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0-07-10 23:53: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2)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分析】(1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要抓住词句的主要意象的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附参考译文】

    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各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粪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丰匹红纱一丈皱,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诗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诗中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尘灰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突显老翁内心的忧伤。

C. 诗歌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D. 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 1)白居易;同,价钱。

2B

【解析】【分析】(1)本题第一空要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第二空要根据平时积累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是通假字,通,价值。

2ACD理解正确。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 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故答案为:白居易  ,价钱。

⑵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理解词语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答此题,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 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洛阳。

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分析】(1 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另外,杨花”“子规都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杨花含有飘零之感,子规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⑴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________,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接一个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字作为答案。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而且还下一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 “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接一个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________,词中划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C

【解析】【分析】(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丙辰中秋交代时间,兼怀子由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ABD赏析正确。C错在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 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

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 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如: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抓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理解诗人的感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 “”“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诗歌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景物即可。

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8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答案】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解析】【分析】(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又恐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9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答案】 1B

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解析】【分析】(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A写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慨叹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B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欣赏美丽的月色。C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故选B

2偶然就是无意之中。首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故答案为:⑴  B

⑵ “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意蕴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意蕴。

本题考查从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宿牛群头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牛群头:地名。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是旺盛的意思,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这里首先要注意应该是通假字,同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则写出蘑菇的多。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⑴ “是旺盛的意思,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里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到四点多钟,黑云开始显出疲乏来,绵软无力的打着不甚红的闪。一会儿,西边的云裂 开,黑的云峰镶上金黄的边,一些白气在云下奔走;闪都到南边去,曳着几声不甚响亮的雷。又待了一会儿,西边的云缝露出来阳光,把带着雨水的树叶照成一片金绿。东边天上挂着一双七色的虹,两头插在黑云里,桥背顶着一块青天。虹不久消散了,天上已没有一块黑云,洗过了的蓝空与洗过了的一切,像由黑暗里刚生出一个新的,清凉的,美丽的世界。连大杂院里的水坑上也来了几个各色的蜻蜓。

    可是,除了孩子们赤着脚追逐那些蜻蜓,杂院里的人们并顾不得欣赏这雨后的晴天。小福子屋的后檐墙塌了一块,姐儿三个忙着把炕席揭起来,堵住窟窿,院墙塌了好几处,大家没工夫去管,只顾了收拾自己的屋里:有的台阶太矮,水已灌到屋中,大家七手八脚的拿着簸箕破碗往外淘水。有的倒了山墙,设法去填堵。有的屋顶漏得像个喷壶,把东西全淋湿,忙着往出搬运,放在炉旁去烤,或搁在窗台上去晒。在正下雨的时候,大家躲在那随时可以塌倒而把他们活埋了的屋中,把命交给了老天;雨后,他们算计着,收拾着,那些损失;虽然大雨过去,一斤粮食也许落一半个铜子,可是他们的损失不是这个所能偿补的。

1)《骆驼祥子》是谁的作品?请介绍祥子骆驼这一外号的由来及其深层次含义。

2)选文最后两段分别描写雨后的美景和雨后穷人忙着收拾家用的物品,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坐车人的形象?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答案】 1)老舍(舒庆春)。

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军阀混战中的乱兵抢走,他自己也被捉到军队里干苦活,乘着军队移动之际,他偷偷牵回三匹骆驼,卖了35块大洋,从此得了骆驼这一外号;

其深层含义是:他老实、健壮、坚忍,就如同骆驼一样。

2)对比。作者将雨后的景色写得绚丽清新,充满生机,与下文大杂院里的穷人们被大雨浇得狼狈不堪的窘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穷人生活的艰辛。

3)性格特点: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从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可以看出。

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内容、人物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回忆学过的文章,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方法的能力。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分析。作者将雨后的景色写得绚丽清新,充满生机,与下文大杂院里的穷人们被大雨浇得狼狈不堪的窘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穷人生活的艰辛。(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点评 】《骆驼祥子》是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家的猫和老鼠

毕飞宇

    我有两个姐姐,大姐长我6岁,二姐只比我大一岁半。我们是在无休无止的吵闹和绵延不断的争斗中长大成人的。我们姐弟三个就像鼎立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然了,我们的分合都是以小时作为时间单位的。上午我刚刚和我的二姐同仇敌忾,一起讨伐我的大姐,而午饭过后,一切都好好的,我的二姐却突然和大姐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向她们的弟弟宣战了。

