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发布时间:2014-05-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意义——周顺泉
摘要: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同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应属姊妹篇,同时承接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在第三篇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克思讲剩余价值还有一种就是本章的相对剩余价值,本章一共分为四章,虽然我们可能之前接触过什么是剩余价值,但是都是后人解读出来已经现成的,至于马克思想表达的是怎么样的相对剩余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原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看这一章的原因,我的哲学素养比较低,把相对剩余价值拔高到一个很高的哲学角度不太现实,因此我只能在一个可以说比较接近经济学的角度去解读并且浅显的涉及我原本就比较浅薄的哲学知识。第四篇并不像我们看上去的那样只是简单的介绍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马克思其实是在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高度的赞扬资本主义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并促进大生产的一个根源做一个揭示,并且说明了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会处出现机器,机器是怎么让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增加的,相对剩余价值最初出现并扩大的方式,协作。以及资本主义最早期的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地位,他为什么被取代,但是这些也并不是最根本的,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其实马克思最想揭示的是所谓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现在给其工人相对的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给定工作日,法律保障工人的权利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资本家并不是单纯的善意的爆发,资产阶级政府其性质并没有改变,工人甚至受到更大的剥削,这些都是本章的重点。接下来分章来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 机器 工厂 劳动生产力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本章介绍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马克思从上一章工作日引入,讲工作日的一部分只是生产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的等价物。工作日这一部分是不变量,这个区域外的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时间,我知道工作日是有限制的,a--------b--c,我们把ac看做是一个工作日的话,那么我们首先知道ab是固定的,在一定的相对的社会条件下。而ac是一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是有限制的,首先就是表现在不能超过劳动力的极限,并且越来越受到立法的限制。资本家看到了改变这个相对的条件,使ba运动,这样就能相对延长剩余价值的量,资本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压低向劳动者的预付资本使得ab的产生时间减少,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举例( )但是这种应该排除,我们假定的是劳动按其十足的价值买卖的。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不能减少劳动者的工资,想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只有相对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解释彭丹的疑惑)剩余劳动的延长只能是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同样的生产资料我们用更少的时间生产出来,做到这一点年要提高劳动生产力,由此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我们把延长工作日得到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而把劳动力的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改变工作日的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为此,要想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要在那些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不变物质要素部门生产力提高,使得其商品相应的便宜也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里有再次回答了某人的疑惑,同时这里牵扯到一个货币价值的问题,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其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相反,相对剩余价值则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十二小时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总是生产那么些钱表示的商品。也就是说以前我们生产五部手机,每部10元的话,现在我们生产10部手机,市场价格则应为5元。生产力的提高,单位价值降低了。 总结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总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节约劳动,但是绝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只是为了生产一定量的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
二、协作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少但是很突出就是协作,协作是很奇怪的,在资本主生产早期,我们看到资本想扩大生产,只能是雇佣更多的工人来生产,一个工人生产一件商品需要十个小时,生产十件商品必然需要雇佣十个工人做十小时或者一个工人工作100小时,在价值生产上只能是许多个数的总结,看资本家的需要来组织生产的人数,不会引起任何的变化但是在一定限度内还是会发生变化,象化为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化的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平均时间,劳动力的个体差别是存在的,比如周末我们举行了一个活动,有的人扎气球的速度特别快是其他人三倍,有的人充气有特别快,如果把这两个放到一个专门扎,另一个专门充气,则他们这个个体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到三倍,远高于社会生产率,我们知道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高于这个必要时间的个别时间,则会是上面讲到的相对剩余价值变多,资本家获得价值增加,这就是靠协作的力量形成的。时我们还看到一个概念,我总结其为规模效应的一部分,一部分生产资料现在是在劳动过程中消费掉的,一方面,商品交换的价值不会因为他们的使用价值得到某种更有效的使用而增加,另一方面,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规模会增大。就像1000人的工厂总比一千个个人的独立的作坊面积大的多,但是他们的消耗则会降低,这表现在现在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了大工厂扩大规模则会增加利润比例,并且不变资本降低消耗。
