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 赞美

发布时间:2011-02-11 23:54: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穆旦 赞美

思想内容

  《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着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沉痛,又凝重、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诗作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人公,既表达了作者个体的感受,也涵盖了所有忧国忧民的炎黄子孙的心声。“我”的赞美,具有群体性意愿的特点。
  全诗由四节组成。第一节用密集的意象(山峦、河流、草原、村庄、鸡鸣、狗吠、野草、干风等等)来描绘祖国,传达出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之情。作者并不回避苦难与贫穷,他用“佝偻”来形容人民,说他们生活在“耻辱里”,但是,作者仍然要以自己像受苦人民一样的“带血的手”,来“拥抱”人民。
  第二、三两节集中刻画了一个“农夫”的形象;这个农夫,实际上是广大劳苦民众的典型,是灾难中的中华民族的象征。“他”的身上压着“希望和失望”,在国难当头时,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穆旦这样写“农夫”的艰辛、苦难、坚忍与觉醒,直至舍身殉难,正是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赞美”。
  第四节是作者的自我剖析:他在“踟蹰”,为严酷的现实,更为“耻辱的历史”;但他也十分清楚地意识到,等待的结果只能是“无言的痛苦”,唯有像“农夫”那样奋起,祖国才能够获得新生。这一节的最后两句重复“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不仅与诗的前三节的结尾呼应,更突出了作者对民族崛起的强烈呼唤与坚定信心。

艺术表现

  《赞美》一诗具有“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的特色。穆旦曾这样评论自己的《还原作用》:“其中没有‘风花雪月’,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来写它,而是用‘非诗意’辞句写成诗。”《赞美》也如此,语言绝无旧诗词的味道,基本都是当代口语,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却强烈地表达出现代人的“较深的思想”与诗情。
  《赞美》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善于利用繁复的句式(如叠加的定语)、反复的咏叹(如“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来塑造意象、传达情感和思想,有着“新诗中不多见的沉雄之美”。

1)《赞美》一诗的作者是穆旦,他原名 (单项)

窗体顶端

    A.曹辛之          B.陈敬容          C.杜运燮          D.查良铮

窗体底端

2)穆旦《赞美》一诗作于(单项)

窗体顶端

    A.1937            B.1941            C.1945            D.1948

窗体底端

3)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穆旦属于(单项)

窗体顶端

    A.创造社诗人      B.新月派诗人      C.七月派诗人      D.九叶派诗人

窗体底端

4)穆旦有三本诗集,其中第一本诗集名为(单项)

窗体顶端

    A.《穆旦诗集》    B.《旗》          C.《探险队》      D.《他死在第二次》

窗体底端

5)《九叶集》是20世纪40年代(主要是1945——1949年)国民党统治区九个较年轻的诗人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和穆旦的作品的选集。《九叶集》的出版是在 (单项)

窗体顶端

    A.1949          B.1954          C.1976          D.1981

窗体底端

1)穆旦的《赞美》一诗,共有四节,每节的末句都用“ ”,以造成反复咏叹的结构形式。

2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一批青年诗人如穆旦、杜运燮、袁可嘉、陈敬容、郑敏、唐湜等,被称为“ 诗派”的诗人。

3)穆旦早年考入清华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毕业于 大学,《赞美》一诗就写于他在该校执教时。

4)穆旦的《赞美》一诗,共有四节,其中二、三两节主要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

5)穆旦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翻译过许多著名作家的诗作有普希金《欧根·奥涅金》、雪莱《云雀》和 的《唐璜》等。

1)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九叶

3)西南联合(或“西南联大”)

4)农夫

5)拜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1425707fd5360cba1adbb2.html

《穆旦 赞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