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与赏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
原文翻译与赏析
【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赏析一】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

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赏析二】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紧接前一句句末的,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

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赏析三】
苏轼怀抱忠贞,却惨遭一贬再贬,年事已高,还被贬到当时的蛮夷之地惠州,此词便是苏轼在惠州时所作。词的上片伤春,下片伤情,但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词人感伤中拥有的旷达,旷达里埋藏的优愤。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从细微处着眼,描绘出春夏之交时的暮春景象:花儿大半凋零,残存的花瓣也失去了往昔的娇艳;杏儿已从花蕊中长出,又青又小。季节的交替,时序转换的时节是最难将息的时节,面对残花,面对绿肥红瘦,面对下一个轮回的紧紧相逼,怎不让此时的苏轼黯然神伤。这感伤不是崔莺莺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式的青春愁闷,也不是林黛玉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凄切哀叹,它是一种老年人平静的叹息,含有一种裂人心肺的无奈与失落。当然这伤感中也有一点欣慰(花未落尽)、一点希望(青杏已长)、一点旷达。当作者的目光从近处移向远方、从细小浓密之处投向广阔的前方时,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你看燕子斜着尾巴在绿水上飞来飞去,绿水流淌,环绕着几户人家,画面有动(燕子)有静(人家),化静为动(绿水)有实(燕子)有虚(人家),化虚为实(绿水),开阔明净,有层次感,不像柳永写的暮蔼沉沉楚大阔的压抑、浑浊。这一舒展的景象安慰了作者内心的忧嗟。但当作者收回了视线,看到身边的柳树时,发现枝上柳绵吹又少。柳弱絮老

风急,风儿掠过,衰老得失去生命力的柳絮渐渐随风而逝,柳树只能无力地摆动着柔弱的枝条。在不可抗拒的外力面前,一切努力都是如此的无力。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睹物思人,以物喻己,一种深沉的比花褪残红更强烈的失落感击中了他,以致使他凝视很久。旷达的作者如何从这一片最黑暗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苏轼信奉儒、道、释,但从不言归隐归田;身世浮沉,仕途坎坷,虽有人生空漠之感(唯恐夜深花睡去、出世之愿(江海寄余生,但从未忘怀世事,蹈人虚空,而是因洞察世事更显旷达。在这最失落的时刻,老年的苏轼就这样安慰自己:天涯何处无芳草;并以之作为上片的结句。是的,柳树已老,柳絮已少,但地上如茵的绿草仍存,并铺满大地。我们知道,在屈原的诗中,香草美人以喻君子贤臣,并在以后形成这一比兴传统。以苏轼的忠义、坚贞,下场尚且如斯,天下还能有如此多的芳草?苏轼哪有这么多的同事知音?与其说这满天涯的芳草带给作者安慰,不如说是自勉自慰,甚至是发自心底的怨愤:天涯何处有芳草!
上片中作者的情感一波三折,写出来一唱三叹,最后这三层情感紧紧地叠加在一起,象外生象,境外生境,情思缠绕,意味无穷。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认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史书记载,苏轼的侍妾朝云,每歌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则泪满衣襟;但她又偏好此句,反复吟诵,竟郁郁而终。也许只有她才听出了苏轼此刻的处境和内心里的复杂微妙的情感,才听出了豪放词调的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婉约的无法言说的情味,下文会详细论及。与上片豪放中的婉约相比,下片显得节奏明快,意象鲜明,风格似乎也变得调侃戏谑,努力想从上片里的伤感与沉重中摆脱出来。这首先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一个佳人一个行人一个多情一个无情还有一堵不知高低、不解的围墙横亘其间,恶俗而又有趣。还因这种对比手法的和语言的简练甚至用词的重复,画面显得清晰、简洁。细细分析,实则不然,你会发现下片的空间、意象的模糊性、歧义性更大,有更深厚的意蕴。苏轼豪放之下竟有如此不可触及的悲凉。

【赏析四】
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古诗词之一。
喜欢它,第一是因为其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婉约中不失豪迈,失落中不乏豁达。我想,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和这首词押的a0韵是有极大关系吧?第二是因为其内容。熟悉整首词的人可能远不如熟悉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的人多,而主动认识这首词的人又往往是因为知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斑而欲窥全豹。
天涯何处无芳草!眼前的芳草固然是好,但如果它不是属于你的,你又何必执着于它?天涯望去,莽莽苍苍,芳草连天,只要肯等待,肯寻觅,总有一株属于你!
这首词应该送给年轻人,从刚进入青春期的懵懂少年到陷入热恋中不能自拔的青年。对于失恋者来说,它是一剂良药;对于即将踏入青春之门的孩子们来说,它也是一剂集预防与治疗于一身的良药。
前几天看《一天零一夜》,一条河上现一浮尸,捞起来看,是一个20出头的青年。在该新闻节目他曾露面两次:第一次欲跳河,被人劝下,自嘲说做人要被人瞧得起;第二次就没有那么幸运,终至殒命。自杀原因,仅仅是因为女友与其分手,何其悲也!我想,他一定没有读过《蝶恋花》,或者是读过,但没有读懂。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一首感情健康、艺术性强的诗词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信息与情感,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有时,甚至会挽救人的生命。苏轼的《蝶恋花》就是这样一首作品。回到这首词本身。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暮春初夏时节,春花已谢,只留残红,曾经烂漫的开着杏花的杏树枝头,已然缀满了青杏。燕子已从南方飞回,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清清的河水中,生物已复苏,绿绿的可爱。可爱的水环绕着可爱的人家。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絮飘飞,小草发芽,天涯处处,芳草

萋萋。
上半阙写景,意境悠远,慢慢咀嚼,回味悠长。下半阙叙事。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连用三个字,回环往复而不觉繁琐。我坚信这里的行人并非偶然路过的行人。这里的行人是对墙内佳人爱慕已久的行人。一次次,他在墙外徘徊,一次次,他向门口张望。但是,等来的是一次次失落。他,最后一次来到这里,来到这个伤心之地。墙内传来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他爱慕的人在荡秋千啊。他的心也像秋千一样阵阵飘荡。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笑声渐远,逐至悄然无声。一道高墙,隔断了相思,隔断了念想。是佳人已去,还是行人渐远?
罢,罢,罢。想开了,由他去吧!挥慧剑,斩情丝,走天涯,觅芳草。呵呵,天涯何处无芳草!【赏析五】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正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而更是人们的。作者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着一

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字,曾有人以为应是。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辛酸和悲哀。《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

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分页:12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ef1efaed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84.html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与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