    总体说来,她们联合起来对付我的时候要多一些,因为父母多少有些偏心,对我格外好一些。这个我是知道的,在事态扩大、弄到父母那里评理的时候,父母虽说各打五十大板,但板子里头就有了轻与重的分别。比方说,在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之后,我的母亲总要教导我的两个姐姐:他比你们小哎,让着一点哎。对我就不一样了,母亲说:下次不许这样了。口气虽然凶,但说的是下次这一次呢,当然就算了,事情到此结束。

    我们为什么吵呢?为什么斗呢?不为什么。倘若一定要找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那只能是为吵而吵、为斗而斗。举一个例子吧,比方说,现在正在吃饭,我和我的二姐坐在一条凳子上,不声不响地扒饭,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有点无趣,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在二姐伸筷子去夹咸菜的时候,我会用我的筷子把她的筷子夹住,二姐不动声色,突然抽出筷子又夹我的。噼噼啪啪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母亲突然干咳一声,一切又安静了。所争夺的咸菜到底被谁夹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的那一声干咳究竟落在哪一个节拍上,这全靠你的运气,有点像击鼓传花。如果咸菜归我,即使我并不想吃,我也会像叼着了天鹅肉,嚼得吧唧吧唧的,二姐的脸上就会有一脸的失败。反过来,二姐要是赢了,她会把咸菜含在嘴里,悄无声息地望着屋梁,那是胜利的眼神,赢了的眼神,内中的自鸣得意是不必说的。

    我们姐弟三个现在都已人到中年。我长年在外,节日里偶尔团聚,我们谈得最多的恰恰是少年时期的战争往事,谈起来就笑声不断。这一点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有一次我把话题转了,说起了姐姐们对我的好处来:我6岁的那一年得了肾炎,不能走动,每天都由我的父亲背到五六里外的彭家庄去,注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有一次是我的大姐背我去的,那时候她其实也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又瘦又小。她在那个晴朗的冬日背着我,步行了10多里地。快到家的时候大姐终于支持不住了,腿一软,姐弟两个顺着大堤的陡坡一直滚到了河边。我并没有摔着,反而开心极了,大姐满头满脸都是汗,她惊慌地拉起我,第一句话就是:不能告诉爸妈。这件事都过去30年了,可它时不时会窜到我的脑子里来。出乎我意料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回忆起来一次就感动一次。12岁的大姐,冬天里一头的汗,惊恐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人到中年之后反而为这件事伤恸不已。那一回过年我说起了这件事,我并没有说完,大姐的眼眶突然红了,说:多少年了,怎么说起这个,你怎么还记得这个呢。大姐显然也记得的,不然她不会那样。她把话题重又拉回到吵闹的事情上去了。

    这样的吵闹本身就设置了一个温暖的前提:我们能够,我们可以。我们幼小的内心世界也许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斗中拓宽开来、丰富起来的。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许多东西也许并不能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反而是隐匿的,疏于表达的。然而,它却格外地切肤,有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牵扯。美国人通过《猫和老鼠》的卡通形象向全世界的少儿表达了这样一种典范人生:打吧,吵吧,闹吧,可你们永远是兄弟,永远是姐妹——你们永远不能生活在一起,但你们谁也不能离开谁。

(文章有删节)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文题概括回答。

2)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我们姐弟三个就像鼎立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文中划线词语有怎样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简要分析)

然而,它却格外地切肤,有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牵扯。(打断骨头连着筋是一种怎样的牵扯?联系上下文回答)

3)第四段作者写姐姐背我治病的内容,有什么表达作用?具体分析。

4)如何理解文末最后一句话,请结合你自己的猫和老鼠的情感体验谈谈看法。

【答案】 1)文章写了姐弟三个在童年时如同猫和老鼠永不停止的战争,外及大姐背弟弟治病的往事,表达了姐弟间既争吵又友爱的切肤情谊。

2语言有顶针(或大词小用)的特点,与下文姐弟间永不停止的战争相呼应,充满了幽默诙谐的趣味。连绵不断的战争仿佛破坏了姐弟之间的情感,但实际上的这种打斗使姐弟间的感情日渐深厚,内心世界也不断拓宽和丰富,并臻于坚固不摧。

3)能使童年姐弟间的往事内容更丰富,既有战争也有帮助,同时通过成年后的反省和伤恸,表达对自己年幼无知的后悔和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4)人们在吵吵闹闹中彼此温暖,共同成长,坚固情谊,达成典范人生。猫和老鼠的情感体验可涉及父子母女、朋友同学、对手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重点段落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文章主要叙述了姐弟之间像猫和老鼠一样无休止的战争以及深深的亲情。(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根据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语境和词语使用进行甄别,才能把握得比较准确。结盟、宣战,宣战、结盟是顶真的修辞,突出了姐弟之间战争不断;打断骨头连着筋形象地写出了姐弟之间情感的深厚。(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时,需要联系人物当时的处境,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即可。年幼的姐姐为了弟弟治病而奔波受累而心疼;为姐姐摔了生病的弟弟而内心惊恐不已而心痛。这些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内心的自责以及对姐姐的感激之情。(4)本题考查阅读感受。完成阅读感受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此题可以从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争吵增进了感情这一角度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1)文章写了姐弟三个在童年时如同猫和老鼠永不停止的战争,外及大姐背弟弟治病的往事,表达了姐弟间既争吵又友爱的切肤情谊。

