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发布时间:2020-10-10 21:01: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简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摘要

贾平凹的长篇乡村现实主义小说《秦腔》被誉为“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作者在后记中提出,他是通过这部作品为自己逝去的故乡、为改革下的中国农村树起了一块碑子。小说全景式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下,农村逐渐衰亡的状态。本文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来认知它对农村社会现实和以秦腔为代表的文化衰落的情况;二是通过对引生、夏天义、夏天智的形象剖析,分析了解当下农民的文化心理;最后对整部作品的论述方式、语言等情况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词:《秦腔》;困境;文化;人物;特色

引言

《秦腔》是贾平凹的长篇封山之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他们对《秦腔》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作品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而没有对《秦腔》整部作品的整体性研究。本文试图从该小说刻画的现代农村新视角、新面貌,塑造的富有鲜明个性的引生、夏天义、夏天智等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解析;对小说采用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农村改革下的困境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是以戏曲秦腔的兴衰过程为线索,通过记叙清风街一年里发生的人和事,从而来反映整个清风街变迁历程。清风街是以贾平凹的家乡棣花村为原型,他自己也指出《秦腔》是为自己的故乡立碑,清风街里的人和事,棣花街上都能寻到蛛丝马迹。面对自己的故乡变迁,对故土产生了迷惘,他通过小说向读者呈现了中国农村二十年的历史变革,书写了对农民生存困境及农村文化的衰落所寄予的忧患与同情。

(一)生存之困

贾平凹在小说后记以“迷惘和辛酸”来表达农村写作之困,和他面对农村衰落的无奈与辛酸。透过《秦腔》对清风街日常琐碎生活的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农民脱离土地后,农村衰败的现状。

农村改革下政治经济腐败现象严重。被誉为清风街“毛泽东”的夏天义因为组织村民去挡修国道受到处分,并由于七里沟淤地没成效而被下马,他的位置也被夏君亭所替代。后来夏君亭整垮秦安,乡镇基层内部斗争不断,农村经济停滞不前,就如书中写到,夏天义下位,清风街也就开始走了下坡路。而乡镇一些干部为了完成工作业绩,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直接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县的集体抗税事件,征缴七天只收到了全部税费的七分之一,瞎瞎武林等人聚众到乡政府闹事。

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土地由于无人耕作而荒废。干旱导致庄家减产,而种子、肥料等各种税费也迅速上涨,农民生活日渐窘迫起来。土地已经无法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了,于是许多人不惜抛弃土地,去省城谋生存。清风街走出的人们有的在饭店当服务员,大部分以卖炭、捡破烂、贩卖药材为主,还有的人没有谁知道干什么,出去了也不再回来。回来的,就像年青劳动力白路、李建那样,去在省城工地上因支架倒塌,出了事故用白布裹了尸首回来。 原本是件悲伤的事儿,却演变成了赔偿纠纷问题,丧事办理后白璐、李建就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忘了。离开土地的人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生活,反而还不如种地。俊德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凭种地根本无力缴纳高额罚款,就带着全家去省城捡破烂。人们离土引发的悲剧并未停止,当夏天患智胃癌去世时,没有年青劳动力,连帮忙抬棺送葬的人手都不够,村里只剩下了老弱病残。七里沟在一场暴雨之后,东崖发生大面积滑坡,夏天义被淤地掩埋,村里都是些老人小孩和妇女,因没有精壮青年劳力而无法刨出其尸身,最后只能放弃,当作是厚葬了夏天义。随着劳动力的流失,整个农村一片萧条颓败,农民脱离深刻地反映了农民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依旧在贫困边缘挣扎。小说中清风街的现实状况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整个中国农村改革的真实写照。

清风街为代表的农村典型,它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工业浪潮下社会的快节奏加快,农业发展难以适应。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农耕经济很难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才发生农民逃离等矛盾和现象,因此农村衰败具有其必然性。关于农村衰落的原因,作者在《秦腔》后记中作了深入分析:农村矿藏资源缺乏,工业发展落后,土地利用最大化后 ,粮食的产量不会有所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等税费迅速上涨,社会矛盾就会不断升温发酵。另一方面,体制管理松懈,政府内部矛盾不断,年轻的人走出去,却没有带回先进的生产力。体制对治理发生了松弛,旧的东西稀里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有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1]p561农村人多地少,粮食成本高,售价低,利润微薄,农民挣钱困难。

