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解析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备考指南】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从命题形式看,实用类文本阅读设置三个题目。近几年考查的侧重点在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写作技法的考查、含蓄性语句的理解上等。
【技巧突破】
一、主观归纳概括题:从初步整合走向深度概括 1.初步概括——筛选整合
筛选整合是概括的起始程度,主要分两步:第一步,筛选摘录(圈点,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的信息区间,摘录(圈点出关键信息;第二步,整合加工,主要是分清层次要点,归纳要点。
2.中度概括——提炼综合
提炼综合是概括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这是一种在原文中无法直接摘录、在整合时无法提取出关键词,也不能通过剪辑组合来形成答案时使用的方法。具体来说,有两种概括形式:
①化具体为抽象
当信息源比较丰富、零散,素材对于问题而言相关度不显著时,需要归纳、抽象、提炼关键词。这里的提炼不同于提取,提炼的要求更高,它需要考生借助知识积累和文本中的已知内容,包括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二度加工提炼。
②反向入手,正面作答;或者正向入手,反面作答
如果碰到从反面(正面描述话题对象的,这时归纳者则必须从正面(反面入手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如要求概括出对策措施题,其正面的对策措施往往是从问题(反面得出来的。有时根据题干要求,也要相应地变换正反角度。
3.深度概括——合理推导
合理推导是概括的变式,几乎是实用类文本特有的概括形式。有的概括要点,原文中并没有陈述,但是可以通过原文推理而得出,这也属于概括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如根据现象推测结果,由条件得出结论,由现在推想未来,通过话题对象的哪几个特点,预测它以后的走向。特别是根据图表判断趋势,要善于根据最佳(最大值与最小值来推断,得出结论。这一点应引起考生的格外注意。无论如何推测、推导,都是基于文本,基于事实,基于逻辑,基于整体。
【针对性练习】
1.2020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际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职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1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6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6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66日) 1.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答案】B 【分析】B项,“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错,原文“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可知并未提及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选项无中生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A 【分析】A项,“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错,原文“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可知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并非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3.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分析】原文“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可概括出“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原文“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可概括出“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原文“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可概括出“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二、主观归纳概括题:掌握三大题型答题要点 1.比较异同题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是由多则不同材料构成的,比较材料的异同自然成了应有之义。常见的题型有比较材料的角度、重点内容以及表达方式。其答题之道为:
①审准题干,找出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会在题干中给出,审题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找出比较点,即题干中比较的关键词语。如2018全国卷Ⅰ第9题题干中“报道的侧重点”就是比较点。
②根据比较点,确定筛选、概括的范围,并精读、深析有关文字
比较点其实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只要与它有关的文字就是答题的范围。找出来判断深析:分清层次,确定关键词语。
③提取要点,加工答案
提取要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语;一为“提取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形成答案必须根据要求“深加工”,使之符合要求。
比较材料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常比较的内容。对此,只要把各自材料的关键词语和层次弄清楚,最后两相比较就明白了
【针对性练习】
2.2020年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
3
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
《光明日报》20195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
《光明日报》202022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答案】C 【分析】C项,“今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
4
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说法错误。结合材料四“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分析可知,原文只介绍了云南的生态资源、地理资源的优势,并未涉及“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表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B 【分析】 B项,“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分析可知,选项缩小的范围。
6.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分析】本题题干“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由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扶贫工作”“共通之处”。结合材料三、四“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分析可知,两个省都以“茶”为主要产业,可见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结合材料三、四“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黄净山地理标识”(云南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城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分析可知,两个省都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2.原因概括题
筛选、概括出事实、事件、做法形成、产生的原因,也是常见的归纳概括题,答这种题型,关键在于: ①阅读:跳读细搜
揭示原因的信息文字大都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的;有的直接,有的隐蔽,这就决定了阅读要求: a.跳读。在多则材料中进行筛选式阅读。
b.细搜。原因文字有表面的有深层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对于那些深层、间接的原因文字不是一下子就能搜出来,故特别需要“细搜”,尤其是以“问题”显现的文字,它可以转化为原因;一些叙述文字里也要注意,“原因”可能藏在其中。
②思考:多因意识
只要是原因,总是有内因与外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