2语言有顶针(或大词小用)的特点,与下文姐弟间永不停止的战争相呼应,充满了幽默诙谐的趣味。连绵不断的战争仿佛破坏了姐弟之间的情感,但实际上的这种打斗使姐弟间的感情日渐深厚,内心世界也不断拓宽和丰富,并臻于坚固不摧。

3)能使童年姐弟间的往事内容更丰富,既有战争也有帮助,同时通过成年后的反省和伤恸,表达对自己年幼无知的后悔和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4)人们在吵吵闹闹中彼此温暖,共同成长,坚固情谊,达成典范人生。猫和老鼠的情感体验可涉及父子母女、朋友同学、对手等。

【点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13阅读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1)本文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_

2)给文段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4)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作者诙谐的说法,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B.“连鸽子也会唱歌,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幼稚可爱的特点。

C.小弗朗士的这一想法,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法国人民学德语的愚蠢。

D.上课时,小弗朗士却去听鸽子的叫声,表现了小弗朗士贪玩的特点。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段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令人敬重的老师——韩麦尔先生,请你也用以上几种描写方法刻画一位让你敬重的老师形象。(50字以内

【答案】 1)《最后一课》  都德 

2       ②    

3)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4C

5使出全身力量是因为倾注了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6)感情真挚,体现崇敬之情,正确运用了描写方法即可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熟记《最后一课》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常见的标点符号有逗号,句号,冒号,问号等,课下注意弄清并积累这些标点符号的用法。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钟声,号声都属于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4)本题需结合《最后一课》的爱国主题回答,就能分析出正确答案。

5)结合小说主题,很容易得出,此处细节描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法国必胜的信念。

6)答案不唯一,不管运用哪一种描写方法都要感情真挚,体现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14学校组织学生去首都博物馆开展走近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语文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活动前,同学们查找到下面资料,请你阅读后完成各题。

    ①今年时逢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为我国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的人民艺术家,由老舍纪念馆等单位牵头承办的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系列纪念活动将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我们不仅能集中欣赏到充满老舍元素的艺术展览,还能聆听围绕老舍作品展开的专家讲座。

    ②老舍的作品,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白,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基础上的tiē 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有人这样评论老舍先生:他使语言脱去自然形态的粗与随意,炼成金子,________,如同一件精雕细刻的瓷器。

文段中加下划线字读音、依据拼音写汉字和对字笔顺描述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粗zhuó         妥贴       “的第一笔是

B.粗zhuó         妥帖       “的第一笔是

C.粗zhuō         妥帖       “的第一笔是

D.粗zhuō         妥贴       “的第一笔是

给文段横线内容依次加上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引号     引号        B.引号     书名号

C.书名号   书名号      D.书名号   引号

文段结尾处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

B.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华丽脱俗

C.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

D.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华丽脱俗

2)进入展馆,同学们来到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骆驼祥子》巨幅图画前,围绕作品展开讨论。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依据《骆驼祥子》原著,给下面三幅图画排序。

                                                          

下面语句均出自小说《骆驼祥子》,对这些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及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语境:祥子通过努力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把车比作武士的徽章,表明了这辆车对祥子的重要性,不仅是生存的手段,也是荣誉的象征。

B.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

语境:祥子被大兵抓到军营,有了逃跑的计划。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写出了祥子当时又惊又喜、又怕又累的复杂心理。

C.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语境:祥子在烈日下出去拉车。

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写出了柳树失去活力的状态,突出了天气的炎热,让祥子苦不堪言。

D.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语境:一场暴雨,给大杂院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一场看似平常的暴雨,却能要了底层百姓的命,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3)观看展览时,同学们发现,老舍先生在踏上文学道路之初曾写下一副自勉联,表达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艺术追求。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李杜”“春秋填入对联的适当位置,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在答题纸的方格中。

上联:报国文章 ________

下联:攘夷大义 ________

对联中的春秋让我们联想到了儒家五经中的《春秋》。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如________(朝代)________(人名)主编的《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历史巨著。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孙权劝学》就选自这部书。

4)艺术是相通的,老舍先生不仅文学造诣极深,书法也很有特点。对下列四幅老舍的书法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为楷书,笔画平直,方正端庄。

