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优秀教学案例01

发布时间:2021-03-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英语优秀教学案例01 路口中学 丁景斐
我将本课的学习目的确定为:让学生能够描述颜色,知道颜色如何进行转变,并用英语说出事物的颜色以及联系生活。在课前,我预设了一份教案,把颜色转变的知识作为一个载体,通过游戏、歌曲、绘画、韵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大量的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英语。
一、预习探究
课前,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两张记录表,让他们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的颜色和知道的色彩,并要求他们在上课时带上美术学具盒。
记录表1 A Survey

动植物的名称







记录表2

Colour Searching 我找到的颜色:

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表格,而且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能带着问题来听课。 二、情境创设








Colour
随着一曲欢快的英语歌曲, 开始了本课的教学。CAI课件展示,同学们看着大屏幕上的各种颜色,有的拍手,有的摇晃着脑袋,还有的站起来指着各种颜色。他们的动作可爱极了!
歌曲结束后,我问同学们:“Do you like the colours?”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Yes”。当学生回答是否会用英语表达颜色时,他们摇起了脑袋。我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变色龙找妈妈”的故事来学习颜色。
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养一只身体能变化各种颜色的动物?”同学们脸上现出惊讶的表情,有的干脆摇着脑袋说没有这种动物。于是,CAI出现森林的画面,学生在复习动物的基础上,看到了“变色龙”这种动物,学生学习“It’s red”。同学们两人一组,学生A指着变色龙问“What colour?”学生B说出颜色。凡是大声发表自己爱好的孩子,我一边奖励他们,一边用婉转或间接的方式纠正其语言中的错误。
但它为什么哭呢?原来它找不到妈妈了。同学们主动要求帮助变色龙,看到他们互助精神,我也很感动,随同学们一起出发寻找。
随着一声虎啸,老虎出现了,大家都为变色龙捏着一把汗,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躲进了草丛。学生用中文解释“变色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因为他害怕老虎吃掉他,他看到树是绿的,草是绿的,于是他变成绿色躲过老虎。学生学习“It’s green”。
狮子又出现了,变色龙在逃跳中撞到了香蕉树,香蕉落下来砸在了它的身上,他又变成了黄色,“It’s yellow”。
历经磨难,变色龙终于找到了正在河边的妈妈,因妈妈是蓝色的,小变色龙也变成蓝色的。学生学习“It’s blue”。
隔着河如何相聚呢?彩虹来搭桥,大家都知道,彩虹由赤、橙、绿、青、蓝、紫组成。这是一个扩展的环节。让学生学习更多颜色的表达。学生看到变色龙找到了妈妈,都非常高兴,不由自主唱起了《彩虹歌》。
接下去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快速记忆颜色的游戏,巩固新学的全部颜色。 三、合作学习
预设的教案就这样环环相扣而成,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个体性和合作性又该如何相融共济?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资源,应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在学生初识了颜色后和预习作业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镜头一:

师:请同学们拿出预习的记录表,六人一组用英语讨论各种动植物的颜色,并把讨论的结果用色笔画在图表上。
生生:开始进行认真思考和讨论。
学生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同学大声说:“It’s yellow”,有的则说:“It’s brown”,“It’s gold”,组长则综合大家的意见,把颜色调好,认真地完成画。
镜头二:
师:我在每一小组中穿梭,倾听他们的合作交流,也许偶尔会有可能捕捉“亮点”……
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在二个不起眼的“学困生”上,我看到了他们正在用不同颜色相互调和,原来他们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但脸上有浅浅的令人不能发觉的微笑,此时他们俨然是一个“小小实验家”,所做的正是我教案中预设的下一步,我该责骂还是表扬……
无心插柳妙生成,喜从“生”来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生成了有价值的“问题”后,预设的教案可以退让。 四、高潮索引
经过一阵热烈的讨论后,我让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中每一组都很棒。他们知道了自然界某些动植物的基本颜色,虽说不十分准确,但每一个结论都是他们利用探究得来的,透着他们的智慧。然而刚刚那一幕还在我脑海印着,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动态生成,我该如何应付?突然我灵动一闪,还是顺景缘情吧。 师:我拿起这个学困生的“涂鸭作品”说,他真Cool!把老师下一步要给你们做的“小小实验家”他居然提前一步了,让我们也跟他一起来动手实验得知识吧。拿出画笔,用各种颜色相互调一调,看一看有什么收获?
生生:(此时的学生并没有嘲笑他们,脸上有着更多的是喜悦、尝试、迫不及待。那学困生脸上有的是惊喜、感动、洋洋得意。)
OK!学生都开始了有序的“调色游戏。”

