表面上看起来,江南有160个录取名额,是全国最高。但事实上,江南一带素来文化发达,教育兴盛,人才辈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动辄数万名,160个名额,确实是杯水车薪。而顺天乡试,由于是首都所在地,受到特殊照顾,名额也是全国最多,竞争相对不是那么激烈。据学者研究,当时江浙一带中举的比例为1451,而天子脚下的顺天府,录取比例是201。这就导致许多江浙士人想方设法改换户籍,去顺天参加高考。至于西部地区,虽然录取名额较少,但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东南沿海地区的考生相比起当地考生,更有竞争力,因此也是高考移民热衷的线路。乾隆年间,广西教育厅长曾经向中央投诉:浙江、江西、湖广、广东等省之人冒考广西者尤多,大抵或因父兄作幕,或因亲友贸易,诡计影射,混入考试

对于冒籍这种行为,清政府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规定有假冒籍贯者,该生及廪保一并黜革,因而中式者,革去举人,照例治罪。仍将送考、收考官、出结官、学臣、地方官、教官一并议处。也就是说,一旦发现高考移民,不但本人要受到追究(一般是遣回原籍,停止报考资格若干年),就连相关的官员也要受到牵连,受到处分。

尽管如此,终清朝一代,冒籍之风一直禁而不止。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社会向上的通道狭窄,除了参加科举,很难再在跻身社会上层的渠道。就连一些富商大贾,虽然发了财,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还是要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身份。事实上,清朝高考移民的主力是商人及其子弟,普通老百姓,想移民,也没有那个实力啊。其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却没有适当照顾教育发达地区的利益。其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人为地设置特权。特权的存在,必然导致人们向往特权,并通过不正当手段参与特权阶层,分享特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b398c4fab069dc5122011e.html

《清代的高考移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