(二)文化之困

秦腔,又被称为秦声,是形成于秦地的一种声梆剧种,也是陕西最具地域色彩的文化代表之一。小说《秦腔》以秦地地方戏曲“秦腔”命名,秦腔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的文化内核。

秦腔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终,它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融入到了人们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 每逢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甚至连日常生活都会播放秦腔。夏风结婚时放秦腔,狗剩死时放秦腔,疯子引生想白雪时就唱秦腔……秦腔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人们通过秦腔来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生产劳动时,人们边放秦腔边干活,秦腔声一响,就浑身带劲,干活也更有力气了。关键时候秦腔还能救命,“文化大革命”期间,夏天智挨批斗在监狱中不想活了,听到有人在牛棚外厕所里唱秦腔就打消了寻死的念头,从此夏天智开始学习并爱上了秦腔。清风街不仅人能听懂秦腔,就连动物也能听懂秦腔,对秦腔有产生了感情,上善唱秦腔的时候, “音乐还在放着,哑巴牵着的那只狗,叫来运的,却坐在院门口伸长了脖子呜叫起来,它的呜叫和着音乐高低急缓,十分搭调,院子里的人都呆了,没想到狗竟会唱秦腔”[1]p9放秦腔的时候,“夏家的猫在屋顶的瓦槽上踱步,立即像一疙瘩云落到院里,耳朵耸得直直的。月季花在一层一层绽瓣。最是那来运,只要没去七里沟,秦腔声一起,它就后腿卧着,前腿撑立,瞅着大喇叭,顺着秦腔的节奏长声嘶叫。”[1]p404-405秦腔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已融入到了人们的血液之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转变, 就是这样一种被人们视为精神支柱的民间艺术却陷入了无法挽回的衰落命运。秦腔的衰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秦腔的衰败体现在以夏风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化人身上。夏风是从清风街走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又在省城从事编辑工作,他是年轻文化人的代表,更是整个清风街的骄傲,但是他却极其讨厌秦腔。夏风讽刺秦腔剧团是“草台班子”,在他看来,秦腔早已经过时了,是属于农民的艺术,只能表演给农民看,并且“只能是越来越小,越来越俗,难登大雅之堂!”[1]298他反对夏天智放秦腔,嫌放秦腔太张扬、太吵。他的妻子白雪热衷于秦腔事业,但他却对白雪说他欣赏不了白雪所谓的艺术,一心想让白雪放弃剧团演戏的工作,甚至不惜让白雪堕胎。清风街另一个文化人赵宏生也厌恶秦腔,他说听着秦腔声就像杀猪的叫声一样刺耳。可见,秦腔在文化人眼里地位之低。

其次,秦腔的衰败体现在年轻一代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对秦腔的排斥。夏雨听到书正放秦腔时说:“你快把它关了,你要人命呀?!”, “唱得像吵架!”[1]p209在夏雨眼里,听秦腔像吵架,就如要人命一般。陈星对秦腔更是厌恶到了极点,他曾经讽刺那些爱唱秦腔的人都是粗脖子,都是大嘴,形象极其丑陋,那不是在唱,是在吼,在吵架,他一听到,就得用棉球塞耳朵。可以看出他对秦腔是极其排斥的。夏中星和夏天智为了振兴秦腔,就带着秦腔剧团去各乡镇宣传、演出,然而前去看戏的人并不多,参观脸谱马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更少。对人们对秦腔的越来越排斥,对流行音乐却越来越喜欢。陈星演唱的流行歌曲,“使剧团的演员惊喜不已,那一个下午和晚上,他们几乎都唱起了流行歌曲。清风街的年轻人都跑了来,酒楼前的街道上挤得水泄不通。”[1]p261秦腔和流行音乐受欢迎程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次,秦腔的衰败体现在县剧团的解散上。人们不再喜欢秦腔,剧团演出时,“从中午演到最后,台下只剩下一个观众了!可那个观众却叫喊他把钱包丢了,说是我拿了他的钱,我说我在台上演戏哩,你在台下看戏哩,我怎么会拿了你的钱?他竟然说我在台下看戏哩,你在台上演戏哩,一共咱两个人,我的钱不见了不是你拿的还能是谁拿走的?”[1]p196听戏的人越来越少,县剧团因无法维持生计而解散,演员离开剧团寻找新的出路,有的在县剧团门口开面馆,有的经营水饺店、杂货店等。在万宝酒楼开业时秦腔剧团的部分演员要求不唱秦腔,改唱流行音乐。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人们的精神支柱崩塌了,秦腔的衰落,不光是在说秦腔这个剧种的衰败,更预示着传统文化在逐渐消失。

