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古诗词三首 长相思人教新课标

发布时间:2019-11-20 00:51: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以诗引题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师: 你能背诵一首思念家乡的诗吗?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生齐读课题)

2.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

3介绍词人

师:《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不知道同学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可能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对他知之甚少,没关系,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曾两次随康熙皇帝远行。)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长相思》正是纳兰性德在随康熙皇帝远行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词。

4介绍词

: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歌曲《长相思》

师:词一般分上下两阕。谁能读一下这首词的上阙?下阙谁来读?

设计理念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

二、初读

师:现在,孩子们一定对这首词充满了期待,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自读提示(出示课件),谁来读自读提示一?

1、读准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2、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师:请结合自读提示,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自由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1──“为什么要读平声?【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意上下阙的停顿。

师:词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学生继续回答。

师:孩子们,离家乡很遥远,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自己试着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长相思》)

【设计理念】本环节体现读的层次性。在读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动情的引读,不同的读诗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激起他们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三、 读懂《长相思》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

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思考:作者的“心”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思考:作者的“心”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2、上阙

师:谁能说说上阙的意思?

师:谁说一说,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

生:将士们跋山涉水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夜里,住宿的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火。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整个上阕部分?(两个学生读)

3下阙:结合字,感悟乡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阙的意思?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从哪里知道作者心系故园?

生: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来,作者的心在故园。

师:故园无此声,故园里没有什么声音?

生:故园没有风声,没有雪声。

师:故园里不是没有风声、雪声,只是此时作者远离故园,那风声、雪声就格外激起了绵绵的思乡情。

:没有军营里嘈杂的声音。

师:嘈杂就是词中的那个词?

师:故园是那么宁静和安详,哪怕在梦中回一次故园也好啊。可是梦不成梦不成这三个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能读懂作者非常思念家乡,连觉都睡不好了。

生:我能读懂周围的声音很嘈杂,让纳兰性德睡不着觉,做不成梦了。

师:是啊。回故园一次的那个梦都被打破了,纳兰性德思念家乡的那颗心都————碎了。(板书:碎

师:如果此时此刻作者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

师:带着你的感受自己来试着读一读整个下阙

师:谁愿意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整个下阙?(两个学生读)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形容。

师:是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朗读《长相思》(男女配合读,小组合作读,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

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纳兰性德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

【设计理念】要读出词的韵味,首先要入情。了解作者经过的地点,感受路途迢遥、军旅不易,这是思乡的情感基础之一;充分想象征途、故园两个世界里的声音,思乡情感在对比中自然爆发。当然,“长相思”仅仅理解为军旅之怨、思乡之情是不够的,结合词人的背景、责任、理想等因素也可能是他不远离征途的重要原因,学生的思绪在此停留盘旋,全词的格调顿添亮色,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感悟古诗词的意识。另外,教师深情的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让学生品尝到诗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

师:这就是为什么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千古传唱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师: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长相思》。

师:谁能试着背一下?

【设计意图】经过细细品味后,我们理解了诗意,体悟了诗情,为诗中优美的语言陶醉着,被诗中绵绵的情思感染着,大家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至此,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五、拓展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继续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

2、搜集纳兰性德的其他词,选择喜欢的背下来。

【设计理念】学生要真正学会品读古诗词,一是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有实践的方法与目标。以进一步走进《纳兰词》为驱动,鼓动学生去《纳兰词》里实践,感悟词人词心,这既是课堂学习延伸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堂从“教练场”走向“游泳池”,引领学生到诗歌的海洋里去徜徉。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板书设计: 长相思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身在征途 心系祖国

心系故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d6261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86.html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古诗词三首 长相思人教新课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