我们从这里得到协作的概念,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的一起写作协作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就是协作。同样接上面我们采用马克思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步兵连的进攻力量比单个的士兵的进攻有效的很多。而且协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可以把不同的工作分成很多环节的部分,每一个阶段工人只需掌握其先关先进的技术就可以了,甚至可以变得更加熟练,使得原来的不能同时工作的可以同时进行,从而可以使得整个的生产率提高,这就变相的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缩短了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同样数量的单个工人工作日总和生产的产品,协作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

马克思还看到了很多协作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另一方面,协作可以使得生产规模相比对应的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举例(大坝,航天,高铁)而且节约费用。协作摆脱了个人的局限,并发挥出他的属种的优势。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一部分。
但是马克思在分析协作在资本主义社会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也在批判他,因为工作的过度细分,生产非常的依赖资本家的指挥,从属于资本的劳动一旦成为了协作劳动,管理监督就出现了并且成为资本的职能。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
种有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的过程的特殊职能,同时也是一种剥削社会劳动的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
资本主义的管理具有二重性,因为他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正如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样,协作本身表现为与个体的独立劳动者的对立的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过程的方式。所以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同时雇佣人数较多的雇佣工人,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起点。
三、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马克思讲协作主要是为了说明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工场手工业,这一资本主义早期重要的生产形势的基础,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生产方式进行的,一种是把不同的手工业者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联合在一个工厂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人之手才能完成。另一种方式是生产逐渐的分散为很多部分,每个工人固定的完成一类工作,不同的手工业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完成,但是手工业的协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个的工人可以完成全部工序,另一种是出现了分工,个工人固定的座做一部分工作。手工业形成的方式的二重性造成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的二重性,一方面他以不同种的独立的手工业的相结合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以同种手工业者的协作为出发点。到这一点马克思就开始讲协作的问题了,这为后来批判机器出现加重这种单方面的机械性对人性的摧残。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本节接上一节说明,协作分工的好处及为什么要专业化分工,因为这样子使得工人只花费时间精力在一个局部的分工上,这样就会使得工作更加的熟练,率更高,劳动者变成局部的工人,因而花费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顺序进行整个系列的操作的人数要少,构成工场手工业活的总结体,与独立的手工业者比较能在短时间生产较多的产品。工场手工业在工厂内部把社会上现存的各种手工业的自然形成的分立再生产出来,并系统的发展到极端,从而在实际上生产出来局部工人的技巧。也把局部的工人的劳动转化为一个人的终生职业。这样一代传一代的积累下来的熟练就会出现(印度工人那种娴熟的制造技术)
另外的重点是工具,马克思讲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也取决于他的工具的完善程度。不同的生产需要不同的适合的工具,也各有其劳动工具的特殊性,(伯明翰生产300种锤子)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局部工人及其工具构成了工场手工业的简单要素。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工场手工业和有机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有时交错在一起,但是却是两个本质不同的类别,工场手工业在后来转化为机器大工业时,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这种二重性起源于制品本身的性质。(手表)还有一类的是制造针线,他把很多程序结合在一起,这样会节约制品的各个阶段之间空间距离,从而节约了劳动。我们把工人分成局部的之后,不同的局部工人操作需要不等的时间,这样就会提供不等量的产品,由此各个环节之间的结合必须确定一定的人数这样就成了一个固定的比例,我们前面的讲的估摸效应就应该从这里看到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一个比例是最低的增加产量但是又不造成劳动力的浪费。马克思讲工厂手工业时期很快就表
明,减少必要的劳动时间是共识,因为我们看到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产品,资本家可以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为此资本家实行工场手工业并且致力于专业化生产,分工完成,为的也是这个目的,因此机器的出现也成为必然的事情,特别是需要很多人力的地方例如磨碎破布的造纸,但是工厂手工业时期的机器更多的是许多局部工人结合成的工人的本身的总体。出现了各种分工之后因为总体的工人的各种智能不一样为此就出现了劳动力的等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资制度。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现在出现了局部的劳动也就是说有了分工,根据劳动的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这样就是一般的分工,在细分为亚种和种就有了特殊的分工;工场内部的分工叫做个别的分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前提,所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工场手工业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且增加社会分工。
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厂内部的分工,有很多相似点和联系,但是不仅有程度上的差别还有本质的区别。(由毛皮到鞋的制度过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各种局部的劳动分散在广大的面上,是局部的工厂内部的分工与社会内部的分工变得模糊不清,他们时间的联系都是通过商品结合起来的。工场手工业分工以生产资料集中在一个资本家手里为前提,社会分工则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相不联系得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对资本的重要性,原始资本快速积累的奶妈)
人数较多的工人受同一资本的指挥,及时一般协作的起点也是工场手工业的自然起点。由于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定劳动在一定时间消耗的原料也越来越多,资本家手中的最低限额也变大,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量也变得越大,会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就会越来越多的转化资本,这一部分马克思开始讲为什么工场手工业会跟资本主义息息相关,,在工场手工业当中,执行职能的拉动体是资本的一种存在方式,有许多单个的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是属于资本家的,各种劳动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就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工场把工人变成局部工人,是工人畸形发展,(工业病理学的材料来源)并且在工人中间划分等级,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政治经济学总结的非常好,把分工一般看成是用同样的劳动量生产更多的商品并且加速资本积累。古代的著作家只重视商品制造的更好,产品由于生产者的分工数量增加,但是他们没有考虑交换价值的问题,而是使用价值的增加。但是马克思讲到,工场手工业最晚上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当时一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这就进了下一章的内容机器的出现和机器的发展的意义。
