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屈原》诗歌赏析

发布时间:2019-01-22 13:26: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郭沫若《屈原》诗歌赏析

  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
  
  历史剧的代表作。全剧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横断面。在一天时间里,浓缩了屈原坚持联齐抗秦、反对绝齐降秦、与楚国宫廷内保守势力展开激烈斗争的历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郭沫若《屈原》诗歌
  
  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雷电颂》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一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一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一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当时,国民一党一统治集一团一疯狂推行消极抗日、积极的反动政策,气焰嚣张,横行无忌。进步舆论遭到严厉压制,进步作家遭到残酷迫害。在没有一点言论自一由的环境里,人民大众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正义要求难以直接反映。分裂和倒退的-阴-影沉重地压在人民的心上。一部分坚持斗争的革命剧作家转而致力于历史剧的创作,借古喻今,用中华民族以往坚持正义、反对邪恶的斗争史迹,来教育和鼓舞人民,通过历史人物之口,表达人民的要求和希望。
  郭沫若,是这一时期历史剧作家的最杰出的代表。他作为进步文化界的旗手、诗人、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皖南事变后不久,他就曾指出:文艺的内容断然无疑地是以斗争精神的发扬和维护为其先务。目前的中国乃至目前的世界,整个儿是美与恶、道义与非道义斗争得最剧烈的时代,也就是最须得对于斗争加以维护而使其发扬的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因而也就再没有比现时代更为鲜明,更为迫切。现实,最迫切地,要求文艺须作为反纳粹、反法西斯、反对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器而发挥它的作用……”(注:《今天创作的道路》,1941年9月6日作,收于《今昔集》)。他随即拿起历史剧这种文艺武器,英勇地投身到这场维护民族生存、争取人民的严峻斗争中。他这个时期创作的六部历史剧,全都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写成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写成五幕剧《棠棣之花》,一九四二年一月,写成五幕剧《屈原》,二月写成五幕剧《虎符》,六月写成五幕剧《高渐离》,九月写成四幕剧《孔雀胆》,一九四三年四月写成五幕剧《南冠草》;前后总共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些剧作中,郭沫若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棠棣之花》中的聂政、聂荧与侠累、韩哀侯,《屈原》中的屈原、婵娟与南后、宋玉,《虎符》中的信陵君、如姬与魏王,《南冠草》中的夏完淳与洪承畴,《高渐离》中的高渐离与秦始皇,《孔雀胆》中的段功与车力特穆尔等。在这些人物的剧烈冲突当中,作者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外来侵略者、本国反动统治者和叛徒汉奸等形形色**丑类的本质,无情地鞭挞了他们贪婪狡诈、专横凶残、卑鄙无耻、自私自利的龌龊灵魂;一方面深刻发掘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英雄义士的高风亮节,热情地赞扬了他们爱国爱民、忠贞刚直、见义勇为、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等高尚品德。与黑暗反动势力坚持进行顽强的不妥协的斗争,是贯穿这些剧本
  
  的一个共同的基本精神;反对侵略、反对卖国投降、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屈从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一团一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是这些剧本从不同角度所表现的共同主题。作者所展示的这一幕幕历史悲剧,与眼前现实是那么相似,因而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大大鼓舞了人们反对国民一党一投降政策、坚持全民族一团一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地抨击了集一团一的法西斯暴政,推动了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周恩来同志当时曾赞许地说:在连续不断的高|潮中,我们钻了国民一党一一个空子,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这场战斗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注: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人民文学
  
  》1978年第7期)
  郭沫若这时期的历史剧,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不少创新,比他早期的历史剧增多了现实主义成分,却又充分显示了革命浪漫主义的特色*。譬如,作者对剧本所涉及的史料,总是尽可能地搜集占有,精密研究,对有关人物的性*格、心理、习惯,当时的风俗、制度、意识形态等,都有真切的了解;但在具体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象过去某些历史剧作者那样拘泥于史料。他在把握历史本质的基础上,根据艺术规律、剧情
  
  发展和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失事求似(注: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1942年5月8日作,收入《沸羹集》)地大胆进行构思,使全剧的结构,人物的刻划,情节的演变,文辞的锤炼,浑然自成一个完整的天地,形象逼真,具体生动,有显著的戏剧效果。再譬如,在这些剧作中,作者结合情节的需要和气氛的创造,插一入相当数量的抒情诗
  