B.乙为行书,行云流水,潇洒飘逸。

C.丙为篆书,因形立意,笔画圆转。

D.丁为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5)看过展览后,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留言。阅读甲乙两位同学的感受,完成各题。

学生甲: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以京味文化为母体文化,作品有着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充实了中国的文学宝库,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强烈共鸣。

学生乙:老舍的作品于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命运中,透出人间的底色和冷暖;于曲折故事里,折射出深刻的人性。老舍写百姓的生活,一面是对于弱小者的同情,一面是鲁迅式的批判。他的思想隐含在结构与细节中,能经得住长久的内心咀嚼。

学生甲在自己的感受中运用了成语独树一帜。下面语句对此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擅长书法,他独树一帜,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B.苏轼擅长书法,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独树一帜,并称宋代四大家。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老舍作品在学生乙心中的感受,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忧心忡忡         B.家喻户晓          C.诲人不倦             D.耐人寻味

【答案】 1CAC

2)乙丙甲;B

3)尊李杜;著春秋;北宋(宋);司马光;

4C

5AD

【解析】【分析】(1①“粗拙读音为“zhuō”tiē”的书写应为的第一笔应为“|”。故选C②“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老舍元素都表示特殊强调,所以用引号。故选A首先从句式来说,上文的使语言脱去自然形态的粗拙与随意,暗示我们接下来应该是使……”,结合下文精雕细刻,应该是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故选C

2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来:甲——孙侦探敲诈(准备第二次买车时),乙——大兵抢车(第一辆车的遭遇),丙——祥子卖骆驼(车被抢之后)。所以应排序为:大兵抢车——祥子卖骆驼——孙侦探敲诈。故排序为:乙丙甲。②B运用比喻,表述有误,四肢像散了似的应该是夸张。故选B

3①“攘夷的意思是抗拒异族入侵扩张诸侯领土的意思,而《春秋》的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所以下联应该是著春秋,那上联就是尊李杜。据此作答。《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司马光。

4)隶书的特点:字形扁阔左舒右展,横平竖直笔画匀称,内紧外松 自然茂密。楷书的特点:四平八稳、形体完整、疏密有致、形态均美。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草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图丙不是篆书。故选C

5①“独树一帜的意思是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B句中与蔡襄、黄庭坚、米芾,由于不是一个人,不能用独树一帜。所以A句运用恰当。故选A透出人间的底色和冷暖折射出深刻的人性”“ 他的思想隐含在结构与细节中,能经得住长久的内心咀嚼可以判断老舍的作品给乙同学的感受是耐人寻味。故选D

故答案为:⑴CAC

乙丙甲;B

尊李杜;著春秋;北宋(宋);司马光;

⑷C;

⑸A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字音、笔顺、标点符号和句子的衔接等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梳理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必须多下功夫,对名著情节进行梳理,熟悉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各书法字体的代表人物及其书写的特色。明确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对成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题干,找到答题范围,把文本内容和成语结合,即可做出解答。

15根据下面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甲】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乙】愣愣磕磕的,祥子看着抗夫把棺材埋好,他没哭。他的脑中像燃着一把烈火,把泪已烧干,想哭也哭不出。呆呆的看着,他几乎不知那是干什么呢。直到头儿过来交待,他才想起回家。

1)甲文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2)乙文中祥子想哭也哭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祥子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

2)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题比较好答,答案就在选文的结尾,即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所以是高兴的表情。

2)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祥子》有关的重要情节。想哭也哭不出的原因是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去,不得不卖车抵债。

故答案为:(1)祥子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

2)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显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El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修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的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忍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或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亭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忍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第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上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的首句一致)。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文中第段画“________”的句子除了运用道理论证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下面是对本文的理群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种论证方法。

B.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一句中的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

C.在第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 1)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2)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

3)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即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4)比喻论证。作用: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

5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的观点。阅读全文,找关键句:在文章首段没救可找到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心灵修复方式或者看标题: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也是这种的观点。

2)题要注意本题的要求: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即是提出分论点,仔细阅读本段内容,从读书与内心的安静来思考,拟写分论点。

3)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根据文段概括出这三步。

4)划线句子还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答题模式为: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

5)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有关知识的了解。阅读各项内容,分析其中知识要点,根据所学积累一一判断正误。A:第二段用的是举例论证;B指代的是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灵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平实。

故答案为: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即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比喻论证。作用: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⑸C

