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见 - 佛教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8-10-06 07:1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边见——佛教名词解释

边见

? 一、“边见”简释

【边见】:读音[biān jiàn] ,含义有二:

(一)谦词:浅见。例:清·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文艺》有“此予边见,高明者阅之,势必哑然一笑。”句。

(二)佛学术语,梵语anta-gra^ha-dr!s!t!I,巴利语anta-gga^hika^。指不知道人、事、物之间是纵横相关、普遍联系的,从而离开本来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很多条件,孤立、静止、片面、极端、狭隘地看待人、事、物,形成了片面、极端、偏执的观点、看法、见解、观念,这些总称为“边见”或“边执见”,为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

“边”,片面、极端、偏执于一边之义。“见”,观点、看法、见解、观念之义。边见有广义与狭义、断见与常见之别。

1、广义的“边见”

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真空妙有”、“缘起性空”、“法界唯心,万法唯识”等道理,不知道人、事、物之间是纵横相关、普遍联系的,将各种人、事、物割裂开来,孤立、静止、片面、极端、狭隘地对待各种问题,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一切片面、极端、偏执的观点、看法、见解、观念等,总称为“边见”。

⑴执著于空的“断见”。

譬如,当李嘉诚先生错判我国经济形势行将衰退,准备撤资到英国之际,面对网友的质疑与批评,他发出了“震耳发馈”的声明:“我只是一个商人,我仅仅是一个商人,我不是慈善家,我的财富是我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所以,我对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没有任何义务与责任”——这就是不明“真空妙有”、“缘起性空”之理,不知道人、事、物之间是纵横相关、普遍联系的,错误地将各种人、事、物割裂开来,孤立、静止、片面、极端、狭隘地对待各种问题,执著于空的“断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事实上,任何事物与现象之间,都是彼此相关,普遍联系的。如果没有当时的中国政府提供了有利于投资的政策环境,如果没有中国劳动者为他提供了劳动力贡献、如果没有广大房奴用自己血汗与泪水换来的财富购买他提供的服务或产品,他的个人奋斗就不可能实现任何结果,他的资金就是一堆废纸,他自己也就沦落成为了一个捧着一堆废纸的傻瓜!是中国政府与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用自己的泪水与血汗供养了他,他理应心怀感恩,回馈中国政府、中国社会、中国千千万万老百姓。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他怎么能说他的成功与他人无关呢?他怎么会与中国的经济前景没有任何责任与义务呢?

又譬如,“国不爱我,我何必爱国?国家与我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言论,也犯了与李嘉诚同样的偏执于空的“断见”错误。

“国家”是什么?“国家=国土+国民”。政府不是国家,政府的本质是由国民成员与政府设施所组成的、并接受全体国民的委托,调节与管理国民之间、国民与国土之间各种关系的办事机构。“政府=政府设施+政府官员”;政府官员,也是国民的组成部分,是你我他中的一员。

我们的国土,是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如果没有国土的承载,我们不可能把自己的“家”建立在空中,我们自己与家人不可能飘浮或悬挂在空中生活;如果没有我们的国土与领空,就没有我们任何人存在的空间,我们的祖先就不可能在这片国土上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没有我们的祖先,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存在!没有这片国土上的各行各业各自分工不同的国民相互之间的支撑与彼此之间的奉献,我们就只能喝西北风,就只能穿树叶、草皮,吃树叶、草根!没有政府官员接受全体国民的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我们就不可能在这片国土上平安、有序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我们怎么能说“国家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呢?国家不好,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把自己做好!国家不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才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才有什么样的教师、医生、律师、公务员、工人、农民、城市居民;有什么样的教师、医生、律师、公务员、工人、农民、城市居民,才有什么样的政府;有什么样的政府,才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才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

“国”与“家”、与整个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我们爱自己,我们就会爱自己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就必须爱我们的国;我们爱自己的国与家,就必须做好我们自己!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好了自己,我们的国家才会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好,我们才会有一个良好的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我们才会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所以,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与生存技能,做好自己,就是报佛恩、报国土恩、报父母师长恩、报众生恩——这就是佛弟子每天早晚课都必须要修学的“上报四重恩”!

再譬如,我讨厌你,我不愿见到你,见到你我就很难受,我巴不得不见你,这种排斥与抵制,也是不明“妙有真空”、“缘起性空”之理,静止、孤立、片面、狭隘地看待人、事、物的一种“断见”表现形式。

⑵执著于有的“常见”。

譬如,我们总想占有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并且一直保持拥有。这种贪着的心态,就是缘于不知“缘起性空”、“法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理,而产生的执著于“有”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人、事、物。任何人、事、物各种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其产生、发展、存在、消失的变化过程,都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恒常不变的“因——缘——果”关系。譬如:种子是“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生长空间、种子成长所需要的时间等等,一切有助于种子生长的要素与条件就是“缘”,种子长大成为参天大树就是“果”。你认为各种人、事、物之间好像没有关系,那是由于你所站的角度与你所选择的时空点所导致的错误结论。世界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任何人、事、物现象,你从某一点、某一线、某一时间、某一平面观察是“偶然”,你贯穿全局来看,则是必然。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其内部实际上都在进行着不断化合与分解的微观粒子运动、正在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刹那不断的演化。正因如此,生命才有生、老、病、死,世间才有成、住、坏、空,东西才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过程——这就是佛教术语常说的“无常”概念。

2、狭义的“边见”:佛教术语,特指基于“我见”而有的执著于断见、常见的两种错误见解,即“边见”。

⑴常见:认为“我”是永恒的,灵魂不灭,就是执著于“常”见。例如:

①认为有一个不生不死、恒常不变的灵魂存在,轮回于六道的就是这个灵魂。

②认为执于人死了之后,仍然会固定地变为人,猪、马、牛、羊、死了之后,仍是固定地变为猪、马、牛、羊。

⑵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执著于“断”见。

“边见”缘于萨迦耶见(有身见)所执的“我”、“我所有、我所见”的事法,而起断灭、常住二种偏执见解,这两种偏执见解障碍对处中之道谛与出离之灭谛的正确认识。即:由于世间众生不知真空妙有之理,认为色、受、想、行、识“五蕴”为实际存在的事物,不知道我们今世所拥有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因缘假合所成,从而以为真有所谓“我”这个实体;由于也不知我们的身心会随着无常业力的因缘而分散。因此执著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的身心为“我”。一旦有了“我”见,认为这个身体、意识就是实实在在的“我”之后,其于基于“我”见,便产生了或者计度“我”为死后“人 死如灯灭”,或者计度为“我”死后有一个灵魂存在,常住不灭这两种错误认识。这两种认识,都是起于身见后边的妄见,是两种错误的、极端的观点,所以称之为“边见”。

事实上,我们的妙明真心(如来藏)是真空妙有、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六道”也好,生死也罢,皆是我们的妙明真心(如来藏)在无始无明的作用下,“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相为缘长六粗”的产物,都是妄识、业种所变现的妄境。

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六道”境界,皆是是我们过去世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在我们心识中留下的影像所变现的幻境。我们有什么样的言行、思想,就会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中存储什么样的虚幻印像,唯识学称之为“法尘”、“业种”。这些“业种”会被我们的妄心妄识幻化并识别为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与身形。由于我们的心念是生生灭灭、变化不定的,因而我们的思想与言行也是变化不定的。因面,存储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中的“法尘”(业种)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根本不存在恒常不变的灵魂。

由于我们平时有什么样的思想与言行,就会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中存储什么样的“法尘”、“业种”,我们心识就会幻现为未来世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与身形。所以,我们“死”后“投生”为六道中的哪一道、在哪一道变成什么身形,也不是固定的。因此,人“死”后不见得仍然变为人,猪、马、牛、羊、“死”了之后,也不见得仍然变为猪、马、牛、羊。

所以说,“我命在我不在天”,我们今生的一切,是我们过去世种种言行、思想的结果;我们未来世的,也是由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决定的。我们修行的根本,就是祛除心中的无明,转识成智。除去心中的一分无明,就了一分烦恼,了一分生死。只有根除了我们心中的无明,才能脱离生死与轮回,挣脱“六道”轮回的虚妄梦境。

综上所述,任何人、事、物的存在,都是我们真空妙有的真心——如来藏自性、德能的体现,都是“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相为缘长六粗”的产物;任何人、事、物的存在,都是有规律的、纵横相关、普遍联系的,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真相既非“断”,也非“常”。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不明“妙有真空”、“缘起性空”、“法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理,不明一切人、事、物现象,都是我们心第八识阿赖耶中的妄识业种所显现的虚妄梦境,从而不能随顺真理、随顺无常——东西丢了以后,总是放不下,如钝刀割肉难受,还期待重新失而复得。这种心态成为长期的一种倾向、一种习惯,在那里困扰着你,而不能超脱出来。释迦牟尼佛不辞劳苦说法49年,就是为了让众生明了这些道理,使众生从颠倒妄想中解脱出来,走出轮回之苦,回归心的涅槃境界——这就是佛菩萨普渡众生的方法所在。涅槃,就是由于根除了无明,通达了人生、宇宙的真相之后,内心无烦无恼、不被贪、嗔、痴所左右的寂静状态。

二:“边见”佛学辞典释义

【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FROM:《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边见】:(术语)五见之一。或断见或常见偏于一边之恶见,谓之边见。又起身见,其后边所起断常之恶见,名为边见。见五见条。

FROM:《佛学常见辞汇》

【边见】:五见之一,即遍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又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叫做常见或有见。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遍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边见】:五见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首为身见——即我见:有了我见,即计度我为死后常住不灭者,或计度我为死后断灭者,此即佛教所破斥的常见或断见。《成唯识论》曰:“二边执见,谓即于彼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

FROM:《佛教哲学大词典》

【边见】:读音:[bian1 jian4],于佛法是谓,不说三世生命因果的偏颇见解。亦称边执见。见惑中的五利使(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一,谓偏执于断见或常见一方的见解。断见是谓执着于生命只有现在,以生为始,以死为终,烧则成灰,身心俱断绝,既无后世,亦无善恶行为或其报应的看法,亦称无见。常见亦称有见,认为我是常住不变,所以人死复生为人,狗死又生为狗等,行善亦不生于善处,作恶亦不堕于恶处的见解。此二见同为无视三世生命、因果理法的偏颇看法,故称边见。《俱舍论》第十九卷云:“于所执我,我所事,执断、执常,名边执见。以妄执取,断常边故”(大正第二十九卷第一○○页)。御书《一代圣教大意》(第四一四页)

俱生边见通于断常

FROM:《法相辞典》

【俱生边见通于断常】:p0927,《成唯识论》六卷十页云:边执见中,通俱生者;有义、唯断。常见相粗;恶友等力,方引生故。《瑜伽》等说:何边执见、是俱生耶?谓断见摄。学现观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故禽兽等、若遇违缘;皆恐我断而起惊怖。有义、彼论依粗相说。理实俱生亦通常见。谓禽兽等、执我常存,炽然聚集长时资具。故《显扬》等诸论皆说于五取蕴执断计常,或是俱生,或分别起。

边见,边执见

FROM:《藏传佛教辞典》

【边见,边执见】:误认萨迦耶见所缘之我为永恒固定之常见,或来世不再结生的断见。此种染污慧边执见,有能妨碍生起中观正道的作用。《藏汉佛学词典》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d0c96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b.html

《边见 - 佛教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