四、机器和大工业
前面讲协作、分工、又是工场手工业对资本的重要性,都是为了本章介绍机器引入的因为协作的发展,机器代替了人,这才是资本主义站稳脚跟,并且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剥削最直接的表现,当生产进入了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很明显,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生产出了大量的商品,而这么高的生产率工人反而失业、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因,受到更加的剥削,也反映了资本的剥削程度,对资本的追求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批判越发的明显。 1、机器的发展

这一部分主要是讲机器的起源,以及机器的动力起源,使用的原因,机器的使用不是为了减轻工人的辛苦,而是为了减少为生产工人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从而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相对剩余价值的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工具是简单地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其组成有发动机、传送机构和工作机,另外一个工业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的部门的变革,也就是说的机器的机器,也是所谓的大工业掌握特有的生产资料,机器本身用机器来生产得以自立。
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转移
机器总是全部的进入劳动过程,但是却始终是部分的进入价值增值的过程。它加进的价值不会大于他磨损而平均丧失的价值,加进的价值与机器定期转给产品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作为价值形成要素的机器和作为产品形成要素的机器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机器上使用与磨损的差别较大,所以虽然看来机器没有变化就像李嘉图夸大机器的作用是忘记了机器的损耗一样,我们应该考虑加入到产品中的价值。同时因为机器的使用减少了劳动力,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所代替的劳动力衡量的。不是由自身的价值或他所代替的工具的价值决定的。 3、机器生产对工人的影响
这一部分主要分为机器的使用对妇女儿童的影响、工作日的影响、还有劳动的强度增加。对于妇女儿童则是让工人家庭的弱势群体也可以进入劳动过程的形成,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仅是维持劳动者自己生存还有其家庭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现在机器的使用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生产中,打破了男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仍在进行的对资本主义的专制的反抗,是的劳动力贬值了。这不仅贬值了劳动力,同时也使得妇女儿童健康受到摧残,工作日延长了是因为,生产率提高了,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时间变得短了,相较之下工人的工作日是相对的延长了。考察绝对剩余价值的时候是延长了工作时间,现在是机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产品的速度增加了劳动的速度增加,相对的就是劳动强度的增加,使工人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是也承受更加大的强度,而工人的慢慢抵制加上劳动强度增加不能过度的延长工作时间,所以这里也介绍了只有提高生产力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用来在同一时间生产处更多的剩余价值。 4、工厂
这一部分引入了工厂作为机器的使用使得工场手工业传统的分工消失的原因,熟练的使用工具到了由机器来生产,但是基本情况依然是过去终生专门使用一种工具,现在终生服侍一台机器,这对于人的神经系统的摧残是非常厉害的,压抑肌肉的发展。
5、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这一部分主要讲历史机器是如何兴盛起来的,这其实也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斗争,机器的使用造成工人的慢性的贫困,并且机器被称为对抗工人反抗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机器使得对工人的需求的减少 6、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得到补偿的理论
机器使得部分工人失业,加重了市场上的自由劳动力,加重了灾难,其实机器的生产直接的是增加了剩余价值,和这些剩余价值体现的商品,使得资产阶级的消费出现新的领域例如奢侈品,生产生活资料的增加,使得那些在较远未来才会出现的现在要提前出现(运河、船坞)等。
7、工人随着机器的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 棉纺织业的兴衰 机器已经获得了采用,但是工人的需求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 因为生产领
域获得了扩大,但最终又因为机器生产机器而使得工人需求减少,工厂人数的增加是以投入工厂的总资本的比例不断的更加迅速的投入为前提的。 8、大工业引起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传统的手工业和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消失,因为机器带来了严重超越的效率(制针),工厂制度的发展各生产部门规模发生了变化,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将各个过程分解,就得分工就会发生溶解,英国的“廉价劳动”也不存在了。接下来说的是现代工场手工业,但是这个现代我感觉应该加“现代”,工厂制度机器的使用更多的儿童妇女加入到生产中,无疑是严重损害了儿童的健康。(少年酗酒)现代家庭劳动实行实物抵押制使工资实际的得到的更少。马克思在批判现代的手工工场以及现代家庭这两个模式后讲述了现代工场和家庭向大工业过度,其实是有了优劣分析的方式
单靠残酷的过度劳动和夜间劳动来实现劳动力的便宜化达到了终点时工厂生产必然出现,这是工厂生产来的原因,家庭手工业还有工场手工业被取消,为机器的使用,年龄小的儿童被排除了,机器工人工资增加了,出境好的工场手工者被迫工资降低。危害弱势群体的现象少了,更是由于工厂法的出现这种进程加快了。 9、工厂立法
是社会对其生产过程的自发形态的第一次有意识,有计划的干预,这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部分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健康。 10、大工业和农业
大工业促进了社会历史的进程,减少了农民的数量,使其转变到雇佣工人的队列,消灭旧社会的堡垒。但是资本主义发展了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但也是他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集中资本化,生产资料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农民变得一无所有。
结语
本章,个人认为就是我们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去批判资本主义,解释资本主义的相对剩余价值的来源,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将隐藏的公式解释出来,但是更多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显示出来的历史进步意义,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242c246581b6bd97f19eafd.html

《解读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