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生物学特性

发布时间:2020-06-27 01:42: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牛的保护和福利

牛的福利包括良好的环境,符合牛正常生理特性的合理的饲养管理等。

一、牛的生物学特性

(一)耐寒不耐热

牛体型较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小,皮肤散热比较困难,因此,牛比较怕热,但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在-18 的环境中,乳牛亦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但低温时,牛需采食大量的饲料来维持一定的生产力水平。高温时,牛的采食量会大幅度下降,导致肉牛的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和乳牛的泌乳量明显下降。高温对牛的繁殖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使公牛的精液品质和母牛的受胎率降低。因此,生产中必须采取防暑降温措施以减少高温对牛的影响,并避免在盛夏时采精和配种。

(二)反刍嗳气

牛是反刍动物,有四个胃,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前三个胃没有腺体,又称前胃;只有皱胃能分泌胃液,又称真胃。

牛无门齿和犬齿,靠高度灵活的舌把草卷人口中,并借助头的摆动将草扯断,匆匆咀嚼后即吞咽人瘤胃。休息时,瘤胃中经过浸泡的食团通过逆呕重回到口腔,经过重新咀嚼并混人唾液后再吞咽人瘤胃,这个过程称为反刍。瘤胃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饲料进行发酵的主要场所,故有“天然发酵罐”之称。进人瘤胃的饲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和各种气体(如 CO2 CH4 NH3 等),这些气体由食管进人口腔后吐出的过程称为嗳气。当牛采食大量带有露水的豆科牧草和富含淀粉的根茎类饲料时,瘤胃发酵急剧上升,所产生的气体超过暖气负荷时,就会出现臌气,如不及时救治,就会使牛窒息而死。(三)食管沟反射

食管沟始于责门,延伸至网瓣胃口,它是食道的延续,收缩时呈一个中空闭合的管子.使食管直接和瓣胃相通。犊牛哺乳时,引起食管沟闭和,称食管沟反射。这样可防止乳汁进人瘤网胃中由细菌发酵而引起腹泻。

(四)群居性与优势序列

牛喜群居。牛群在长期共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锋,可以形成群体等级制度和优势序列。这种优势序列在规定牛群的放牧游走路线,按时归牧,有条不紊进人挤奶厅以及防御敌害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五)食物特性与消化率

牛是草食动物,放牧时喜食高草。在草架上吃草有往后甩的动作,故对饲草的浪费很大。应根据这一采食行为采取合适的饲喂设施和方法。牛喜食青绿饲料和块根饲料,喜食带甜、咸味的饲料,但通过训练能大量采食带酸性成分的饲料。

(六)生殖特性

牛是常年发情的家畜,发育正常的后备母牛在 18 月龄时就可进行初配。母牛发情周期为 21 天左右,妊娠期为280天。种公牛一般从1.5岁开始利用。

二、牛的行为

牛的祖先是野生原牛,原牛每昼夜活动半径可达50km ,主要食物是牧草和其他纤维类植物,在变幻无常的自然条件下采食,在安全避风的地方休息、反刍。牛的大多数特征行为都源于自然条件或半自然条件下生活的野生原牛、肉牛或杂种牛。

(一)感觉

在野生原牛向牛进化的过程中,为寻找食物以及与牛群之间进行交流的目的,牛的感觉器官都发育得相当完善。

1 .视觉

牛的视力范围 330-360o之间,而双眼的视角范围为25-30o(见图5.2-1 )。牛能够清楚地辨别出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但对绿色和蓝色的区分能力很差。同时,也能区分出三角形、圆形以及线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

5.3-1 牛的视力范圈

2 .听觉

牛的听觉频率范围几乎和人一样,而且能准确地听到一些人耳听不到的高音调。但由于牛的听觉只能探测的范围,因而,对那些偏离这个角度范围而离牛体很近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反而难以听到。

3 .味觉

牛的味觉发达,能够根据味觉寻找食物和使用气味信息与同伴进行交流,母牛也能够通过味觉寻找和识别小牛。味觉对牛选择食物非常重要,牛喜食甜、酸类食物,但不喜欢苦味和含盐分过多的食物。

4 .触觉

牛的触觉也很灵敏,能像人一样通过痛苦的表情和精神萎靡等方式将身体的损伤、疾病和应激等表现出来。

二)群体行为

个体与同伴之间的任何活动均可称为群体行为。和其他群居类动物一样,牛的群体行为发展得很完善,具体可以分为攻击性行为(如:打斗和相互威胁等)和非攻击性行为(如:相互毛等)。

1 .交流行为

牛的个体都可以通过传递姿势、声音、气味等不同信号来进行与同类之间的交流,但大多数行为模式都需要一定的学习和训练过程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通常,这种学习过程只发生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如果错过这个阶段,则无法建立这种相似的行为。如将初生牛只隔离 2-3 个月,会发现它们将很难与其他犊牛相处。

