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可编辑)

发布时间:2020-07-21 17:38: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可编辑)

精选资料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导读高考的确是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从邓小平拍案恢复高考的年开始大学之门成为很多青年命运的分水岭。

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教育部高考改革总体方案逐步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帷幕。

评论一、中国高考:承担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就表面现象或一般作用而言高考不过是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一种手段。

然而高考与升学、就业紧密联系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指挥棒作用同时高考已经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兴衰成败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教育牵扯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它不仅仅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中国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高考不仅是一个技术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事业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惠民工程、民生事业。

从外延看高考改革涉及到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从国家民族到个人家庭利益从内涵看高考改革涉及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等方面。

因此我国的高考的社会本质不是单纯的大学招生考试也从来都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事情而首先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这也是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教育领域的高考都成为社会转型的突破口的重要原因。

毫不讳言我国的高考承载了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

全国高考二、公平还是效率:尚未停止的争论既公平客观又不导致片面应试这是一个人才选拔中的千古难题。

高考中的公平是指基于考试成绩的公平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效率是指综合各方面因素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

与在许多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所不同在考试选才方面通常的情况是选拔性考试最初虽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在长期实行之后往往会演变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在有关高考改革的争论中效率派认为中国已到了一个不必刻意追求公平而应注重效率的时候高考制度应彻底改革。

综合考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来选拔大学新生应该说最能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就最符合效率原则。

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却容易损害公平原则。

公平派认为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公平竞争是高考制度的灵魂和根本多元录取要注意保证录取的公平和公正避免金钱和权力对招生录取的干扰。

然而由于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片面应试现象蔓延广大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没有欢乐的童年。

广大民众要求公平的现实期待与部分学者追求效率的理想形成对冲的两股力量。

这一争论还在持续但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毫无疑问的进入大众化阶段。

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历史峰值的万从此之后人数迅速下滑。

而且这个趋势将一直延续到年。

与此相反的是一路高扬的高校入学率从年录取率到最近的甚至有人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年中国的高考录取率将达到。

报名的少了录取的多了曾经高不可攀的大学门槛变得越来越低。

高考进入大众化时代但依然是大多数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大推手。

未来在高校成为公平助推器的前提下应让高校保持多一些魅力让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源泉。

全国高考历年录取人数(图)三、招考分离高考大众化时代的改革破题?!高考大众化时代的背景下继续把高考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作为改革的关键内容以更宽广的眼界和更长远的目标大胆先行先试在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改变一把高考尺子一次测量一群人的状况改用多把尺子多次评价一批人。

正如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提出了改革破题的方向即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作为决定考生命运的最终去向和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招生模式比考试模式更加重要。

真正的啃硬骨头不是高考科目改革而是录取制度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考试部门按学生高考成绩、志愿投来的档案进行录取这造成中学教学围绕考试转、大学招生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考试成了指挥棒和中心。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

关键在于还原相关主体相对独立的身份构建政府、高校、考试机构之间的新型关系具体政策内涵包括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高校依法自主招生和社会参与监督从而使得多方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形成多方协同、多强联动的格局。

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否真正深入取决于是否切实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这也考验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真正放权这将成为未来改革中的攻坚战。

一、恢复高考邓小平出复出后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

年月日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当年月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等条件的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招生办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意见》出台标志着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月日《人民日报》发表《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阐述了高校招生工作拨乱反正的巨大意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

月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开始恢复。

由于当时准备时间短暂年的高考工作安排在第四季度进行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行命题招生。

在考试科目方面年理工类考语文、政治、数学、理化等四科文史类考语文、政治、数学、史地四科。

当年高考共有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万人,后增加万人,共录取万人,录取率(:l)。

详细二、异地高考艰难破冰年月国家教改试点中解决异地高考首次列入试点山东、湖南、重庆首批试点。

年中国异地高考艰难破冰共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等个省份启动实施了这项政策。

年异地高考实施地区继续增加。

教育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将有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新增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山东、宁夏、新疆、内蒙古、福建、海南、山西等个省份。

详细各省异地高考政策(图)参考文献:中国教育报:高考改革要对症下药中国新闻网:中国各地高考改革引关注专家:改革录取制度是根本凤凰网: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招考分离:跨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大步第一财经日报:教育公平:关键还是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考试录取须分离执笔人:张娟高考改革历程一、改革开放前的高考探索(年一年)年清廷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年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实行自主命题。

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万人。

当年政府在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校试办联合招生。

年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当年参加统考的院校增至所。

年全国统考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大学共有所高校参加。

抗战后期因形势紧急曾被迫终止了统一考试。

年抗战胜利后因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各大学仍实行单独招考。

年新中国成立后沿袭高校单独招生办法。

年新中国建立后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多数时间的做法实行单独招考。

但北大、清华、南开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上海市则率先成立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采用统一招生考试的办法。