【点评】找观点,根据议论文的特点,找准关键语句,找准关键位置,仔细审视,正确判断。

本题考查语言的组织能力,要注意前后语句的格式。

考生要掌握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思路,仔细阅读文本,看是否有特殊的结构。

考生要掌握常用论证方法,并且要掌握固定的答题模式。

考生要自由议论文知识点的储备,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

17认真阅读下面的选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竹颂

    ①冬天来临,树木都落下变黄的叶子,变成光秃秃的,而你——翠竹,却在寒风中伸开傲雪的双臂,迎接冬神的到来。

    ②___________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它们在冬天,依旧是翠绿如常,幽香袭人,然而三友中的竹子,却具有不平凡的气质。

    ③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挺雪傲霜,它还具有中通外直、不屈不挠的气概,难怪自古以来人们都称赞它。

    ④我见过有斑斑泪痕的湘妃竹,高大挺拔的楠竹,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凤尾竹,还有不引人注意的小毛竹,它们不管是大是小,是在贫瘠或肥沃的土地上,都是那么的坚定,端直挺拔。

    ⑤我赞美翠竹,是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___竹就是这样,牢牢扎根在山上,小道旁。砍去了它的躯干,还有在地里的竹鞭;挖去了它的鞭,更有那深埋在地下的竹根。它是那么具有顽强生命力。当地上冒出小笋子,不论压在笋身上的东西有多大,多重,它都不屈服。难怪人们用________来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我看这一点也不过分。竹,它总是无忧无虑地长着,从不要人给它修枝、施肥、浇水,但它仍是生气勃勃的。

    ⑥竹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有的被用来做箭矢、编制竹器,有的用竹子做栋梁之材,修建房屋;还有的做成竹笛、箫等乐器给人们以欢乐;还有的被当做燃料烧成灰,它却毫无怨言。

    ⑦我赞美翠竹,歌颂翠竹,赞美它不畏风霜的性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像老黄牛一样把全部献给人们的高尚情操。我还要赞美它端庄、欣秀、挺拔!

    ⑧啊!我赞美竹!

1)文章第段中的横线上应该填入哪三种植物?

2)冬天里岁寒三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3)这篇散文要赞颂的对象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其作了赞颂?

4)第段中难怪人们用________来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我看这一点也不过分。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5)文章第段中引用了一首咏竹的诗,你知道这首诗是谁的作品吗?请你查找资料,将诗句补充完整。

6)你还知道哪些咏竹的诗,请你任选你欣赏的两首,抄录在下面。

【答案】 1)松、竹、梅

2)依旧翠绿如常,幽香袭人。

3)文章赞颂的对象是竹,赞美它不畏风霜的性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全部奉献给人们的高尚情操,赞美它端庄、欣秀、挺拔。

4)雨后春笋

5)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唐.杜甫《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等。

【解析】【分析】(1)〝岁寒三友〞泛指松、竹、梅三种植物;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2)考查冬天里岁寒三友的共同特点,阅读第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依据意思写词语,在与平时对词语的掌握及理解。雨后春笋: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郑板桥的《竹石》另外两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6)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注重对名家名作名句的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诗人、诗题、名句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18记叙文阅读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负。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享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奔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进速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大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要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

    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点是暗 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至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理解?

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答案】 1A,C

2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 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

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26. 作者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4)作者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A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的说法有误.孩子成为作家或想通过写作找到一条出路是后来的事,并非母亲有意识的培养目标.

C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的说法有误.其中暗示的分析不够准确.所谓暗示,指运用较为含蓄的手法透露出某些潜在的信息.母亲以为是个好兆头是对寄予希望,对生活寄予希望,这是正面表现母爱,与暗示迷信差别较大.这两个错误选项在理解上均与文中作者情感、态度、观点不合。

故选:AC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答出两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得2分,答对意思即可得分.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

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细读文章的第2段和第3段.二十岁第一问的相关内容在第2段,从治病扶助写作两个方面体会母爱;执着与无私的结论不难得出;三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则在第3至第9段,这个问题涉及对合欢树意义的理解,深厚与恒久

4)本题两问,第一问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第二问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文章以母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哲理结束。

故答案为:(1AC

2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亲的深厚与恒久.

4)作者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段落、语句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先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先理解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总结的越全面越好;

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文章最后一段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19文学作品阅读

关于朱德

    ①孔子跟莎士比亚不同,他认为人的名字第一重要。至少朱德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个简单而响亮的名字,英文拼音应该是dh,因这名字发音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贴切的名字,由于文字上的奇异巧合,这两个中国字是红德的意思,不过当他在老远的四川出世时,替他命名的慈爱双亲,是无法预知这个名字日后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否则他们一定会在恐怖中改变他的名字。