师:调色不许说中文。(课堂上充满了学生大声用英语说种种颜色的声音) 1:老师,red + yellow = orange 2:我发现 yellow + blue = green 3:我也知道 pink + blue = Purple 4:我的新颜色是 white + red = Pink ……
师:同学们真能干,都成了小小发现家了!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6:我发现了 red + yellow +blue = grey 7:我也发现了……
师:太棒了。你们用双手创造了新颜色,还用眼睛发现了美,祝贺你们。 接下来,我为学生总结了一下有关色彩调配的基本原理。提议学生课后自己还能调配出什么颜色。
五、意外惊喜
因为前一环节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有预习的基础上展开,而且只是对新授的巩固,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有“生命活力”,我更应该组织好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展开以讨论、体验和分享为具体形式的学习对话。彼此 师生之间是心与心的敞开与接纳,体悟在这儿共享,思想在这儿碰撞,生命的勃勃生机在这儿展现。教师与学生是“学习共同体”。所以我接下去让我的学生进行建立一个“颜色大本营”——意思是让学生合作讨论及搜集与颜色相关的知识,重在拓展,延伸高潮,升华课的深度,让学生上完课后还有意犹未尽的回味……
(学生又开始讨论合作开了……)
原以为Colours这一题材很熟悉,但学生毕竟知识面有限,动态生成还难把握,不会有太多的意外惊喜出现,也无乎是一节普遍的新授课。但是今天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谈出了很多令我意外惊喜的佳作,真是无心插柳妙生成。
惊喜一:
My favourite colour 1My favourite colour is red。因为它代表热烈,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英夹中)

2My favourite colour is green. Because I like playing football and football is played on绿茵场。
3Blue is my favourite colour. Because I like sea. My dream is to be a sailor and travel around the colourful world. ……
惊喜二: 诗词中的颜色
1________云千载空悠悠(White)。 2:春风又________江南岸(green)。 3:万___________又是春(purple/red)。 4:野径云俱_______黑(black)。…… 惊喜三: 颜色与心情
1:老师,我知道一个感觉不适,可以说,He looks green 2:形容一个人很冷可以说,He is blue with cold 3:不,He is blue,说一个人心情很忧郁。 4Blue and black说一个人遍体鳞伤。 惊喜四: 颜色词借用
1:可以用He is red in the face描述一个人的窘迫不安。 2a company in the red表示一个亏损的企业。 3:人们常常把不如意的一天叫a black day 4Spring is green 春意盎然。 Winter is white. 白雪皑皑。 ……

师:天哪!真不知我可爱的学生们哪儿来这么多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也学到了不少,有些是我始料未及的,原来关于Colours的课还可以这样上。 事先设计的教学环节暂停了,精心预设的教案搁浅了,动态生成在不经意中“柳成荫”了,谁能否定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谁能怀疑这堂课上学生的收获?如果我始终抱着“教案剧”的思想,能见到这样一份精彩吗?
短暂的一堂课结束了,但留下的思考是绵长的。从学生依依不舍的眼神和心满意足的神情中,我豁然开朗,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似乎找到了答案——预约不曾预约的精彩,动态生成,因预设而更精彩!
[反思] 教师预设中的有意栽花与学生动态生成中的无心插柳
创设情境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师常用的导课形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是为了教学而创设情景呢,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创设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就是教师是否有“童心”。只有有“童心”的教师,他们所创设的情境,才能让自己、让学生真正融“情”入“境”,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主动学习、探究。 所以我在教案预设中进行有意栽花,栽花一——引用“变色龙找妈妈”这一故事;栽花二——颜色相互调和再现另一颜色的实验探究。目的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而学生就是我们教学资源中一座开发不尽的宝藏库。我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因此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有了学生的无心。插柳一——两位学困生的合作实验;插柳二——颜色大本营中学生创造的一个个惊喜。预设,课程实施的起点;动态生成,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生成”是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感悟] 预习后的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反刍”中尽情演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体验性学习。课堂体验需要真实的教学情境。体验以主体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童庆炳《现代心理学》)。离开了真实的情境和主体的经验联系便不再有真实的体验。实践表明,预习也应成为真实的情境和主体经验。
预习——学生有“心动感觉”吗?

