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群体建筑空间分析2

发布时间:2012-08-28 11:38: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五章 微观校园建筑群体的特色与尺度分析

5.1 群体建筑的风格特色

作为八大美院之一的鲁美,不仅在学习氛围上艺术气息浓厚,而且在校园建筑的风格上更是别具一格。最具特色的就是1号办公楼。这里是办公的空间,同时也是老师学生的画室,又是老干部活动中心。这栋楼成E字形,所围合的院落草木茂盛,环境优美,是老干部平时的健身娱乐场地。整栋楼有复古的特色,青砖墙面上爬满了绿色的青藤,这里承载着鲁美的历史,生活着为鲁美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教授老师。

其余教学楼及学生宿舍都配合着这栋历史悠久的建筑,在风格上以浅灰色为主色调,形式上以体现自己的功能用途为特点,展示着鲁美的艺术气息。如鲁迅美术馆,就以其现代的风格,简约的立面,体现着一种先锋艺术的追求。

5.2 行为方式与场所尺度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户外活动可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种活动类型对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必要性活动是人们在不同程度都要参与的活动,自发性活动是只有在人们有参与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社会性活动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其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5.2.1 较受人群欢迎的空间尺度分析

我们将校园的景观区域分成四块,如图5-2-1所示,大部分同学比较喜欢在广场周围北侧草坪A的小路上休闲散步。原因是这里的空间感觉舒适,既不过于封闭,同时又不像广场区那么开放,心里感觉空间感觉都比较适宜。

为此我们对广场北侧的空间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分析。由图底关系可见,广场北侧的体育馆,宿舍等建筑皆为行列式南北朝向组合方式;广场的东侧美术馆与雕塑馆则根据地块形态采用东西朝向,作为校区东侧的边界线。因此,广场周围的树林于北侧的体育馆网球场及东侧的雕塑楼围和了一块较为狭窄的半私密公共空间。然而由于三层的体育馆和四层的雕塑楼又都属于大尺度的公共建筑,场地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的比值小于1。因此,这条“小路”理论上应更显得狭窄,压抑。而在问卷调查中,大量同学都选择这块草地,那么为什么最终会成为同学们较为喜欢的场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周围的景观小品建筑形式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空间分割合理,视野开阔

以草地为主,木栈道铺成的小路划分空间,其视觉走廊通透,以交通功能为主,有一定的穿透性和流动性。

2).尺度舒适,方便管理

休闲步道1.5-2.0m左右,如图5-2-2所示,用低矮植物限定空间,有一定的半私密性,在适当的地方设置椅子,方便师生交流,由图表(图5-2-3)可知,大部分人会停留10-20分钟,从而得知很多自发性活动也因此在这里进行。

(3).可识别性强,方便到达

在该区域中,以石头为主要景观特征,石头更象征鲁迅顽强不屈的性格,在此主要景观节点上刻有鲁美校训。木栈道色调与主体建筑保持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图5-2-4)大量学生从生活区到教学区会经过这里。

5.2.2 设计后的再设计——失落空间的再利用

1.建筑特点:作为此空间的西侧边界,鲁美体育馆不仅本身线条清晰简洁,又具有鲁迅美术学院自身的特色。由于场地的特殊性,体育馆紧密的结合了场地环境,并且设计富有创意性,使建筑与环境场地浑然一体,舒展自然,具有较强的标志性,使该建筑成为校园景观一部分,与周边环境融合,减少了体育场馆对小尺度空间的压迫感。立面大面积开窗与建筑整体形态和外挂木材整体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开设规则或不规则的条形窗,使立面规整又富有变化,极富现代感,为周围的空间带来了生机。外饰面以灰白色外墙板及橙色木条为主,运用对光线敏感的特性,形成不同材质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沉稳凝重,明细理性的效果,充分反映出校园的文化底蕴。灰白的外墙板,橙色的木条,大面积变化的玻璃窗,形成了虚实的完美结合于对比,使得临近的狭小空间得到了渗透,在感官上给人一种开阔舒适感。