  和歌词,由主人公朗诵,或由群众演唱,感情激越,色*彩斑斓,使全剧充满着浓郁的诗意。这也是过去一般历史剧以及话剧所不曾有的风格。
  《屈原》,是郭沫若这时期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
  
  ,以楚怀王对秦对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
  历史剧固然是文学创作,不是史乘的复写,艺术上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注:鲁迅
  
  :1933年12月20日《致徐懋庸》);然而,由于作者的创作动机、文学见解、个人风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们所创作的历史剧,仍有所不同;有的历史本身的东西多一些,有的以历史真实做基础却更多个人的创造。两种类型各有千秋。郭沫若的历史剧和这时期其创作家的历史剧,大多属于后一种。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动机,正是出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他说: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注: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中原,实行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经济政策,对于促进新兴的封建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在客观上无疑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从相对弱小的其他六国来说,秦国的武装并吞,也确实给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主张联合抗秦,反对秦国并吞,又是当时六国人民极其自然而正当的愿望。而且,郭沫若认为,楚国曾有可能统一中国。中国由楚人统一,由屈原思想来统一,我相信自一由空气一定更浓厚,学术的风味也一定更浓厚。(注:郭沫若:《论古代文学》,1942年9月作,收于《今昔集》)在郭沫若看来,历史没有走这条路,不仅是楚国的悲剧,也是我们全民族的悲剧(注:郭沫若:《论古代文学》,1942年9月作,收于《今昔集》)。郭沫若正是持着这样的历史观点,从反对侵略、反对投降、反对独一裁的现实政治斗争需要出发,以战国时代联合抗秦的故事作题材,他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等剧作。剧中的历史人物,往往已经不完全同他们的原型一样了。
  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作者赋予这个典型的主要性*格特征。在这战乱的年代,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他之所以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就是因为他早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意图,认为唯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H*乱宫廷之类的罪名。可是,即使在这种含冤莫白的情况下,他所拳拳关注的仍然只是祖国和人民。他沉着而沉痛地劝诫楚怀王,千万不要因此丢弃联齐抗秦的正确路线,要多替楚国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所以愤怒斥责南后,也是恨她因此危害了祖国: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对于祖国和人民爱得愈深,使他对卖国集一团一恨得愈甚,而且终于使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一暴地撕毁楚齐盟约,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并且下令囚禁屈原。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一由的诗人的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的诗人,就象燃一烧在黑暗中的一一团一熊熊的烈火。他渴望这熊熊地燃一烧着的生命,为祖国和人民迸射一出光明!《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而这雷电般的斗争精神,又是此时此地诗人爱国爱民思想的最高表现。
  《屈原》剧中,还刻划了两个性*格迥然相异的女性*形象──婵娟和南后。确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婵娟的存在似乎是可以认为屈原辞赋的象征的,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注:郭沫若:《屈原与厘雅王》,收入《今昔薄剑》)她由衷地敬爱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她深知,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可是,平时看去,她不过是个天真纯洁、谦恭好学的姑娘。只有当风云变幻、浊浪排天的时候,她那平日蕴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优秀品德,才突现出来。从她对变节投敌的宋玉的有力斥责,从她面对南后H*威所表现的坚定从容,特别是从她生命垂危时那番动人肺腑的倾讨,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竟与桔树同风的搞尚灵魂,一个广大人民道义精神的化身。婵娟对屈原的敬爱和维护,形象地表现了广大楚国人民对屈原的态度,从而对塑造屈原这个典型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与婵娟相反,南后仅仅为了个人固一宠一求荣,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势力,与秦国暗相勾结,陷害屈原这样的忠良,祸国殃民,而且所采用的手段又是那么的卑鄙无耻。当她的-阴-谋得逞以后,她更加猖狂、恣肆,彻底暴露了她冷酷残忍的本性*。她的自私偏狭、-阴-险毒辣和冷酷残忍,使读者和观众形象地认识到,统治集一团一中的卖国势力是怎样的一群丑类。南后这个形象的刻划,对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不可或缺的反衬作用,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品德,爱国爱民的感情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益加鲜明突出。