2 .个体空间的需求

生物的空间需求分为身体空间需求和群体空间需求(见图5.3-2 )。牛自身活动(如躺卧、站立和伸展等)所需要的空间为身体空间需求。群体空间需求则是指牛和同伴之间所要保持的最小距离空间。如果这种最小的空间范围受到了侵犯,牛会试图逃跑或对“敌对势力”进行攻击。牛所需的空间范围一般以头部的距离计算。通常在放牧条件下,成年母牛的个体空间需求为 2-4m 。如果密度过大限制了其自由移动,牛只可能就会产生压力,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对漏缝地板饲养的青年牛和小公牛的研究表明,增大饲养密度,其攻击性和不良行为(如卷舌、对其他物体和牛只的舔甜活动)就会相应增加;将小公牛的饲养密度由 2.3 时/头提高到 1.5 时/头,其不良行为的频率将上升 2.5-3.0 倍。舍饲散栏饲养下,将走道宽度由 2.0m 减小到 1.6m 时,奶牛的攻击性行为将会大大增加;如果奶牛不能在身体相互不接触的条件下通过走道,就会将休息牛床作为“通行空间”和“转弯空间”来加以利用。因而在牛场设计时,考虑牛的空间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5.2-2 牛的个体空间需求

3 .位次

自然(野生)条件下,一个牛群通常由公牛、母牛、青年牛和犊牛组成,而超过 10- 12 月龄的小公牛就会被从这个群体中赶走。牛只在群体行为的基础上会建立起优势序列,这种主次关系就是牛只“社会地位”的群体位次关系,每头牛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社会地位”。这种关系会在奶牛成长发育阶段逐渐形成,在野生条件下,这种关系通常非常稳定,通过这种方式,牛群就能够正常、有序、协调地生活。为了维持这种位次关系的稳定和减少牛群间不必要的麻烦和争斗,就要尽量避免牛群成员的变化和更替。然而,如果这种更替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最好一次同时更替几头牛,牛群重组后再重新排序,建立稳定的位次关系。牛只的排序通常由其年龄、体重、脾气以及在牛群中的资历等因素决定。通过这种方式,年长和体型大的牛只通常会拥有较高的优势地位,而年幼、体轻和新转群体内的母牛的地位较低。因而在舍饲散放工艺模式下,特别是饲养条件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年轻、体型小和头胎母牛的产量一般较低。如果少数牛只被隔离很长一段时间或在冬天将牛群转为舍饲拴系饲养,这种位次关系就得重新建立。如果牛体经常相互接触,而不发生激烈的冲突,已经建立的位次关系就能够稳固地维持几年时间。少量威胁和主动躲避行为不会对这种位次关系产生影响。目前,对最优的奶牛组群规模应该是多少没有确切的结论,但多数研究认为,最大的成乳牛群应在 70-80头之间,如果规模再大它们就不能相互识别,因而可能会导致牛只之间的冲突增加和升级。而对青年牛和犊牛的最优牛群规模大小还没有更多的研究。

4 .攻击性行为

牛只间的攻击行为和身体相互接触主要发生在建立优势序列(排定位次)阶段。正面(头对头)的打斗是最具攻击性的(图5.2-3 , ( a ) ) ,而以头部撞击肩与腰窝等部位也非常激烈(图5.2-3 , ( b ) )。一旦这种位次关系排定之后,示威性行为将成为主导(图 5.2-3 , ( c ) )。向对方表现出顶撞和摆头行为可能会导致示威行为的升级,从而演变成相互攻击。如果诸如食物、饮水和躺卧位置等资源条件受到限制,可能会激发牛只间大量的、剧烈的攻击性行为。

5.2-3 攻击性行为

(三)躺卧行为

牛有明显的生理节律,其休息、采食和反刍等主要行为会按照一个固定模式交替进行。同时,牛又是群居动物,因此一群成牛有时会在同一时间段进行相同的行为活动。这种生理节律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舍饲饲养过程中就可能会引起问题,例如在奶牛场设计时,自动挤奶设施或者饲料通道等都是以个体行为模式为依据来进行设计的,而没有充分考虑奶牛群居的习性和行为的统一性,从而导致数量和面积等指标相对较小,限制了奶牛的部分行为和活动。

1 .躺卧时间、躺卧频率与生理节律

与其他活动相比,奶牛的躺卧行为具有优先权。犊牛每天的躺卧次数为 30-40 次,总时间达到 16-18h 。奶牛的躺卧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成年母牛每天的躺卧时间约为 10-14h ,躺卧次数为 15-20次。奶牛打盹(轻睡)要比深睡的时间长,甚至可以在站立和反刍的时候打盹。长时间的休息行为包括反刍、打盹和深睡等。奶牛的躺卧时间一般会持续 0.5-3h 。白天或晚上的中部时段是躺卧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此期间,奶牛在起立和进行身体伸展之后立刻又会躺下(通常会用身体的另外一侧着地)。奶牛一生中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躺卧休息,一头成年母牛每年躺卧和起立的次数一般为5 000-7 000次。奶牛的躺卧时间和次数决定于年龄、热循环和健康状况,另外还会受天气、牛床质量、饲养工艺方式和饲养密度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8a8066caaedd3383c4d315.html

《牛的生物学特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