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年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年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

并且实行统一分配制。

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

年月、、日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

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二、从高考废除到推荐入学(年一年)年废除高考制度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教育部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

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废止许多适龄学生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此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停止了达六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三来三去”的新生。

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的指示批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

当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新生高校招生人员直接跟学生见面确定录取。

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非实质意义的招生办法。

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但取消了考试采取上大学“推荐制”。

即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推荐制”把“政治表现、路线觉悟”放在招生条件的首位文化条件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即可。

当年全国有万工农兵被推荐入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

年“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

当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招生要重视文化考查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要求进行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查但考查由地方主持采用开卷形式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的一次。

年又恢复推荐入学的招生方法直到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高考代之以注重出身成分不注重文化水平的“推荐”形式入学实践证明是极端错误的是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时间停滞和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高考的恢复和重建(年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百业待兴高考制度的恢复、重建和不断深化成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恢复高考制度。

年月日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 当年月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

《意见》出台标志着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年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正式恢复。

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万人录取了万录取率为。

恢复高考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思解放吹响了号角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挽救了整个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

年高考在录取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

在考试科类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分为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专业。

在考试科目方面理工类实行理化分卷文史类史地分卷都考五门课程总分分。

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

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

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年取消预考)。

年将外语专业并入文史类。

直至年高考科类基本未变。

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英语于年纳入必考科目后来理科增加了生物科目。

年浙江省开始探索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实验。

把高中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

四、高考多元化改革()实行招生多元化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成为指导高考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文件明确规定了“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即改变过去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统一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把“双轨制”下的计划招生和缴费入学纳入了高考体制。

实行高中会考制度年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开始探索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试点。

年后浙江、海南、云南、湖南等省份也开始实行会考制度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

实行“”方案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考试方案(上海试行“+”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门、文科类门得考试科目都减为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取消了的政治、生物学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原始分分。

到年除上海外全国各省份都实行了“”方案。

推进标准化考试年广东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模式并首先在英语、数学两科目中实行高考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的试卷从单一卷改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有单项和多项选择题)采取机器改卷第二卷为非选择题(主观题)采取人工阅改卷评分标准也要求更客观、标准、精细。

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规定从年起所有高考科目实行标准化考试(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在此期间还尝试进行了标准分录取制度即通过卷面分数(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数(名次分数)录取办法但后来由于老百姓对标准分不易理解而被取消。

试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到年普通高校招生试行并轨招生改革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在后续的几年中高校的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甚至%。

到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五、高考的深化改革(年年)年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

内容改革《意见》提出了“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考试命题原则把“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目标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来影响中学教育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年教育部将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

年高中课改四省区开始了第一次自行命题高考此后全国各省份陆续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

科目设置年教育部开始推行“X”科目考试方案“”指“语文、数学、英语”是考生的必考科目英语增加听力考试“X”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满分为分。

到年“X”的选择范围扩大到高中所开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

截止年“x”方案已被北京、天津、重庆、福建等个省市区应用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接受的高考模式。

除此之外山东、浙江实行“X”(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模式上海市实行“基础综合”(语文数学英语选修科“基础综合”模式江苏实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选修科)模式。

年广东取消“X基础”模式改为“综合”(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模式。

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共同使用高考一张试卷的格局增加了高考的地方元素和特色提高了高考命题的安全系数。

形式变化年后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省份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

这对于缓解考生压力使学生有多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是一种有益尝试。

年高考时间提前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月的、日改变了实行了多年的月高考时间。

年教育部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扩大到个省、市。

当年多万考生共使用了套高考试卷。

到年全国已有个省份组织了高考分省命题。

年月日四川省发生汶川大地震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

并且取消了外语科听力考试这也成为全国首次推迟高考的案例。

录取方式改革年山东、湖北、上海等多个省市试行录取信息的计算机网上传输和网上录取。

年各地陆续取消了标准分录取制度。

年高考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

招生政策变化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

当年报考人数万招生数达人录取率为分别比年增加万人万人和提高入学率接近。

到年高校录取人数已达万人录取率超过招生规模大大增加。

年四川开始试行高考招生社会化报名把高考报名与中学脱钩高考成绩也直接通知考生而非学校。

逐步改变了以升学率评价中学教学水平的传统方式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

年三所大学率先实行“自主招生”试点工作。

江苏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年,已有所高等院校有了自主招生资格。

年北大、清华等所高校被赋予%的自主招生权。

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减少了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提高了录取透明度和考生满意度。

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年月发布全文。

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年教育部开始在五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联考”。

即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年参加“联考”的高校扩大到所。

年部分省份开始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

年教育部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试行“注册入学”制度。

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考试、多样录取价的考试招生制度有助于克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促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考生与学校依法自主双向选择的平等权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aac534b1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c.html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可编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