  剧中的宋玉,是作为一个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来塑造的。他虚伪自私、全无操持、趋炎附势、卖身求荣的性*格,从另一个角度反衬了屈原忠直坚强、坦白狷介的品德,并同婵娟形成鲜明对比。宋玉这个形象,对当时依附国民一党一反动派的帮闲文人,无疑是有力的鞭挞。
  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剧本的深刻主题得到充分表现。观众和读者从南后之流的-阴-谋,屈原的被诬陷,齐楚盟约的撕毁,屈原的愤怒呼喊,婵娟的牺牲,自然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反动集一团一的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军所遭的残杀,正处于危险之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燃起他们心中的怒火,鼓舞他们更加坚决地拥护共||一党一打退高|潮、挽救时局的正确主张,与国民一党一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屈原》一剧中,穿插了相当数量的抒情诗和民歌。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剧情发展,人物刻划,主题表达,都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剧本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譬如,全剧以屈原朗诵《桔颂》开始,结合屈原对于《桔颂》内容的阐发,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负: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太平时代的人容易做,在和平里生,在和平里死,没有什么波澜,没有什么曲折。但在大一波大澜的时代,要做成一个人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我们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因此,屈原时时以桔树的内容洁白植根深固秉性*坚贞自励并劝勉青年,要他们志趣坚定心胸开阔,气度从容谨慎至诚,特别是要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这与第二幕南后、靳尚策划-阴-谋时所表现的自私偏狭、卑鄙-阴-险等种种丑恶心理,形成强烈对比,为随之而来的剧烈冲突做好了准备。婵娟牺牲后,《桔颂》再次出现,首尾呼应。它象是始终回响在一部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反复出现,腾挪婉转,以强调剧本的主题──“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再譬如《雷电颂》,则被安排在全剧高|潮的波峰浪巅,由主人公屈原独白。这不仅是刻划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而且使剧本主题异常鲜明地突现出来。正如周恩来同志在重庆时说过的那样:那是郭老把自己胸中对国民一党一反动统治的忿恨,借屈原之口说出来的。《雷电颂》是郭老代表国统区人民对国民一党一反动派的控诉![注:许涤新:《疾风知劲草──悼郭沫若同志》,1978年6月22日《》。并可参阅张颖《雾重庆的文艺斗争》一文(收入1977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怀念敬爱的周总理》一书)]其它如屈原吟咏的《九章》、《惜诵》译句,有助于表现诗人蒙受奇耻大辱之初的心情。钓者所唱的民歌《农民困在田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饱吸人民膏血的统治阶级的不满。反复歌唱的《礼魂》,则表现了楚国人民对屈原的爱戴。正因为有这些精彩丰富的诗歌,自然而和谐地穿插在剧本中,才使剧本充溢着浓郁的诗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
  关于《屈原》的创作意图,郭沫若曾经讲过,是要把这时代的愤怒复一活在屈原时代里去,是要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注:郭沫若:《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1952年5月28日《》)。演出的实践表明,作者的这个目的达到了。一九四二年春天,《屈原》开始在重庆上演,其反响之强烈,是以往历史剧演出时所未曾出现过的,从进步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的欢迎(注:郭沫若:《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1952年5月28日《》)。尽管《屈原》后来被国民一党一反动当局禁演,但是《雷电颂》的声音仍然回响在整个山城,常常可以听到群众发出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在当时起了显著的政治作用(注: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
  《屈原》不但是这一时期革命历史剧最辉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郭沫若这时期的历史剧,除《屈原》以外,《棠棣之花》和《虎符》影响也很大。《棠棣之花》是在两幕剧《聂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剧中所塑造的主人公聂政,不再是士为知己者死游侠,作者赋予了他酷好正义、痛恨邪恶的品德和为民请命、舍己为人的精神;他应承严仲子之托,乘孟东之会的时机去刺杀侠累和韩哀侯,与他们并没有私仇,主要是由于恨他们勇于私斗,怯于公仇媚外求荣使横暴的秦国愈加横暴起来。作者希望国统区人民以聂政为最好的榜样,在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同时,也要严惩国内反动统治者,高举起解放的大旗,不惜用鲜红的血液,迸发出自一由之花!《虎符》写成于《屈原》之后一个月。作者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的反侵略志士──信陵君的形象,塑造了有见识、重义气、贤淑而刚强的女性*──如姬的形象。与此同时,作者还塑造了魏太妃这样一个贤明的母亲的形象,突出表现了她对信陵君、如姬的正义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作者说:有一次周恩来先生在我家里谈到这件事,他说我们东方人是赞美母亲的,何不从历史中选一位贤母亲写成剧本?我受了这个怂恿,也曾经考虑了一下,便率性*无中生有地造出了信陵君之母。(注:郭沫若:《〈虎符〉写作缘起》,收于《沫若文集》第三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af94cb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4.html

《郭沫若《屈原》诗歌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