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考试整理(1)

发布时间:2020-05-14 16:46: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世界中古史整理

名词解释

阿维农之囚:13世纪后期开始,伴随着英法王权的日益强大,教权受到王权的有力遏制。法王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围绕着征税权力展开斗争,法王胜利。1305年在法王的直接安排之下,法国波尔多的主教当选教皇,即克莱门五世。1309年法王把教廷从罗马城迁到法国南部的小城阿维农。此后70多年时间一共有七任教皇驻地都在阿维农,历史上叫做“阿维农之囚”。

1378年罗马又立新教皇,出现两教皇并立的局面。这个事件称作“教会大分裂”(1378-1412

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

查士丁尼527—565年在位,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加强军队和政府官僚机构,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532年镇压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编纂《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先后灭掉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里亚半岛的南部。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修君士坦丁堡并修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破坏圣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萨利克法典》5世纪时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的创始人克洛维统治后期(约507~511)颁布的。它在克洛维的后继人统治时期曾两度被重新颁布,而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又经反复修改和系统化。《萨利克法典》主要是一部刑法典和程序法典,列举了各种违法犯罪应科处的赔偿金。但它也包括一些民法的法令,其中有一章宣布女儿不得继承土地。16世纪时,这一章被错误地引来作为妇女不能继承王位这一现行法律推定的权威依据。

丕平献土丕平在位期间,开始了法兰克王国自克洛维一世之后最大规模的征服行动,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亚平宁中部以罗马为中心的土地献给了教皇,这就是着名的“丕平献土”。 751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丕平称王, 开创了卡洛林王朝。

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其父丕平死后, 查理和其弟卡罗曼公治。其弟死后,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唯一国王。统治期间,法兰克王国扩张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疆域西临大西洋,懂至易北河及波西米亚,被达北河,南抵挨布罗河及意大利中部。800年圣诞节,查理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称帝,号为“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遂成为查理帝国。教廷与王廷对西欧进行教俗双重统治的体制因此开始。在行政、司法、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亦实行许多改革措施,促进西欧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帝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中宗家传统各方面遗留的影响贯穿整个西欧。但帝国本身并无维持长期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力量。843年,帝国分为其三孙子所瓜分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南特敕令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内秩序,在南特城颁布的一项敕令。是胡格诺战争结束后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缔结的妥协性和约。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承认胡格诺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允许他们在除巴黎以外的许多地方举行礼拜仪式;胡格诺教徒享有担任官职的权利,有权召集自己宗教会议和政治集会。敕令附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约二百个设防城堡,时限8年。南特敕令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条例。但南特敕令遭到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1685年被法王路易十四完全废除。

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 ,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此诏书失去意义。金玺诏书的原件今保存在维也纳国立图书馆

英法百年战争英法两国于13371453年间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双方还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地区。佛兰德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

卡诺沙事件中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事件。1075年,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宣称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和主教任职,打破了一百多年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任命主教的惯例。德皇亨利四世对此极为恼怒,双方斗争激烈。教皇宣布破门律,开除亨利教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并煽动部分德国诸侯另立国王。亨利四世迫于形势,暂时屈服,前往意大利卡诺沙向教皇请罪,亨利四世在卡诺沙身披悔罪衣,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最终取得了教皇的谅解,恢复了教籍和统治权。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卡诺沙事件。

萨利克法典5世纪时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的创始人克洛维统治后期(约507~511)颁布的。它在克洛维的后继人统治时期曾两度被重新颁布,而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又经反复修改和系统化。《萨利克法典》主要是一部刑法典和程序法典,列举了各种违法犯罪应科处的赔偿金。但它也包括一些民法的法令,其中有一章宣布女儿不得继承土地。16世纪时,这一章被错误地引来作为妇女不能继承王位这一现行法律推定的权威依据。

穆罕默德(约573—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2年开始“徒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纳),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24年他成功组织了伯得尔战役,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627年,他以掘壕坚守之策,挫败了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监领地制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终身享用监领地的租税,不得世袭。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照监领地的面积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军役。监领主同时也取得对领地上农民(巴力克)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潜伏着离心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社会内部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

胡司战争 1419年----1434年捷克人民反对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的民族解放战争。因在胡司领导的宗教改革推动下,又因胡司的殉难为直接导火线,故名。十三世纪德国封建主和天竺教会势力统治捷克,激起捷克人民的普遍不满和反抗。十五世纪以胡司为代表,掀起反对德国封建主的民族解放运动。胡司就义后,1419年布拉格起义爆发,是为胡司战争的开端。1420----1431年德国与罗马教皇先后组织五次十字军镇压,均失败。斗争中起义者分裂为两派:塔波尔派和圣杯派。圣杯派在没收教产与逐出城市中德国贵族后,害怕塔波塔波尔派尔派胜利会危及本身利益,1433年转而同教皇,德皇妥协,共同镇压塔波尔派。1434年里滂战战役,塔波尔派遭镇压,胡司战争基本结束,但是塔波尔派坚持到1452年。胡司战争给予捷克的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势力以沉重打击,捷克获得一定时期的政治和宗教事物的独立,发展了民族文化,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爆发。

