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汇总

发布时间:2019-12-05 09:09: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词解释——人物与书籍类:

1. 董仲舒:西汉武帝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新儒学创立者。杂糅阴阳家及法家等改造儒学,新儒学文化体系核心思想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新儒学成为中国此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正统思想。

2.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3. 张衡:我国古代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创制了浑天仪与地动仪,观测记录了2500颗恒星,著有科学哲学天文学等著作。

4. 张仲景: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卓越的医学家后世称之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奉为“医经”。

5. 法显:魏晋南北朝时期 最为著名的中国僧人。于后秦时期游历西域各国,历时13年之久,取回了很多佛教经卷,回国后著写《佛国记》记录了西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为中西交流尤其是佛教的传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佛国记》也成为今天研究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

6. 梁武帝:梁武帝萧衍,南朝南梁政权建立者。敬重僧侣、大修佛寺,亲自讲论佛法、注译佛经,数次舍身佛寺促进了佛教的兴盛,反对僧尼食肉,从而形成中国汉族僧尼吃素食、喝素酒的传统,并倡导三教同源治国上三教并用。

7. 刘勰:南北朝时期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8. 顾恺之: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作画意在传神“迁想妙得,以形传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代表作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9. 韩愈:唐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名人推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师说》等名篇,是汉学向理学转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人物对儒学发展贡献在于反佛崇儒、道统说、性情论。

10. 陆九渊: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基本观点是“心即理”所以,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

11.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在中国游历了十七年,写下著名《马克·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

12. 郭守敬:中国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家和仪器制造专家,负责修订新历法制定出《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等十几件天文仪器和仪表,并计算出回归年长度与现行公历完全一致。

13. 黄道婆: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由于传授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受到百姓敬仰。当时江南各县加以效仿,棉纺织空前繁盛,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棉纺织中心,在清代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14. 王阳明: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继承陆九渊、陈献章等,核心为“致良知”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其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出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的批判上。在明中后期思想界一度取代程朱理学地位,左右中国思想界长达百年,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不小影响。

15. 利玛窦:意大利人,既是传教士又是自然科学家,明万历年间定居北京,建立天主教堂传教,用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学者,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给这一时期追求道德理想的中国人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成果同时将中国思想文化成果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16. 李时珍:明朝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与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17. 林则徐: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过程中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同时组织人编写《四洲志》敢于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8. 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19. 《神灭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无神论者范缜著。是一篇反佛的战斗檄文,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观点戳穿了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鬼话

20. 《文心雕龙》: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的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21. 《桃花源记》: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以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

22. 《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记载了从魏文帝从晋武帝之间六十年的历史,位列二十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尊重史实,语言简练优美,人物塑造生动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23. 《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为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4. 《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政治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涵盖16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

25.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北宋风俗画作品,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风貌,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体现了宋代建筑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26. 《梦溪笔谈》:北宋大科学家沈括著,内容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生物以及医学、冶金机械、营造等广泛领域。介绍了喻皓《木经》和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介绍了指南针的安装及磁化方法,发现了地磁偏南的存在,以及石油的命名等,不愧为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古代科技典著。

27. 《永乐大典》:由谢缙与姚广孝等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一类书。

28. 《四库全书》:清朝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纪昀任总纂的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巨大的丛书,经十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基本上囊括古代所有图书,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也禁毁了一些重要的书籍资料,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9. 关汉卿与《窦娥冤》:关汉卿,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窦娥冤》真实而深刻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30.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潜心于天文水利等学问的研究与利玛窦交往中学习了许多西方科学知识,编著《农政全书》。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贯穿着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31.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中国明末科学家,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存的最为丰富的一部,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2.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先后游历十六个省,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坚持将自己的考察收获记录下来,经后人整理即著名的《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详细记录,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浆熔岩地貌并进行了详细考证,在地理学文学上均有卓越贡献。

33.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代表作《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心为反对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毒害,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34. 曹雪芹与《红楼梦》: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历经十年创作《红楼梦》一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35. 魏源与《海国图志》: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编写《海国图志》一书,是一部世界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介绍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拓宽了国人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36. 徐继畬与《瀛环志略》:晚清名臣学者,是近代著名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著有《瀛环志略》,介绍了东西半球概况和各地风土人情,并盛赞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触及到当时改革的最本质之处。

名词解释——帝都类:

1. 唐都长安:在前代基础上重新修缮的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最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世界上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大城市。追求宏大规模与众多细部精缜布局的统一即“天人合一”是中古文化的象征。

2. 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古称汴梁、汴京或汴州,北宋都城,是北宋大运河的中心,当时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世界古代史上的最大都市。规模宏大、自然便利、市井繁华,近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3. 元大都:元朝国都,位于今北京地区,在金中都旧址的基础上修建,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名词解释——思想史类:

1. 黄老学说:形成于战国中后期依托黄帝发挥老子学说调和儒法提倡仁义德政,以“有所为 有所不为”为核心成为西汉初年统治方针,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成就了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2. 汉代经学: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由于通经可以入仕,传授经学者日众讲习经书蔚然成风,促进了经学的形成。

3. 谶纬神学:今文经学神化的结果,把经学与宗教,科学与迷信杂糅在一起形成神学思潮,是西汉末期社会危机的产物其后受到东汉统治者的提倡。

4. 玄学:魏晋时期主要的社会文化思潮,是道家与儒家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又有“新道家”之称。玄学主题从建安文学主题发展而来,基本特征是儒道互补,探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立足于本末有无的抽象玄远思辨,落实于名教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处理,具有世俗性与超越性的双重性格,对当时的许多文化层面都有深刻的影响,是当时时代风貌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远的思想与文化意义。

5. 禅宗:佛教四大宗派之一,菩提达摩祖师创立,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主流。主张打禅静坐,忍耐修行、顿悟成佛为心学发展提供养分。

6. 程朱理学: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由北宋二程创立到南宋朱熹完成,融合佛道思想改造儒学,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为哲理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主张理是万物本源,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7. 乾嘉朴学: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和民族压迫、儒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使得清代学者继承汉儒学风而形成的治经考据训诂之学,特点是以回归汉学为口号,治学讲究,突出考证,经学与现实政治联系不甚紧密,代表人物有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

名词解释——古代伟大成果类:

1. 万里长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号召组织民众修筑的战略防御工程,保护了农耕文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2. 丝绸之路: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之分,多指陆上丝绸之路。由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以长安为起点的陆上贸易通道,贩运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被后世命名为“丝绸之路”是古代联接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3. 造纸术:我国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出现于西汉,东汉蔡伦加以革命性的改进,以其低廉的造价和轻便的特点,被迅速传播开来,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

4. 司南:我国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期发明,是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即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前身。后经阿拉伯传到欧洲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工具之一。

5. 敦煌莫高窟:我国著名四大石窟之一,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历代的修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圣地,并衍生出专门的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6. 火器:中国古代火药兵器的简称,,北宋军队已经装备了多种火药兵器,在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中国是最早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目的的最早的国家,象征着人类由使用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新时期,后经蒙古军队西征传入欧洲,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

7. 大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沟通五大水系。始建于春秋吴王夫差时期,经隋、宋、元开凿成为一条重要的南北交通运输要道,起到连接南北文化、经济的纽带作用,是世界上开凿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8. 圆明园: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始建于康熙年间,由圆明园、绮春园、畅春园三园组成,集当时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珍藏了无数无价之宝,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被称为“万园之园”,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洗劫焚毁,是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页。

封建政策及盛世类:

1. 文景之治: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减轻刑罚、励精图治。在这一时期,社会安定民生富足,史称“文景之治”。

2.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 贞观之治: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推行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政策和措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乱世变成了治世。海内生平、民物蕃息、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

4. 剃发令:清初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的法令。剃发令的颁布以及强制执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反对触发了多地的反剃发抗清斗争,成为当时抗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洋务运动:晚清政府内的洋务派为维护清政府统治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对中国迈入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名词解释——民族与文化类:

1. 和亲政策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与汉和亲的政策,一方面使中原免于战争灾难另一方面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2. 封建宗族文化:两汉倡导忠孝文化,开始造就了宗族内部的孝悌意识;地主田庄经济,特别是士族门阀制度造就了宗族间小团体主义——对宗族、宗族族长的效忠意识,二者结合构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进宗族文化,并相沿直至今现代社会。

6. 回回民族:13世纪蒙古人多次西征,先后从中亚波斯等地迁徙而来的信奉穆斯林的人,在和当地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经过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回族已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7. 中华民族: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是多元混合的经过近代以来历史进步的长期熏染“中华民族”含义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对内强调民族平等对外力争国家解放民族独立。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凝练了民族精神提升了民族力量。

8. 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9. 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的医学、建筑学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为中日两国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10. 书院: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组织,肇兴于盛唐,两宋时期迅猛发展普及,最初为民办学馆,后逐步变为半民半官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宋代著名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

1. 郑和下西洋:明朝初期郑和奉命七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2. 瓦舍与勾栏:两宋及元时期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是宋元戏曲的主要表演场所。瓦舍里设置的演出的场所称勾栏。

3. 宋代俗文化:宋代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迅猛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市民文化崛起包括话本、戏剧、百戏曲艺和体育活动是宋代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

4. 西周五礼:礼将全社会的人区别出不同等级,给每个等级的人规定不同的礼仪形式,贵族各个阶层有相应的礼仪具体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cf056b1c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5.html

《名词解释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