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8-04-30 10:23: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四、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城市与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等。

三、城市形态:城市用地的几何形状。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四、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城市功能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分为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要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2所示:

1 2 3

五、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六、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A、表现:

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

B、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如图3

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如图4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

染等);

②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

③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②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

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④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区位:

1、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

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

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B、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

C、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 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

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 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

G、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 H、郊区农业——市场;

3、农业区位选择:

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高低,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

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等。如下图:

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花卉、小麦种植三种农业。请在右图中ABC三处安排这三种农业,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A ,理由是

B ,理由是

C ,理由是

①单位面积产值最高; ②单位面积产值较高;

③单位面积产值低; ④占地面积不大;

⑤占地面积大; ⑥需水量大;

⑦产品容易变质,需要便捷的交通;

⑧对交通运输要求不高; ⑨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

二、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原因: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

劳动力数量、原料、能源 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讯 的影响在加强;

交通一直都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各类工厂的污染物:如右图:

从经济效益考虑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发展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

3、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4、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5、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形成条件: 主要特点:

美国“硅谷”发展条件

1、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背靠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国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区位因素。

4、交通: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5、市场: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特有条件。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578fa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b.html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