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分析

发布时间:2012-01-06 11:39: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类型

摘要: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边塞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若干方面浅析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类型。

关键词:唐代 边塞诗 特点 类型

唐代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一、唐带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古东门行》·柳宗元),将领称为汉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边塞称为汉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王维),就连皇帝也称为汉皇(“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杜甫)。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塞下曲六首·其三》·卢纶)、左贤(“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关山曲》·马戴)。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那么唐诗中为什么有多以汉代唐,尤其是在边塞诗中呢?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秦王朝首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蓬勃发展,则是汉代才有的情况。汉代(尤其是西汉)的强盛,不仅当时威振四方,而且影响久远。我们仅从中国的语言文字等自汉代始被冠以汉字、汉文、汉语之称,并传诸后世,就足可见汉代威名影响之大。而从汉代至唐代,其间虽有数百年之久,但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年月,社会都处于动荡混乱之中;隋朝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直到唐朝,中华民族才又开始真正统一强盛起来。唐代的人自己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回顾历史,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认为: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史实也证明了唐代人的这种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唐两朝尽管相距数百年,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世界。所以,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重要原因。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唐代边塞诗的类型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8f2810502020740be1e9bd0.html

《唐代边塞诗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