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发现

发布时间:2012-02-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探索与发现

有了这套书,哪怕通读或精读了,并不代表自己就能掌握了书上的本领,何况没有带进门的师傅指导,有些知识看了也好像又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有的与自身体会又不尽相似。我就像叫化子捡到银子又无纸包,肯了几天书,年纪大了看多了也记不住,干脆又把它束之高阁了。

1995年末,我大女儿怀孕了,让我切脉,也想辨男女,且看稍有出血是否有什么异常。我刚把完她双手的脉,还没讲,老伴就喊开午饭,吃了饭各奔东西。晚间老伴问我:你替玉萍把脉怎没讲话?言:你要开饭,餐毕她走了,我咋讲?老伴又问:结果怎样?也只说了两句:好像怀的是儿子,但与正常孕脉又不一样,怎么滚来滚去,像滚珠脉。此后大家再未谈及此事,一个月后经西医权威人士多次诊断,多次B超检查才发现是宫外孕。当晚,我拿出《传世藏书》,翻出《濒湖脉学》,一条一条的对起我当时摸脉的感受,看到底是什么脉?看到涩脉项下主病诗:“.......女人非孕即无经........(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子有孕既是胎病,无孕为败血反过来又看前面:涩脉.....短而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对!我感到的滚珠脉就是一止复来。宫外孕不就是胎病吗?我懊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查书呢?早发现我女儿不是早就从危险状态解脱了吗?同时我又很兴奋,这祖宗留下来的脉诊技术确确实实是仍然能在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发挥显著作用的实用诊疗技术。书中那简洁的文言文再不是枯燥的文字、艰涩难懂的语言,那是我们中华
民族中医先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由于认识上的飞跃,从此使我坚定的走上了研究脉诊的道路。

对涩脉的认知,也使我破除了对脉诊技术向往,但又有可遇不可求的悲观情绪,加大了自学、实践、提高脉诊技术的信心。另一方面濒湖脉学对涩脉的描述又发展了人们对涩脉的不同感受。原文: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三五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那么到底什么感觉才能简捷真实的确定涩脉呢?或者兼而有之?或者有些感觉并不正确呢?我能去怀疑前人的感觉正确与否吗?下面一段李时珍就有他自己的见解:涩为阳气有余,气盛而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我对李时珍对《脉经》的观点表示的反对是不能苟同的。李时珍虽是我心中崇拜的偶像,读书时我还曾临摹了一张李时珍的铅笔画送给蒋亚光教授。然而我的实践证明,李时珍的结论似乎不对。因为顺动脉血流方向我最先和直接感受到的是涩脉初始轻慢到逐渐加快,最后似乎加重突停,接着是低烈度的不同程度的回弹。这种回弹,似乎是奔腾的水流遇到大小不同阻碍而反流,而随着反流距离长短可大致估计病情的轻重。如点涩以下往往子宫肌瘤不大,或大多为输卵管阻塞。点稍涩时子宫肌瘤或者附件囊肿通常在2cm以下,稍许涩则在2~3cm等等。单侧点稍涩以上多为对应一侧附件囊肿,双侧脉均为点稍涩以上多位子宫肌瘤或少数为双侧卵巢囊肿,较少数患者同时有子宫肌瘤和双侧卵巢囊肿。这种一止复来的脉感,让人容
易感受且可初步探知病灶的大小,其他脉感就往往只能定性而难定大小,因此李时珍在体状诗中否认《脉经》一止复来是我不能同意的。 由于患者病情的长短,身体受损程度的轻重,细而迟的感觉有人并不存在。《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又是至理名言。因为涩脉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沉心屏气的去仔细搜寻是难以察觉到的。似点点涩、点点涩程度的涩脉要真实的感觉到它,有时真让人有虚脱的感觉。此时还必须将同时按在寸关尺上的三指置于脉感最强处(总按)才能准确的感受。稍抬手指(举就感觉不到了。由于这些感受,我制定了探知涩脉的手法:总按决定涩脉的脉度,单按决定涩脉的部位。