胡司战争1419----1434年捷克人民反对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的民族解放战争。因在胡司领导的宗教改革推动下,又因胡司的殉难为直接导火线,故名。十三世纪德国封建主和天竺教会势力统治捷克,激起捷克人民的普遍不满和反抗。十五世纪以胡司为代表,掀起反对德国封建主的民族解放运动。胡司就义后,1419年布拉格起义爆发,是为胡司战争的开端。1420----1431年德国与罗马教皇先后组织五次十字军镇压,均失败。斗争中起义者分裂为两派:塔波尔派和圣杯派。圣杯派在没收教产与逐出城市中德国贵族后,害怕塔波塔波尔派尔派胜利会危及本身利益,1433年转而同教皇,德皇妥协,共同镇压塔波尔派。1434年里滂战战役,塔波尔派遭镇压,胡司战争基本结束,但是塔波尔派坚持到1452年。胡司战争给予捷克的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势力以沉重打击,捷克获得一定时期的政治和宗教事物的独立,发展了民族文化,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爆发。

《十二铜表法》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罗马最初无成文法,贵族依其所具有的解释习惯法的权力加害平民,为此平民要求建立成文法,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名。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其实质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

大化改新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6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十字军东征给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幕府政治:亦称武家政治。日本封建时代一种军事独裁政治形态。军事独裁者称“征夷大将军”,其居处称“幕府”(出自汉语,意为将军出征时的营幕)。幕府政治时期国家大权全归幕府将军,天皇已形同虚设。

诺曼征服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1066年初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 哈罗德二世被推选为国王。威廉以爱德华曾面许继位为理由 要求获得王位。1066年9月末 威廉召集诺曼底 、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进行策划 率兵入侵英国。英王哈罗德迎战。10月14日 双方会战于黑斯廷斯。英军战败 哈罗德阵亡 伦敦城不战而降。12月25日 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 即威廉一世(征服者)。诺曼王朝开始对英国的统治。

查理·马特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基本内容:(1)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分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阶梯似的等级制。

受封者的领地在一般情况下只限终身,不能世袭,以服兵役、履行臣民义务为条件,从而防止领主势力的坐大和加强自己的武力。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收回采邑。封主或封臣一方死亡,也收回采邑,分封关系中止。如继承人愿意履行以前的关系,必须重新进行分封。每个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影响:

A.为西欧骑士阶层的出现及其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

B.土地所有权的相对巩固和农民进一步农奴化。

C.加深了封主与封臣的从属关系,促进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和巩固,导致了法兰克封建制进一步纵向发展。

试述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其意义

(1) 兴起:

过程:城市的兴起是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前期,西欧城市多遭破坏失去了工商业中心的地位。10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11、12世纪之后普遍兴起。封建制的确立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同时在封建主领地内,形成了一批有熟练手艺的铁匠木匠等。他们一般都渴望独立生产,脱离对封建主依附,于是便离开原领地,在不属于原来主任的土地上或者在废弃的罗马城市的旧址上或者在城堡教堂附近,或者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筑起栅栏,聚居而进行手工业的生产。他们把生产的手工业产品卖给农村。买回粮食和原料。社会分工逐渐加强并得以深化,城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由寻求自由的人聚居而形成集市,由集市扩大为城市,西欧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途径:1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产生的中小城市。这些城市数量最多,规模小,居民未完全脱离农业,但主要谋生之道是工商业;2 生产和经营专门产品的城市(佛罗伦萨的毛纺);3 以经营国际贸易和中介贸易为主(威尼斯,热那亚)a.封建主利用自己的居住地——寺院或城堡向周围居民提供各种保护和庇护;b.西欧部分封建主还直接投入人力物力或财力参与城市的兴建(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赎买:武装斗争)

(2)意义:

城市的兴起是西欧封建社会进入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欧社会的发展。

A.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集中方便的场所,它为农业发展开辟了市场因此又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导致银行业的产生。)

B.部分地改变了西欧封建社会内的阶级机构和阶级关系(随着城市的兴起,在城市内部产生了城市贵族市民和城市平民。)

C.促进了政体的改变(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市民阶级日益登上了政治舞台。13、14世纪,英国法国等国的国王和旧的教俗贵族不得步允许城市代表参加等级代表会议,从而形成了英国的国会和法国的三级会议这类等级代表会议。)