面对农村、农民所处的困境。贾平凹产生了深深的迷茫与忧思:那些熟悉的亲人难道要消失吗?老街和土地难道也要从此消失吗?在城市化的到来,农村从此就真的没落了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他借故乡失去的记忆,对中国农村发展寄予了一份希冀,但愿农村在新的工业浪潮下能有一个好的出路。

二、《秦腔》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一)边缘化的“疯子”

引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的线索人物,在小说中以第一人称存在,他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小说中的引生行为怪异,被村民称为疯子,他受尽人们的歧视,一生孤苦伶仃,执着地爱慕白雪,换来的却是无情与冷漠。因爱白雪没有结果而自残,最终沦为社会的边缘人。

引生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人,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说疯话痴傻的“疯子”。他被人们称为“疯子”,不是因为他有疯病,而是他的日常行为异于常人,不符合大众的逻辑观念,才被人们看成“异类。当他的行为不同于常人时,人们就会说引生的疯病犯了。引生自知不受清风街村民的待见,这个集体里没有他,他觉得街上的人亏待了他,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而且时时刻刻都在算计他、陷害他。虽然引生看似疯傻,但是他也有清醒的一面。是他在讲述清风街的见闻,他似乎能够看透一切,还用四六文写小字报,平时坚持写日记。夏天智入棺时,他知道要用马勺给他叩在脸上,他提前预知夏天义会埋葬在七里沟。

引生的“疯子形象”还通过引生对白雪疯狂的爱来表现。引生对白雪的爱是作品的一条主要线索,白雪是村里名门之后,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她与村里引以为豪的才子夏风本是郎才女貌。而疯子引生一直迷恋着白雪,他渴望在现实生活中能与白雪有往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任何交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引生知道他自己与夏家、夏风,与白雪距离大,夏家在清风街是名门,夏风才华横溢,而他孤苦无依一个人。在他心里永远只爱白雪一人,当他听到白雪要和夏风结婚的消息时,犹如听闻噩耗,突然昏死了过去。为了能见到白雪,他故意寻找与白雪见面的机会,甚至去偷白雪的内衣,以缓解对白雪的思念,也因对白雪的爱无处释放,他选择自残,断了根。因此,他对白雪的爱,始终处于梦境与幻想之中。梦是对引生内心潜意识痴迷恋着白雪的真实反映,他认为只有他对白雪才是真心的爱。于是,他便幻想着自己能够英雄救美,幻想发生一场地震他能够去救白雪;幻想所有的人都是乞丐,在夏风不爱白雪的时候,他会一如既往地爱白雪;他还幻想白雪要是脸上生疤、瘸一条腿就能检验夏风和他谁才是真心爱白雪。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他就在幻想和梦中寻求自我安慰,因此引生对白雪的爱只能停留在梦境与幻想中。

此外,引生形象还通过异化变形的方式呈现。一是通过动物异化变形的方式传达他对白雪的爱慕之情。引生派他家的老鼠替他偷看白雪的行踪、灵魂出窍依附在一只螳螂身上,悄悄爬在白雪的肩头去接近白雪。他想念白雪的时候无法大声叫出来时,他就与知了对话以传达他的心声,知了竟然能听懂他的话,就飞去邻居家的树上使劲喊着:“白雪白雪—雪—”这也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他内心极其渴望见到白雪的心理。他不仅通过异化方式接近白雪,他还能通过变形去探听他想知道的事情。他幻想自己变成了蜘蛛,与蜘蛛对话,让蜘蛛替他去偷听“两委会”的内容,赵宏声与其他人对话时,它能够听到人家的心里话。因此能与他为伴的只有老老鼠、螳螂、蜘蛛等一些动物界地位低下生物,在清风街谁都可以欺负他,取笑他有生理缺陷,连小孩子都敢戏弄他。这也象征着引生在清风街的地位低下。

