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学论文(四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数学老师论文四篇如何让数学课堂起来

数学课,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就是枯燥的计算,乏味的练习。它不象语文课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可以陶冶情操,不象音乐课那样有悦耳的歌声使人身心愉悦,不象美术课那样有美丽的图画使人赏心悦目……那么如何使数学课也趣味横生,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呢?
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来引领学生全员参与、激情投入,使小学生在偷悦、宽松、和谐的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让数学课堂笑起来的方法与体会。
一、以幽默引趣,让数学课堂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对数大,尖头对数小。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又如,在五年级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将分母比作母亲,分子比作儿子。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小的就是真的,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大或与母亲相同的就是假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母子年龄关系比方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二、以游戏为趣,让数学课堂起来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书包,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中球的颜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又如:在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教学时,授课前,我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转,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51,54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给鱼接尾巴、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开火车、登上聪明塔等。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以情节故事,让数学课堂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乐中明理,在兴趣中学习,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我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毛赶着10头牛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



去就是9头牛,王二毛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毛找找吧!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毛真粗心,他自己坐的哪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毛的错了。又如,教学几和第几,我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第几的联系和区别。再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先讲了一个智擒盗马贼的小故事:美国总统华盛顿的马被人偷走了,他同警察一起赶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调查。但那人一口咬定马是自己的,华盛顿就立刻用两手蒙住马的双眼,问那个偷马人:如果马真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这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偷马人犹豫地说;左眼。。华盛顿放下蒙马左眼的手,马的左眼并不瞎,偷马人立刻改口说:我说错了,马的右眼是瞎的。华盛顿又放下蒙马右眼的手,马的右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偷马人还想狡辩。是的,你是错了。警察说,这些足以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讲完这个故事,鼓励大家说:同学们,今天在解题的时候,能不能学学华盛顿,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呢?这个智慧故事,启发学生当遇到数量关系抽象、条件比较隐蔽,无从下手时,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先作出假设,由此提出一些关系和结论,产生差异与矛盾,通过分析与思考,找出差异的原因,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量关系明确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运用谜语,让数学课堂起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又如: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我引进老人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早上分给猴子三个桃子,晚上分给猴子四个桃子,猴子不高兴;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个桃子,晚上分三个桃子,猴子可高兴了。这样的故事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广大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课改程度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本文主要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措施,旨在为这一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运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是向他人学习长处,不断提升自己。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慢慢的从传统单一授课模式转向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小学数学教学逐步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改变。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在推广、使用过程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度,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分组。因为每个家庭的环境和教育不同,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与性格也各尽不同。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接受程度不同,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性格等进行分组搭配,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了解自身的不足。在课堂上的小组适合3-5人,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前后左右临时搭配分组,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在分组的时候,不是根据学生成绩先后分组,而是应遵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确保小组中既有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成长。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学习,确认学生学习任务。教师要在课堂中布置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等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以便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借鉴。例如,在讲解数量关系知识时,教师先设置相关问题,进行分组,小组学生讨论解答:小白妈妈给小白30元人民币去买水果,假设葡萄5一斤,橙子3元一斤,小白怎样买水果才能将30块钱花完?问题难度不大,多数的学生自主思考,可以找到解决方案。但是这个问题极具开放性,所以教师让学生小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了解到不同的解决方式。小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找到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小组学生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小组,让小组学生说出他们解决这道数学题的方法,进而分享各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了解不同小组的学习方案。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小组竞争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安排合适的学习任务,让小组以竞争比赛的形式来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然后再根据比赛的结果给予小组及其成员适当奖励或表扬。例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出若干10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并将其列于白纸上,然后在课堂中分发给小组,每组一张,然后让各组同时开始作答,并对小组的解题时间进行记录,最后,根据小组的解题时间和准确率进行排名,并给予排名前三的小组及其成员奖励,特别表扬那些解题所用时间最少、解题准确率最高的同学。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小组成员人数出题,在小组竞争比赛的过程中,规定每个成员最多只能解一道题,当解完题目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再将白纸传递给其他成员,直到所有题目全部解答完毕。在小组成员解题过程中,由其他成员对解题时间进行记录。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了解全体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4.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上并未形成总结的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各自的责任也不明确。如果小组学习中,只有一个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其他学生不参与学习,则无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自然数时,教师让每个小组成员选择组长,让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任务分配,协助教师协调同学之间的合作;一同学负责分析和记录学习探讨,一同学负责总结和发言,而其他同学负责了解数学课之中的相关学习要求,之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数学问题,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但是分组并非固定不变,可以根据时间长短进行调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加深交流,并且了解不同小组应采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
二、结束语
当前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逐渐显现出其弊端,无法适应学生学习和课程教学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既使小学生从小组讨论中学习到知识,又能更好地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有效提升了小学生数学成绩。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也加深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升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笔者在多年的一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笔者就结合实践经验和体会,从四个方面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新课前五分钟复习了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圆锥体是我们新认识的一种不规则物体,那它的体积又将如何计算呢?这时全班一片寂静,大家冥思苦想却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时的课堂气氛如此沉寂,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记得五年级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时候,都是化难为易,变生为熟,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计算,那圆锥体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稍微一点拨,一些学习灵活的同学顿时在困惑中找到了灵感,纷纷举起小手,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于是我叫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他流利响亮地回答道:我认为圆锥体比较接近圆柱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应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有联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都赞同这个观点,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既然同学们都认为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有关系,那大家想不想利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动手实践把两者的关系探究出来呢?这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无比高涨,异口同声地说:想!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动手实践探究其中的规律。可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充分的激发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指导动手操作,创造学生实践机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实际,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想多动中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如同样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笔者提前一天就在班上布置学生准备好明天上课用的学具,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课前五分钟复习和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实践兴趣的基础上,在学习新课环节,自己亲自下去认真观察和指导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猜想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动手探究过程中,我观察到全班学生都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交流,最终探究出圆锥体积等于三分之一与其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这一正确结论。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实践,让每一位学生既动手,又动口,还动脑,积极主动去探求数学规律,不但能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生活技能。课堂练习是强化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性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数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内容时,为了使新知识尽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突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有效培养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
(一)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它的底面直径56厘米,高87厘米,求这个水桶可以装多少水?(二)一个圆柱形杯子,从里面量它的底面直径8厘米,高10厘米,现在有一袋498毫升的牛奶,问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三)学校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3米,高为0.8米。如果填土的高



