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教育智慧

发布时间:2018-09-05 14:15: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易经》中的教育智慧  

《易经》中的教育智慧

榆林童学馆约束管教(利用刑人)这个小孩刚开始学习叫发蒙,是说启发蒙昧,或者是初发,这个蒙昧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教育他,后边是:“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利用刑人,就是说你用规矩,规章来约束孩子,如果你不约束他,孩子会放纵,甚至犯事。现在的教育,把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外壳、形式,生搬硬套拿过来,其实西方有基督教文明的根基,他有很多内在的规矩的,不那么简单。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以学生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喊口号,中国古代没有这样的说法。比如说:“一切为了孩子”。这个说法本身是有毛病的。假如不关心老师、折腾老师,我们老师那么辛苦,今天搞一个活动,后天又搞一个活动,天天这样,连着两星期,老师都疲了,第三个星期能一切为了孩子吗?领导不给老师钱,总是惹老师生气,那老师能高兴吗?所以古代是没有“一切为了孩子”这个说法的。不是说不为了孩子,他应该是圆融的。就像咱们老师能一起出去玩一玩,有一个放松的机会,我们老师轻松了,我们会有更好的心态教育好孩子。或者说老师进行这种传统文化的培训,我们更充实了。不是说我们老师明天给孩子讲《易经》,而是我们老师今天更善良了、思维更开阔了,明天我们带着一个更高的境界、更开阔的思维给孩子讲课,不管是讲手工、画画,还是讲拼音、数学,你的心态是非常好的,思维是非常开阔的,讲什么都能讲好。这样真心为了老师好,就是为了孩子好。蒙卦里说的“利用刑人”这句话就是孩子我们得管,这个刑是刑法,当然说刑法这个词就有点严重了,实际上是利用约束、规章、制度,说白了,你得管这孩子。就像在幼儿园,你对孩子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那叫爱吗?不叫。孩子学不出东西来,那孩子就是放纵,你放纵孩子,那孩子能学到东西吗?想学就学,想玩就玩。如果一切随便,哪个小孩不想看动画片去啊,哪有人跟你背诗呢?都跑了,对不对?能这样吗?所以说利用刑人。咱们就说教育的“教”字,现在的教右边是个反文,过去不是这样,过去是一只手拿一个鞭子,或一个棒子,老师得打,当然他打不是为了残害孩子。今天都变异了,他不让打了,所谓的体罚,连站一会儿都不行,那孩子还能管吗?现在咱们说道理啊,大家看父亲的父,两只手,一边是规,一边是矩,大家知道规矩这个词吧?一个手拿着规,一个手拿着矩,才能画出圆和方来,你不教他,随便玩去吧,他能学到东西吗?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那个父亲音为什么叫“父”啊?大家知道那是斧子,不正怎么办啊?你得“斧正”他,大家知道有斧正这个词,写文章、书法最后有斧正,是拿斧子修正。其实,学校的那个校字,古代好孩子不进学“校”,这个校是木头栅栏,这边是交,就跟那圈似的,他是木头栅栏,围成一大圈,二流子等社会闲杂的那种不好的人,咱们给他管起来。实际上,这里的利用刑人,是不是对他好?对孩子好,如果放纵,他敢打别人,到时候敢杀人去,杀人最后他得死刑偿命,是不是这样?所以这样利用刑人是为他好,为孩子好的。对学的道,对传道的老师,学生要有敬畏之心,这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寓教于乐(用说)大家一定都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就是悦,通假字,“用说”就是用悦、用乐,我们老师、家长也不能光拿斧子,那孩子就怕你了,那你怎么教育好他。我们还要用他喜欢的形式进行。比如说:孩子爱画画,我们怎么教育他爱妈妈?我们只不过利用他爱画画来画一个妈妈,他是不是就把爱渗透进去了?他爱妈妈,关心别人。那么他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喜欢唱歌,他不唱这个就唱那个,那我们教一个“世上只有妈妈好”,他在学爱妈妈,这样用他喜欢的形式来引导他,他是不是就愿意上你这来学了。这样他就求着你来学了,“老师,您再教我一首歌!”