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诗

发布时间:2018-06-30 00:22: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缘何梨花怎为诗

前不久,赵丽华——一位河北的新诗诗人成了网络的红人,她的一些诗作被不少网站和论坛转载。似乎受到另一位红人“芙蓉姐姐”的启发,网友们把她称为诗坛芙蓉”,一她的她的名字将那些诗命名为 梨花体诗。很多网友争相模仿她的诗,一时间梨花体诗大行其道,而对于这种诗的嘲讽挖苦之意也充斥其中。

鄙人以为,针对“梨花诗”这样的文学现象,有必要重新强调诗歌的艺术定义和题材标准,规范诗歌体裁的创新活动。

诗歌者,何为时而著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诗歌强调的就是艺术性与主旨性的集中,所谓诗歌应该有三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声韵”、“辞工”、“咏旨”。从上古到盛唐再到如今,所有的诗歌都遵循这一基本判断标准。不管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的质朴悠扬小调清新,还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干云潇洒飘逸,亦或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娓娓情深细语吟吟,都很鲜明的体现了艺术集中的原则。

与诸多经典相比,梨花诗很明显并不符合“声韵”、“辞工”、“咏旨”的判断标准。梨花诗更多的类似于口语,用坊间的话来说就是多敲了几下回车键罢了。当然并不是说,梨花诗就简简单单只是一整条句子用回车键断断续续分成了几行,梨花诗能够出现必然也有作者的考量和艺术升华,只是说梨花诗似乎还达不到称其为诗的资格。声韵上不讲究无明显的押韵艺术性,辞工上太过口语化味同嚼蜡,咏旨上范虚无化甚至有无病呻吟的嫌疑,充其量只能达到原始口语诗的水平。

梨花诗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所谓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政治综合水平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文化上必然会出现新的尝试与创新,不是“梨花诗”也会是“桃花诗”或者“杏花诗”,这是必然。所谓偶然性就是在这个阶段文化上必然会出现新的嬗变,但是很偶然的是写出梨花诗的是一位全国著名作家,一位有大名望的诗人,名人效应之下,梨花诗的传播速度和发展程度就很偶然的令人惊讶了。如果说是其他那个不知名的小作家,或者就是普通网友写了这种诗出来肯定是石沉大海,击不起一点涟漪。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物质成就举世瞩目。经济成就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近年来,社会生活水平得到相当大的提高,更多的人被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创作和鉴赏的主体人群规模扩大了,诗歌并不仅仅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富裕阶级的欣赏品,大众化草根化的诗歌开始出现。创作的人一多,诗歌作品的数量就多了,必然的就会出现一些尝试和创新。“梨花诗”的产生实际上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个人主义的宣扬,写诗不再仅仅是艺术性的东西,更多的是被赋予了个人情感宣泄的含义。

赵丽华的个人因素对于梨花诗的兴起有很大的帮助,不管说赵大诗人原本是什么意图,或者本来就只是写着玩玩没把这个真正当成作品,但是著名诗人的名人效应的光环一下子就帮“梨花诗”打响了名气,可以说没有赵丽华这个偶然因素,梨花诗要想真正打得开局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梨花诗的出现不仅仅是文学本身的因素,更多的还是应该在思想意识形态中找原因。在中国改革大局中,利益分配方式重新组合,社会版图逐渐定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思想领域的激荡。随着809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所代表的新思潮——创新甚至有些叛逆就会深刻的影响到文化领域,于是梨花诗就出现了。

综合诗歌标准与社会历史的考量,鄙人认为梨花诗应该属于“伪诗”的行列。社会应该鼓励对诗体进行创新对视的文化进行改革,但是新诗创作的尝试应该遵循基本的诗歌定义范畴,不应该为了创新而创新,随意的抛弃规则突破基本的定义范畴。新诗的创作原则应该是在尊重现有诗歌“声韵”“辞工”“咏旨”的基础标准上,结合社会现实和思想意识状态进行有益性的循序渐进的尝试,尊重现实、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三条重要的原则,而不是大开大合随意的无原则抛弃艺术规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歌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诗体变革,从春秋战国《诗经》四字一组八字一排的质朴简短到强汉帝国汉赋字字对称句句排比工巧的精致雅观到盛唐之世七言绝句双篇律诗的恢弘大气到南北两宋长短句的琅琅上口再到近现代新式改革后的通俗易懂,中国的诗歌体系大体上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

诗歌创新历史中,唐诗到宋词的转变就是一个很明显很突出的代表。唐诗从初唐的陈子昂到盛唐的大李杜再到中唐的大历十才子最后到晚唐的小李杜,可谓人才辈出高潮迭起。也正是由于唐诗的成就太高,它成就高到无人能够在突破的程度以后,老百姓、民间慢慢读不懂了,因为它已经高不可攀。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就说明它远离了民间。可是民间本身不可能没有娱乐生活,所以他们自己就会写一些歌来唱,结果这两者就越来越远。于是我们现在讲的词就诞生了讲到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词,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个东西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当然这期间词的某些方面还带有一些唐诗的色彩,并没有完全的与唐诗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再然后,送出一批大的词作家出现了,从柳三变到苏轼,从婉约到豪放,词在经过长达百年的发展后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文学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宋词。可以说,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唐诗起到一个母本培植的作用。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慢慢吸收唐诗声韵辞工咏旨上的优点,一点一点逐渐剥离脱离社会实际的特点,一段一段的结合时代特点慢慢发展出来的。

从唐诗到宋词的革新成例在前,从这场诗歌革命中我们可以看得处两点:一、诗歌自身具有革新机制,并不是一沉不变封闭保守的,诗歌本身是鼓励变革的。二、诗歌的变革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制度,并不是简单的全盘推翻原有的诗歌规则,而是吸收借鉴有益成分调整变革落后因素,再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新的诗歌体裁。

梨花诗的出现严重背离了长期以来的形成的在古典诗词中早就存在的,千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们反复探索实验的诗歌创作必须尊崇的约定俗成的法则。太过口语化,艺术感缺乏,无意识写作注定梨花诗并不能真正达到诗的标准。梨花诗,作为一种诗体变革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就这么称之为诗显然够不上资格。梨花既没有形象也没有情感,既没有含蓄也没有哲理,总之,没有诗的特质也就失去了诗的魅力,读来味同嚼蜡。这些所谓的诗根本不是诗,充其量,顶多是一些按诗的形式排列而成的应用文中的说明文而已。它的作用仅仅向读者说明一个物体的形状,说明一个事件的过程,除此之外毫无用处。正是因为梨花诗是伪诗,才被读者痛斥为口语诗口水诗垃圾诗,在网上广为讥诮。

梨花诗可以有,但是应该注意尊重我国几千年下来祭奠的文化底蕴,立足传统文化理论,在创作过程中比照“声韵”、“辞工”、“咏旨”

的要求,强调诗歌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同时作为语言的艺术,创作还应该注意含蓄性、哲理性、诙谐性、音乐性等特质。真的希望“梨花诗”能够引燃异常触及灵魂的文学革命,而不仅仅是无病呻吟的闹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c9b70e5a8102d276a22fe9.html

《梨花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