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赞美诗

发布时间:2018-07-01 19:1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的赞美诗

05级中文系对外汉语 钱茜

Salut, damour

前世,西方灵河岸边那执手相对的诺言,成为今生命定的一道符,要用你们全部的灵魂去兑现 ----题记

一、梦品红楼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念玉的红楼梦。

十四岁的时候完整地读过没有附插图的《红楼梦》,颇觉晦涩,却丝毫没有疏远之感。伴着一部文学作品,我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在疯长,然而红楼女子笑靥依旧。《红楼梦》以及与其相关的红学,不仅仅是国学,是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给养,一种生活态度。我从未尝试写过关于红楼的半点文字,因为觉得她美的太完整,太精致,不堪承受任何语言的破坏。可是她神奇的色彩依然在我身上弥散成一个光圈,让我产生顶礼膜拜的欲望。于是我虔诚地跪下,沿着芹溪先生的足印,去捡拾一个个美丽的零头。而今天我所写下的,与它的恢弘无关,与它的博大无关,只是一首小小的赞美诗,适合在春末的晚风里,随着香茗一起细细饮下,以此祭奠宝玉和黛玉手中的落花,以及一段不死的爱情。

二、超人间爱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起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宝黛之恋,让我看到了人间爱情的极致----或许这种爱情本不属于人间吧。曹公笔下一段倾世绝恋,是对人类爱情最隆重的赞美。

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她痛宝玉之所痛,忧宝玉之所忧,她的存在只不过是宝玉灵魂的异体。爱情一旦出现就不会被任何力量消灭,她毫不自惜地把眼泪,血液和灵魂全部点燃,用它们的光焰去照亮宝玉的性灵,让他得到完全的回归和释放。

凤姐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这话不假,可是拿来说与宝钗更为合适。黛玉的爱情不理会门第,人物,根基或家私,只因为他是宝玉,恩荫前世的神瑛侍者。上帝创造了亚当,才造出夏娃和他配成一对,宝黛亦是如此。黛玉的生命根本来自于宝玉,她是宝玉灵魂的一部分。

宝玉说:“林妹妹可曾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这是对黛玉多么热烈明确的回应!宝玉的爱情亦不理会美貌,娇媚,才情,只因为她是自己“灵”的反射。从她身上,他能看见自己,看见一个未被扭曲的洁净的人性。他并非满足于幸福陶醉的爱情,而是坚守一个清醒的信念----自我追求。现实中的黛玉就是一株仙草,一方净土,是他精神中不能失去的伊甸园。这种爱情,任多少外力也无法将它撕裂,它超乎人间,穿越生死,以原始生命的强大力量对抗狂风暴雨的摧残。他们二人早已遗世独立,无所羁绊。

三、遥远的回应

不管我的灵魂是什么做的,希斯克利夫,他和我是同一种材料。而林顿,却像月光,像闪电,像冰霜或火焰,与我们截然不同。他是我生命中最大的羁绊。即使其他一切都毁灭,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是我。假使其他一切都留下来,惟独他被毁灭,那整个宇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将永不是它的一部分。

我就是希斯克利夫!

——《呼啸山庄》

我还以为宝黛之恋已是绝无仅有的奇异爱情,没想到,在一百年后的欧洲,一位柔弱孤独的年轻女子用她手中的羽管钢笔绘出一幅喷薄欲出的爱情图景---希斯克利夫和凯茜。那么似曾相识,几乎是经历了几世几劫的宝黛的倒影。唯一的不同是,宝玉由爱生癫狂,希斯克利夫由爱生罪恶,走向了两个极端。宝玉是匆忙攒程的急流中一朵浪花被裹覆向前,他的癫狂是时代不可停息的绝望呻吟;而希斯克利夫则是怒不可扼的海神要掀起万丈巨浪,他的邪恶是人性无法抑制的狂暴嘶吼。