度是0.5米,求两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方?
(四)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是1.5米,高2米。如果每立方米玉米约重75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多少吨玉米?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可以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
四、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如还是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内容时,临近下课3分钟笔者布置了一道这样的课后动手操作实践题:请同学们利用教科书第121页的附页1,动手剪下圆柱侧面和底面,然后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关长度,算出它的体积,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彼此展示一下自己动手做的圆柱体,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的圆柱体比较美观,看哪个同学比较心灵手巧,又看哪些同学正确地计算出它的体积?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文化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广州——香港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广州——香港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笔者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我们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只要转变教学思想,增强实践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摆在重要位置,积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和信心,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关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努力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一定会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得到快速地发展和提高。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

面对异彩纷呈的课堂,有的教师却缺乏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以至于在追求精彩中迷失了方向,出现了教与学失衡的现象。那么,该如何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引导生成。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做学生的知心人。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材,而是创造性地教材。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教案设计要富有弹性,如果预设的空间过窄,答案唯一,生成必将太少;反之,如果预设空间过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必将杂乱。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在设计教案时,必须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预设的准确、恰当。如教学《统计》一课时,出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后,让学生充分观察,并相互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看到这幅情境图,你认为大象最想知道什么?1:它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2:它想知道小猴来了几只?3:它想知道小狗来了几只?
4:它想知道大家给它送了什么生日礼物?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很快地投入到统计小动物的活动中,兴高采烈地进行统计。
面对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学生想知道的肯定很多,出现的随意性也就很大,把问题预设为大象最想知道什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自然而然会为大象想想来了多少客人都送了哪些礼物等,下一个预设的活动——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也呼之欲出了。
二、挖掘资源,促进生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做文本的知音。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先认真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越深入越好。教师有了自己的深切感悟,才能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导者。认真钻研了教材,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也就基本成竹在胸了。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第二节选用哪个钉子好的情境图时,为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更快进



入学习角色,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教师不要局限在图中。可以将它转化成三个环环相扣的实际生活情境,实实在在的钉子、板凳、门、黑板,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动手比,可以试着量。钉板凳、钉门、钉黑板这三种情镜,由于条件不同,所以选择不同。像这样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生成因素的创设,让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能让孩子们体验生活,学会生存。
三、动手操作,创造生成操作活动能进一步诱发探究活动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随着操作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研究目标不断生成,学生兴趣盎然,认知、体验不断加深,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像课本上那样沿圆柱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却争议说:这种方法不带有普遍性,我在圆柱的两底面圆周上各取一点,沿着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肯定了他的想法,并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我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不是一种固定的图形,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正方形,你说对吗?”教师说:这个问题提得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一致认定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哪一种图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四、转变方式,适应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信息交流活跃而且频繁,如果没有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很难保证信息传输的通畅与高效,课堂互动可选用小组合作、个人自学、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选择、评价、创新等方式。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平方厘米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将刚学的方法迁移,小组合作去探究平方分米、平方米的特征。在量、找、算、议之后,学生小组汇报的学习成果令人耳目一新,生成了许多新知识。如开关上的按键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1平方米和1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学生思维活跃,真正体验到了小组合作探索的乐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7d4d9de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e.html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论文(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