2.小品设计:在雕塑楼前,贴近网球馆边界处,可以看见十多个形态各异的人形雕塑,雕塑的大小大约一米八左右,雕塑的基座上刻着作品名字,作者,年级等信息,这些雕塑就是鲁迅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同主广场的鲁迅雕塑相结合,使广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由南向北,雕塑由旧逐渐变新,从基座上的信息可以得知,这些雕塑就好像一部史书,向我们讲述着鲁美雕塑系的历史,每个雕塑都体现了当时的;流行文化特点。这些雕塑的尺度亲人,并且与雕塑楼,以及广场上的鲁迅雕塑有着很强的相关性。通过雕塑等小品的处理,使原本死寂的空间变得趣味生动,又与雕塑楼相映衬延续了鲁美的文化气息,打破了空间的失落感。

3.景观绿化:在中心广场北侧栽种一定数量的乔木,使其形成林荫小路,通过树木绿化,形成了大尺度的开阔中心广场到小尺度的半私密狭窄空间的完美过渡,减小了空间尺度的突兀对比,在心理上减少了人们从一个大空间到小空间的心理落差。乔灌木的绿化与摆放雕塑的草地结合,使原本单调寂寥的空间有了活力。

通过对周边建筑形式,景观绿化,小品等细节的巧妙处理,将原本失落的空间变成了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亲人的休闲空间。对于一个用地紧张的校区来说,室外空间非常有限。因此为了解决室外休闲区的问题,使校园的功能更加完善,更好的服务于师生,鲁迅美术学院对那些由于某种主客观原因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的空间,通过一定处理手法进行二次设计。变废为宝,使空间重新被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即消除了学校内的消极空间又解决了用地问题。

第四章 小结

6.1 鲁迅美术学院基本空间特征

1.校园整体在机理、空间、形式、细节等方面连续性较强

校园的新老建筑风格统一,以浅灰色为主色调,建筑立面清晰简洁,外轮廓相互协调,整个区域具有同一性和认知性。

2.功能分区不明确,相互融合与渗透的布局模式

鲁迅美术学院的发展较顺应自然,功能分区界限模糊,教学区与生活区等相关设施联系密切,但由于生活区分散,部分学生宿舍有直接对校外的出入口,不便于学校管理。

3.景观轴线的运用

通过一条景观轴线组织校园整体空间,使空间严谨有序,轴线使校园入口和雕塑广场的秩序感、庄重感加强。同时轴线两侧的建筑与其他外部空间要素的整体设计使这一空间氛围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氛围也因此被强化。

4.创造优质的开敞空间

由于校园用地紧张,空间弹性相对较弱,而周边高层建筑林立,鲁迅美术学院采取:一侧生活区——两侧教学区——中央环境的布置方式,交通、服务设施密集化的布置方式,营造优质景观区,满足使用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6.2 改进措施与建议

1.创造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

通过问卷(图6-2-1)和访谈,我们得知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户外活动设施,而通过平面图可知,校园将更多的公共空间设置为景观绿化,校园应创造更丰富的公共空间。

2.多层次流动性交往空间的创造

道路是视点的汇合,并且视点是沿道路运动的,交往活动往往会在步行环境中进行。在校园交通空间的组织设计中,应打破单纯的道路为通行的定式,创造变化的沿途景观。

3.小尺度景观节点的创造

在道路的连接点处创造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小尺度景观节点,可丰富空间层次,学生会放慢速度对周围环境投入更多的关注。同时小尺度的景观节点有利于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空间的过渡,丰富学生的空间感受。

6.3 结束语

我们通过资料调研、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多种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对校园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两周以来的调研与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建筑群体空间的重要性,它承载着知识信息交流、娱乐休闲交流、运动交流、社会交流的使命,只有真正考虑使用者的公共空间设计,才能成为成功的、广受欢迎的、有人气的场所。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们应努力思考,创造出多层次、不同特点的空间环境,以满足校园中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及适应校园生活的需要。