“老师,今天教我画一幅画吧!”是不是你就好教了?老师说:“今天必须得交一张画,不交甭想回家!”强迫的要求,有的孩子就不愿意画了。所以这个利用刑人是对着孩子的那个魔性来的,要有约束。但是要想教育好,还要有学生喜欢的形式,咱们说那个礼乐这种乐,艺术这方面都可以,因为是他感兴趣的。约束有度,过则不好(桎梏,以往吝)这个桎梏,这个桎是脚镣,梏是手铐,就是古代的脚镣子、手铐子。刚才说我们约束孩子,给他一定的约束,是对魔性的,但不是为了束缚孩子,把他的手脚都拴起来了,他还走得了道吗?他就走不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呀?所以说“桎梏,以往吝”,吝是一个不好的词,大家知道占卦,它有“吉”和“凶”,吉就是好,凶就是不好。还有两个字就是“悔”和“吝”,悔是后悔,就是不好,吝就是更不好了,吝比悔更不好,半凶,接近凶了,所以吉凶悔吝,会有这样的词告诉你这件事它的程度,吉,好的;悔,不好;吝,半凶;最不好的是凶。怎么样不好呢?你把孩子拴住手脚了,他还走的了道吗?走不了,刚才说的是用规矩约束他,讲道理,而不是让他什么都不能干,你看古人这一句话对教育问题说的好不好?真好!“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古人的大智慧从这一句话,寥寥的几个字,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了。“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教育者的包容我们每个老师都教许多孩子,包蒙,这个好理解,包是包容,包容所有的孩子,今天我们说老师要关心所有的孩子,孔子讲仁,《弟子规》说“泛爱众”,我们老师要关心所有的孩子,这是一个包容,孔子说有教无类,就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能包容,淘气的、慢性子的、有点儿脏的……你都喜欢,这是一。再者,就是针对一个孩子,你得能包容他的缺点和他的不懂事,那个蒙是不是不懂事?蒙昧,就是不清楚,不懂事,你得包容他们不懂事,他不懂事不是他不愿意懂事,是他小,大家了解个意思吗?就是包蒙,我们要理解他不懂事的这种状态。比如小马,就是恰巧跑到那去了,不是故意的把那东西踢翻了。《弟子规》中说“有心非,名为恶,无心非,名为错。”无意的做错事了,是错误;要是明知故犯,这就是坏,是为恶。所以包蒙,作为教育者,包括家长和老师,要理解孩子的蒙昧,能包容他不懂事,他不懂事你就慢慢讲道理,包蒙的结果是什么呢?吉!你能包容他这个蒙昧,看到他这种发展中的不完全性,其实有这种不完美,才有咱们的老师教育的价值,所以包蒙是“吉”的,包容孩子的这种蒙昧,否则就不“吉”。对新媳妇,也要包容才好要娶儿媳妇了,您听了蒙卦就会大“吉”啊,因为“纳妇,吉”。那么娶儿媳妇为什么“吉”呢?它跟前边对应起来,包蒙,我们家小孩不懂事,那么新媳妇儿进家了呢?也要包容这新媳妇儿。假如我们能包容这新媳妇儿,这不就越来越好了吗?而不是指责她这不懂那不懂,比如,她干活的时候把东西放错了地方,婆婆就恶意的指责、挑剔说:“这个不能摆在这儿,没看我原来摆在什么地方吗?”。应该是善意的包容:“你不知道,应该这样,这件东西应该放到这儿。”或者是“我们习惯放在这里了,你看放哪儿合适就放哪儿吧。”这就是包容,这样娶媳妇儿,对待儿媳妇,就“吉”,那样恶意,心里不接“纳”儿媳“妇”,就“不吉”。古代娶媳妇不容易再从另一个方面说说,娶媳妇的过程不容易,过去古代需要行聘礼。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成亲需要“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三书”就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过大礼时交;“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六礼”是指由求亲到迎娶、完婚的礼仪,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体是:一、纳礼:男家请人预备礼物向女家提亲、说媒。二、问名:男家在大红庚帖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结亲,就把女孩的名字八字等写上请人占算。三、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四、纳征:又称过大礼.类似今天的订婚。