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
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5)朗读前两句: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③同学间互相评读。④想象画面朗读。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2、练笔。3、全班互相交流。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七、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3、通过读《凉州词》,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学生准备:边塞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
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二、初读感知。1、读古诗。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2、学生按要求学习。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⑶质疑。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9、配乐赛读、齐读。10、背诵。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唐)王翰
马上催残酷
几人回?悲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4、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2、收集爱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靖康之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之耻”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当时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
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

什么要写这首诗。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晰”等10个生字,会写“肃”“胸”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崛起、
惩处、抱负、胸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
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周恩来简介。(课件展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四、当堂检测。1.看拼音写词语。
sù(xiōng)怀jué()起zàn)叹xiào)果zū()界huò(chì(2.辨字组词。
崛()晰()振()怀()赞()疑(掘()淅()震()坏()攒()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本文的主要内容,解读标题的含义

二、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没有得到惩处?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2)思考讨论:
①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②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3.感情朗读。1)引读: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谁,反而。围观的中国人都,但?大家只能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没得到惩处?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女人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三、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看到租界发生的事情后,周恩来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四、回顾全文,畅谈感受。(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五、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

23*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蓄、纠、缠”等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出示梅兰芳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生:梅兰芳)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梅兰芳,去认识这位京剧大师,聆听他身上的故事。二、资料简介
梅兰芳(18941961,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感知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明确: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表演京剧。
1)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拒绝为日本人演出。2)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3)梅兰芳卖房,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4)梅兰芳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四、品味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梅兰芳不登台演出,而是关紧门窗,拉上窗帘,在寓所细声吟唱?2)为什么梅兰芳要蓄须?
3)为什么梅兰芳宁可卖房度日,也不接受戏园子老板开出的优厚的条件?4)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体现在哪里?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
2)找出文中体现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句子。3)多媒体展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句子一: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体现了艺术对梅兰芳的重要性,在民族气节和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面前,梅兰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民族气节。
句子二: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用尽了可见梅兰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

句子三: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宁可……也不……表现
了梅兰芳拒绝登台演出的决心。
4)教师总结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具体体现:①避港拒演;②蓄须拒演;③卖房拒演;④自伤身体拒演。五、体验与反思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心中的梅兰芳。2.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梅兰芳的认识。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来源。——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和作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
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
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
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
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
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
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
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
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
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
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
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这句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
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九、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信念
高楼大厦
理想家用电器
温暖
延河

枣园
艰苦奋斗的精神
窑洞土炕——忘不了
追寻南泥湾
杨家岭
春光
光明航天飞机太阳电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宝塔脊梁——不能丢
习作——写信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信的实用意义,掌握书信写作的正确格式,了解信封的写法。2.激发学生写信的兴趣,能够运用简单的书信与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学重点:
掌握书信写作的正确格式。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写信的兴趣,能够运用简单的书信与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把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写得简明易懂。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微信、QQ
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也有许多朋友,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学生
朋友,我们除用这些以外,还经常用写信进行交流呢。因为信件接收到以后就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没事的时候,翻阅信件,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真是一种享受。而且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呀,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信。二、例文导学
1、多媒体出示文中小杰写给叔叔的一封信。
2、自由读书信。要求把信读通顺,边读边想信中写了些什么?3、讨论交流书信的内容。
4、小组观察,讨论:书信的格式是怎样的?5、教师点拨: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敬爱的等。②问候语:如写“您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福语。以最一般的“祝”为例。“祝”字独自成段,空两格写。祝福语后半部分顶格写。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福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侄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三、点拨题材,自由酝酿
1、师:信的格式掌握了,那么现在你最想给谁写信呢?你想告诉他什么?2、教师相机总结板书:
1)写信的对象可以是:亲友、老师……
2)写信的内容可以是:学校活动、学习成绩、家中近况、感谢、道歉、建议意见、趣事新闻、愿望……
3、请几名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思路,教师提示注意事项,相机板书。

四、交流表达,小试牛刀
1、掌握了写信的格式,明确写信的对象和写信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小试牛刀,赶紧
拿起笔把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2、学生当堂作文,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写信,同学们也都用心地写了一封信,也都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了出来,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欣赏几篇佳作,互相学习一下。
二、佳作欣赏,互相评议
1、展示部分学生作文,师生共同点评。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在书信表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探究实践,学写信封
1、信写好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对方读到我们的信呢?一封完整的书信包括信封和信纸两
部分。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信封,请大家看看一张信封应包含哪些内容?2、多媒体展示信封。
3、学生自主学习关于信封格式部分。
4、教师小结:收信人、寄信人的姓名、地址、邮编的书写位置,以及邮票的作用。特别强调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不要写错。5、学生学写信封。

【范文】
给爷爷的一封信
亲爱的爷爷:
俗话说得好,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已经几年没有见面了,最近还好吗?请代替我向表姐问好。我非常想念你们,也不知道你们想念我没有。
自从您去表姐那里以后,我几乎每天都要看一下您留给我的礼物——照片,每看一次,我就会看得入神,您那慈祥的面容和那高大的身影就不知不觉的浮现在我眼前。
爷爷,其实我早就想写信给您的,可是最近因为学习很忙,一时挤不出时间,所以只有现在提笔给您写信,真的很抱歉哦!
我离期末考试的时间只有十几天了,正在进行紧张的复习中。心里有些话不能当面跟您说,只有在信上说了。
最近我的学习下降了,因为我通常都考不上九十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心中总少了那份鼓励的力量。应该是您的那份力量吧!不过您不要太担心,我会努力完成您对我的期盼的,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哦,我的身体最近挺好的,您不用担心我。因为我不再是之前爱生病的孙女,如果明年您来见到我的话,您一定会说:“我的孙女既长高了,又懂事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儿吧。有时间我还会再写信给您,另外,期盼您的回信。祝您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孙女:小萍2019525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熟读并学会运用“志存高远”等词语。3.体会反问句强烈的语气并学会写反问句。4.熟读并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熟读并学会运用“志存高远”等词语;背诵古诗《别董大》教学难点:
体会反问句强烈的语气,引导学生写反问句。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1、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几句话。2、指名学生读句子。3、从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4、学生总结反馈,老师补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①课题扩充法。
②要素串联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③段意合并法。二、语句段运用
1、出示词语: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2、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词语。3、指名学生读词语。
4、理解词语意思。(可借助工具书)
5、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那这些词语一般都是形容哪些人的呢?

6、生交流反馈。
如:有志向的人,正直的人,坚强勇敢的人,爱国的人……7、多媒体出示课本P105-106的两组例句。
(一)①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②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去呢?”(二)①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②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8、分别请四个学生读四个句子。
9、同学们观察两组例句的第一句与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10、生反馈:两组例句的第一句都是反问句,第二句都是陈述句。11、回忆刚刚四位同学的朗读,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12、指名学生回答,老师再加以补充。
两组例句的第一句的语气表达的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而第二句的语气就比较平淡。
13、再请四位学生带着这种语气读句子。14、出示两种情境,学生小组内自由练习说话。15、全班交流反馈,老师及时给予评价。
三、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古诗,看谁读得最正确。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听音频,正字音。3.指名读。4.全班齐读。
5.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6.边读古诗边理解古诗大意。7.感悟作者思想感情。8.你还能说出其它的送别诗吗?9.背诵古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8033d5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2.html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教案全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