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 望天门山ppt - 望天门山课件

发布时间:2020-07-05 10:14: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望天门山_望天门山ppt_望天门山课件

篇一:望天门山



王寨小学课时

教案

设计



篇二: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授课教师:王玲湘 整理与评析:江海英(徽州区岩寺小学)



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谁会背杜甫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师:真不错。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



师:咱们做个游戏,刚才咱们唱了《赶海》,我们现在把诗的词填到旋律中去。谁能用《绝句》的词来唱唱《赶海》?会吗?



生:不会。



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学生唱一句《赶海》,老师唱一句《绝句》)



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唱。)



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师生一起唱)



师:有意思吧!好!,我们下课再来。



[有新意!不但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距离,还让学生明白了古诗不但能吟诵还能唱。]



一、 导入。



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 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 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 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那就是?..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



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 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



二、 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纸,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 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对读的学生和听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



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请一名女同学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用手势语这种无声的语言指导学生读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



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



[以这种游戏的形式,将诗的读法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好。]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 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 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中断”? 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呢? 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



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 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 生:江水。



师:楚江开,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开”(板书)一双大手把门栓给拉开,如果天门山就是一扇门,那么你觉得大手是谁的?生:是楚江。



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老师读第一句诗,学生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两座山相对出,楚江水从中间流出来。



师:把它冲开了。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 生:凶。



师:换个词“汹涌”。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使学生对诗句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指导朗读,水到渠成。]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教师翻开字典。)谁给大家读一读?



生: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



师:“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生:一回旋。

师: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觉得是二,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就是往回走。 师:你是凭感觉走。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没有了。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学生再读本句。)碧水之西向东流,流的时候碰上了?? 生:天门山。



师: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那是第几种意思? 生:第二种。



师: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生1:雄伟。 生2:天门山很宽阔。



师: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指名读。)



师: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要读好那个“回”字。(再指名读) 师:是水和山在较量。一起读。(全班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再读。(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本环节对于“回”的处理非常好,将三种意思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答案,还要说明原因。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字带入诗句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意,同时也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真好。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连点三个学生回答)



师: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



师:这两两相对的山,是不是像?.. 生:门。



师:这比喻多好,多么形象啊!山都立在这儿,为什么是“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



生: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去。

篇三: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情绪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三、四写行船的感受。学习《望天门山》一是让学生感受天门山的雄奇壮丽,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凌云壮志、逸兴满怀和积极向上。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28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4人。男生聪明好动但学习不够踏实,女生学习踏实,好胜心强,喜欢学习语文。其中有6人学习优秀,12人学习困难。



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感性大于理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读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朗读和想象中,说说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进而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门山风光图片及资料,海浪拍击岩石声音的录音。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李白的



.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师:在上课前,首先来欣赏几句名诗。



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指名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



师: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跟长江有关的诗歌。(师板书课题:望天门山)(生齐读。)



3、谁理解了这题目的意思?(指名说)



生:看天门山。



师:“看”和“望”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理解:向远处看就叫“望”。) 师:同学们可能要觉得奇怪了——刚刚老师明明是说跟长江有关的诗,现在怎么变成山了?(停了停)别急,请听老师细细说来: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

西南的长江两岸,(课件出示:安徽省地理图)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的时候,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志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东西梁山,也就是我们诗题中的“天门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课题)这首诗既描写了天门山的高耸险峻,也描写了长江的汹涌奔腾。



二、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要求:自由反复地读,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

。准备好了吗?(生答:准备好了。)好,开始吧。 (课件出示诗歌,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齐读。(预设评价:读得不错,如果能把每个字音咬准就更好了;读得真不错,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



3、师:想把它读得更有味道吗?



生:想。



师:那首先得弄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听清要求:



先找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歌的意思,并互相说一说。记住了吗?(生:记住了)那好,开始吧。



(生合作学习)



4、你们读懂了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吗?(指名说)(随机板书: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嗯,找得很准,看来同学们很用心地去读了这首诗,那能读懂它吗? 生:能。



师: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说)



师:这只是我们对这首诗的粗浅认识,后人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我们来看看吧。



5、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从诗里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特别是这个“开”字,让你想象到什么?(板书:开)



生:让我想象到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山河)

师:你能读出这种吞吐山河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



师:特别是这句里的哪个字?



生: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板书:回)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你能读出这种急流回荡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出。(板书:出)



师:是呀,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这是何等的壮观啊!



东西梁山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师手指插图)能看得出气



势吗?



师:这里面有个字把静止不动的山写活了,是── 生:能。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下这种气势──(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谁能来读一读这句?(指名读)



师:还有吗?(如果没有学生说,师就引导)“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表现雄壮、磅礴



的气势,还是表现温柔、平静的感觉呢?



预设1:



生:温柔、平静的。因为“日”给人温暖的感觉。



师: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气势温柔吗? 生:不温柔,很雄壮。



预设2:

生:雄壮。



师: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气势当然雄壮啦!



(板书:江水天来)



师:你能读读这句吗?(生读)



6、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



礴奔放的气势,(师手指板书)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吧。



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齐读)



7、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老师也很想来读一读,我来试试好吗?(生:好)



但老师有个请求,就是我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看看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课件播放音乐,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8、师小结:从诗歌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雄壮)(板书:雄壮)



你想说些什么?



9、这么狂放豪迈、充满激情的诗歌,想不想永远把它留在心里?(生:想)那就给



你们两分钟时间把它背下来吧。(生自由背,指名背)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



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同学们,长江水的汹涌奔腾,天门山的高耸对峙,深深地吸引了李白,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



(课件出示:《天门山》、《天门山铭》)师与学生一起读。



2、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



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也想来展示展示,可以吗? (课件出示描写祖国风光的诗。)



四、布置作业。



将《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



望天门山_望天门山ppt_望天门山课件

》出自:

干货资源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3fd8e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cb.html

《望天门山 - 望天门山ppt - 望天门山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