5
等。这些都是思考时要考虑的。针对这种多则材料组成的文本特点,还要善于从不同的材料主体去找“多方”原因,如政府方、企业方、个人方等。
③答题:据果索因,因果验证
题干若是“果”,就要到文本中索“因”,且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找出来原因文字后,可用因为(提取的原因文字……所以(题干中的“果”形式验证是否正确,即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注意不可把“果”文字当作“因”文字。
【针对性练习】
3.2020·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国际权威调研机构发布了《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研究了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状况,指出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报告称,2017年,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价值为10.7亿美元,到2025年底将达到71.7亿美元,在2018年至2025年期间将以26.8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2017年占全球比例29.29%,预计2023年将达到44.59%,在2018-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9.53%,这主要得益于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出台。
报告称,全球排名前三的制造商,2017年的收入市场份额占全球所有制造商收入的20.37%。其中云从科技(即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的市场份额是12.88%,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
(摘编自《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8
材料二:

材料三:
如今,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全国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重庆的多家银行也能实现“刷脸”取款。这项技术来源于云从科技。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3月,是一家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人脸识别初创公司之一,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
看嘴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的识别准确率在80%左右,中文准确率为71%。如应用到场景教育、身份识别、公共安全、军工军事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5月,由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在广州白云机场投入使用,该系统将机场内飞行区、航站区、综合区的各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结合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飞机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交通流的全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每分钟可处理6
6
条信息。
(摘编自黄军《人脸识别技术七夺世界冠军》
材料四:
对于中外人脸识别效果的巨大差异,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系统总体部专家何东昌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首先是国外的国情问题。“有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例如在英国,面部识别和追踪技术就曾引发巨大争议,英国各界甚至发起一项“请警方停止用摄像头进行面部识别”的抗议活动。类似情况在美国也有发生,如亚马逊公司利用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警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对此提出了抗议。
(摘编自《科技日报》
7.下列关于“AI独角兽云从科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它在2017年的市场份额是12.88%
B.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是一所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
C.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前沿技术企业。
D.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识别的准确率要高于中文。
【答案】D 【分析】 D项,混淆概念,据材料三的第二段,“作为人脸识别初创公司之一,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可知“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侧重人脸识别;据材料三的第三段“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可知“海云数据”侧重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所以D项不属于“AI独角兽云从科技”的相关内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带来了便利。
B.广州白云机场使用了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每分钟可处理6条信息,效率很高。
C2015年到2020年众多的生物识别技术里面,人脸识别所占的市场份额增幅最大,达到了166.6%位居第一。
D.在国外,因为人们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他们反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
【答案】D 【分析】 D项,以偏概全。由材料四“有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可知,“在国外”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中说的只是有些国家持有这种观点。
9.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在全球取得优势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国家对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视。②市场潜力巨大。③一些企业和领域都有很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可行的经验技术。④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接纳度高,效果好。
【分析】 材料一,2017年占全球比例29.29%,预计2023年将达到44.59%,在2018-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9.53%,这主要得益于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出台”。材料三,“作为人脸识别初创公司之一,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以上内容可概括为:国家对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视。材料一,“该报告研究了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状况,指出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以上内容可概括为:我国市场份额巨大,且占据的市场份额全球第
7
一。材料四,“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全国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重庆的多家银行也能实现刷脸取款”“结合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飞机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交通流的全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每分钟可处理6万条信息”以上内容可概括为:一些企业和领域都有很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可行的经验技术。另外,结合材料四中“有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可看出对于国外有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的情况,反推中国国内公众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接纳度高。

3.对策措施题
非连续性文本实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告诉人们具体措施或者给读者思考具体措施以启发,因此,涉及措施的材料要重点理解,也是重点考查的内容。于是,对策措施题自然成了主观归纳概括题最热的题型了。答这种题的要点在于:
①重点理解文本涉及具体措施的内容,包括实施措施的主体、措施的具体内容、要达到的目的等。 ②善把“问题”转化为“措施”“问题”是“措施”的依据,“措施”是针对“问题”的办法,“措施”要有的放矢,只有抓住实质性的一个个“点”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当然,有的“问题”在文本中存在,却不能直接从文中得出,这就需要根据文本所描述的现状,由“现状”推出“问题”,再由“问题”推出“措施”
另外,不能忽视图表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把“问题”转化成“措施” ③答案表述应用肯定句,不宜用否定句;只能用陈述句,不能用疑问句或感叹句。 【针对性练习】
4.2019·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传统村落逐步消失。住建部的数据显示,经过抢救性保护,过去5年间,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全国有63%的村落传统公共建筑得到保护修缮,70%以上的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落由不足5%增至21%,社会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以传统村落占比全国第一的云南为例,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足10%,开发尚可的古村落比例不到1%下一步保护工作的难点在于,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基础较差,在保护、修缮中不仅要提升卫生、餐厨、通风等传统民居的性能,还要与扶贫工作结合,而这些工作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重视。
(摘编自《住建部:开发商不应该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


