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冬至祭祀

发布时间:2019-02-25 05:48: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天坛冬至祭祀

【篇一:天 坛】

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在北京内城正阳门外,原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改称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孟春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祀天的地方。

帝王郊祀是一种祭祀的大典。古代祭祀对象有皇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日等。汉武帝定郊祀之礼。冬至在南郊祀天,夏至在北郊祭地,所以称祭祀天地为郊,表示敬事上帝。古人认为这是国家大事,所以在各种礼仪中置于首位,称为五礼之首。从汉代以后一直延续下来。

天坛共有两道坛墙,分出内坛和外坛。平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内坛里建有斋宫和祭坛。斋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正殿为砖砌结构,整个建筑没有梁、枋、大柱,因此也叫无梁殿。正殿后是寝殿。正殿月台上有两个石亭,北为斋戒铜人亭,南为时辰牌位亭。宫墙有两层,外宫墙环绕回廊163间,回廊外还有宽11.5米的御沟。按照古礼规定,皇帝祭天前三天就要来斋宫斋戒,不吃荤腥,不喝酒,不吃葱蒜,不吊丧,不听音乐。从清雍正时起,皇宫内建斋官,举行礼仪前四五个小时才到斋宫来,事实上斋宫就成了临时休息的场所。

祭坛共有两座,祈谷坛在北,圜丘坛在南。二坛在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中间有墙隔开。祈谷坛的中心是祈年殿,明清时为北京最高的建筑之一。嘉靖二十四年在明初大祀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大殿为圆形,殿顶共三层檐,攒尖式圆顶,上层蓝色,代表上天,中层黄色,代表君主,下层绿色,代表臣民。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缮时将三层檐都改成蓝色琉璃瓦,改名祈年殿。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建的。中央四根龙井柱,象征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象征一天十二时辰。加起来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节令。三层相加二十八根,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殿内四周不用墙壁,全用隔扇门。殿顶不用大梁长檩,而用二十八根大柱与三十六根枋桷互相衔接支撑。殿内正中地面上的平面圆形大理石,有黑色纹理,自然形成龙和风的花纹,与殿顶九龙藻井相应,俗名龙凤呈祥石。传说这块石上原来只有风纹,殿顶藻井上的雕龙常下来戏凤,不料有一次赶上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着行礼,把金龙玉凤都压到圆石里了,就变成了一龙一风的龙凤石。

从祈各坛到圜丘坛,中间有一座丹陛桥,将两座祭坛连接起来,桥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这本是一条大路,之所以称为桥,是因为下面有一条隧洞,与大道成立体交叉。桥面中间是神道,两边是御道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桥下的走牲道,是赶运祭祀所用的牲畜所走的路。祭天前,由外坛西南隅牺牲所的所牧赶着牛、羊、猪、鹿、兔等穿过桥洞走牲道,送到宰牲亭屠宰。进牲时前面用龙旗鼓乐开道,牲口用黄绒绳牵引,所以这里又叫鬼门关。传说天坛鬼门关里,关的是江西龙虎威山上的鬼,是张天师进京收押的。所以当时兵丁夫役王公大臣都不敢进出桥洞,就连洞门左右也没人敢走。

圜丘坛以北有一处建筑,叫做皇穹宇,是存放圜丘祭祀牌位的地方。正殿为圆彤,明嘉靖九年(1530)创建,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屋顶在明代原是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改成单檐蓝瓦圆攒尖顶,骧金宝顶。殿顶内采用多层斗拱形式,形成美丽的穹窿圆顶。殿内彩画用描金和沥粉贴金手法,辉煌华丽,在当时建筑中独树一格。皇穹字外面有一道圆形围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波可沿内弧反射传递。从皇穹宇到围墙南面的琉璃门之问有一条石板甬道,在皇穹宇南台阶前由北而南第

一、二、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中央、面向殿内拍一下手掌,可以听到一声洪亮的回响,站在第二块石板上照样拍一下手掌,就会听到两声回响。站在第三块石板上拍一下手,可听到三声回响。这是因为三块石板在这道圆形围墙中心,所以不论站在哪块上击掌一次,都能听到它的回音,只是由于音波从圆墙折射回来的距离不同,才会听到次数不同的回音。两个人如果分别站在东西两端墙根,一个人靠墙说话,声浪就会沿墙连续折射前