    ②在南方几年中,朱德领导赤色联军打数百次小仗,数十次大仗,冲破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在最后一次围剿中,敌军的进攻武力(包括重炮队、飞机队、机械化部队)超过他八九倍,敌军的资源也超过他无数倍。然而不论如何估计他的胜败,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战术的灵敏,部队的机动,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一再证明自己胜过敌方任何将官。他无疑在游击战中培养了中国革命军队惊人的战斗力。红军在南方的最大错误是战略的错误,关于这,政治领导必须负主要责任。虽有这种妄动的错误,但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仍能表现出几乎跟敌方势均力敌的姿态,这该是南京政府的惨败。

    ③关于纯粹的战略和大军撤退时战术的运用,朱德、毛泽东和他们的军官们对于长征的杰出的领导,在中国是空前无比的。红军的不能击破的团结力,使全军在冷风凛冽的西藏高原上抵抗围剿,度过艰苦的可怕的寒冬。除了牦牛,简直没有什么可吃——这种团结力应该归功于领导者的吸引力和那罕有的人类的品性,它把绝对的信仰和忠诚注进部属的脑子里,使他们敢于为主义而死。至少在我,绝对不能想象中国其他任何将官在此种环境中尚能随军生存,更不必说在受了此种苦刑之后,还要回师冲击,冲破敌军从容布置了好几个月的防线。这就是当我走马西北时朱德所干的伟业。

    ④中国人传说他具有各种神奇的才能:能够看到周围几百里以外的路,能飞行能运用道士的法术,例如在敌军面前制造尘雾,或搅起逆风,迷信的人相信他是打不伤的,因为可不是有万千颗枪弹和炮弹都打不死他吗?另有人说他能复活,因为国民党不是屡次宣布他已经死了,而且还详细地描写他断气时的情景吗?千百万人知道中国红德这个名字,依照各人的身份,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威胁,有些人认为它是希望的明星,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个名字是写在这十年历史的书页上。

    ⑤然而大家都对我说,朱德的相貌并不动人——一个沉着、谦恭、说话温和的人,大眼睛(老是非常柔和的眼睛),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对弟兄的忠诚是尽人皆知的。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叫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

    ⑥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要,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任何士兵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诉说——事实上他们往往这样干。朱德叫唤他的弟兄就脱下自己的帽子。他在长征中把马借给倦劳的弟兄骑,自己走很长的路,看来一点也不疲倦。

    ⑦“我以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年轻强壮的老婆康克清述说她的丈夫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再次,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共同生活,跟他们时常谈话。

    ⑧“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听得很明白。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种田种地。他常常从山谷搬运谷物到山上。他非强健。他什么东西都能吃,不需要任何特殊食物,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老是五六点钟起床,他喜欢运动,同时又喜欢读书。他细心做出有计划的读书表,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话,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不常发牌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老在前线指挥,但从没有受过伤。

                                                  ——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    结合选文,概述朱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2)甲乙两位同学在阅读《关于朱德》时,甲对于文章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请根据你的理解,将乙同学的对话补充完整。

甲: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注重真实性。但本文第4段中写了民间对朱德的传说,我觉得这消减了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应该予以删除。

乙:我不同意你的看法,________

3)好的译本打开了通向原著的窗户。以下是同一句话的两种译本,请选出你喜欢的译本,并说说理由。

A.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

B.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

4)《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说:实际上这部作品不是我一个人创作的。你能结合原著阐  

述作者这么说的原因吗?

【答案】 1)具有民主意识,他和战士们同吃住,共衣食,和战士们一起品尝生活的艰辛;平易近人,他和士兵们谈话,并把马借给疲劳的兄弟。为人勤快,帮助农民种地,搬运谷物。吃苦耐劳,他不需要任何特殊事务,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

2)通过民间的传说说明朱德非凡的军事才干,和下文中朱德的相貌形成对比,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沉着谦恭,功勋显赫的朱德形象。

3)【示例1我喜欢B版本,因为它阐述了信息的来源,增加了可信度。字口语化,更符合朱德的随和;弟兄们更能体现亲近感,展现士兵和朱德的深厚情义。

【示例2我喜欢A版本,站在作者的角度,客观叙述了事件,详细叙说了朱德乒乓球和篮球的技艺熟练。

4)虽然本书的作者是斯诺,但他毕竟是一位美国记者,为了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袖,他实地走访了中国西北根据地实地,采访了当地的军民,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人口述的,例如选文中就有朱德妻子康克清的口述内容;此外书中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作者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作、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是他们对斯诺毫无保留的支持才有这本纪实作品的诞生,所以斯诺认为,这部作品不是一个作者所能创作出来的。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⑤⑥⑦⑧段或描写朱德的动作、神情等,或用叙述性的语言写朱德,或通过朱德夫人康克清的语言描述朱德,答题时要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朱德的性格特点,通过康克清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朱德平易近人,他和士兵们谈话,并把马借给疲劳的兄弟。为人勤快,帮助农民种地,搬运谷物。吃苦耐劳,他不需要任何特殊事务,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通过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可以看出朱德具有民主意识,他和战士们同吃住,共衣食,和战士们一起品尝生活的艰辛;