注:我国对古村落的保护采用名录制,又名“名录保护”,将传统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一个个甄选和认定下来,列入名录,加以保护。
材料三

8
在传统村落开发规划和保护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村落保护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忽视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态,有导致生态文化灾难的隐患;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划一、富丽堂皇和高大上,忽视了村庄“人”的感受,没了原住民,没了原始行业和行当,没了活力和生机。
我省及时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给传统村落保护行为分门别类、设定框架、详细界定、规范约束,给社会大众提供登高望远的观念引领。比如针对村落保护中的过度商业倾向,《条例》强调“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筑物处理作出约定”,提醒人们,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赚取真金白银,商业化开发更是为了给保护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守住传统村落的味和魂》
材料四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一个问题:资金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拨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可以说,在一些贫困地区,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谈传统村落保护无疑是奢侈的。
因而,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
(摘编自《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大部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收入得以不断增长。
B.过度商业化倾向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这是一种利益至上的行为,会使传统村落变成单纯的旅游区,失去生机和活力。
C.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村落的建筑、原始行业行当和原住民当中,在保护过程中,应尽量将这些因素保存下来。
D.传统村落的消失,根本原因在于村民的贫困,贫困促使人们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建设更加落后,最后逐渐消失。
【答案】D 【分析】 D项,“贫困促使人们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说法有误,从材料三可知原文的“空心”指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无法延续。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用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文字呈现具体生动,图表形式更直观,各有千秋。
B材料二中古村落数量变化显示,2000年至2015年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骤减,形势十分严峻,可见,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C.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了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显示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都结合实例指明了解决方向。
D.几则材料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分别从背景意义、现状问题、解决方法、未来前景等方面阐述,并预示美好前景。
【答案】B 【分析】A项,“文字呈现具体生动”说法错误,材料一文字并不生动;C项,"都结合实例指明了解决方向”分析错误,以偏概全,材料四并没有实例;D项,“并预示美好前景”说法错误,原文没有相关内容,无中生有。


9
12.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观念上:政府重视,加强文化普及宣传,提高保护意识;②制度上: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保护行为;③方法上:甄选评定,鼓励全社会保护;④政策上:鼓励多渠道投入资金,作保护性开发。
【分析】根据材料三“忽视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态,有导致生态文化灾难的隐患;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划一、富丽堂皇和高大上,忽视了村庄‘人’的感受”可得出在观念上,政府要重视,加强文化普及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在制度上,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保护行为;根据材料四“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可得出在政策上:鼓励多渠道投入资金,作保护性开发;根据材料四“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和材料三“我省及时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给传统村落保护行为分门别类、设定框架、详细界定、规范约束”可得出制度上,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保护行为。

2 访谈类文本阅读
一、基础知识讲解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访谈是管理、咨询、获取信息的一个常用方法。访谈过程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过程,需要巧妙周全的构建,访谈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访谈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访谈的要求
1、使受访人有轻松愉快的心情;2、创设恰当的谈话情境;3、不使受访人感到有社会压力;4、应具备正确的预备知识;5、应具备细致的洞察力、耐心和责任感;6、不对受访人进行暗示和诱导;7、对相同的事情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8、能如实准确地记录访谈资料,不曲解受访人的回答。
六不要1、不要过于主动;2、不要啰嗦;3、自己不要帮忙下结论;4、不要一开始过高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5 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 访谈的优缺点
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求职、咨询等,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优点:易于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可以不拘于形式,又可随时补充和发问;收集方式简单,易于操作,适用于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 缺点:一旦被访谈者对访谈的动机持有怀疑态度,则回答问题是就会有所保留,或访谈技巧不佳等因素造成信息的扭曲;面谈者容易从自身利益考虑而导致信息失真等。
访谈的分类:
访谈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有逐一采访询问,即个别访谈,也可以开小型座谈会,进行团体访谈。访谈以一人对一人为主,但也可以在集体中进行。
访谈法可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前者的特点是按定向的标准程序进行,通常是采用问卷或调查表;后者指没有定向标准化程序的自由交谈。
根据访员掌握主导性的程度,可分为指导性访谈和非指导性访谈。根据受访人的多少,可分为个人访谈和团体访谈,等等。
二、综合练习
(一)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
《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
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
10

在。
《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
叶嘉莹:若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
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
《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写于婚姻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
叶嘉莹:钟《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
《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 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摘编自《环球人物》第345期)
相关链接:
1)叶嘉莹,号迦陵。1924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长,博士生导师。2014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
220163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3“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
4《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
11

