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学案

发布时间:2023-10-08 10:29: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道士塔》导学案初稿
导入语: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
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2、准确筛选信息,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3、培养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学习重点】
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学习难点】
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课前预习案】
1神奇传说:公元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像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尊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继而有所顿悟,它庄重的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造窟筑佛像,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的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
2、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公里。现存石窟492个。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开凿进人鼎盛时期。到宋时,西北的西夏仍有兴造修葺,但这时,由于经济萧条和陆上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经衰落,元代以后就停止了开凿,连续营造达千年之久。
敦煌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内容多为佛经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反弹琵琶的造型和各具姿态的飞天形象已经广泛运用于舞蹈、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已经为大家所熟识。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它说:莫高窟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莫高窟始凿于公元366年。经过历朝修建,洞窟不断增多,到七世纪唐朝时,莫高窟已有一千多个佛洞了,因此,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
清代康熙年间,莫高窟逐惭被人注意。光绪二十六年(l900,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在这个长、宽各3米的小洞内,堆满了经卷、文书、织绣、绘画和佛像绢幡、拓本等稀世古物,大约有5万多件。这些文物的年代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内容涉及中国和中亚、南亚、欧洲等地的历史、地理、政治、民族、军事、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医药科技等几
乎所有社会领域,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本文正是《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化苦旅》于1992年出版,余秋雨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的文化思考得到高度评价。人们称之为“文化散文”也有人称“学者散文”
4、解题。
1)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盛行的两大宗教,它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而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做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2)为什么佛教僧人死后要建塔埋葬
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弟子问及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被称为“覆钵式塔”。【自主学习案】
一、文章以“道士塔”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分析:道士塔是敦煌文化的一个可怜、凄楚的缩影,因看守它的是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而得名。在敦煌文物被毁坏和流失的过程中,道士王圆箓是一个关键人物。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历史将一个无知、平凡的小人物推到了风口浪尖,王圆箓成为文章的核心人物,而道士塔就成了文章的典型环境和叙述的基本背景,既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又是民族耻辱的象征。以“道士塔”为文题寓意深刻,启人明事理。
二、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内心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明确:恨
三、认真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恨谁
王道士外国掠夺者
满清官员
1、粉刷壁画


1、低价换取
2、砸毁雕塑
做了哪些
1、听之任之

2、欺骗


3、贱送文物
2、私自占有


4、廉卖文物

卑微渺小贪婪腐败是怎样的愚昧无知
无耻无能




【合作探究案】
一、在敦煌文物惨遭劫掠中,王道士是不是其中最主要的罪魁祸首
罪在王道士:“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根在清政府的腐败和国力的弱小:多年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导致封建没落的清王朝在洋枪洋炮面前只能被动挨打,只能坐视列强抢走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能看着自己的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6a4fc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c0.html

《道士塔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