预习,学生能做、会做吗?学生不是“木偶”,做什么就只做什么,缺乏主动性;学生也不是“容器”,装什么时候就只装什么,缺乏思辨性。他们完全有可能、有能力去预习属于他们的书本,他们同样有权利、有义务去自学属于他们的知识。尽管这一过程或许是“囫囵吞枣”的不细致,或许是“蜻蜓点水”般的不深入,但他们毕竟有所知、有所获,更需要在课堂中及时“反刍”(特别是预习时“吃不了兜着走”的知识)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细嚼”,琢磨和消化其精华。
预习 ——学生会“爱你永久”吗?
预习,学生想做、爱做吗?实验证明:预习如同“弹簧”,前阶段对部分学(特别是中学生)压力较大,但只要教师扶一扶、引一引,他们就会在“弹高”中逐渐品尝到事半功倍的快乐;预习如同“探宝”,后阶段对部分学生(特别是中上学生)潜力开发,去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知识“宝藏”,他们就会在“钻深”中逐渐体验到探索创造的喜悦。当学生亲身体会到,预习可以让他们从容又能顺利进行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增加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些“创造发明”又能博得老师的表扬与鼓励,他们就会主动去预习,以便下节课能做得更好。至此,预习就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转而成为学生的“致富”门路和“追求”对象。
预习——课堂还“涛声依旧”吗?
预习,学生课上做什么?预习后的英语教学,“教材”变成“学材”,成为学生演习的“图纸”,“课堂”变成“学堂”,成为学生演习的“阵地”,“学习”变成“学问”,成为学生演习的“武器”。教师仅需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唱起来吧,跳起来吧,伙伴们”,真情演绎完一节英语课。
[启示]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四要素”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变化。课堂动态生成使课堂充满变化与灵动,充满诗意与创意。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随机生成的内容,挖掘其深层意蕴,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必将提高课堂教学品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课堂动态生成需要预设、对话、等待和宽容。
预设——课堂生成的“奠基石”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课堂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是依赖于教师精心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预设情境,能触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话——课堂生成的“催化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不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灌输式的传授,而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过程。在对话中,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不
断完善、提升;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等待——课堂生成的“酝酿坛”
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种艺术。教师要能等待,要善于等待,就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进行酝酿,让他们在已有的旧知找到新的生长点,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课堂生成自然就产生了。
宽容——课堂生成的“定心丸”
宽容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愿意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宽容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增添学生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发自内心的热情去容忍、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并把这种热情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服下宽容这颗“定心丸”,不怕错误,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这样课堂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了。
[探讨] 激活滋生课堂生成的“营养源”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
1和谐文化,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孵化”有效的课堂生成,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鼓励、鼓舞、感化和指导。
2、柔性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敲门砖”。传统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由“主导”变成“主宰”课堂,导致教学预设的刻板和僵化,更无从奢望课堂的生成,这是一种“刚性设计”。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柔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软性的、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同时这种预设是一种板块式的设计,而非程序式的“线性设计”。
3、深层对话,是课堂生成的“润滑剂”。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而然的智慧的“对话”。“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

4、智慧捕捉,是课堂生成的“点金石”。灵感稍纵即失,火花瞬间即灭,都是能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火花”并变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需要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用“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 5、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b9f9ca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d3.html

《英语优秀教学案例0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