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

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
B.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
C.同样写大江,李后主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哀;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
D.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
【答案】C C项,“苏轼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错,原文中说的是“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并不是“欢快的心绪”。
5.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先生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者,对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她对中国古诗词的那份理解和激情点燃了许多现代人的诗词情。
B. “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
C.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D.思乡是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剖析,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
【答案】A B项,“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错,相关链接(2)中“20163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C项,“感受古诗词的欢情与别愁并不重要”不合文意,见访谈记者第六问及叶先生答语。D项,根据叶先生对记者第四问的回答可知,“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少年春衫薄”是对“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的回忆的抒写,不是对思乡这一主题的诠释。
6.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访谈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6分)
【答案】 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不空想。即使在困顿时,她也一直把眼前要做的事情做好。② 观阳光。她的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洋溢在对古诗词的解说中,她就是那类总“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的人。③ 机智幽默。她基本不从正面回答记者提问,而是机智的引古诗词切入回答。解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芳心只共丝争乱”等句子的语言充满幽默感。④ 追求不辍。虽年事已高,但仍兴致勃勃地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扬光大努力工作着。⑤ 心怀祖国,无私奉献。90岁高龄时,毅然回国,用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成果滋养后学。⑥ 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深厚。每次答问,叶先生都能脱口而出,且妙语不断。
(二)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12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513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答案】4.D5.D 6.① 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取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 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
(三)
作为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单元闭幕影片,青年导演顾晓刚的处女作《春江水暖》成为本届“影评人周”单元唯一入围的华语影片。顾晓刚导演做客“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举办的“中国科幻与艺术电影创作中本土语境的探索”论坛,分享艺术电影的动人之处。
记者:恭喜《春江水暖》入围,顾导心情如何?您如何看待相关的评价?
顾晓刚:能够入围很开心!组委会评价《春江水暖》深远辽阔,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成为闭幕影片意义很大。“影评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对我们的影片给予了赞赏,说作为年轻导演能做出如此成熟的作品很难得。我回答说主要是有“时间”的参与,这不仅是指我们执行上做了很久,“时间”本身也是这部影片的重要角色,我们探讨的不仅有故事层面上家庭和亲情的主题,也有中国绘画的重要美学,哲学观念
13