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头,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

圜丘坛是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外有两道越(wei)墙,第一重方形,第二重圆形,象征天圆地方。圆形内墙四面有门,都是六柱三门。坛高一丈六尺,共分三层,露天圆形。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边都有汉白玉栏板和望柱,刻有精细的云龙图案。坛面铺石用艾叶青石。古代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九是阳数中最高的,常被用来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圜丘坛所有的石板、栏杆、栏板以及四面台阶都与九字有关。例如坛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名为天心石,又叫太极石。从中心向外,三层台面,每层铺九圈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1圈是9块,第2圈是18块,第3

圈是27??依次类推,到第9圈是81块。中层从第10圈的90块到第18圈的162块。下层从第19圈的171块到第27圈的243块,共计3层,37893402块。又如四面栏板,上层是72块,中层是108块,下层是180块,共360块,正合周天360度。又如台面直径,上层为九丈,名一九,中层为十五丈,名三五,下层为二十一丈,名三七。台面中心的太极石,也有声波反射作用,站在上面说话或唱歌的人,自己会觉得声音格外响亮,但在圆心以外的人昕起来却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声波传到四周石栏,迅速反射回来,圜丘坛上的半径较短,回声太快,只有0.07秒。发声者分不清是原音还是回音,只觉得声音特别响。皇帝把这看作是天下万民对朝廷的归心和响应,所以这块天心石又称亿兆景从石。亿兆是形容百姓之多,一万个亿叫做兆。即影,景从是紧相追随,如影随形的意思。

明清时郊祀每年举行三次,皇帝亲自主持。正月上辛日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上天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到圜丘坛举行雩(yu)礼,为百谷祈求膏雨。冬至到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五谷业已丰登。大祭时,主祭皇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每年冬至日祭天以前,要对天坛进行一番全面修缮,从皇宫到天坛之间的大街也要修整得面目一新。祭天时,在丘坛上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有天青缎子临时搭的神幄。上层正面主位是皇天上帝,东西两侧配位是皇帝的祖先。中层东西两侧是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的神位。神位前陈设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猪和酒果菜肴,各种盛器和礼器有七百多件。台阶下东西两侧还设有铸钟、玉磬等乐器,六十多件乐器组成中和韶乐。是传说中舜所作的乐曲之名,儒家认为韶乐是中正和平的稚乐,帝王举行礼典仪式时必须演奏。皇帝斋戒后,从斋宫起驾,斋官鸣钟,到圜丘坛,钟声停,鼓乐声起,大典开始。坛东南烤牛犊,西南悬天灯。因为祭祀是在黎明时举行,所以圜丘坛内墙外面西南方向有三个灯杆,灯杆悬大灯笼,叫做天灯,用来照明。同时在燎炉焚松柏木,檀香木,香烟缭绕,火光可以照亮全坛。大典分为迎帝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攫燎等九项仪程。每项都奏不同乐章,皇帝率领百官三跪九拜。直到焚烧祭品后才算结束。整个祭祀过程中不许有一点小差错,哪怕字迹有一点模糊,坐褥不够整齐,有关人臣也要被革职杳办。天坛中除了斋宫和两大祭坛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建筑。如皇乾殿、神乐署、牺牲所等等。使人们感兴趣的还有祈年殿东南方的一组七星石,是八块巨石组成山形朵云纹,传说永乐迁都北京后,想修一座祭天地的祭坛,但发愁选不准方位。一天夜里,北斗七星落地,皇帝就决定在此筑坛。据说七块大的是北斗七星,一块小的是北斗星主。这是不可信的。据专家研究,这些石头不是陨石,石形石纹也是人工刻成的。有资料记载说七星石是明嘉靖九年增置的。嘉靖帝迷信道教,因道士说祈年殿东南方太空虚,对他的皇位寿限不利,所以建七星石在此镇压风水。