(二)土地守护者

小说《秦腔》中夏天义,大个子,黑脸,话少,总是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他是清风街一个非常有威望的退休干部,他一辈子为清风街的土地而生,土地就是他的根、他的命,他是土地忠实的守护者,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夏天义一辈子都是共产党的一杆枪,指到哪儿打到哪儿。”[1]p25他像一个英雄一样,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儿。事实正是如此,土地改革中他主持农民的分地工作,公社化他挺身而出砸界石收地,后来又带着农民办砖瓦窑、种示范种苹果脱贫致富。在他手中,清风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他成了人们眼中的“毛泽东”,只要是他想干的事儿,没有他干不成的。夏天义当了清风街几十年的书记,是在县志上留有大名的人物,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威望很高。他在职时,将群众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清风街做了许多好事。清风街发生干旱,他凭借自己的威望,亲自到乡里谈判,成功迫使乡里负责人开闸放水。夏风结婚时戏楼混乱场面如同“一锅粥”,秦安、张引生等人无法控制场面,只好请夏天义住阵,他去之后只说了简单几句话就恢复了秩序。他的儿子庆满盖房子时,他去工地巡查时推到了工人打地基多占的一厘地,并呵斥他不能占集体的便宜,还不能因为盖房子耽误学校的学生。夏天义一身正气,不谋私,以集体利益为重是他富有威望的重要原因。

夏天义重视集体利益,在人们心中威望高是他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最鲜明的特征是他对土地的珍视。夏天义一辈子都在坚守着清风街的土地,从事着他热爱的土地事业。公社化、土地改革时,他亲自落实党中央下达的政策。他认为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村发展的前提,认为农民是不能离开土地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就是不能叫农民。可以说,夏天义对土地的热爱竟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半夜睡觉时感觉肚子饿,他就抠炕头墙上的干土吃。在儿子庆堂家吃饭,守不自觉地在门框边墙上抠,当赵宏生问他为什么吃土时,他自己也回答不上来,只是觉得土好吃。

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修国道占用土地,土地日益荒芜和减少,夏天义对清风街的现状感到的非常焦急。他深切意识到土地对农民来说如生命般重要。他发誓要改变当前的现状,他说:“土农民,土农民,没土算什么农民?”[1]p95他的一生做的事情就是保护土地和淤地。修建的312国道经过清风街占用了大量土地,他冒着丢官的危险去阻止。后来又不顾全家人的极力阻挠,不在乎别人的嘲笑,租种了俊德荒废了的土地。他清楚地认识到农民脱离土地,耕地不断荒芜的状况,他立即写信给乡政府,提出了重新细分土地的建议。新主任夏君亭接班后,他仍然动员村民继续在七里沟淤地,决心为清风街村多於出几百亩土地,并且坚决反对夏君亭占用耕地建农贸市场、反对用鱼塘换七里沟。面对夏君亭的占地行为,他痛斥夏君亭为了政绩,不顾长远利益而随意践踏土地的行为,继续这样下去,人死了,埋都没个地方!于是夏天义亲自出面,找乡上的领导要回了七里沟,暂时守住了七里沟的土地。为了进一步守护七里沟,他带上疯子引生和他的孙子哑巴去七里,搭棚、淤地,以实现保护并扩大土地的愿望。然而,夏天义通过他一辈子的努力去守护土地却以失败告终,一位视土地为生命的普通农民最终埋葬在了他用其一生守护的七里沟。这暗示了以夏天义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们与土地血浓于水的密切关系。

夏天义生于土地,最终归于土地,夏天义对乡土的留恋和执著,是一代人对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思考。作者通过对夏天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传达了他对自己家乡土的热爱和当代人们土地观念日益淡薄的哀思与无奈。