当然涩脉并不是只用来诊断妇科某些疾患,譬如心肌梗塞、脑部梗塞发生前后就有了涩脉的出现。例如我地某钢窗厂职工杨师傅,我诊视时就有较重的涩脉出现,我叮嘱他服药后一定要同时检查血脂和血粘度,并注意检查心脏功能,否则存在突然心肌梗死之可能。杨师傅服药五剂后因嫌中药太苦,放弃了治疗与进一步检查。一个月后的某天晚饭后,一边看电视一边洗衣服,待家人发现时他已因心梗死在沙发上。因此过细的探摸脉象往往能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天看百多人的中医或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中医先难以达到的。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有言:观今之医........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联系现时又何尝不是至理名言。另外,各部位癌症等等
亦会在始发阶段出现涩脉,提前发现也是防治未病的必要手段,故我跟我学脉诊者,不能稳定的摸出涩脉,不予签订师徒合同。在我学医做人参考准则中我定有尊重专家但不要盲从,要作相应仪器实验检查,但不能迷信。其缘由亦出于此。精细的脉诊,有时比现代科学仪器检查并不逊色。很多我的脉诊发现的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被查漏,而后又查出就是明证。通过探索掌握脉诊,认真运用的结果在有些方面并不逊色于由人掌握使用的现代仪器和科学实验。我们没有理由在这些科学面前感到自卑。

对于弦脉的探索也是我多年来不由自主的研究项目,从此项研究探索中,完善了先人的脉诊技术,并使之与现代科学的诊疗技术有机的联系和结合起来。

比如弦脉的研究,在我毕业后不久即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是一个书籍杂志出版极少的年代。按基本脉学书上对弦脉的描述简言之为弦脉主肝,而其对脉象本身的描述太简单。没有老师指引,我根本感觉不到,切脉诊病那真是不可想象的,购到《传世藏书》也看不懂,哪怕能背下来也不明白其中道理,就和目前广大青年学生一样,感觉很茫然。然而,好像我对脉诊的执著追究感动了上苍,我揣摩,我敢于伸出手来切脉,不断的摸,不断与临床上病人的不适感觉对照,终于我逐步摸到了一些规律。

我对弦脉的认定,是从胃溃疡开始的。很多被西医检查出来的胃溃疡患者,因为我的一张胃溃疡的中药粉剂治疗而愈,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我发现指压右关中取再略下压时,果然出现左右弹的现象,
而右弹的感觉强烈者绝对是胃溃疡。但是有人右弹感觉并不是很强,而有胃部轻微痛感者,钡餐或胃镜检查多为糜烂性胃炎。反之左弹(近心端)而右不弹者绝对没有胃疼感觉,这就使我认定了下述规律: 1.中取后指肚继续下压至恰好没有脉感时,大多病脉会出现左或者右,甚至双侧跳动,此时定为弦脉是可行的标准。

2.随着两侧轻重不同力度脉的跳动,病情轻重不同,甚至性质、病种也发生不同的变化。

我认为这不同的力度就是将脉诊细化,标准向现代诊疗技术靠近,能不断重复,被现代仪器、实验证明的关键。我试着为它定了一个名——脉度。简单说吧,右关左弹为胃炎,很轻的点点弦、点弦多为浅表性胃炎,再重则为充血性胃炎,反之右弹者病情加重。在右关弱沉脉度在右点稍弦以上者既是胃溃疡。在胃溃疡的脉度上单按时又同时出现涩脉,这通常就是胃癌病人的脉象了,这也印证了大小单双有重轻。
这种研究所得来的结果极大的鼓舞了我的信心,触类旁通的去摸索、求证,进展就越来越快了。譬如说寸脉:寸弦头痛膈多痰。祖先们这简洁的文字,实在太精炼了,精炼过度到让我们后人找不到感觉去明确掌握的地步。但它又是粗糙的,与现代仪器、实验正确的结果比较,偏于简单化。

左寸右弦脉度在点弦以上时病人多有头痛的感觉,而左弦脉度再强也不会头痛。当左寸右弦脉度不重,但有涩脉出现时,头痛就一定会出现了,此时不是脑血管出现了问题,就是头部出现了占位性病变。另
外,膈多痰则对应在右寸反映了,与左寸一样。膈多痰的现象,必须是在右寸右弦出现,脉度在点弦以上。稍细划分,点点弦多为有咳嗽现象。有时有,有时咳嗽而不带痰。点弦时痰增多,但多在支气管炎或轻微肺炎状态时。点稍弦以上时大多就成了肺炎了。点稍弦及其以上脉度就会发现轻重不同的肺结核病灶了。在此脉度的基础上,若单按出现不同脉度的涩脉,轻者就有可能为肺癌的早期前兆状态,稍重则多已为肺癌。

脉诊的探索是艰辛的,当获得逐步进展且为现代科学证实时,我又是幸福的。我常常为没有机会系统学习中医,熟读熟记中医经典而沮丧,直到现在我也对熟读经典,出口成章的学院派的或家传的青年人丰富的中医功底感到羡慕。但同时我也为此没有正规思想的束缚,在脉诊探索中自由驰骋所获得一定的进展而庆幸。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37bb8083d049649b66582e.html

《探索与发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