身世复杂而凄婉的希斯克利夫,却对凯茜有着迷一般的眷恋,他疯狂地为这毕生的信念而执着。同样地,凯茜冲破一切传统观念,只为了追求自己的信念,在她心心相印的情人之间,竟产生了恍如一体的感觉。仿佛年青的罗密欧在月光中听到情人呼唤时说的那句:“这是我的灵魂在呼唤我啊!”那样真切,那样诗意,与宝黛之恋是多么地相似啊!这美丽的爱情,是人能够生存下去的,相濡以沫的最后希望,是灵魂上最安全、最甜美的倚靠,使得他们自从踏上这条路就再也没有回头,即使精神无比疼痛,也甘之如饴。

这样的爱情,让人惶惑,令人惊恐。作者的人生中一定有着某种无法弥补的缺憾。曹雪芹,也许数十年失落爱情的生命(和艾米莉·勃郎特何其相似!),怎能燃起比火内敛,用冰包围的炽热烈焰?是这种烈焰,让人的血液骨髓彻底燃烬,最终发出刺眼灼人的光亮。作者莫不是癫狂混沌,或是借助了某种超自然力?

四、坚定的誓言

你从此后可都改了罢!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之后,小说达到了第一个最重要的矛盾冲突和剧烈对抗阶段,也是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宝玉被打之后宝钗黛玉先后探望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其中简短的描写也颇可玩味。

相对于宝钗仍旧不失沉着淑女气质的大通言论,林妹妹则是截然相反的表现。宝玉在梦中不断看见蒋玉菡,金钏儿的身影,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冲撞在他的心里留下的伤痕,是宝钗的棒疮药无论如何也医治不了的。只有林妹妹的眼泪,才是解救宝玉的圣水。此时的她完全顾不上宝钗所要保持风范仪态,只哭的“两个眼睛肿的桃子一般,满面泪光”。从头至尾,黛玉的话只有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而这一句中的情味,又是多么百转千回。这是一场暴风雨之后的惊惶不安,是对宝玉遭遇的怜惜痛心,是对亲密战友的肯定和鼓励,是为他痛,为他惜,为他忧,为他叹的无私感受。很明显的一句反话,岂不是对宝玉的试探么?黛玉一句话和无声的泪,顷刻间便能抚平宝玉心中的暴风骤雨,这是宝钗无论如何不能想象的。

对于二人先后的探望,宝玉作出了不同的回应。宝玉对宝钗有本能的好感,原因无非两个方面。宝钗是冷酷无情的,但她偏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艳冠群芳”者,得到别人赞美和亲近就不为过;再者宝玉是个博情泛爱的人物,正如脂批的“情不情”,除去清爽干净的女孩子,连落花流水也是他“情”所指。宝钗如雪似石的“无情”,被封建传统吞没的人性与追求(当然宝玉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正是宝玉怜惜、喟叹的所在。在他无意识反封建的思想中,存在着对一个冰雪聪明却心甘被捆绑的女子的同情。在宝钗来怡红院探望并说出一番抱怨和同情之后,宝玉心中翻江倒海。眼见袭人说的宝钗受窘,还忍着伤痛为薛蟠开脱,这可不是“情不情”的表现么!既然“不情”,宝钗决不可能对宝玉产生真正的爱情,即使最终缔结了金玉良姻,也不过是夫妻情分而已,这便是悲剧所在了。

怜惜,同情不是爱情。林黛玉的到来,不仅是对二哥哥的痛惜和担忧,更有作为志同道合战友的扶持和激励。剧痛中的宝玉还只是担心妹妹的身子,而黛玉哭的气噎喉堵仍关心宝玉的伤痛不顾自惜,在被打之后,两人的感受更加契合,“两心成了一心”,这才是二人相知相扶的基础。宝玉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与前日“你放心”三字回应,字字掷地有声,更是对黛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的坚定回答。在挨打过后,宝玉得到了更厚重的磨练,逐渐对钗黛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作出了更坚定的选择。因此,在暴风雨平息后的当晚,便派他的忠诚信使晴雯去潇湘馆与黛玉赠帕寄意,至此,宝玉的心理得到了质的飞跃。黛玉为宝玉而痛,定会流泪不止,帕子为她拭泪,因为是旧的,上面便留有他的气息,如同本人在她身边一样。此意惟有黛玉明了,因而慨叹宝玉不负知己知心,两人的灵魂,已经完成了彻底的认同和倚靠,达到了完全的饱和。

