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0-12-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郝维成
(化工学院 化工工程系 09化工《2》班 0921105052

文章摘要:人类生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局部的有利方面;更多的是给予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此,针对这一现象我将“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协调发展这一关系进行总结。

关键词:地貌 土壤 水圈 动植物 大气 协调发展

引言: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早期人类利用天然物品进行采集食物和狩猎活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程度和破坏力逐渐增强。在今天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时期,人类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生活和消费过程带来的大量环境污染与社会公害,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可见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总是与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斗争,克服自然的束缚,力求在更大程度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类的每一个新时代几乎都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新的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和影响越来界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如果不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找到解决的途径,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报复性反作用会日益突出。
一、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驯养繁殖部分动物方面,既可提供役用、交通等生产条件,又可提供肉、乳、蛋、皮毛等衣食生活资源。几乎是和农业历史同样悠久的畜牧业的兴起和发展,包括大量饲养动物的发展和优良品种的不断培育,具有一定的积极地生态建设意义。
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害影响:主要体现在森林的砍伐、天然植被的破坏、坏野生动物的猎杀和圈养等。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核心作用,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破坏森林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还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更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频繁发生的水灾和旱灾等。举例如:1998特大洪灾、沙尘暴、长江水变浑浊等。草原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16%~24%。由于近年来人口增长过猛,草原被过度垦殖和放牧,全球草原面积以减少45%~47%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受到严重损害。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自从地球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已经灭绝了难以计数的大量生物,存在的约500万甚至1000万种生物是地球上少数的幸存者。自人类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来的近300年间,平均每4年就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灭绝。20纪前半纪,每天约有1~3个物种消失,而现在的报道说每小时有1~3个物种灭绝;估计今后25年内,地球上将有1/4的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是人类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自然地理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 二、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人类自古就重视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兴修灌溉工程,进行流域内以及跨流域调水,将丰水区的地表水长距离引入缺水区,发展灌溉农业,从而直接或间接调整区域水资源的分配不均,局部调节

了水循环。但是随着工业发展,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排出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循环。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水循环能形成酸雨,从而把大气污染转变为地面水和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颗粒物也可通过降水等过程返回地面。土壤和固体废物受降水的冲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径流、渗透等途径,参加水循环而迁移扩散。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使海洋受到污染,水域富营养化加重,海洋微生物大量繁殖,“赤潮”现象频繁发生,大量鱼类死亡,渔场遭到破坏。此外,海上石油开采及海洋石油运输,使海洋污染时有发生,每年流失的原油估计达650万吨,大量原油漂散于海面,污染海岸带,使大量贝类、鱼虾类死亡。 三、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各个圈层中,大气圈属最外层。厚厚的大气圈包围着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因为有了大气圈,才使得万物生长。不少国家发现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对人类疾病形成间接影响。当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气象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通过不同的气象要素(空气运动、逆温、混合层高度条件,独立地或共同地影响着大气污染。SARS病毒的传播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较为密切:目前研究发现,主要是与各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气压、空气干燥度、降雨和降水时段的分布、酸雨频率等的变化有关。在一定气温和湿度条件下。降雨量少,降水时段分布不均则空气越干燥,空气污染物浓度增加,则有利于SARS病毒的传播。免疫系统对大气污染极为敏感,机体免疫水平的变化可反映大气污染的早期影响程度。大气污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为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二为免疫激活过敏。其免疫毒理机制为: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人体内唾液溶菌酶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可明显下降,血清中的免疫指标也可下降。说明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同时THTs比改变,T21+受体细胞IL2+受体增多。抗HCHOHSA抗体增多,由此造成化学物质过敏及哮喘增多。国内调查发现:大气污染严重地区儿童的免疫指数较污染轻的地区儿童的免疫指数低。除此之外,臭氧层受到危险,臭氧层可以有效的屏蔽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如果臭氧层消失或被削弱,大量紫外线直射地表,会大量增加人类的皮肤癌等病症,并可能对其他生物物种产生不良影响。 四、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对地貌的有利影响: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对地貌的改变时多方面的,其中对自然地理过程产生有效作用的,主要是人工湖泊——水库的兴建和山坡梯田的修建。水库的兴建除了防洪、灌溉、给水、发电、水产养殖甚至旅游等方面能为社会带来多种效益外,由于地表水面增加,而水体的热容量较干燥地表为大,可以使水库区局部小气候有所改善,使日温较差变缓,水面蒸发的增大也可有利于局部水分循环的加强。山坡梯田的修建是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并对农田起到保墒的作用。对地貌的不良影响:


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大量人工地貌和对地貌体的破坏。例如,在大规模大量开采地下矿藏的矿区,易发生大面积的地表塌陷,破坏自然地面或农田、建筑物等,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土石方开挖,破坏了原始地貌的自然稳定性,容易形成坡面塌方或规模不等的滑坡现象。拦河大坝的修建,人为改变河流天然纵剖面,破坏其自然均衡状态,能引起河道发生新的侵蚀冲刷或淤积加高的变化。城市建设中大量自然地面被改造成人造地面,改变了地表天然反射率和热辐射状况,特别是城市建设的若干高大建筑物群,使城市变成一处处规模不等的人造“山地”或“丘陵地”,不仅改变了原始地貌,增大了地面起伏度,而且会形成“城市热岛”,影响局部气候变化,形成所谓的城市小气候等。
土壤是动植物生存及生长的自然体。人类生存依靠土壤,人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取决于土壤的质量以及依土壤生存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和质量。肥沃的土壤是昌盛文化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中国经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人口也随之急速增长。中国面临着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粮食增产和环境保护都离不开土壤,古人云:有土斯有粮土壤不仅是人类居住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而且是地球上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的场所。土壤科学在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中处于基础地位,而土壤科学研究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国家重大环境问题也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在土壤科学领域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结论: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严重地损害,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生态系统的失衡。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类是积极主动的方面。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自律作用,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索取不超过其再生产的能力,人类社会排放的废弃物质不超过其自净能力,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或破坏不超过其容忍限度或自恢复能力。针对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持续利用,保护和建设的条件下,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应该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加强全球环境保护的国际协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依赖于环境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正因为这样,保护生物多样性既是国际环保组织关注的重点,也是最能综合、集中地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成为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就必须逆转这场因它而引起的物种灭绝浪潮,那种把人工技术系统不断取代自然生态系统的进程视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幼稚且危险的,恰恰相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安全,人工技术系统要尽可能地缩小,以使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能够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安全的要求。至少是拥有珍稀物种、濒危物种、特有物种和物种富集的生态系统都应划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被人工系统分割细碎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要恢复生物通道,生态脆弱的地区要将人

口密度和开发强度减至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水平,农业区和其他人工系统要向生态化发展方式转换,发展与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小型化、多样化、本地化的人工单元,以充分获得自然生态系统自我循环和平衡的惠顾,减少并最终消除对有害于健康和环境的化肥农药的使用,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多样化的可持续的最大产量。人类必须重新学习和认识自然,认识自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已有人用替代法估算生物多样性组分提供的产品和生态系统中各种过程提供的服务价值,各主要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以湿地为最高,以下依次是湖泊河流、近海水域、热带森林、其他森林、海洋、草地、农田,其中湿地单位面积平均价值是农田的160倍以上;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干扰调节、气体调节、原材料、生物防治、基因资源的产品和服务中,以各类物质在环境之间的循环价值最大,占整个价值的一半。这类估算当然还算不上是全面和准确的,但却明确地告诉人们,不能只顾着农田的芝麻,而丢掉生物多样性的西瓜。人类应当领悟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和单一作物的农田饱受病虫害的困扰,而生物多样性的热带森林则从未出现过这种现象,人类必须学会利用生物多样性来健康地生活,重构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共生的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体系。

参考文献:
[1] 石运强.浅谈大气污染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西藏科技.200211 (7 [2] []约翰.E.斯科瓦尔特,琳达.C.梅耶斯,唐纳德j.科恩.[]郑毅.耶鲁育儿宝典——了解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的变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涛,高鹏.浅析大气环境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油气田环境保护,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 [4]郭永盛、王庆《自然地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5183
[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京:科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848dcc689eb172ded63b766.html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