附录A 调查问卷及图片

附录B 专题数据研究

个人成果

景观绿化

建筑组合形式及特点

建筑群体的整体性

鲁迅美术学院建筑群体空间分析

—— 景观绿化

第一节 项目概述

1 背景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毛泽东同志为学院书写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1998年,江泽民同志为学院题词:“弘扬鲁艺传统,培育艺术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领先的办学实力。

2 现状概况

鲁迅美术学院地处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沈阳市的南部,地处中心区和平区,坐落在三好街。周边与美术的相关产业丰富,如画室、装饰公司、画廊、展览馆等,艺术气息浓厚。因为附近有沈阳音乐学院、东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高等学府,所以该区域学术气息浓厚,相关的生活娱乐服务设施较完善,如家乐福超市、北方图书城、鲁迅公园等。

三好街及文化路路口是两条主干路的交汇处,该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流量大,车辆、行人南来北往交织与此。加上好街是辽沈地区的电脑与IT产品的经销集散地,加之医大二院有1700余张病床,每天6000余次门诊量,五金机电市场周边停车需求大,停车环境较差,造成三好街交通压力非常大。而鲁迅美术学院距离三好街及文化路路口较近,有5条公交线路在鲁迅美术学院附近停靠,进一步造成了交通压力。

第二节 实态调研

1 调研方法

1 现场踏勘

通过对鲁迅美术学院建筑群体的空间的真实感受,充分理解建筑的空间秩序,建筑的形态、结构和体系,学习校园核心功能与组织手法,服务与便捷设施的设置。

2 问卷调查

发放发出40份,收回40份,有效率100%。通过调查问卷,获得对校园空间的使用情况的初步认识。

3 访谈调查

选取典型空间,对空间的使用者进行访谈,了解使用者的真实感受与需求。

2 调研流程

第三节 景观分析与研究

1 景观概述

鲁迅美术学院的主轴线是以正门通向美术馆的道路为横轴线,生活区通往教学区的道路为竖轴线,交叉点为雕塑广场,鲁迅雕像的设置,使得空间的秩序感和庄重感得到加强。主要绿化景观沿轴线布置,景观的一侧主要为生活区,另外围合的两侧主要是教学区,中央绿化起到了过渡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作用。通过绿化景观的渗透作用,整个建筑群体空间的文化氛围得到加强。

2 景观空间特征分析

1 景观轴线的运用

通过景观轴线组织校园整体空间,使空间严谨有序,轴线使校园入口和雕塑广场的秩序感、庄重感加强。同时轴线两侧的建筑与其他外部空间要素的整体设计使这一空间氛围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氛围也因此被强化。

2 中央景观的创造

由鲁迅美术学院的自身特点所决定,校园用地紧张,空间弹性较弱,而周边高层林立,学校采取一侧主要是生活区,另外两侧为教学区的布置形式,建筑集中布置在北侧,通过建筑围合出中央景观区域,使整个空间的方向感明确,南侧足球场地的设置,使视野开阔。

3 景观区域的使用评价与分析

通过流线分析可知,人流主要集中在雕塑广场和女生宿舍楼下,4号和5号教学楼下,食堂和高层学生公寓楼下,以及正门至雕塑广场的校园主要道路。由于食堂和高层学生公寓距离较近,且较方便到达,二者直接绿化区域较少,在特定时间段人流会相对集中。校园的南侧和东侧为主要教学区,在上下课期间有大量人流集中在雕塑广场和女生宿舍楼下,绿化景观起到了过渡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作用,雕塑广场不仅起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也方便学生通行。如图所示为景观分布区域,着重分析AB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区域。

1 雕塑广场分析

1. 位置与环境

雕塑广场是鲁迅美术学院的核心景观(如图所示A地块),由鲁迅美术馆、体育馆、留学生宿舍和综合楼围合而成。东西长98m,南北宽35m。广场沿轴线严格对称布局,广场内布置整洁,主要构成元素是大片草地和灌木,在广场两侧布置行道树,广场的视觉重点是位于视觉中心的鲁迅雕像,雕像后面的鲁迅美术馆立面简洁,成为整个广场的背景。