及关于时空的无限感。《富春山居图》就是以我的家乡风貌为原型创作的,我们希望在影片中呈现这种长卷绘画式的拍摄理念。
记者:我看到故事介绍,四兄弟以四季为序照顾中风母亲。国人自然会联想到一些亲情关系,包括其中的波折磨合等,这部分在影片里是怎么处理的?
顾晓刚:电影的故事开场是寿宴,四个儿子为母亲准备了场面很大的寿宴,母亲过于激动以至于中风病倒,由此加重了已经初露端倪的老年痴呆症状,引发了之后的故事。影片中兄弟们按照四季变化轮流照顾母亲,通过季节来呈现家族里每一个小家庭的困境和问题,把中国家族的结构关系呈现出来,不仅有四个兄弟的关系,也有年轻一代和上一代的代际关系的呈现,三代人交替表现时代带来的文化认知、家庭观念的冲击,包括亲情观念带来的张力。
记者:拍摄《春江水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顾晓刚:中国绘画和传统哲学常说的一个词是“艺可通道”我们拍摄《春江水暖》确实有这样的感受。不仅学到了一些新的电影技法,而且我们自己的一些心得和成果都在影片里有所印证,特别是个体与生活的关系。它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处理与世界之关系的智慧,并带给生活一些笃信。
记者:想通过《春江水暖》向观众传达什么?
顾晓刚:这是一部很贴近普罗大众的片子,不只是从业者,普通观众也可以看懂,主要是希望对大家有审美的启迪。能够展现出把古意和传统的东西安放在当下的可能性。
电影中有很多现代和传统观念的转变,因为环境是《富春山居图》600年前甚至更遥远的景貌,换个视角,其实古代和现代可以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你可以去拥抱和享受现代,也可以让心情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时代里。时代永远像车轮在前进,我们需要寻找能够安定和富足内心的传统。
记者:《春江水暖》除了绘画艺术的特质和哲学品性,其中更为亲民的部分在哪里?
顾晓刚:影片主要是基于审美的一种对于天地、自然的情感维度的体验。我们一直把人物放在全景观中,也将所有的故事放在审美系统里展现。生活具体而现实,但是生活之外还有更高维度的事物,比如精神和审美层次的。想提醒大家不要纠结在具体生活里,生活里的确也有很多无法逃脱的、不尽如人意的、具体而惶惑的情况,而《春江水暖》寄望用美学来解决这部分问题。
(摘编自“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专访顾晓刚导演;《自普通生活中发掘美学,得到滋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回应“影评人周”总监的评价时,顾晓刚提到了影片中的重要角色——“时间”,他们不仅在执行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探讨了时空的无限感。
B. 影片通过季节来呈现亲情关系以及其中的波折磨合,反映了中国家族的兄弟关系,代际关系以及三代人在文化认知、家庭观念上的冲击。
C. 通过拍摄《春江水暖》,顾晓刚感悟到了“艺可通道”这一哲学观念,在精进技艺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D. 顾导通过影片传递了一些理念,他希望观众不必纠结于现实的生活,而要去关注生活之外的精神和审美层次的事物。
【答案】D “他希望观众不必纠结于现实的生活”,曲解文意。原文是“不要纠结在具体生活里”,与选项“现实的生活”概念不同。选项“而要去关注生活之外的精神和审美层次的事物”,以偏盖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标题为《自普通生活中发掘美学,得到滋养》,富有深意,在访谈者看来,电影《春江水暖》具有中国绘画的重要美学哲学观念,可以将古代和现代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B.访谈者对电影内容提前进行了解,从祝贺影片入围切入,与受访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自然亲切,能够引导受访者与之坦诚交流。
C.从访谈传达的信息来看,组委会评价《春江水暖》深远辽阔,不仅指电影画面带来的观感,也只影片的内涵及情感张力。
D.电影《春江水暖》受到古代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启发,将故事放在审美系统里展现,希望呈现一种长卷绘画式的拍摄理念。
【答案】A “在访谈者看来”,张冠李戴。“具有关于中国绘画的重要美学哲学观念……”是顾晓刚接受采访时的回答。
6本次访谈受访者的回答内涵丰富,能够让读者有多方面的收获。你从顾导的回答中获得了哪些启迪?试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案】1)懂得审美,获得滋养.通过影片,我们可以获得审美启迪,面对家庭以及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和不如意,我们要正视各种波折磨合,不要忘了还有精神和审美层次的东西,学会用审美的心态与方法
14

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2)大胆探索,富于创意。从创作理念来看,顾导将电影拍摄与中国古代名画的审美元素结合起来,探索把古意和传统的东西安放在当下的途径,将人物和故事放在特定的审美氛围里展现,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这样的态度或精神值得学习。3)潜心笃笃志,“艺可通道”。电影拍摄过程中,不仅团队的技术能力在提升,个人的生命也在成长。可见,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为此倾注心血时,我们也会有成长的感悟。比如学会在工作中完成自己的人格,形成处理与世界之关系的智慧。
(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多国出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多个国际组织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进而演变为全球粮食危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如何?多国收紧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供应?为此,《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言。
记者:近期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方言: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之一是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反映紧急时刻库存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份额。粮食作物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生长期最短的早稻也需要约90天,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粮农组织认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要的起码水平是库存占消费量的1718%
2019-202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达到27.1亿吨,贸易量4.2亿吨,库存量8.6亿吨,谷物库存消费比达30%。从总量上看,全球粮食安全有保障,疫情中的粮价上涨并非由产量不足引起,而是农产品供应链出现问题。不过,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贫困和收入不均衡等原因,局部地区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
记者: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曾在三月中下旬上涨约15%,如何看待当前粮价出现的波动?
方言:粮食是人类必需品,弹性很小,刚性很强。粮价是百价之基,价格波动除自然灾害减产外,常与政治事件、石油价格等挂钩。粮食期货交易的存在,使得粮食的金融衍生品属性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粮价不平稳,全球经济也呈下行趋势,投资者很可能借机炒作粮价以弥补损失。长期看,疫情可能导致全球消费需求减少,若传导至生产者,生产者会因对市场的悲观情绪而减少农作物种植。目前全球粮食库存状况已大为改观,只要疫情得到控制,恢复正常的进出口秩序,粮价就会平复。
记者:疲情之下如何维持粮食全球供应链稳定?
方言:各国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应在粮农组织的框架下,加强贸易政策的沟通,消除贸易壁垒,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这样对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有益。
记者: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每年进口量在1亿吨左右,约为全球粮食贸易量的四分之一,多国限制粮食出口会否对中国的粮食供应产生影响?
方言:这是一个统计口径问题,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校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2019年,中国谷物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3.4%,小麦进口350万吨,稻谷进口约250万吨,且主要为品种调剂。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可以实现粮食自给。
记者:当前春播粮食面积约为9亿亩,占全年粮食面积一半以上。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此前也发布了春耕生产工作指南,如何判断今年国内粮食生产形势?
方言: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后期只要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问题不大。今年的粮食生产重点在于稳定水稻面积,稻谷是重要口粮,近几年全球稻谷贸易量约4500万吨,国际市场调整的余地不是很大。
近年南方地区“双改单”势头较猛,双季稻面积下降。早稻播种面积逐年降低,从2015年的8200亩下降到2019年的6675万亩。早稻面积减少,意味着晚稻的生产也会受到影响,抓好早稻生产,晚稻就有保障。2月底,国家发布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20年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价格分别较2019年增加1元,传导出稳定面积的信号。
(摘编自《专访粮食专家方言:世界粮食安全有保障,警惕投资者借机炒作粮价》202043“粮农智库”微信公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回答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前,方言先介绍了世界粮农组织制定的库存消费比这一关键指标,为之后的回答做了铺垫。
B.目前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为30%,远高于世界粮农组织划定的1718%这根红线,由此可见今年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C.方言认为当前粮价波动不是孤立事件造成的,粮食是刚需品,弹性很小,在全球经济下行、粮价不稳的当下,投资者可能借机炒作粮价。