天坛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科学原理,因此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篇二:天坛传说】

天坛传说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室举行祭天大典的祭坛,是天子向天帝表达敬意,祈求国泰民安、国运长久的祭祀场所。皇室每年要在天坛举行3次祭祀活动——祈谷、祈雨、祭天。有人统计,明清两朝前后28位皇帝,曾有22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

天坛的建筑,有圆的坛、方的墙,外坛墙和内坛墙构成了北圆南方的形状,这个形状正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体现。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融入,使被赋予祭祀功能的天坛建筑群和由皇帝主持的祭天活动,具有了神圣而独特的人文寓意。北京城区的市民和周边郊区的乡民,因直接受到天坛建筑群神秘性和神圣性以及祭天大典的激发和影响,久而久之,便创作出了一些关于天坛的口头传说。这些口头传说的产生,以及对一代代民众的影响,从根本上说,表达与反映了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下的广大民众的生存意愿和现实诉求。天坛建筑群的一柱一础,祭祀活动的一鳞一爪,因其蕴含着天地沟通的神圣寓意,而给了参与传说创作的民众以灵感的空间与想象的激发。受传说的内在规律的支配,愈是神圣的或神秘的领域,就愈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围绕天坛和祭祀而产生的民间口头传说,既有神圣性,也有世俗性,圣与俗的统一,成为天坛传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根据北京市民间文学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历次调查采录,特别是2010年的调查采录所获得的口述记录文本来看,天坛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五类:

建坛传说。《天坛的由来》、《天坛建立之说》、《建祈年殿的故事》、《嘉靖重修祈年殿》等传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皇家与天坛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神童相助修圜丘传奇》中讲述说,乾隆扩建圜丘时,一个要饭的小童,帮助工匠们画出九九祭坛图,完成了皇上要求的从坛面到台阶,所用石料都应是九或九的倍数,阐释了天坛建筑中的的象征意义。

景物传说。景物传说或风物传说,在我国特别发达。老百姓把自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赋予灵性,创造出美丽动人的传说,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坛的景物也一样,成为老百姓口头创作的重要题材。对于北京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天坛是皇帝与天对话的地方,是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所有的建筑都充满了神奇色彩,每座建筑的构成都由主宰,体现着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天坛景物传说题材的天坛建筑群大多不是自然物,而属于人造物,工匠们把建筑科学与人文理念融为一体。我们看到,天人感应观念的融入,为天坛的景物传说涂上了一层神奇和神秘的色彩。

天坛故事。传说的创作,一般是有现实生活的人物或事物作为依据,其体裁特点是解释性的。而天坛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些在流传中显然突破了传说体裁特点的限制,虽然也还保留着某些解释性的痕迹,却更像是幻想故事或生活故事。如益母草的传说。清乾隆年间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里就有关于天坛益母草的记载,清道光时麟庆著《鸿雪因缘图记》中有《天坛采药》一章,清吴长元著《宸垣识略》中也有此传说的记载,这说明,民间早就有关于益母草的种种传闻,逐渐被民众附会到天坛的传说中来了。再如《甘泉与天坛的甜水井》的传说,也是有渊源来历的,清人王士祯曾做诗:京师土脉水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好,清波一勺买千钱。这里的清波一勺买千

指的就是传说中天坛甜水井的水,说明天坛甜水井的传说,至少在清代就已广为流传。

坛根儿传说。坛根儿是北京老百姓对天坛周边地区的称呼,以天坛为中心,北有金鱼池、西有天桥、东有法塔和四块玉、南有筒子河,这些地方俗称坛根儿,历来都是普通劳动者的聚居之地。在这里流传的传说很多,如《金鱼池和龙须沟》、《龙晴金鱼》、《沈万三脚跺金鱼池》等,反映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被称为坛根儿的天坛周边地区的一些传说,被逐渐附会、纳入、融合或兼并到了天坛传说的系统中,从而丰富、扩大了天坛传说的内容和领地。从坛根儿的传说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天坛传说中神圣性的部分,受到现实生活变革的制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属于世俗性的部分,则逐渐扩大,越来越多。