2 概况

雕塑广场是鲁迅美术学院最大的开放性公共场所之一,作为整个校园的礼仪性空间,广场的尺度较大,视野开阔,空间按中轴线左右对称。由于周围建筑的围合作用,整个广场的空间感较强。最醒目的是位于广场中心的鲁迅雕像,增强了空间的可识别性,使整体的文化氛围得到强化。广场的另外一个主要作用是交通疏散,广场中的穿越性人群多于逗留人性人群,行人主要集中在广场中央的交通区域。

3 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采取人车混行的交通方式,部分车辆沿绿化边界停靠,对整个广场的视觉效果和使用方面均造成了一定影响。

由于周边高层的影响,鲁迅雕塑的纪念效果被削弱。

大尺度的草坪取得通透的视觉效果,但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学生觉得广场的仪式性较强,东西长约64m的草坪隔绝了草坪两侧的联系,靠近美术馆的一侧较安静,基本不受到打扰,但阻碍了行人和逗留者之间的互动,也因此草坪使用效率较低。

2 景观区B分析

1 位置与环境

景观区B位于体育场北侧,由女生宿舍、行政楼和体育馆围合而成。景观区主要由两块草坪组成,西侧的草坪东西长32m,南北宽35m,近似于正方形,东侧的草坪东西长30m,南北宽37m。景观区内布置整洁,主要构成元素是草坪、灌木和乔木。主要人流线集中在西侧的草坪周边,东侧的人流相对较少。视觉中心是位于东侧草坪上刻有鲁迅美术学院校训的石头,石头的设置使文化氛围增强,女生宿舍楼是这个景观区的背景。草坪的一侧为生活区,另外一侧为教学区,景观区较好地完成了二者直接的过渡。

2. 概况

景观区B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景观区域之一,位于景观轴线的北侧,与足球场地相呼应,视野开阔。刻有鲁迅美术学院校训的石头成为视觉中心,也因此增加了空间的可识别性。常年生长的乔木、灌木和茂盛的植被塑造出公园般的氛围,该区域的微气候很好,由于处在南向,无建筑遮挡,一年四季均能得到充分日照,并且树木在夏季提供树荫可供人休息。

经观察发现,东侧的草坪使用效率比西侧的高。分析如下,西侧草坪周边人流较密集,是生活区与教学区过渡的重要转换点。而东侧的草坪只有一侧承载较多人流,并且东侧草坪上设置木栈道和座椅,可供学生交流休息。与西侧草坪相比,东侧的较为安静,两侧建筑的围合以及树木的设置,营造出一个较为宁静的半私密空间。草坪尺度较适宜,观察者和逗留者之间能够形成互动,使用效率很高。

3. 设计手法分析

在实地对使用者的访谈中,很多人表示很喜欢这片阳光充足的草地,与雕塑广场对视觉通透效果的创造相比,景观区B的草坪设计得更人性化,相对安静,草坪上设置木栈道和座椅,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

尺度适宜,周边道路有可以依靠的边界,乔灌木的设置,使逗留区的干扰相对较小,环境适合自发性活动的产生。

景观小品的设置,创造了多层次交往空间。如木栈道,这些木材料使整个空间显得很温暖。行道树下面设置座椅,方便师生交流。刻有鲁迅美术学院校训的石头,使空间的文化气息得到加强。

第四节 小结

1 改进措施与建议

大尺度空间能够取得通透的视觉效果,应该在大尺度空间中能够创造一些满足人体尺度的供人使用的空间。应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如道路与道理的交汇处设置小的景观节点,创造变化的沿途景观。植被的设置能够创造良好的微气候,虽然校园用地紧张,但植物的作用对提升整个校园的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结束语

通过对鲁迅美术学院的景观分析,我深刻地认识到校园空间尺度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应创造多层次、宜人的交往空间,校园中的景观应适应校园中人行为的多样性要求。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创造多层次、不同特点的空间环境,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井然有序的教学空间与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区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f785310b4c2e3f572763ea.html

《鲁迅美术学院群体建筑空间分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