五、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六、迎亲: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亲书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现在有女的一分钱不给,就跟着男的走了,愿意跟着他,民间有种说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其实这一句话是错的,没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谁会去嫁给鸡呀?这句话是原来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嫁了乞丐了,不嫌他穷,就跟着他要饭去;嫁老头子了,不嫌他老,就安心跟老头踏踏实实过日子,这里其实是一句好话,有古人的敬天知命在里边,还有妇女的坚贞、坚忍在里面。“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老百姓说俗了,就变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歪曲了它的正面含义,老天可不会这样安排。这里就说三媒六聘,有多隆重,为什么呢?现在有的男女,认识才两天就敢开房、同居,贪官还情妇、二奶、三奶的,乱象丛生,后患无穷,咱不具体说了,谁受罪谁自己知道。三媒六聘多正式,其实聘礼的内涵多好:是你们家姑娘好,这么漂亮,这么能干,给我们家当媳妇儿,不是当受气的媳妇儿,是当主妇,主持我们家的家务,这是敬请的,这叫聘。所以这六聘,那是三顾茅庐的意思,六聘代表的是一个敬意、诚意、谦恭之心。现在还有玩命要彩礼的,那时贪婪,古人是对神圣的婚姻、对对方的尊敬、珍惜和慎重,过程是幸福的、是美好的。说教育,假如学生有这样的诚意,像三媒六聘一样敬请老师,你说他能学不好吗?“老师您一定要教我!老师您一定要教我!老师您一定要教我!”他这种求学的精神,就是能够学好的基础和保证,实际是这个意思。所以作为学生来说就是要敬师,叫尊师重道。《学记》里边说“严师为难”,就是尊师为第一位的,因为敬其师、尊其师,才能乐其道,你尊敬老师才能愿意跟老师学他讲的知识,践行他讲的道理。

治家之道还有一句话叫“子克家”,儿子可以治理好这个家,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包容孩子,能够这样做事诚心恭敬谨慎,言传身教,他就会把孩子教育好。那么孩子有责任感、有勇气、有信心,对上知恭敬,对下能包容,他就会把家治理好,就可以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学生如此,一定会学习好;太子如果这样,将来的国家就会美好;我们大家事事这样,事事就会做好,事事顺利,就会“大吉”。这是蒙卦九二告诉我们的道理。“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拜金女,没自我,不能娶这是第三爻,大家能听出这不好吧,这个六三,六是阴,是个女的,这个女的不好。虽然我们能包容,刚才说包容新媳妇儿也好,包容孩子也好,但是六三这样的姑娘大家不能要,可不要娶这样的媳妇儿。“见金夫”,这个夫就是男的,金就是钱,见到有钱的男的就走不动道了,“不有躬”,“躬”是自己,就是失去了自己,见到有钱的男人就找不着自己了,就跟着人家私奔了,就是这意思。“无攸利”,没有什么好处、益处,为什么呢?这样的女的,她眼中只有利益,就是见到钱就变样了。其实我们换成学生的话,大家知道有个故事,有个人叫弈秋,是全国最擅下棋的人,有两个人一起和他学下棋,一个专心认真学习,就成功了;另一个下棋时,看见天上飞的鸿鹄了,他就想怎么射下来,怎么样做了更好吃,他就学不好棋,哪怕他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那也没有用。割席断交的故事还有两个一起学习的同学,最后“割席断交”的故事:《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同在园中除草,见地有块金子,管宁见了和看见石头瓦块一样,继续干活,华歆拿起来舍不得放下,看管宁不理,最后就给扔了,可是心有不甘。又有一次同席读书,有乘华车的大官路过门口,管宁读书如故,华歆放下书就跑出去看。管宁割开席子,与他分坐,说:“你不是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华歆这种人的心老在被外物所带动,他就失去自我,其实今天多少人失去自我了,你要很清楚的去看,大街上走的人,都不像人样,为什么?