人物传说。历代帝王天坛致祭活动的逸闻轶事,近现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行迹,历来成为市民的街谈巷议,在坊间广为流传。在这类传说中看到的乾隆、光绪等封建帝王,都是民众通过一两件事情来展现,而不是对这些人物的整体描写,不可避免地偏离人物或史实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虚构。但在这些传说里,老百姓对这些人物有自己的褒贬评价,有时不免黑白分明,脸谱化了,但他们所表达的无疑是平民的立场和观点,跟正史不会一样。而这正是这类传说的价值所在。

天坛传说在北京地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这些传说的传承,靠的不是书面记载,而是口头相传:社会的传承、邻里间的传承、家庭的传承、公园职工的传承等。它之所以能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流传,其原因仰赖于融合了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天坛建筑群,和历代帝王的祭天活动。如果再深究一步,天坛

传说是农耕文明条件下的精神产品,而社会的主体民众的生存与发展,要靠自然的赐予,靠天吃饭,靠对的信仰。他们也对皇帝举行的祭天仪式、祈雨仪式、祈谷仪式,从而达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给予认同和寄予希望。这就是天坛传说之所以能在北京这样五方杂处的社会成员中得以传承和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如今,原始的和初级的农耕社会条件已经渐行渐远了,北京市已经由一个帝都城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也就是说,天坛传说之生存、传承、增益、延续所依赖的农耕社会条件,尤其是对的信仰,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传承的群体——旧时的市井与市民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天坛传说的生命力出现了衰减的趋势。随着天神信仰体系的衰微,天坛传说以及其他地方传说的功能和性质,开始发生着转变,文化遗产、文学作品、知识库、审美载体、兼具科学价值和认识价值的社会历史资料的角色和功能,越来越凸显出来。同时,随着城市规划和格局的变化,四合院变成了高楼,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讲故事的机会和环境少了,而且能够讲述这类传说的,其平均年龄也多在70岁以上了,因此,以人为传承载体的天坛传说,也出现了传承危机。

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篇三:明清天坛大祭】

瓷器收藏注重四大尺度

目前在古瓷器收藏队伍中,除少数学者型收藏鉴赏家和企业型收藏投资家拥有一

些高档古瓷珍品外,大多数喜爱瓷器的收藏者是以收藏中低档瓷器为主,其收藏目的也是出于兴趣爱好、陶冶情操。

事实上,不是所有瓷器都具有收藏投资价值,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初入瓷器收藏领域者,除了注意辨别真伪外,还要把握好几个尺度。第一要。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或称古玩(现代收藏称现玩)、古董。远古的器物是历史文物,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

第二要。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汝瓷。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各国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了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均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要数元代青花彩瓷了。

第三要。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而汝、官、哥、钧都是以青釉取胜。然而,定瓷精品之所以珍贵,倒不仅仅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精美的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纹饰。而汝瓷的精美,可谓宋代瓷艺百花苑中一朵奇葩。它既注重古朴典雅,又追求造型美丽,把东方美学特有的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元代青花和清代彩釉瓷器,也都是以精美而闻名,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藏量,但价格也都不菲。

第四要。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这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10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价格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了。另外,国内古瓷的拍卖价近年来虽然不断升高,但与国际拍卖价相比还是较低的,后者往往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附表:

一、明代皇帝祭祀天坛年表

天地合祀 其他祭祀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甲戌(十一)

永乐二十年(1422年)正月辛未(十三)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正月乙未(十三)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戊子(十一)

在位二十二年,天地合祀四次。

洪熙(1425)洪熙元年(1425年)正月丙戌(十五)在位一年,天地合祀一次。

宣德(14261435

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丁未(十二)八月辛未(初十),亲征高煦祭告郊庙九月丙甲(初

六),还京师亲告郊庙行谒谢礼

宣德二年(1427年)正月庚子(十一)

宣德三年(1428年)正月甲午(十一)二月丁巳(初五),以立太子亲告郊庙

宣德四年(1429年)正月己未(十二)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癸丑(十二)

宣德六年(1431年)正月丁丑(十二)

宣德七年(1432年)正月癸酉(十三)