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段写朱德具有各种神奇的才能:能够看到周围几百里以外的路,能飞行能运用道士的法术,例如在敌军面前制造尘雾,或搅起逆风,迷信的人相信他是打不伤的,因为可不是有万千颗枪弹和炮弹都打不死他吗?另有人说他能复活,因为国民党不是屡次宣布他已经死了,而且还详细地描写他断气时的情景。这些内容作者明确指出来不是自己亲眼所见到的,而是传说,这些传说很显然不是真实的,但这些内容却能说明朱德非凡的军事才干。联系下文作者亲眼所见和康克清的描述分析,这些内容和下文中朱德的相貌形成对比,从而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沉着谦恭,功勋显赫的朱德形象。

解答此题要结合这两个版本的内容及作者的叙述角度进行分析,A版本是作者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事件,详细叙说了朱德乒乓球和篮球的技艺熟练。显得真实可信。而B版本中的内容是作者听别人说的,它首先就说明了信息的来源,增加了可信度。另外字口语化,更符合朱德的随和;弟兄们更能体现亲近感,展现士兵和朱德的深厚情义。答题时赞同哪一个皆可,关键是要阐述令人信服的理由。

结合作者的身份、本书的材料来源以及选文有关语句进行分析。首先本书的作者是斯诺,但他毕竟是一位美国记者,他为了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袖,他实地走访了中国西北根据地实地,采访了当地的军民,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人口述的,例如选文中就有朱德妻子康克清的口述内容;此外书中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作者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作、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是他们对斯诺毫无保留的支持才有这本纪实作品的诞生,所以斯诺认为,这部作品不是一个作者所能创作出来的。

故答案为:具有民主意识,他和战士们同吃住,共衣食,和战士们一起品尝生活的艰辛;平易近人,他和士兵们谈话,并把马借给疲劳的兄弟。为人勤快,帮助农民种地,搬运谷物。吃苦耐劳,他不需要任何特殊事务,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

通过民间的传说说明朱德非凡的军事才干,和下文中朱德的相貌形成对比,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沉着谦恭,功勋显赫的朱德形象。

【示例1我喜欢B版本,因为它阐述了信息的来源,增加了可信度。字口语化,更符合朱德的随和;弟兄们更能体现亲近感,展现士兵和朱德的深厚情义。

【示例2我喜欢A版本,站在作者的角度,客观叙述了事件,详细叙说了朱德乒乓球和篮球的技艺熟练。

虽然本书的作者是斯诺,但他毕竟是一位美国记者,为了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袖,他实地走访了中国西北根据地实地,采访了当地的军民,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人口述的,例如选文中就有朱德妻子康克清的口述内容;此外书中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作者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作、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是他们对斯诺毫无保留的支持才有这本纪实作品的诞生,所以斯诺认为,这部作品不是一个作者所能创作出来的。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本题考查纪实文学特点的能力。 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应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制。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能力,常用的答题角度是:它的修辞手法;对整个文章或者是情节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它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句式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0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①那款单上开着十几款:一,包揽欺隐钱粮若干两;一,私和人命几案;一,短截本县印文及私动硃笔签写假文书一案;一,假雕印信若干颗;一,拐带人口几案:一,重利剥民,威逼平人身死几案,一,勾串提学衙门,买嘱枪手代考几案;……不能细述。匡超人不看便罢,看了这款单,不觉飕的一声,魂从顶门出去了。

    ②话说匡超人看了款单,登时面如土色,真是分开两扇顶门骨,无数凉冰浇下来。口里说不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究起来,如何了得!当下同景兰江别了刑房,回到街上,景兰江作别去了。匡超人到家,踌躇了一夜,不曾睡觉。娘子问他怎的,他不好真说,只说:我如今贡了,要到京里去做官,你独自在这里住着不便,只好把你送到乐清家里去。你在我母亲眼前,我便往京里去做官,做的兴头,再来接你上任。娘子道:你去做官罢了,我自在这里,接了我妈来做伴。你叫我到乡里去,我那里住得惯?这是不能的!匡超人道:你有所不知,我在家里,日逐有几个活钱;我去之后,你日食从何而来?老爹那边也是艰难日子,他那有闲钱养活女儿?待要把你送在娘家住,那里房子窄,我而今是要做官的,你就是诰命夫人,住在那地方不成体面,不如还是家去好。现今这房子转的出四十两银子,我拿几两添着进京,剩下的你带去,放在我哥店里,你每日支用。我家那里东西又贱,鸡、鱼、肉、鸭,日日有的,有甚么不快活?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叫一只船,把些家伙什物都搬在上。匡超人托阿舅送妹子到家,写字与他哥说将本钱添在店里,逐日支销。择个日子动身,娘子哭哭啼啼,拜别父母,上船去了。