D.为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城市兴起后,经营工商业的需要产生了城市文化,突出表现在城市文学的产生和城市私立学校大学的兴起,学校培养了一批新型的为市民服务的知识分子。)

总之,城市的兴起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试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历史影响。

原因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寻金热。

3.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人阻断了传统的通商道路,需开辟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4.宗教因素(精神动力) ——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传播天主教

正面影响:

1.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交融。

2.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

3.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5.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负面影响:(造成了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落后与贫穷,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积累)

1、掠夺土地和财富。

2、毁灭印第安文明。

3、贩卖黑奴。

1、 简析古典帝国衰落的原因

古典帝国的衰落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讲

1 内因方面讲古典帝国后期 随着奴隶制的衰落 奴隶贵族日益腐朽。社会分裂 政治混乱 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拉大。奴隶制下奴隶劳动成本低廉 哲学家与工匠分离 生产萎缩 生产技术停滞不前 这是导致古典帝国衰落的内因。

2 外因上讲主要是国内阶级斗争加剧 罗马军团内战 边境防范松懈 游牧民族乘机入侵 日耳曼人等大批“蛮族”南下 引起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碰撞 入侵不仅破坏生产 也进一步加剧了帝国内部矛盾。 总之 古典帝国的衰落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 但根本原因在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衰败

3、试述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1 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 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 对大夫以上的高官赐以食封。

2 改革统治机构 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 设臵关塞、防人及驿站 各臵官职 3 造户籍、记账 实施班田收授法。

4 改革租税制度 实施租庸调新税法。

影响 1 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制 为新国家奠定了基础 改变了政权性质 使之成为新的封建经济服务的上层建筑。

2 把广大的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 作为公民授予分田 地位有所改善 提高其积极性。

3 改革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大大削弱了豪强氏族的传统特权 限制了对土地和人民的争夺 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十字军东征原因和意义:

原因:(1)宗教方面: 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评;1054年教会的分裂与重新统一的要求。

(2)世俗方面:生存空间的需要;东方财富的向往;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1089-1095年西欧连续七年的自然灾害。

(3)外在条件: 阿拉伯人的衰落;突厥人的分裂; 1071年后东地中海的政治形势与拜占廷帝国的求援。

直接起因: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

意义:(1)给近东和西欧人民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苦难。(2)东西方往来频繁,促进西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有利于西欧中央集权的形成。(4)教皇和教会的影响下降。(5)对西欧农奴解放的影响。(6)加强了西欧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7)东方的一些先进技术等传进西欧。(7)扩大了两个文明的交往,西欧学习到了一些东方的先进文化。(8)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欧社会内部的矛盾。

试比较科田法与田柴科的异同

1.相同:(1)都是封建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形式。

(2)作用都扩大了封建国家的兵源,从而巩固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2.区别:田柴科授田只准终身占有,死后还田,少数功萌田柴可以世袭,受田者免纳租赋;科田法授田则允许世袭,犯罪也不没收,地主对土地的支配权比田柴科增大,但是需要向国家缴纳租税,它比田柴科而言增加了政府的税收。

胡司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①主张没收教产,收归国有;

②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否认教皇具有最高权威;

③主张取消教会的特权,建立廉价教会;

④主张圣经享有最高的权威,是教义的唯一源泉;

⑤主张用本国语言作礼拜。

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意义

最重大的意义是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封建性生产关系早在帝国末期已产生,由于奴隶主政权的存在,阻碍了封建关系的发展。日尔曼人摧毁了西罗马的国家机器,为封建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日尔曼人到处没收罗马土地,把土地分给公社成员使用,这样就把他们的农村公社制度(马尔克)带到了罗马土地上,一般成员只有份地,自己耕种,而氏族贵族、军事贵族则分得较多较好的土地,用奴隶和隶农耕种,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从此迅速增长,西欧封建制度在罗马因素与日尔曼因素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了。

中世纪德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原因

(1)德国皇帝有名无实,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各自独立,罗马教皇是意大利国家统一的死敌,且外国不断入侵意大利。

(2),德国的部落公爵独立性很强。(撒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士瓦本)

(3)血缘关系的牢固使封建化过程缓慢,城市兴起较晚,且城市又多在边境,没有全国性的城市中心。

(4)德国长期奉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是其长期分裂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2.主要内容:

一是按照财产划分罗马人的社会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百人队(森都里亚)。

二是设立新的公民大会即森都里亚大会,取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库里亚大会。

三是划为4个地域部落,以地域取代血缘,让平民进一步融入罗马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946bc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f7.html

《世界中古史考试整理(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