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翻译(上课版)

发布时间:2020-06-13 05:46: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庖丁解牛》翻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古汉语词典》:丁: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

为:替。

文惠君:梁惠王,魏国国君。他从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县)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国号一度称梁。

解:剖开、分割,即宰割。

句译:(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

○提出有关的人和事件。下文记事、说理,都以“解牛”为中心。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然向(xiǎng)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zhòng)音。

之:结构助词。所触:名词性“所”字短语,意思是接触的地方。下文“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三句中“之”和“所”的用法与此同。

倚:靠。 履:踩。 踦:触,抵住,指剖牛时用一个膝盖顶住牛。

砉:拟声词,指手触、肩倚、足履、膝踦发出的响声。

向:通“响”。

奏:进。

騞:拟声词,破裂声,比“砉然”更大的声音,指进刀解牛发出的响声。

莫不:没有什么不。莫,无指代词,没有什么。

中音:合乎音律。

句译:他的手接触的地方,肩膀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住的地方,都哗哗地响,刀子刺进牛体,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句译: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乃:可译为“又”。会:音节,节奏。

○写所见,用触、倚、履、踦等动词描绘出庖丁手、肩、足、膝各具特色的动作,表现他解牛技术的熟练。写所闻,就解牛时各种合乎音律的响声进一步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神妙。

以上正面写厨丁解牛时的动作、声音,表现他异乎寻常的解牛技艺。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盖(hé)至此乎?”

嘻:惊异赞叹的声音,可译为“嘿”或“啊”。

善哉:好哇,表赞叹。

盖:通“盍”,何,怎么。 乎:呢。

句译:文惠君说:“嘿,好哇!(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

通过文惠君的赞叹与询问,从侧面表现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赞叹,紧承上文;询问,引出下文。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hào)者,道也;进乎技矣。

释:放下。 之:助词,可不译出。

所好(hào)者:名词性“所”字短语,意即“爱好的”。

道:规律,道理。 也:语气词,表判断。

进:超过。 乎:与“于”相当,引出对象。 矣:了。

句译:厨师丁放下屠刀,答道:“我所喜好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技术层面了。

○这两句暗示文惠君只看到技,不理解“道”,故庖丁有对他阐明“道”的必要。“道”字统摄全文。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之:前一个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以取消其独立性;后一个用于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可译为“的”。

所见:名词性“所”字短语,意即“看见的”。

无非:没有不是,用双重否定以加强语气。

牛:意即下文的“全牛”,完整的没有缝隙可进刀的牛。

者:表示肯定语气的助词。

句译: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的牛;

○记解牛的最初阶段,对牛的认识与一般人相同。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未尝:不曾。

句译: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头的牛了;

○第二个阶段,对牛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看到的是构成牛体的可以分割的肌肉筋骨等,但仍不免于“见”。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方今:副词性短语,相当于“当今”“现在”。

以:都是“凭”“用”的意思。 神:精神。 遇:接触。

而:却,表转折。

官知:眼耳等器官的感觉,这里指视觉。 神欲:精神活动。

句译:现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触牛,不再用眼睛看它,感官的知觉停止了,只凭精神在活动。

○第三个阶段,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以神遇”与“神欲行”。

以上说明掌握道的三个阶段。严格地说,前两个阶段讲的是技,只是技艺高低不同;第三个阶段才算“进乎技”,掌握了“道”。

以下对此作具体说明。

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

依:顺着。 乎:与“于”相当,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这里可不译出。

天理:指牛的天然的生理结构。

批:击;砍。 郤:通“隙”,空隙。

导: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 窾:空处。

因:顺着,依照。 其:它,代牛体。 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之未尝:见课本注释。

而况……乎:相当于“何况……呢”,以反问语气加以强调,并引进一层。

軱:大骨头。

句译: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着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不曾去碰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何况那粗大的骨头呢!