他都是在为名利在奔波,像钱的奴隶一样,有钱让上这儿,他就跑这儿了,一会儿就又为了钱上那儿了,他不是自己想上哪儿就上哪儿了,他是奔钱去的,有人以为自己想上哪儿就上哪儿,其实就是这样被外物带动着,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今天的人善良不够,正气不足,哪有古人那种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气概。更有甚者,为了钱,什么坏事都敢干,坑蒙拐骗偷,杀人害命,那不就是心如豺狼、畜生不如了吗?很可怕的,最后就得跟魔走了。慢点走,等等你的灵魂印第安人有一句格言,说:“慢点走,等等你的灵魂。”那就是这个人你没有自我的时候,没有这个心灵的时候,那做事的不就是一个空壳吗?很危险。其实人就没心了,因为这个心就被外物、被钱所包裹,被事所包裹,就每天处于稀里糊涂的忙忙碌碌,眼睛里都带着压力。你到街上,到一个单位,到一个商场看很多人,非常的疲惫,心里充满斗争和防范,人与人之间关系就非常紧张。现在很多人压力都非常大,有的人皱着眉头,不知道发什么呆呢,想事想的非常辛苦,感觉非常累,看着都替他难受。但是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找到自己的心灵,非常重要。不要被外物所驱使,不断的追逐,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没什么效率就瞎忙活,那么就会失去快乐。把这些包袱都扔掉,你就会快乐的。有的老师一边听一边就把心里的包袱扔了,越听越高兴。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希望大家扔掉一些身上的重负,轻松起来,真正笑起来,发自内心笑起来。有的人也能笑,将就着笑,一笑完了马上就又紧起来了,他脸上那个肌肉是紧的。今天许多人都是这样。“见金夫,不有躬”这样的女人不能娶,那么这样的孩子也难教育好,因为他见到什么就追逐什么,就像那个小猫钓鱼的故事,那小猫的状态,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逮蜻蜓,一会儿钓鱼,这样跑来跑去的,他老在外头追逐着,这样的孩子他就累,一无所成,猫妈妈专心就有鱼吃。总不能专注的孩子,就不好教,这不是包不包容的问题了,这样的孩子就不好办了。“见金夫,不有躬”,知识、技巧是小问题,道德的缺失,这可是一个大问题。放开自己,多亲仁者,不固执己见六四:困蒙,吝。后边三个爻,就进入上卦了,这个六四,他这也是一个阴爻,一般阴爻还在阴位就不是很好,叫:“困蒙,吝”,吝当然是不好。困蒙,就是你给他困起来,这种蒙昧你把它困起来,不好。孔子《象传》“困蒙之吝,独远实也”,就是解释这个事,他说了三个字:“独远实”:“独”是孤独的独,直接说就是封闭自己,孤陋寡闻。“远”是不亲师,远离师,看到老师就跑,怕被老师管,这也是自困。独,就自己在一个地方也不出去,见识就少,这不就是自己困自己吗?中国有句话叫做功夫在诗外,写诗,功夫在诗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简单,现在有几个人能写出来的,中外有几个人能写出来呢?他下的功夫,就是在诗外的功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不要自困,远师,远道。“实”就是强,固执,就我这样对,他也是自困,就我这样最好,不管老师怎么说,这孩子就认为自己这样就是对,你怎么管他,就管不了,他这都是自困,这种蒙昧他能够解除吗?他就什么都不懂,他就自困,所以叫困蒙,困蒙大家记住三个字“独远实”。放低自己,虚心求教六五:童蒙,吉。六五,就是上卦的中间,所以它又是好的。“童蒙,吉”,大家想一想:“童蒙”跟“蒙童”一样吗?这个蒙童是说不懂事的小孩儿,童蒙是说像儿童的这种蒙昧状态,这小孩儿什么都不懂,他不是不懂装懂的不懂,被观念污染的不懂,他是像一张白纸的那个不懂,老师好好教,他会很快就懂了,所以“吉”。还有一个,中国古代男的奴隶叫童,所以这个小孩儿要把自己当做像奴隶似的,这话夸张了,就是他放低自己的身份对待老师,他就是诚心,就像我有罪似的,我有缺欠,你教育我吧,古代真有这样的,今天我们很少听到了。在《水浒传》七十三回里边有一首诗,就是李逵听说宋江强娶一个姑娘,误会了,然后他就砍了杏黄大旗。至人无过任评论,其次纳谏以为恩。最下自差偏自是,令人敢怒不敢言。这首诗里边说人现在夸进谏,说纳谏很好,在这个夏商周的时候,夏商朝代那些君王找到贤人以后,就对他说:您就批评我吧!一定要用最严厉的言辞批评我,就像我是一个患了很长时间大病的人,您一定用最猛、最重的药来来治我,就这样的心态,那叫纳谏,是你一定要说我,我哪有错你一定要严厉的指出来,这是真正的纳谏。