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古诗

发布时间:2019-06-12 01:16: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古诗



  篇一:二十四节气诗
  二十四节气诗歌
  【春】
  立春
  笛边听彻梅花弄,悄把东风吹入梦。最是枝头一抹红,翩翩舞作云间凤。
  雨水
  二月桑田带雨浓,一花一色影重重。云窗招手听天籁,好与东风再度逢。
  惊蛰
  春机涌动渐生成,吩咐初雷三两声。大地欣然传律令,小桃枝上梦倾城。
  春分
  雨丝风片莺声弄,攒碧团红栖蝶梦。流水千山早识人,三春花鸟相迎送。
  清明
  柳花风里草如烟,雨幅云笺挂满天。忽报人间春色好,万山深处响啼鹃。
  布谷催耕万顷田,和风和雨弄和弦。浣花笺上栖新燕,画到春山第几篇?
  【夏】
  立夏
  别样风情别样妆,南风悄转续年芳。指间一抹玲珑意,浸湿眸间绿两行。
  小满
  种烟种月种田桑,江北江南谱乐章。燕鹊飞来频寄语,待时收取稻花香。
  芒种
  清风十里稻花香,麦浪堆云几万行。几树石榴风里笑,要看天下变粮仓。
  夏至
  浮生流水驶行船,窗下幽花晚更妍。千柄红莲撑绿伞,万株丝柳唤鸣蝉。
  天遣红阳布阵图,世间蝉唱不曾输。柳阴绿到无人处,一缕熏风入梦无?
  大暑
  天地持来一火炉,欲邀后羿射阳乌。白云无意邀甘雨,暑月甘心化夜珠。
  【秋】
  立秋
  西风几度作成秋,一叶飘摇归自由。剪绿裁红何足道,碧梧栖老月同游。
  处暑
  偎凉残暑夜微熏,黄叶惊秋思不群。窗外草虫如细语,手边摩捊碧罗裙。
  白露
  杨柳枝头和月流,梧桐叶上抱清幽。晓荷解尽玲珑意,雁背惊飞玉露秋。
  桂子飘香沉水熏,三秋又向此时分。风清露冷人何在,月上中天细论文。
  寒露
  秋枝滴破暗生寒,鸿雁归来下远峦。蟾月悄留清露影,清香暗满菊花团。
  霜降
  一天白露结为霜,独有孤鸿忆故乡。松菊丛中秋正好,哪堪风雨近重阳?
  【冬】
  立冬
  雁背捎来寒信多,半钩残月挂庭柯。惜花心事今朝尽,剩有余香忆得么?
  小雪
  装点山河兴未穷,清凉滋味古今同。茫茫大地鸿蒙界,浩浩乾坤一转蓬。
  大雪
  梨花万朵落纷纷,哪世寒凉任我焚?彼岸风光轻入梦,暗香疏影与谁分?
  冬至
  暮云瑟瑟叶萧萧,坐看北风生寂寥。吹到夜阑无语处,也应叹息梦迢迢。
  小寒
  老尽芳华岁又残,一丝云影也生寒。晓窗穿破风千片,梅影疏香带露餐。
  大寒
  天涯春信几时归?只剩门前雪打围。浊酒一杯浇块垒,孤山有梦莫相违。
  篇二:二十四节气七言诗20XX0702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
  23日~5日,太阳达黄经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
  2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5日~7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321日~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4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谷雨
  419日~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
  55日~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小满
  520日~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5日~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夏至
  620日~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
  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们也都轻松一下。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是用来驱热的,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这天,把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因为菊叶灰里含有一种杀虫的化学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种绿色“农药”。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
  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小暑
  76日~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22日~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篇三: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词(中考用)
  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词
  『立春』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惊蛰』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陆游《春晴泛舟》
  『春分』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徐铉《春分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谷雨』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花》
  『立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
  『小满』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欧阳修《五绝·小满》
  『芒种』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陆游《时雨》
  『夏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小暑』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庞铸《喜夏》
  『大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立秋』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处暑』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白露』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寒露』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霜降』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
  『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立冬》
  『小雪』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戴叔伦《小雪》
  『大雪』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陆游《大雪》
  『冬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小寒』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大寒』
  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
  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左河水《大寒》
  政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此次“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代表作名录,既是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有助于在整体上提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性认知的一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意义:
  申遗是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引。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还需小心重申遗、轻保护。申遗,说到底,不是为了加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或名册,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  
在我国非遗保护的道路上,申遗是值得记取的精彩华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传统文化保护经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流传,正是这样的点滴传承,传递着非遗保护的实践诉求,通过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从而渐渐确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为了面向未来的传承文化传统,也是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此前,中国已有30项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目前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限于篇幅,这里就挑选其中的一些,供大家欣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3280e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e.html

《二十四节气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