○先从正面着笔,说明如何“依乎天理”。

○再从反面着笔,说明如何“因其固然”。

“因其固然”与“依乎天理”互文见义,都是顺着牛体本来的自然结构进行解剖的意思。

这是对“道”的具体阐述之一。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良庖:优秀的厨师。良:优秀,好。

岁:每年。 更:换。 族:一般,众。

月:每月。 岁、月,都是时间名词作状语。

割:用刀割肉。 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两句的“也”,都表判断语气,译时可在谓语前添“是因为……”或“是由于……”。

句译: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

十九年:数量词直接作谓语,译时须添上动词“用”(了)。

而:表转折。 刃:刀口。 若:好像。

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发:出。 硎:磨刀石。

句译:现在,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啦,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

○以上对比三种厨师用刀的情况,突出庖丁解牛的特点。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彼:那(牛的)。 节:骨节。 间:间隙。

无厚:没有厚度,形容刀口薄而锋利。

者:表提顿的助词,并有凑足一个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出。

句译:(因为)那牛体的骨节有空隙,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

○牛体所具的特点有利于进刀,刀刃所具的特点有利于解牛。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以:用,拿。

恢恢乎:很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词尾。

其:它,指代“有间”。 于:对于。 游刃:转动刀子。

句译:把没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它对于刀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了。

○说明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而仍然锋利的原因。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是以:因此。

句译: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却像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与上文“臣之刀十九年矣……若新发于硎”句相呼应。

以上通过对比,进一步说明庖丁解牛时如何“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对“道”的具体阐述之二。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wéi),怵(chù)然为(wèi)戒,视为(wèi)止,行为(wèi)迟。

虽然:虽然如此。表示肯定上文所说,下文将转换话题。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提出一种特殊情况。

其:它,代“族”。 难为(wéi):难以处理,意即难以用刀剖开。

怵然:警惕的样子。

为戒:因为它而警惕戒备。介词“为”后省宾语“之”,之,代“族”。下面两句介词“为”的宾语同样省略。

视:目光。 止:集中地停留在一点上。

行:动作。 迟:缓慢。

句译:虽说是这样,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难以处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来,目光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放慢了

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

句译:使刀非常轻,(结果)它霍地一声剖开了,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

微:轻。 謋:拟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委:卸落。

○从心理活动与行动特点写出庖丁处理“族”的情态,并成功地剖开了“族”。

提刀而立,为(wèi)之四顾,为之踌躇(chóu chú)满志,善刀而藏之。”

而:表修饰。

为之:介宾短语,因为它,为此。之,指代“謋然已解”的成绩。

四顾:向四面看。

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心满意足。

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而:表顺承。

藏之:把刀藏在刀鞘中。

句译:我提着刀站起来,为此我环顾四周,为此我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从庖丁的动作与心理状态表现他获得胜利的喜悦。

以上记庖丁成功地处理了特殊情况(族),是对“道”的具体阐述之三。

记叙庖丁通过回答文惠君的提问,从他自己解牛的经历,与族庖、良庖的比较,对特殊困难的处理等方面,阐述他的解牛之道。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句译:文惠君说:“好哇!我听了庖丁的(这些)话,从中获得了保养身体的道理。”

养生:指养生之道。

焉:句末语气词。

记文惠君从庖丁所谈的话受到启发,获得养生之道,点明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作品介绍】

《庄子》,亦称《南华经》,共52篇,是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突出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从思想方面看,《庄子》中的文章,一方面,能深刻地揭露社会弊端,无情地讽刺官场丑恶,能超污脱浊不与当权者同流,安贫乐道,不与统治者合作;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当时没落贵族的消极悲观情绪,对事物采取虚无主义态度,逃避社会斗争。这两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失意的知识分子:或效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合作;或效其虚无遁世,自解自嘲。

从文学方面看,《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具有独特的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运用寓言来形象地说明自己的学说,并且拍合本旨,贴切不泛;在结构上,先从自己要否定的方面说起,因势利导,最后说明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腾挪跌宕,恣肆汪洋;在语言上,高度形象化,既善于精工镂刻,又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且广用有韵的骈句。因此,鲁迅说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史记》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担任过漆园吏,楚威王派使者请他为相,他拒绝了,于是终身不仕。

【解题】

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它善于运用寓言、比喻和夸张等手法,把深刻的哲理阐述得精细入微,而又形象生动,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庖丁解牛》,就是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阐述庄周的“养生之道”,而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出庄周写这个寓言的主观意图。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就在于理解它所阐述的客观意义

【寓意】

庄子写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即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摸索事物的规律,顺应自然,避开是非与矛盾的纠缠。只要人们能顺应自然、“依乎天理”,就一定“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心,“可以尽年”。

庄子认为社会上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生活在矛盾斗争中,很易受损害。要想保全自己,就得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技经肯綮”与“大窾”,只找空隙处下刀,意即避开矛盾,用逃避现实的办法以求得个人的生存。这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自应予以批判。

但就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本身说,它在客观上阐明了一切事物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通过长期实践,又善于思考,就能认识和掌握规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行动的自由。

【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来形容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庄子》,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5194012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b.html

《《庖丁解牛》翻译(上课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