现在人理解的纳谏是什么呢?他心里不爱听,表面能够接受。那更好的是主动的放低自己。就像这个童蒙,像自己犯了罪一样,我有不懂的,您一定告诉我。其实说犯罪也不难听,西方耶稣就说人都有原罪,本来就有这个说法。那么你自己觉得自己有罪,你就放低自己,那么求老师这种诚恳,这种低位,这种谦恭,那你才能很好的学到知识,所以这就会是“吉”。善意敲打,恰到好处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上九是击蒙,他这个蒙昧,一击就打开了,棒喝一下打明白了,“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不利为寇,咱们看这个孩子有毛病,老师有时候处理不好,你虽然想帮他,你说重了,说早了,是不是有时候孩子就逆反了,怎么样呢?你就树了仇了,孩子跟老师结仇了,“这老师不喜欢我!”其实他误会了。大人也是,你对别人提意见、说他缺点的时候,你尽量耐心一点;但是别人说你缺点的时候,你要能听进去。有这么一个比喻,人家说“你身上有一个小泥点”,有的人就不爱听,他却想“我这边还有一朵花呢”,“我这儿还有一个玉镯呢”,这跟那泥点有关系吗?是不是你把那个躲开了?人家说你有泥点,他回一句“你还有一个泥点呢”,是不是对付?自己身上的泥点就自动没有了,不可能。咱们是不是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我这儿挺好的!”“这边挺好的!”它跟那边不好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说你这有泥点的时候,他不是不尊重你,他是说泥点不好,不是说你不好,这个大家能明白吧?如果他是恶意的,他是指责你;如果他只是说你的泥点不好,就不是说你这个人不好。那我们作为老师,对别人你就得分清楚了,你一定说:“咱俩是好朋友”,咱们俩怎么怎么好,“但是,你身上有一个泥点。”你不要说:“你怎么有个泥点,你怎么这么脏啊!”他是不是就觉得说他了,他就不接受了,反过来一句:“你身上还有一个泥点。”他把你当敌人,说你身上还有一个泥点。咱们来回的说,大家能听明白这个意思吧?所以“不利为寇”,你帮助别人指出缺点,帮助他去除蒙昧,弄不好你还跟他结了仇。你说重了,说早了,他不理解,他认为你在攻击他,尤其咱们小孩儿更脆弱,“老师不喜欢我!”,其实你真不是不喜欢他,你说“这字写的怎么乱七八糟的”,你要稍微着急说没写好,他可能就伤心了,哭了。你说“你今天真乖,小裙子多漂亮啊!但是,这个字写的不好,咱们把字写的像你的衣服一样漂亮,好不好啊?”他知道老师喜欢他,是这字写的不好,你尽量把那缺点和他分清楚了,清晰的告诉他,要不你一说缺点,就变指责他了,他就变成敌对,不容易接受,这就是为寇,不利为寇。利御寇,就是刚才那么善意,这孩子不爱扫地,老师上午先说:“有个小懒虫会来,咱们俩一起准备,等待会儿小懒虫来了,咱们一起打败它!”是不是你就跟它是一头儿的了。等下午,打扫卫生的时候,他一犯懒,不想干,老师说了:“小懒虫来了,咱们打跑它。你拿笤帚扫地,扫跑它。”当那个不好的东西、毛病显露出来的时候,你再指出来,别在没表现出来的时候,你就指出来,让孩子平白无故的先不高兴了,利御寇,防御这个寇,可以说是小懒虫。这整个讲的都是一些教育的原则和教育的方法,这就是蒙卦。法应变,道不变:关键还是德行的培养大家看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不是非常大呢?这些文字还是后人写的,那前边就这么一点,就能讲出这么多来。《易经》就是六十四卦,它就不断的变化,这六爻你看也不断的变化,所以它是变易,但是它变动里边是不变的,不变的就是那个道,其实在《易经》里边非常注重道德,就是它不变的是道德,这是关键,然而它也是非常简易,我们很容易掌握的。这就是道,就是说它的原则是不变的,形式、方法是变的,刚才说我们包容孩子,那我们能不能包容家长呢?就是家长对教育不理解,你教正确的方法,但是家长的这种不理解也属于蒙昧,就是不懂,你也要包容家长,而这种就属于物件变了,是不是在变?但实际你的善、体现出的包容没变,核心的东西没变。所以这种不变的是那个道理,只不过你可能换了人,换了形状。这个蒙卦的这段短文,把教育该说的都说到了,今后大家有机会再学《学记》,就更明确,就会说的更具体清楚一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ad7d66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a.html

《《易经》中的教育智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