15

D.在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春耕生产工作指南的指导下,今年的春耕春播工作进展顺利,春播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一半以上。
【答案】B “……由此可见,今年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错误。根据原文,“不过,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贫困和收入不均衡的原因,局部地区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可知,总体来看,粮食总量虽能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但是局部地区人可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恢复粮食进出口秩序,那么即使全球粮食库存充足,也会因为供应链得不到保障导致粮价持续波动。
B.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若仅从谷物进口角度来看,中国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C.稻谷是重要口粮,在方言看来,如果今年能确保水稻种植面积这一粮食生产的重点,又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就可以得到保证。
D.尽管当前我国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南方水稻种植区域“双改单”势头较猛,今年我国粮食生产还是存在一定压力。
【答案】C “如果今年能确保水稻种植面积这一粮食生产的重点,又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就可以得到保证”错误,原文说的是“夏粮生产问题不大”,而不是可以得到保证;而且文中只提到的“夏粮”是指冬小麦,不包含稻谷。
3.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今年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优势。 【答案】1)生产有保障。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春耕春播稳步进行,粮食生产有保障。2)库存有保障。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可以实现粮食自给。3)政策有保障,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


3 传记类阅读
一、基础知识讲解 (一)文体知识
内涵: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文体特征:真实性;文学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作者在选择、剪辑、组接的过程中,自然会把思想感情贯穿其中,他需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分类: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2)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被称为“评传”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传记又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等。
高考文本:以篇幅短小的文本或摘编较长篇幅的文本为主。 (二)整体阅读指导
阅读传记主要是梳理传主的人生经历、事迹、贡献、价值、地位、个性品质、社会评价等,并分析传主人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取得成就或遭遇失败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以及家庭和个人原因。 从命题特点看,传记的命题均牵涉全篇,因此读懂传记的基本要求是从整体把握梳理、筛选、综合出文本的下列内容。第一,写作对象。第二,文本思路。结合线索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第三,传主事迹。记述传主的典型事件是关键,能够反映传主的主要功过,并能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四,人物特点。要清楚文本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品质等。除了事件,还要抓住文本中作者或他人的评论性语句,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挖掘其内在精神,评价其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作用。第五,表现手法。人物传记以记人为主,通过富有特点的细节描写,能更好的把握转主的形象特征,了解其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等,并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从中获得更多更好的人生教益。
考查题型
1、概括和分析传记人物。传记人物的刻画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典型事迹的叙述来完成。因此,考查对传记人物的认知,最主要的题型就是对传主事迹的理解和概括。
2、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1)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分析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特点。2)关注文中细节描写,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中来把握传主的形象。3)形象概括分析类题目
16

