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简介

发布时间:2014-06-20 10:33: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剪纸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瑰宝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以刀剪为工具,以纸张、金属、树皮、树叶、布料、皮革等为材料,采用单色、拼贴、点染、纸塑、熏样等技法,通过阴刻、阳镂、打凿等形式,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创作出或玲珑纤秀、或豪放粗犷、或华丽工整、或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富有浓郁的东方韵味和中国格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剪纸涵盖年俗、婚庆、吉祥、图腾、花鸟、神话、时尚、抽象等系列题材,跨界于书法、绘画、木雕、版画、皮影、布艺、灯彩、篆刻、脸谱、剪影、雕塑、摄影、刺绣、蜡染、年画、插花、唐卡、中国结等民间艺术领域,形成了庞大的素材体系,广泛渗透进百姓节庆、家庭装饰、工艺装潢、艺术收藏、礼仪馈赠等诸多社会生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让我们走进剪纸历史,感受刀味纸感,感受千年传承……

中国民间剪纸,是在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中孕育而生、口传身受的一种活态文化艺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她虽然显得那样渺小,甚至不被正史典籍所记载,但她却像漫山遍野的山花,凭借着旺盛的生命力,年复一年地开放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着文物与史籍中一些星星点点的印迹,我们会发现,在以纸为主体材料的剪纸艺术尚未形成之前,华夏民族在非纸材料上的镂空、刻花工艺已有十分成熟的发展,并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从河南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镂花夔凤金箔薄片,就鲜明地展示出了剪纸艺术在公元前16世纪的远祖形态。而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记载的“剪桐封弟”,以及晋干宝《搜神记》中记载的方士以剪影之人慰籍汉武帝思念亡妻的故事,也常被附会引用于剪纸历史的溯源。

随着公元前2世纪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纸在中国出现,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与普及。上世纪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阿斯塔纳古墓中出土了五幅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对猴和团花剪纸,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发现的剪纸出土实物,证明我国民间剪纸早在1500年前已有相当水平。

到了隋唐及五代特别是唐代,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我国的制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以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民俗剪纸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普及,被广泛应用到传统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杜甫《彭衙行》内曾有诗云“暖汤灌我足,剪纸招我魂”,说明当时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就已流传民间。

宋代城镇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唐代,城镇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兴旺,城乡贸易活动频繁起来。商业活动的发达,促使一些民俗美术品(包括剪纸)成为商品,不少拥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纷纷涌进城市,出卖技艺,成为市井中的民间艺匠,并催生出专门从事剪纸的行业,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小经纪”,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将剪纸用到了陶瓷、纸伞、印染、刺绣等实用品上,剪纸的内容、形式及社会功能越来越广泛。

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明代初期和中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社会,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阶级矛盾缓和,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满清推翻了明朝后,统治阶级为稳定封建秩序,继承了明代的各种制度,巩固和发展经济。我国民间剪纸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鼎盛局面。无论从剪纸的题材、内容、形式和种类,还是从它的应用范围、技艺手法,都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民在岁时节日、宗教信仰、人生礼仪、日常生活等民俗活动中都广泛应用民俗剪纸,并涌现出许多民间剪纸艺人,包括村野中的农民、渔民、牧民和城镇中的手工业者,同时不少文人、闺秀、僧尼也参与其中,使我国民间剪纸成为多种技艺手法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然而,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农耕社会后,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浸入喝连年的战乱,使我国传统手工艺遭受摧残,作为其中之一的民间剪纸也受到重大影响,一度走向沉寂。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无产阶级文艺登上了历史舞台,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也相应得到了重视。四十年代,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一批革命文学艺术家走进乡村,采风搜集民间剪纸,经过研究学习后进行再创作。剪纸作为一种美术表现的新形势逐渐被众多艺术家接受,而后陆续创作出一大批歌颂大生产和配合革命宣传的木版剪纸作品,从此揭开了剪纸创新的新纪元。

建国后,这支剪纸新军继续扩大,越来越多的画家、美术工作者参与或直接进行剪纸创作,许多反映生产建设新气象、新人新事的剪纸新作在报纸上发表、在美展中展出,并涌现出腾风谦、林世明、徐飞鸿、张正宇、谢梓文、林载华、申沛农等一批知名剪纸艺术家,形成一支对剪纸无限热爱和意志坚定的创新队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伴随剪纸出新而起的学术讨论也逐渐抬头,不仅出现了一些有见地有价值的论文,而且出版了几百种剪纸专著,通过广泛讨论和交流,将剪纸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民间剪纸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艺术思维和美学探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最深刻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受民族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更迭和社会变迁中,民间剪纸始终以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根植于民间文化的丰厚土壤。剪纸造型概括简洁,线条饱满有力,寄托着劳动大众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平实的审美理想;华北地区的剪纸题材多取自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构图饱满,形象生动;东北剪纸深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影响,画面对比强烈,显示出白山黑水奔放旷达的厚重风貌;湖南、湖北以及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剪纸多用于显示生活的衣饰绣品,色彩鲜亮明丽,具有浓厚的荆楚文化特点和原始艺术的痕迹;江淮流域的剪纸,造型简洁生动,于严整中见清奇,追求诗情画意的文人品格;新疆、西藏的民间剪纸具有明显的西域特征,浓重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宗教色彩,深深地融入其中。

本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剪纸作为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早在16世纪,女真人就已经有了剪纸,那时的剪纸材料多为树皮、动物皮、树叶、麻布等,图案也较为粗狂和夸张,多见于祭祀和节庆活动。经过长久的发展创新和兼容并蓄,满族剪纸口传心授,形成了地区性的文化现象,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溪剪纸内容多为反映东北地区满族自然崇拜、始祖神崇拜以及白山黑水民族风俗、神话传说,兼顾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时尚文化元素,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多采取镂空、成片技法,表现满族古老文化传统和民间岁时礼俗,集中再现了满族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起居、时令、节气、习俗场面,具有较高的观赏、使用和收藏价值

中国剪纸犹如一株常青藤,古老而长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剪纸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侧面,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并逐渐跨界到更多的社会生活领域。现在,剪纸已经跃出纸面,揉入绘画、新兴工艺、特殊材料等多种创意手段,剪纸作品的题材更多样、更广阔的,剪纸作者的创作空间更自由、更开放;剪纸元素已经走进广场、公元、居民区、商场景区,变成景观造型、艺术雕塑、园林小品,出现在文学作品、学术专著、演出娱乐之中,反映在建筑设计、装饰装修、时尚设计、流行文化、礼品饰品、日常用具等诸多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成为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和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元素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aa847a14693daef5ef73d51.html

《剪纸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