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定城楼》诗用典看李商隐

发布时间:2011-07-22 08:41: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典中窥人

——从《安定城楼》诗用典看李商隐

山东郓城一中 张均华

诗人用典最为绝妙的应是杜甫。子美读书破万卷,又能将故事融化在自家的才气中,所以只要剪裁入诗,就如从自家胸臆中流出。子美之后,用典多而且工妙者,在晚唐就数李商隐了。清朝的袁子才曾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惟李义山诗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填也。”

李商隐是唐代用典最多的诗人。他的诗用典颇具特色,无论语典、事典,甚至某些神话传说,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变幻莫测,表达出隐曲之意、难言之情。《安定城楼》就是他使用典故非常成功的诗篇之一。

开成三年(838),李商隐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继而娶王氏之女为妻。婚后应博学鸿词科考试,不中,仍回泾原幕,作者登楼抒怀:“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这首七律并非李商隐的代表作,用典颇多,故初读稍觉晦涩难懂,知道者不多,但赏玩此诗却可从中窥测他的人生境遇和思想境界。如果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作者应试落榜失意自慰,那你并没有读懂它。所以我们应从晚唐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方面进行较深刻的分析。

晚唐,国势江河日下,开元盛世的全盛景象早已荡然无存,元和中兴的短暂希望也终成泡影,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激烈,毕竟,再过四十年左右,唐王朝就灭亡了。这一切,不能不在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年轻诗人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空有报国大志,但生不逢时,壮志难酬。而时代又不容许他直抒胸臆,所以心中隐微无尽地情怀只能以委婉之笔,曲折地倾吐。

这首诗除首联外,全都用典。首联“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登楼即景,两句为远眺所见之景,景中无情,但却生情,以下豪情壮志、无穷感慨皆源于斯。颔联“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以贾谊、王粲事类比。贾谊被汉文帝十分器重,为朝臣所忌。他在26岁时,进《治安策》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所以这里说“虚垂涕”,着一“虚”字,写出贾谊忧念国事,却被排挤,“可怜无补废精神”徒唤奈何的心境。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依附刘表,颇不得志,曾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以抒有感于远游不遇之怀。这两人与诗人应试落第、不得不依靠岳父,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字里行间,寄托了坎坷的身世之感,但是谁能体会诗人真正的志向呢?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江湖”、“扁舟”暗用范蠡乘扁舟泛于湖的典故抒写自己高洁的情怀。《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古之文人莫不讲求建功立业,然而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应是“功成身退”,既实现了建功立业之志,又满足了淡泊名利之愿,就如范蠡,功成不居,携美人退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同样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功成身退”。 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功立业之志。表明作者仍有积极“入世”之心,希望能在建功立业之后白发归隐,决不贪图荣华富贵。这一点曾深深打动了王安石,因为王安石从这两句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赞赏,“虽老杜无以过”。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诗人一筹莫展,因为他的应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所以他才怀着委屈而怨愤的心情呼喊,这就是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这里诗人借庄子寓言正告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表白自己应试并非恋此科第。《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凤凰),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猫头鹰)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庄子以“鹓雏”比自己,以“鸱”比惠子,以“腐鼠”比梁国的相位。这正是李商隐此时心绪的写照呀!

总之,这首诗抒怀明志,笔力矫举,气度非凡,在用典方面,不仅恰切得当,而且有层次地展现了诗人高尚品格和纯洁心灵。从诗中,我们读到了一位年轻诗人那激动而复杂的情感和饱含理性的思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3cd84cfe4733687e21aa23.html

《从《安定城楼》诗用典看李商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