(三)文化儒者夏天智

贾平凹借《秦腔》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深深忧思,在作品中,热爱秦腔艺术又富有声望的退休小学教师夏天智是传统道德及文化的代表者。夏天智是封建旧派老式儒者的象征,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支持者,更是没落的老式儒者代言人。[2]p67

如果说夏天义一生为土地而生,那么夏天智的一生则为秦腔而生。“文革”中夏天智与秦腔结缘,是秦腔救了他的命,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从此秦腔成为了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夏天智对秦腔的热爱,将其与生命等量其观。他认为“不懂秦腔你还算秦人!秦人没了秦腔,那就是羊肉不膻,鱼肉不腥”[1]p327闲暇的时候,他就家中听秦腔,在马勺上画秦腔脸谱。每次遇到了他画的脸谱被众人抢光时,他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开心,于是又乐得为大家放秦腔。后来县剧团团长夏中星提出“秦腔振兴”,他建议把他马勺脸谱拿去做一个展览的时候,夏天智更是开心得彻夜未眠。最终在他去世时,头枕着他出的秦腔书,脸上盖着马勺脸谱入土,揭示秦腔这一传统文化和夏天智骨肉相连的不可分割性。

夏天智曾担任小学校长,一直受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成就了他文化人刚正不阿,为人正直的一面。当张八家的孩子因家里贫困面临辍学时,夏天智知道后,他毫不犹豫地支援他们,帮助孩子完成学业。表现出他具有同情心、为人善良的一面。狗剩因违反“退耕还林”政策,缴不起违规耕种被罚的几千元钱,喝农药而死,夏天智就去乡政府为狗剩讨回公道,表现出夏天智充满正义的一面。

夏天智是七里村文化人的代表,既有传统士大夫文化文人儒雅的一面,同时他也有酸儒可笑的一面。他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很讲究。出门的时候总要穿戴得整整齐齐的,八字步姿势走路,穿鞋的脚后跟老是磨得一半高一半低。饮食上,普通人家招待客人是简单的四盘菜,而夏天智讲究,每回家里招呼客人要多上一碟木头刻的蒸全鸡,对传统礼俗非常的坚守,酸儒之气跃于纸上。夏天智对穿着的讲究还不远远不止这些。村委会宴请县商业局长,夏君亭请他一起去村口的国道上迎接,炎热的夏日,他为了不失礼节,于是穿着一身厚西装,衣服被汗浸湿他也不愿去树荫下乘凉,把外衣脱掉,最终导致中暑。夏天智的酸儒气息还表现在他爱慕面子。夏天智还没有退休时,他隔上几天就会穿戴整齐,去乡政府翻报纸查看是否有儿子的文章,如果找到儿子的文章,他就会把这张报纸带在身上好几天。如果村里有人见了夏风发了文章,就会带着报纸找夏天智讨烟吃,讨酒喝,他是希望通过炫耀儿子发表文章来满足内心的虚荣感。夏天智的各种窘态形象地展现了封建酸儒文人滑稽可笑。

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新兴文化的涌入,秦腔衰落了,他将振兴秦腔的希望寄托在以夏风为代表的年轻知识分子身上,但是,年青一代的夏风、陈星等都是现代文明的代表,他们排斥秦腔,追寻的是新的文化。夏天智到死也没有实现振兴秦腔的计划,带着他的遗憾与秦腔脸谱永久的埋在了土壤里,他的死亡,预示着中国农村大地上传统文化的正在消亡。

夏天智是在封建伦理文化影响下成长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他身上虽然有一些酸儒迂腐德气息,但更多的是心系为民、不顾私人利害得失、刚正不阿、为振兴秦腔艺术而奋斗的优秀品质。正是夏天智的迂腐可笑与其善良无私的有机统一,才使得他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活灵活现。

三、《秦腔》的艺术特色

《秦腔》这部小说是贾平凹经过多年文学创作不断积淀的成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这部作品的创作风格不同于他的其他作品,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和语言艺术两方面,下面将对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独特的叙事——疯子视角看世界

贾平凹打破以往的创作传统,采用独特的“疯子”引生叙事视角进行叙事,具有其独特性。因为“疯子”这一形象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疯子”的视角看人和事,可以最大程度还原世界的原貌,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客观的世界。引生出生在清风街,生长在清风街,他了解这里的过去和现在,他见证了这里世事的变迁。他参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又不受其约束,使作品叙述更加自由。