的解答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类似。
3、分析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1)人物之间的对比烘托。2)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4、考查评价探究。人物传记中往往既包含传主的立场,又隐藏着传记作者的立场,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观点。评价探究就是通过挖掘文本的内涵,分析其传达的思想观点。并由此阐述自己的认识。评价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根据传主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对传主的经历、贡献、价值,对作者的立场作出判断、评议。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是否透彻,内容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探究是对文本的表达技巧或人物的思想观点、主张、价值观、影响等方面提出见解、辨析质疑。
二、阅读方法指导及示范2016年全国2卷)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吴文俊的数学选择)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吴文俊数学研究的特点)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吴文俊对数学基础教育的认识)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吴文俊的兴趣广泛)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吴文俊长久的学术生命)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17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穆尔说:“在吴文俊之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读文示范:按照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出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1)吴文俊的数学选择。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的特点。 3)吴文俊的数学思维。
4)吴文俊对数学基础教育的认识。 5)吴文俊兴趣广泛。
6)吴文俊长久的学术生命。
第二步,把握细节,分析文本对传主的描绘刻画,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涵。 1)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大学时曾一度想转系。
2)两位恩师武崇林和陈省身让他明确专业方向和从事专业研究。 3)从事数学研究,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4)认为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
5)认为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 6)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
7)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他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他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8)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
9)不认同许多外国数学家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
10)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 第三步,从文本材料里分析出传主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 1)正始中学的校规和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
2)相关链接中写到了吴文俊的数学成就和地位;中介绍了吴文俊独辟蹊径的数学研究。 第四步,体会文本运用的表达技巧并分析其作用。 1文章以时间为叙述顺序,以成就——方法——修养为线索,组织材料,首尾照应,结构严谨。2全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突出传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步,梳理文本思路。
文章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3个层次:
1)第12段为第一层,写吴文俊走上数学研究之路的过程;
2)第34段为第二层,写吴文俊的数学研究和对数学基础教育的认识;
3)第56段为第三层,写吴文俊,广泛的兴趣和扎实的功底,对数学研究的支撑。 真题再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任何与评价。
【答案】E3分,B 2分,A1分,CD不给分。

18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遇到两个良师,一个发现他具有数学潜力,一个指点他摆脱专业的困惑。②敏锐地看出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汲取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③开展研究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④他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奥数应建立在兴趣之上,属于研究性、高层次学习;②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和功利化,不利于系统学习数学;③数学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
【答案】①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让专业研究充满活力和生机;②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有广泛兴趣,有利于打通文理隔膜和思维障碍而开阔专业研究的视野;③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他的数学研究;④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他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⑤兴趣广泛,有利于洞察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专业研究趋势,汲取滋养专业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

三、综合练习
(一)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19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地址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答案】B3分,答D2分,答A1分,答CE不给分。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答案】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答案】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注意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二)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20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答案】BD。解析: A项,“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由此可见作者献身传记文学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开了韩柳文的课。C项,“因此拒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的表述是“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并没有说“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E项,原文中,作者关于“传叙文学”和“传记文学”的解说,只是词语的辨析,不是在说专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10.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解析:分析朱东润的传记观是如何形成的,要结合朱东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努力和具体实践进行分析。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仔细分析该答题区域,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即可。如第489段中,广泛阅读《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第6段和“相关链接①”中对史传、别传、传叙等文学的分辨。第11段,亲自给张居正写传以进行传记写作实践等等。
11.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
【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解析:解答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的侧重点、内容表达的特征。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偏重学术经历,介绍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呈现出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在行文方面,语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会在传
21

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我写谁呢?”等口语,语言平白如话,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
12.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
【答案】: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0 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结合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角度、态度和意图分析归纳,不能盲目立论。说明理由时,要结合原文;解说理由时要从文本和自己的认识出发,作出理性解说。

(三)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一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予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1922
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答案】B3分。答E2分。答A1分。答CD不给分。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 【答案】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6
【答案】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答案】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四)李大钊与他的“青春中华”
蔡如鹏
19165月,年仅27岁的李大钊在结束了两年多的留学生活后,从日本回到祖国。为了进一步施展政治抱负,在反袁斗争中威望空前提高的原进步党人梁启超、汤化龙和蒲殿俊在北京创办了《晨钟报》,邀请李大钊担任编辑部主任。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第一份《晨钟报》面世。李大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以下称《<晨钟>之使命》。李大钊在文中第一次向国人阐述了他的理想——创造青春之中华。他说,《晨钟报》的使命就是“青春中华之创造”。这是他当时的理想,也是他对国人,首先是对青年的号召。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出路就是要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的国家。
<晨钟>之使命》一文是李大钊第一次正式地向社会提出他的“青春中华”宣言,正式向青年发出奋起自觉的呼唤。随后,他又陆续在《晨钟报》发表了10余篇短文,大多都是围绕激发青年这一主题的。但李大钊阐述“青春中华”思想最早的文章,却不是《<晨钟>之使命》,而是另一篇完成更早并且后来被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青春》
《青春》一文最早发表于19169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写作《青春》时,李大钊虽远在日本,但一直非常关心国内的斗争局势。在反袁斗争的高潮期,他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信一定会胜利。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巍然屹立了几千年,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这是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束缚,背上了包袱。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旧传统割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1918年,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领着一个高个子青年来到位于红楼的图书馆,想找份工作。通过交谈,李大钊觉得这个青年言谈、见识非同一般,就安排他当助理员。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在北大期间,毛泽东一边工作,一边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想找名流请教。当时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的时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1949
23

