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沈从文 解读《边城》

发布时间:171427466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走近沈从文 解读《边城》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苗族作家,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兵焕,笔名懋琳、上官碧、小兵、甲辰等。1902年出生,祖父为军籍,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云贵总督。祖母为苗族,母亲是贡生的女儿。这位血管里流淌着苗族血液的苗家后裔,从小就在这名门望族的特殊环境下生活。6岁开始进入私塾习文。他习性于亲近社会和大自然,从社会这本大书里吸收营养,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气,培育他幼小心灵的物象灵感。然而沈从文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的时期:八国联军的疯狂入侵、辛亥革命的惨遭失败、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消烟四起的军阀奋战、中国各势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等,都给原本就动荡不定的沈家予沉重的打击,迫使14岁的沈从文离家从戎,开始了长达6年之久的流浪土兵生活。其间踏遍了湘、鄂、渝、黔及沅水流域的广大地区,广泛接触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不同角色,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故此,沈从文的孙女沈红在《湿湿的想念》一文中这样写道:“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江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未必都能看得懂的小书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或梦想。”1922年,“五·四”运动的余波传进了湘西,他有幸读到进步书刊。沈从文从现实的景况中审视,把目光投向湘西大山外的世界,于是北上来到北平。他边学习边写作,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尔后又辗转于中国公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曾编过《大公报》《益世报》《平明日报》《红与黑》等报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从事丝绸、古代服饰和物质文明研究。1978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先后出版过70多本小说散文集子,他还创作出数量可观的诗作和文艺评论,总计在几百万字以上。从总体来看,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9241927年是沈从文创作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以下层的农民、水手、士兵为创作对象,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基本上是生活的原版复制。表现在人物的性格不尽特殊,个体印象不浓,情节的安排及故事的处理有欠妥之处。但毕竟为多少年来文坛上以都市为主要题材的刊物增添新鲜的内容,多见于《船上岸上》《哨兵》《猎野猪的人》《连长》等作品之中。这是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形成。19281930年是沈从文的创作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已经脱胎于原始物象的平铺描素,布局谋篇及语言材料的运用技能均有较大的提高,从人物的描述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趋于成熟和丰满。如《萧萧》《龙朱》《阿金》等都较为深刻地刻划人物不同时态下的内心世界,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9311949年是沈从文创作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作者的思想已经成熟,用多种不同的视角和赋予哲理性的慧眼观察人世间的事物,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剖析社会,探索人生,展示民族生活习俗方面都显示自己独到的艺术魅力。一些颇有份量的作品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边城》《长河》《过岭者》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沈从文在创作思想上,主要是注重湘西地域性的古朴民风、淡淡的乡情,突出一种原始典雅的人性美。他极力探索下民的风雨人生,揭示人生规律。他的着笔点在渡口、码头、石板街、店铺、石拱桥、山间人家、水上船民。这一切都是在他逃学与从军的特殊学习方式中习得的。
读沈从文的作品既有山风扑面、爽心润肺之感,又觉有水性柔美、滴水穿石的钢强之情。春季山风可是他的风度,水的品格与性情是他的处世之道;看得出温柔中的倔强与倔强中的温柔紧密地结合。当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深受残蚀的时候,他用一种自然美去点化它,以唤起千百万民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他同样用这一手法,呼唤一个愚昧民族心灵上的觉醒。在他那一串串的字符中,看不到刀光剑影,更嗅不到战火消烟,然而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浊流,在盛开的玫瑰花中带有尖尖的刺角。读者可感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正如金介甫说:“沈从文的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流动在他和他的民族记忆中的是一条染红的河流,是一腔斩不断的乡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d0456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1f.html

《走近沈从文 解读《边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