首先,“疯子”引生采用第一人称参与文本,又站在叙述者角度传达和叙述清风街的故事。小说记叙了清风街一年左右生活琐事,假如严格按照第一人称来进行叙事,正常的“我”不可能了解清风街发生的所有事件,也难以完整记叙所有的生活细节。而引生是村民眼中的“疯子”,没有人在乎他的行踪,他的日常行为突破常规,引生无父无母,无妻无子,他游走于清风街,所以他更容易观察了解更多的生活琐事,使叙述更便利。他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与俊奇一起去收电费;跟随县秦腔剧团下乡巡回演出;秦腔等夏天义要回七里沟,他又跟着去七里沟淤地;与村委会副主任金莲在村里抓计划生育等等,随处能够看到他的身影。他是人们眼中的疯子,他能够打破常规看人事,扩展了小说叙事视角,突破了贾平凹传统的创作风格。

其次,通过疯子视角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引生具有“通灵”的能力,他能够感天应地,感应万物。他不仅能能够窥探别人的心理活动,还能与动物交流且自己能够变成动物。他派家老鼠替他去偷看白雪、变成一只螳螂趴在白雪肩上,派自己的虱子咬人,还能异化为老鼠偷听两会。引生的通灵化,突破了第一人称必须以“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叙事。扩大视角范围和时间范围,能够对清风街有一个宏观把握,也展现了作家的创作态度,不但不是主观地叙述,而且在尽量减少作者主观化思想。

贾平凹通过疯子引生这一特殊视角对小说进行全方位记叙,这一叙事视角的成功选择,不仅尽最大可能还原乡村世界,向读者呈现本真的乡土生活。同时,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体验从疯子视角对社会的不同体验,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二、语言艺术——乡土语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文学的魅力靠语言来表现。”[17]在《秦腔》中,贾平凹不仅继承方言乡土语,还对语言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富有民族化和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展示了作家在语言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努力,全释了作品的伟大文学价值。

首先,大量方言词汇运用,语言的通俗化、质朴化。贾平凹生长于商洛地区,拥有良好的本土语言的基础,是形成《秦腔》这部小说小说乡土语特点的重要原因。小说中使用了许多关中日常口语词汇,这些看似表达粗俗的词汇却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建筑中:“俊奇在黑暗里笑着,返回家来,娘却坐在厦屋前捶布石上,屋檐上吊着两只蝙蝠”[1]p145日常生活中,一般把高大的房屋叫做厦房,如“高楼大厦”。而在关中口语中把一边施椽的厢房叫作“厦房”、“厦屋”或者“厦子”。 再如,“她家屋后的茅厕边有棵桑树,我每在黄昏天爬上去瞧院里动静……”[1]p1 “茅厕”,指的是厕所。饮食中也有许多口语化的叫法,例如:锅盔、油泼辣子、浆水面、泡饸饹、包谷面揽掺面等富有地方特色叫法的美食。口语交际中,大量口语化,方言词运用:“言传”指说话。“有事就言传”的意思就是有事儿就说。“谝闲传”是闲聊的意思。“恶水”是泔水的意思。 “老汉”是指丈夫或者年纪大的人。再如 “矬子”、“熬煎”、“实诚”、“害活”、“倒灶”、“仇怨”、“擦刮”等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方言词。方言词汇的运用,语言回归了本真的方言土语,与作者想要还原日常生活的目的一致,向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生活图景。另一方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表达更生动幽默。

其次,《秦腔》中运用了对偶、比喻、象征、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整部小说刻画的人和事更加形象具体,展现了活灵活现农村生活,如对偶句“生不带一物来,死未带一钱去,羊肉不膻,鱼肉不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样的句子对仗工整,语言表达更有力度,乡土语言与修辞手法的结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人物在质朴中透露着智慧,增强了语言的艺术美。文中多次用到比喻修辞手法,如:“泼妇甩头发”来比喻风雨中摇摆的柳条;用“一疙瘩面”、“棉花包”来比喻捶布石;“羊屙粪蛋儿”比喻人的眼泪;用“麦浪”比喻人群等。用生活中具有乡土气息的词的事物来作喻体,使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象征手法:夏天义一生的遭遇象征着农业社会从兴盛没落的过程,夏天义的结局预示着农村土地的衰落;用秦腔爱好者夏天智、白雪的命运来象征戏曲“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用戏曲“秦腔”象征中国农村、农民命运的变迁。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的内涵表达更深刻。