年,中央领导机关自西柏坡进入北平,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30年前我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李大钊一直被认为是青年的挚友和导师,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说,能够担负再造青春中国重任的必定是青年,因为只有青年才具有青春的活力。李大钊认为,青年一方面应当不断摆脱已成的各种观念的束缚,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应当放弃对金钱、权力的追求,摆脱机械生活的负担。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有“回天再造之精神”,有“拔山盖世之气魄”
李大钊一生清廉。北京大学当时规定,教授每月“初级为240元,随后可以加到280元”这样的待遇,按当时普通生活标准,至少可以供养四五十口人的生活。但是李大钊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是接济贫困学生。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常为生活费发愁。最后,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关照会计科,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难为无米之炊”
李大钊早年就读于袁世凯创办的北洋法政学堂,一度拥护袁世凯。后来信奉过康梁的改良主义。到日本留学后,结识了章士钊等人,受其影响很大,转而支持革命民主主义。回国后又追随陈独秀、胡适,从事新文化运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率先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一个人身上连贯地反映了20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和主要社会思潮的变迁。
李大钊一生朋友很多,论敌、政敌亦不少。然而,他的论敌可以攻击他的信仰、言论、文章,但不会攻击他的人品;他的政敌,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不敢攻击他的人格。胡乔木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完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1029日,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4月,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②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摘编自李大钊《<晨钟>之使命》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虽然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但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所以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传统文化决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B.当时已是学界权威并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毛泽东的时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堪称青年的导师。
C.李大钊一生清廉,虽然每月工资不低,但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是接济贫困学生。
D.李大钊思想解放,追求进步,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一生紧跟近代中国革命的步伐,号召国人创造“青春中华”,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
【答案】A项,“与传统文化决裂”分析有误,他是号召青年决裂的应该是老旧传统,即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第一次向国人阐述了他的理想,并号召青年不畏困难与障碍,追求进步与自由,建立一个青春的中国。
B.早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就洞察了革命发展的乐观形势,回国后发表了最早阐述“青春中华”思想的《青春》,号召青年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C.李大钊认为,青年只有与旧传统、旧思想决裂,不计名利,轻轻松松地生活,永葆青春的活力,才能够担负起再造青春中国的重任。
D.文章详写李大钊在北大期间关心、爱护、引导毛泽东的事例,突出了他对青年的巨大影响、甘当铺路石的精神以及为建造青春中华所作的努力。
【答案】C项,“轻轻松松地生活”曲解文意,原文“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以及“自由之精神”的本意是摆脱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
3.作为一篇为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写的传记,本文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偏重革命宣传,突出他为宣扬“青春中华”所作的努力,选材典型,剪裁得当;②从革命与为人两方面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一位成功的革命家必须具备的伟大人格;③评述结合,既写经历,又穿
24

插精当议论,肯定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与突出贡献;④语言平实有力,大量引用传主的言论及他人评价,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五)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②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④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节选自《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因为家贫,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C.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D.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以红学、西

25

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答案】 B 【解析】“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分析有误,文章第②段说的是“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

A.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计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冯其庸富有文人的生活意趣,在书画方面颇有研究,并达到一定的造诣,还能通过书画创作涵养、增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心性修炼。
E.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答案】B D 【解析】A.原文第④段只是说“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原文第⑤段说“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此选项把两者嫁接到一处,故有误。C.“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计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错。由原文第⑥段可知,是为人大国学院设计这一规范,并非是为所有“高校学习国学的人”“并率先垂范”用在此处不恰当,这个词是颁奖词中的,与游学制并无特别关系。E.“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于文无据。
(3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
【答案】①少年之时艰难求学,国学基础逐渐牢固;②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③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国学研究广涉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④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推广国学教育,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 【解析】解答此题,应明确题干要求。“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几个阶段”,说明应与人生的经历联系起来,且是与国学相关的经历,如第②段“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第③段“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第⑤段“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第⑥段“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博采众家之长”等,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即可。

2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5f2c47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2c.html

《2021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