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挑战读后感1

发布时间:2014-11-08 14:46: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篇1

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我们过往的课堂都是以老师板书授课、学生倾听回答为主。即便是准备充足的公开课,也更像是一场表演,看似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训练出来的。佐藤学先生的精彩的课堂,我也好想尝试一下。

最后,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共同体。而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篇2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是由日本东京大学院教育研究科佐藤学教授撰写、华师大著名教授钟启泉翻译的。

该书从理论上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值此今年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步入第十个年头之际。

本书由绪论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组成。全书贯穿了一个主题:把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推进新型学校的建设。这种改革哲学倡导课堂革命的三大中心课题:第一,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题教学的创造;第二,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得以共同成长的同僚性的形成;第三,家长从参观学习转型为参与学习的实现。学校的挑战意味着一连串教育概念的重建——“学习概念的重建,教师概念的重建,学校概念的重建。

全书微言大义,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课堂革命的国际视野,而且以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日本课堂革命的理念与经验、要诀与技术。同时,也描述了作为一名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教师展开合作研究的充满挑战的心路历程。日本学校富于创意的挑战,是教育研究与哲学思考的丰润的思想宝库,也是启迪我们发现和实现新的教育创造的一份确凿无疑的实证依据。

本书有声有色而又言简意赅地为课堂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鲜活经验,堪称一部课堂革命的教科书。

佐藤学教授说:危机的时代也是变革的时代。确实,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都同样凸现了东亚型教育的体质及其病症,同样面临全球化时代带来的学校教育的危机。学校教育的变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学校的变革倘若离开了课程变革和课堂变革,只会是一句空话。学校教育是保守势力盘根错节的领域,任何改革的进展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地一蹴而就的。

然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转型,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终究要挣脱工匠型教师的羁绊,走向反思型教育家的成长;我国的学校教育终究要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确立起有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世界。可以说,《学校的挑战》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愿景及其改革哲学,是有助于我们解读这个崭新的教育世界的。

通读全书,让我联想起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学习共同体也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创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是每一个实践二期课改的教师都应该参与的重要活动。

1、重视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

首先,作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真正做到善于组织学生交往、合作、对话。爱尔兰作家肖伯纳有这么一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可见,合作交流有多重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教师除了应该组织好合作交流外,自己还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组织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象征性地表演表演。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布鲁纳曾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最好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果说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基础,那么改变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根本。只有转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才能使学习共同体真正存在。因此,教师要致力与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搭建平台、搭起舞台。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篇3

现代社会以强调经济为核心要务的一系列发展风起云涌,作为社会基础重要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学校的挑战》读后感。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课堂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叶澜教授就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训期间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一、基于"合作学习"所引发的启示

"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力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感动于课堂上孩子们之间悄悄发生地巨大变化,感动于佐藤学先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更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结成"若无其事的优势",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课堂风景不正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解吗?

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学生间"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二、立足尊重,实现真正的精彩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生命的独特色彩,学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立足于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把在情感上使学生热爱学习、在素质上使学生全面提高作为服务内容。

1.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下,就会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赞美,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2.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地势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木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流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能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人与人存在着现实差异,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质量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俗话说百人百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会凭借自己特有的感觉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与思考。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对敢说""的学生做另类处理,就不会对不合要求的作业大动肝火,就不会对所谓看不惯的学生嗤之以鼻,就会赋予他们更多空间去各抒己见,各显其能。

4.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观,虽然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事方法,虽然还有些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时刻以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的思想作为座右铭,以充分的信任取代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努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其创造力的蓬勃生长。

因此如果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这样精彩的课堂,它的核心词不就是"尊重"二字吗?在构建尊重文化的古美校园里,在倡导尊重理念的古美课堂里,实践"尊重",创造"精彩"应当成为每一个古美教师的追求。这不仅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实实在在地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

三、教师责任的实现,挑战精神是重要基础

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真正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换句话也就是要真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障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我想学校提出"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吧。

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

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篇4

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李伟

今天的快乐阅读每周论坛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首先讲一讲这本书的由来。今年暑假,我和安徽芜湖的一位好友一起到无锡江阴周庄去访友。短短的两天时间,只能是走马观花。这里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并不让你感觉奢华和孤傲,因为不是城市中心,人口也不显得多,虽然好车云集但是道路通畅。因此也有闲能漫步在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街道,流连于海澜之家的海盗总部;在图书馆感受亲子共读带给你的温馨,在江阴古炮台锈迹斑驳的古炮前,惆怅一下古人。但最让我们感慨的是学校。不说它八十亩的校园占地,不说它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不说它充满文化情趣的校园设计,因为要说的可说的实在太多,我们只说她的读书。在好友的办公室一眼就看到了这本《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我知道它的作者是鼎鼎有名的佐藤学,也读过一些他的著作。这是他2010年出的一本新书,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静悄悄的革命》的姊妹篇。我一直喜欢批判着来看一切新潮的事物,因此对我来说,佐藤学的观点有些在目前的情况下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因为,这涉及到深层次的教育体制甚至是政治体制的问题。因此,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很有些不以为然,因此,就问这位好友,你觉得他的观点能在你们学校推行吗?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在一片充满死寂的池塘中,哪怕再微小的石砾都会形成涟漪。是啊,长时间不作任何改变的平静的生活带来的只能是平庸,教育的改变需要我们共同经历一次激情燃烧的岁月。