语言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使语言显得丰富多彩,而且更好地表达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使作品弥漫着一种古朴自然的气息。贾平凹用自己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生活图景。

结语

《秦腔》是贾平凹对家乡逝去家乡的缅怀,本文研究了《秦腔》中关于农村和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衰落的两大主题,从农村和传统文化逐渐衰落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对“疯子”引生、土地守护者夏天义、文化儒者夏天智形象的探究,向大家展示了作品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富有地域性的语言特色是作品的另一成就,跟随方言化的语言走进“七里村”,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贾平凹将自己对于家乡衰落文化没落的忧思与期盼写进了《秦腔》,我是一个地道的陕西人,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从小感受着这里的风土人情,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我对自己的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大二期间,和同班同学合作完成了“陕北民俗文化研究”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其中就涉及到对陕西各地生活,文化的研究,这也激发了我对小说《秦腔》研究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生活基础上,对《秦腔》的研究,让我对于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以及关中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的家乡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致谢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短暂的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落下帷幕,回首往昔点点滴滴的学习、生活,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让我获益匪浅。

历时几个月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即将画上圆满的记号。在此,首先,我要向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马振宏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从最初的论文选题、材料的收集、开题报告的设计、到论文的写作和修改,马老师给我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即便是论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语的使用,老师都一一给我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老师渊博的学识和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知识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明白了作学术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认真去做;老师诲人不倦的师德让我懂得作为一名师范生,在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时需要秉持着无私奉献精神去工作。 在整个论文写作中,老师花费了大量的休息时间给指导我的论文,老师,我想再次对您真诚道一句: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其次,感谢咸阳师范学院对我四年的栽培,感谢文学与传播学院的每一位专业课老师,谢谢你们无私地传授我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我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给予我帮助。谢谢老师平日里严格对我严格的要求与谆谆教导,才让我慢慢积累了论文设计、写作的经验基础。通过本次毕业设计,使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最后,我要感谢此次参与我毕业论文答辩的评审老师,他们是:马振宏老师、强东红老师、陈春莉老师、王效峰老师和徐红艳老师。感谢你们对我的论文进行批评指正,让我能够明确自己的不足。我会牢记老师的教诲,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贾平凹.秦腔.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3

卓秋艳.浅析《秦腔》中夏天智形象——捍卫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儒士代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报.5卷第1.2012.2.

李会君.《秦腔》:乡土的忧思.襄樊学院报。200910月第30卷第10

蒋正治.王昉.《秦腔》:一曲传统文化没落的挽歌.商洛学院学报.23.5.200910

马振宏.《秦腔》对我国农村改革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映.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4.5.20099

巫文广.“疯子”的精神世界探析——从《秦腔》谈起.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2.6.20156.

常远慧. 边缘化生存的历史记忆[D]. 吉林大学, 2009.

朱墨.一个人的史诗与大地的挽歌——以夏天义为线索的《秦腔》解读..文艺争鸣.200911.

杨敏.秦腔传统剧的审美文化阐释[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韩磊.陈茹:《民间神话的乌托邦写作—论<秦腔>及民间写作》.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王燕.《秦腔》的叙事视角及其意义研究.开封教育学院报.34卷第11.201420

彭维锋.乡村叙事的艰难与迷茫——以贾平凹《秦腔》为中心[J]. 山东社会科学, 2014(2)

王娇娜.贾平凹小说《秦腔》的语言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5

史璇.“现代性叙事”与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变化[D]. 苏州大学, 2012.

田永丰.贾平凹长篇小说论[D]. 兰州大学, 2011.

郝世宁.论《秦腔》的语言艺术.文学教育.2009.06

王娇娜.贾平凹小说《秦腔》的语言特色.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9a49e2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1f.html

《简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