    ③匡超人也收拾行李来到京师见李给谏,给谏大喜。问着他又补了廪,以优行贡入大学,益发喜极。向他说道:贤契,目今朝廷考取教习,学生料理,包管贤契可以取中。你且将行李搬在我寓处来盘桓几日。匡超人应诺,搬了行李来。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给谏道:恁大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汉漂梅之侯了。但这事也在我身上。

1)匡超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联系第段,两件是指哪两件?

2)结合选文第23段,简要分析此时的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原著,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说说匡超人前期是一个怎样的人?

3)联系原著,请结合作者成功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答案】 1短截本县印文及私动硃笔签写假文书一案;勾串提学衙门,买嘱枪手代考几案。

2)第一问:为往京做官,逼娘子(原配妻子)回乡,可以看出此时的匡超人是一个自私、冷漠、无情的人;京师李给谏问其是否婚娶时,欺骗老师自己未婚与老师外甥女结婚,可以看出此时的匡超人是一个撒谎势力,极端利己主义的人。

第二问:亲自侍奉病重的父亲,可以看出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孝顺的人;在照顾父亲的同时每日仍然坚持读书,甚至深夜尚在苦读,可以看出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主动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可以看出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淳朴本分,有担当的人。

3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在科举制度下为追求功名人性发生扭曲和蜕变的知识分子,如匡超人,原本淳朴本分、孝顺、勤奋刻苦的他在马二先生、景兰江、番三等人的影响下堕落成了撒谎势力,极端利己主义的人;通过不和谐的人事进行委婉地讽刺,如选文中逼娘子回乡一事;运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其人物性格,尤其是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解析】

【分析】(1)选段出自《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根据对《儒林外史》情节内容的积累可知,这两件事是:短截本县印文及私动硃笔签写假文书一案;勾串提学衙门,买嘱枪手代考几案。

2 第一问:结合匡超人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分析他的形象,从匡超人为往京做官,逼娘子(原配妻子)回乡,可以看出此时的匡超人是一个自私、冷漠、无情的人;从京师李给谏问其是否婚娶时,欺骗老师自己未婚与老师外甥女结婚,可以看出此时的匡超人是一个撒谎势力,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第二问:从亲自侍奉病重的父亲可以看出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孝顺的人;从他在照顾父亲的同时每日仍然坚持读书,甚至深夜尚在苦读,可以看出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从他主动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可以看出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淳朴本分,有担当的人。

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匡超人原来是一个孝顺的、勤奋刻苦、淳朴本分,有担当的人。但后来却变得成自私、冷漠、无情的人,小说通过对比,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在科举制度下为追求功名人性发生扭曲和蜕变的知识分子;选文中匡超人逼迫娘子回乡一事,则是通过不和谐的人事进行委婉地讽刺; ③通过对匡超人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如娘子问他怎的,他不好真说,只说:我如今贡了,要到京里去做官,你独自在这里住着不便,只好把你送到乐清家里去。你在我母亲眼前,我便往京里去做官,做的兴头,再来接你上任。这里通过描写匡超人的心理和语言,讽刺了匡超人在科举制度下人性发生的扭曲。 

故答案为:⑴ ①短截本县印文及私动硃笔签写假文书一案;勾串提学衙门,买嘱枪手代考几案。

第一问:为往京做官,逼娘子(原配妻子)回乡,可以看出此时的匡超人是一个自私、冷漠、无情的人;京师李给谏问其是否婚娶时,欺骗老师自己未婚与老师外甥女结婚,可以看出此时的匡超人是一个撒谎势力,极端利己主义的人。

第二问:亲自侍奉病重的父亲,可以看出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孝顺的人;在照顾父亲的同时每日仍然坚持读书,甚至深夜尚在苦读,可以看出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主动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可以看出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淳朴本分,有担当的人。

⑶ ①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在科举制度下为追求功名人性发生扭曲和蜕变的知识分子,如匡超人,原本淳朴本分、孝顺、勤奋刻苦的他在马二先生、景兰江、番三等人的影响下堕落成了撒谎势力,极端利己主义的人;通过不和谐的人事进行委婉地讽刺,如选文中逼娘子回乡一事;运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其人物性格,尤其是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点评】此题考查对名著的掌握情况。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特点或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从作品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答题时要结合具体文章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a34536b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0e.html

《部编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