因此,在介绍这本书之前,请允许我事先声明。这本书有些观点一定会带给你强烈的刺激,但是请放心,这本书里提出的改变和牺牲,目前我们不能实现。我只说一点就能证明,这本书中佐藤学提出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而要保证这种方法的顺利施行,就要求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绝对不能超过30人。咱们不管其他国家,就是目前的中国,有多少城市小学能够达到这个标准。我前几天看到一个网友在他的博客中写的班级人数竟然达到了112人!是112啊!!(后来进一步确认为108人,真好一百单八将)这本书中提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促成每一位儿童实现学习,保障每一位儿童挑战高水准的学习机会。我们充分相信我们的老师的素质,相信我们的老师能力,但是当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超过100人的班级时,一切的保证一切的实现就都可能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还是回到这本书上来吧。书确实是一本好书。尽管面临重重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也应该迎难而上,努力战胜它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佐藤学是日本教育学会会长、美国教育科学院外国院士、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数十年来,潜心研究,直面学校的各种弊端,锐意改革,在创建学习共同体方面卓有建树,深受一线教师的推崇和喜爱。

接着,再看书的主要结构和内容。本书有四部分构成:1合作学习——课堂的风景;2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的案例报告;3、对校本研修的建言;4、学校改革实践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书很厚,时间关系,我只讲给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第一点, 关于合作学习

看到这个题目,有些老师或许会说,怎么合作呀,学生发言就不积极,还搞什么合作?其实不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也就是说,每个人从骨子里分析都是主动型的进攻型的高级哺乳动物,之所以后来被被动,其实是后来的环境的影响造成的,而合作学习就是要重新激起大家学习的热情,主动投入,主动发现并创造。由此看来合作学习就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而不是多管闲事的互教关系。为啥这样说?因为是一种刻意为之的事情,是一种有着上下级关系的不平等行为方式。很多人好为人师,其实就是骨子里等级观念在作祟。殊不知,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对于被教者的主动性是有伤害的。那么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关系呢?佐藤学提出了一种很有趣的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中,没有人刻意地想展示自己比别人强,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别人同时提高了自己。因此,让我们多说这样一句话:不懂的学生不要老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邻坐的同学。合作也就会从那一刻开始。

有一个经典的事例。就是一个小组有四个同学,其中两个是正常的学生,另外两个不大正常。一个男生虽然聪明但是沉默寡言不和人交流,一个女生虽然英语水平极差但是却热心的想去帮助那位不说话的男生,她错误的以为男生啥都听不懂,啥都不会。可是为了帮助男生,就需要自己先搞懂这些英文题目,于是她就去问两位两位同学,他们也很自然地若无其事地告诉了她,看着她又去帮那个不说话的男生,觉得很有意思。在这个过程中男生也被感动了,渐渐和人的交流也多了,原本英语很差的女生也因为不断地去学,成绩得到了大的提高。你看这个小组每个人都从合作中得到了提高。但是这种提高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交响乐式的。每种乐器都发出自己声音,每个学生也都从自己的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了提高。这也是合作学习集体学习班组学习的最明显的区别:合作学习不应当像班组学习那样经过讨论形成一个答案,并由某个人代表小组发言,而应当尊重小组里每个人不同的意见。

第二,我们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有人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形象的分为四个层级。核心层是教师要具有挑战的精神。举一个我校韩老师的例子,最近她自我挑战的精神空前高涨,已过而立之年的她,已经在我市小学科学届小有名气,衣食无忧,相夫教子,按理说是不大愿意折腾自己的,可机缘巧合,今年学校新分来一位师范生暂代科学,每天都需要进行教学研讨,这师徒之间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都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于是韩老师给自己定了任务,每天都要及时整理这一天下来自己的收获。并通过博客发出来。我连续观察了她的博客三天,每天都坚持写了,而且字数很多,也很有见地,一看时间都是午夜时分。在她的热情感染下,那位新老师也开始了自己工作后的博客历程,字里行间,满是热情。人活着确实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希望二位老师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能多持续一些时候。

那么,再往外一层是教师个体的课堂研究。有理论还要有实践。就像我们的个人课题一样,都是针对自己的特点,最直接有效的实践研究。再往外则是同事间的学校间的课例研究。最后是校本教研制度作为保证。

这里面课例的研究有如下注意的事项:观摩一堂课,组织两小时的讨论(时间真的很长);以学年而非学科为单位的研修(这个也是一个很难操作的,难就难在还要快学科参与讨论);全员参与的校本研修(校长去行政化先从亲自上课作为突破口);研讨日常的教学,重视课后的研究甚于课前的研究(这个也是和现在的教研习惯有冲突的)。

另外,对教学研讨也有要求:第一,研讨的对象不是放在应当如何教的问题上,而是基于课堂的事实——“儿童学习的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也就说,多关注课堂中的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来评价,并不是从欣赏教师的教学艺术角度考虑。再华丽的教学技巧,没有实实在在的学生收获,你也是不成功的。

其次,在研讨中观摩者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阐述自己在观摩了这节课之后学到了什么。通过交流心得来相互学习。今天,听了六年级李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获益匪浅,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能发现一些问题,但是本着互相学习的心态,我发现李老师的课堂优点更多,她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以及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指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个镰刀的字右边部分的分解教学,下午我就在我女儿身上用到了。

第三,在研讨中,参与者不应当沉默不语,不应当受到高谈阔论者与评头品足者喜欢支配别人的影响,他可以这样说,你不应当这样去听。我们的大脑不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

言本无奇,相磋乃变深刻;人本无干,相处乃生情意。

——与各位老师朋友们共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82ed90d561252d381eb6e2b.html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