五、关于结局

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我恨不能坐上时空机器去把红楼后三十回的佚稿抢回来。关于宝黛的结局,猜测实在太多,但即便再合理,也只是猜测。黛玉泪尽,金玉良姻,贾家败落都是无甚可疑的,然而黛玉是因何泪尽而逝?失去爱人的宝玉怎么会迎娶别人?娶妻成家后怎么又会悬崖撒手?太多太多的疑问把我环环扣死。必须逃离这爱情旋涡了,否则只会中毒太深,作茧自缚。

可是可是,雪芹,我深知,这是你的情殇,是你爱情的归宿呵!如果不能为宝黛正名,你的爱情如何超生?

曾经一句生死两知的誓言,当与整个家族利益和强大压力碰撞时,问题便很可保留了。家族没有过多管束和压制,宝玉得以肆意一时,可真当族长采取高压政策,比如金钏儿,晴雯事件时,宝玉根本毫无反抗之力。失去颦儿,他除了再写一篇比《芙蓉女儿诔》更长更痛的祭文,还能如何?以死相搏吗?宝玉说得出做得到。可是他怎么搏?跟谁搏?本质上,宝玉仍然只是一位贵族公子,只是更脆弱,更软弱,更柔弱。他会妥协的,而那也不过是一种消极抵抗。疼痛过了极限反而感觉不到痛,自然会转而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麻醉,比如宗教和哲学,他原有这呆根子。在“忽剌剌似大厦倾”的局面下,宝黛的悲剧只是众多悲剧的一种,但却是人性最大的悲剧。

仍有一处,我还是不能说服自己。宝玉对紫鹃说: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这掷地有声的承诺,绝非一时冲动的玩话。黛玉若死,宝玉决不苟活,可假如黛玉不死(还未死)却要永远离开他,他也要被迫“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这岂不是愈加生不如死的折磨,他要如何承受呢?这种信念又来自哪里?

莫非这便是作者设木石前盟的原因?人间本无这样的爱情,因此便无“失去”黛玉一说,倒头来不过红楼一梦,只有到黛玉泪尽而逝,此债方完,宝玉才可真正了缘,悬崖撒手,才是真正的归宿。

我猛然间有些恍惚。难道芹溪的小说根本没有写完?是否有这种可能,当写到此处,他不忍,不愿,也不能写出宝黛悲剧的真正结局,一个符合理想的,令人信服的结局?因此他只是写出了黛玉之死,石归青梗峰等部分情节,却毁掉了大部分手稿?曹公即使四十岁就夭亡,如果他二十岁就开始创作,也是完全写的完的。“批阅十载”,我一直疑心这只是个虚数,决不可能只写了十年。那么剩下的时间他在做什么呢?为什么不补全、完善《红楼梦》?除非自愿,后三十回的手稿不可能一时间全部焚毁,还有一种猜测,便是曹雪芹有意没有写出后面的情节,干脆弃笔,以伏线之法隐喻最后的结局,留给世人去还原宝黛美丽的爱情。然后,他来到北京西郊孤独地生活,此后近十年的岁月里捧着梦中林妹妹的旧帕血凝泪结,在困顿,癫狂和悲感中度过,直至郁郁而终。

收笔时又看到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心想在人间若能体味这样的爱情,终生何憾。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关于《红楼梦》的随笔。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热烈地颂扬了宝黛的爱情。作者摄取了《红楼梦》中的几个典型镜头,对宝黛之间超越世俗的灵魂之爱进行了剖析。全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又如山中的云,舒卷自如,敏锐细腻的感受和汹涌澎湃的诗情相碰撞,交织出这一首耐人寻味的爱的赞美诗。

李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8337e83ec3a87c24028c441.html

《爱的赞美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