宣德八年(1433年)正月丁卯(十三)

宣德九年(1434年)正月辛卯(十三)

在位十年,天地合祀九次,其他三次。

正统(14361449

正统元年(1436年)

正统二年(1437年)

正统三年(1438年)

正统四年(1439年)

正统五年(1440年)正月己未(十八)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庚戌(十二)正月,以庄浪地屡震躬祀郊庙

正统七年(1442年)正月甲戌(十二)

正统八年(1443年)正月丁卯(十一)

正统九年(1444年)正月辛酉(十一)

正统十年(1445年)正月丙戌(十二)

正统十一年(1446年)正月己卯(十一)

正统十二年(1447年)正月癸酉(初十)

正统十三年(1448年)正月丁酉(初十)

正统十四年(1449年)正月甲午(十三)

九月癸未(初六),景泰帝即位告天地十月丁巳(初十),以大贼入寇亲告昊天上帝在位十四

年,天地合祀十次,其他三次。

景泰(14501456

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丙戌(初十)

景泰二年(1451年)正月庚戌(初十)

景泰三年(1452年)正月丙午(十二)

景泰四年(1453年)正月辛未(十三)

景泰五年(1454年)正月甲子(十二)

景泰六年(1455年)正月戊午(十二)五月己巳(廿五),以连旬下雨,躬祷于南郊 景泰七年(1456年)正月壬午(十二)

在位八年,天地合祀七次,其他一次。

天顺(14571464

天顺元年(1457年)六月乙巳(十三),以星象不同寻常,亲告昊天上帝。七月丁卯(初六),

以承天门灾亲告昊天上帝。八月甲午(初三),因彗星出现两月,光芒尚在,躬祷于昊天上帝

天顺二年(1458年)正月甲戌(十五)

天顺三年(1459年)正月乙未(十二)

天顺四年(1460年)正月丁亥(初九)

天顺五年(1461年)正月庚戌(初九)

天顺六年(1462年)正月丁未(十二)

天顺七年(1463年)正月丙午(十六)

在位八年,天地合祀,其他三次。

成化(14651487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己未(十一)

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乙卯(十二)

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己卯(十二)

成化四年(1468年)正月甲戌(十三)

成化五年(1469年)正月乙丑(初十)

成化六年(1470年)正月己丑(初十)二月丁丑,祷雨于郊坛 成化七年(1471年)正月丙戌(十三)

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庚戌(十一)

成化九年(1473年)正月丁未(十六)

成化十年(1474年)正月丁酉(十一)

成化十一年(1475年)正月癸亥(十三)

成化十二年(1476年)正月戊午(十三)

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庚戌(十一)

成化十四年(1478年)正月甲戌(十一)

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月丁卯(初十)

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月甲午(十三)

成化十七年(1481年)正月丙戌(十一)

成化十八年(1482年)正月壬午(十三)

成化十九年(1483年)正月丙午(十三)

成化二十年(1484年)正月丁酉(初九)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乙未(十二)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正月己未(十二)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庚戌(初九)

在位二十三年,天地合祀二十三次,其他祭祀一次。

弘治(14881505

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丙午(十一)

弘治二年(1489年)正月辛未(十二)

弘治三年(1490年)正月甲子(十一)

弘治四年(1491年)正月己丑(十二)

弘治五年(1492年)正月壬午(十一)

弘治六年(1493年)正月己卯(十三)

弘治七年(1494年)正月丁酉(初七)

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乙未(十一)

弘治九年(1496年)正月壬辰(十三)

弘治十年(1497年)正月庚戌(初八)

弘治十一年(1498年)正月丁未(十一)

弘治十二年(1499年)正月辛未(十一)

弘治十三年(1500年)正月乙丑(初十)

弘治十四年(1501年)正月己未(初十)

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月丙戌(十三)

弘治十六年(1503年)正月戊寅(初十)

弘治十七年(1504年)正月甲戌(十二)

弘治十八年(1505年)正月乙未(初九)

在位十八年,天地合祀十八次。

正德(1506152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a0bad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d.html

《天坛冬至祭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