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自清散文艺术

发布时间:2011-04-18 13:54: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摘要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把明断暗续统一起来,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关键字: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文化艺术

一、 绪论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不是以具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撒谎、不矫情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吸引人。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兼备,令人耳目一新。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的朴素清新。

二、结构的艺术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1]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说杨塑的名篇《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一句中的字,是作品的文眼。[2]确实这个字用得好,内涵丰富,安设得巧妙,但总是有点雕琢的痕迹,不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显得平易,自然,朴实。这一特点,可以从《冬天》一文中得到印证。《冬天》打破时空的限制,记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三个冬夜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写自己少年时候哥儿三个和父亲一起冬夜煮豆腐吃,父亲当时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第二个事,写十多年前自己在一个冬夜与朋友SP君去西湖泛舟,在美丽的湖光月色中,兴意酣浓,但此后彼此就分离了。第三件事,写自己的爱妻还在的时候,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个山城的冬天虽然十分冷寂,但家里却老是春天。写了这三件事后,作者最后总结说:“无论怎样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3]这是点明主题思想的一笔,很明显,作者把温暖当作整篇文章的文眼。三幅画面,三种情味,亲切地表现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夫妇之情;在严寒冷寂的自然气氛中透出一股感情上的温暖[4]。这样,三件本来互不相关联的生活小事就由温暖连成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艺术的散文。三件小事件顾注后篇的文眼温暖,而无斧凿之痕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横贯式两种形式[6]

朱自清在《背影》中缺着重描绘父亲的背影,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话。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任务,对于太熟悉的任务,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任何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散文是最可以自由创作的,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是没有出息的。

《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闭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8]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9],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10]。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刘熙载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11]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

(二)缜密的结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产生了要去“日日走过的荷塘”寻找“另一番样子”的念头。之后他来到那条幽僻的小路,“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身心渐入静界,有了“自由”的感觉。于是,他开始“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5]前文所述的背影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 抒情的手法

(一)、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朱自清十分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朱自清抒情的特点是:真诚,含蓄,适度。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曾在他的日记中表明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觉得感情无谓者,宜节产。”可见,感情冲动,是他创作的缘由。随着喜怒哀乐的不同,作品的色调呈现异彩;感情是他文章主题思想的根基,又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而寓情于事(),情事()交融的情感表现方式,对文章主题作了细腻、朴实、感人的体现。朱自清曾这样赞扬荷兰画家冉伯让:“他与一般人不同,创造了个性的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这个人放进他的画里去。”其实,朱自清自己,正是将他的思想感情放进他的作品中的有特色的作家。他的抒情散文之所以历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作者有自己的抒情特点,读者观其文如见其人。

(二)、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的结合

朱自清原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诗人本色,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荷塘月色》中,清华园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这位散文大家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备:那“田田的叶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不使我们想到那“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荷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如浴的美人”;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花叶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写“杨柳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写树色“象一团烟雾”,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灯光,“是渴睡人的眼”。各种景色在这里是那么和谐协调,活画出了一幅清幽静谧的荷塘夜景。

(三)、情景交融

《春》中,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真是“一切景物皆情语”。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

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在朱自清散文里,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比比皆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成一体,真可谓妙手丹青。

(四)、写人抒情,真挚的美

通过一系列人物生活中典型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自然而然地变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父亲“买桔子”的细节,妻子照看儿女的细节、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这些细节寥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朱自清抓住在电车上看到一个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变化的细节的描写,继而转化为抒情细节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由和平与秀美变化为粗俗、凶狠,作者抓住这一细节加以特写,来表现的内心情感。我的心空虚了,四面的压迫很重,使我呼吸不能自由。他的脸上便缩印一部中国外交史。这一描写的细节转化为抒情细节,抒写个人的屈辱,抒写民族的愤怨。尽管作者没有高呼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这一类口号,没有正色辞严地要求民族平等,但是,在字里行间却掩盖不住作家的视民族尊严为至上的爱国热忱。从文题骄子后的惊叹号上,可以看到朱自清那难以遏止的愤激感情。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蒋荫楠、严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冯锡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 《朱自清人生风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

4. 《现代文学纵横谈》蔡清富,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5. 《散文艺术论》付德岷,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6. 《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李复兴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 《朱自清散文艺术论》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 《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欧秀蓉,《名作欣赏》,200516)。

9. 《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 .《朱自清全集》(1-3)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e19cc10c22590102029de6.html

《浅析朱自清散文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