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片断课堂实录及评析

发布时间:2020-10-26 22:20: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统编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片断课堂实录及评析

执教/ 蔡巧燕评析/ 姜树华(特级教师)

片断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师:咱们先来看一段水墨画的视频​‍‌‍​‍‌‍‌‍​‍​‍‌‍​‍‌‍​‍​‍‌‍​‍‌​‍​‍​‍‌‍​‍​‍​‍‌‍‌‍‌‍‌‍​‍‌‍​‍​​‍​‍​‍​‍​‍​‍​‍‌‍​‍‌‍​‍‌‍‌‍‌‍​。(播放视频)

师:能说说视频中水墨画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生:我觉得水墨画让人充满了想象​‍‌‍​‍‌‍‌‍​‍​‍‌‍​‍‌‍​‍​‍‌‍​‍‌​‍​‍​‍‌‍​‍​‍​‍‌‍‌‍‌‍‌‍​‍‌‍​‍​​‍​‍​‍​‍​‍​‍​‍‌‍​‍‌‍​‍‌‍‌‍‌‍​

生:我感觉水墨画有一种复古的味道​‍‌‍​‍‌‍‌‍​‍​‍‌‍​‍‌‍​‍​‍‌‍​‍‌​‍​‍​‍‌‍​‍​‍​‍‌‍‌‍‌‍‌‍​‍‌‍​‍​​‍​‍​‍​‍​‍​‍​‍‌‍​‍‌‍​‍‌‍‌‍‌‍​

师:这些都是画家笔下的水墨画带给我们的感受。诗人笔下的“水墨画”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张继楼创作的《童年的水墨画》,一起走进诗人的童年生活。

师:“墨”是一个生字,上面是个“黑”,写的时候要注意先竖再横,下面是个“土”。请小朋友们把手伸出来,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师:齐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片断二:初读小诗,概括诗意师:课文由三首小诗组成,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注意要把小诗读正确、读流利,如果你还能读出停顿和节奏就更好了。

出示学习要求:

我会读

读一读小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得认真、专注。)

师:小朋友们把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老师想要考考你们。

(学生一个个高举小手)

师:这位小朋友坐姿最端正,第一个机会奖励给她!

(出示第一首小诗,指名读。)

师: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而且声音也很动听哦!此处应该有———(稍作停顿,学生自发鼓掌)

师:在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出示生字“染”)你来读。(随机指名几个学生读生字)

师:这是过去染衣物用的染器。(出示“染器”图片)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物质加上水就变成了染料,所以“染”从“氵”,从“朵”。

染衣物要把衣服浸到染料里去,就像花朵低垂,这就是“染”字的由来。小朋友们看看,“染”这个字被老师染成了———(学生接“绿色”),我们就可以组词———染绿。

师:我们还可以组成哪些词?

生:染红;染色;染料……

师: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在田字格里写一写这个“染”字。

师:在练字单上把“染”字写一遍。(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

师:写字要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安。(学生立即调整坐姿)

师:第二首小诗,谁来读?

(指名读。生读《江上》,“拨弄”读得不准确。)

师:请跟我读这个词,“拨弄”。有一句诗,“红掌拨清波”,就是这个“拨”。

师:第三首小诗《林中》,谁来读?(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他读得很正确,声音也很响亮。

师:我们看,这首小诗中也有一个生字,认识它吗?(出示“爽”)

师:“爽”的笔顺特别容易写错,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爽”的笔顺动画,学生跟写。)

师:我们可以给这个“爽”组个什么词呢?

生:清清爽爽;凉爽;爽快……

师:小朋友们真是厉害,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老师真心为你们点赞!

师:课文由三首小诗组成,题目分别是———

生:溪边、江上、林中。(教师板书诗题)

师:读读这三首诗的题目,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零零落落几只小手举着)

师:(随机指名) 你来读读……(随机指名)你再读读……

生:我发现这些题目中好像都和“水”有关系,“溪边”“江上”都有水,“林中”是雨后的林中,也是有水的。

师:老师很惊讶于你的发现,原来诗人童年的时候好像对水很感兴趣。“智者乐水”,小朋友喜欢水也是人之常情。

生:我发现这些诗题都是在说小朋友们在的一个地方。

师:那小朋友们都在这些地方做什么呢?快速地到课文中去找找。(生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钓鱼、游泳、采蘑菇。)

片断三:品读小诗,想象画面师:诗人张继楼童年的时候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游泳、在林中采蘑菇,他说童年是一幅幅水墨画。那就让我们随着诗到他的童年里去看看那些画面吧!

出示学习要求:

我会想

自由读《溪边》,想象你看到的画面,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画面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一听。

师:随着诗人来到溪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柳树姑娘正在溪边梳理自己的长发呢!

师:能让柳树姑娘梳妆打扮的溪水一定很———

生:清。

师:那就请你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溪水的“清”。

(生读《溪边》第一行)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水清得就像一面镜子,真不错!

生:我还觉得柳树姑娘好像变成了人一样在打扮自己,那碧绿的头发都垂到水里去了。

师:你这样一说,老师不由得想到了一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在这样的溪边钓鱼,你的心情如何呢?

生:我觉得心情特别地快乐。

师:是啊,美景让人心情愉快。(板书:乐)

师: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谁有补充?

生:我看到山倒映在水里,就像碧绿的玉带一样伸向远方。

师:那就请你读读这一句,让我们也一起体会一下这样的画面吧!

师:继续交流。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个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就是柳树和山的影子倒映在水里,水变绿了,人的影子倒映在水里也就变绿了。

师:(追问)有没有哪个字让你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生:“染”。

师:瞧,一个字就能让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有趣呢?

(板书:趣)

生:(迫不及待地)我还看到一只红蜻蜓站在钓鱼竿上,人影碎了,所以一条鱼儿上钩了。

师:等等,你觉得是鱼儿先上钩,还是人影先碎了呢?(生思考)

师:是不是应该把语言进行一个重组呢?再想想​‍‌‍​‍‌‍‌‍​‍​‍‌‍​‍‌‍​‍​‍‌‍​‍‌​‍​‍​‍‌‍​‍​‍​‍‌‍‌‍‌‍‌‍​‍‌‍​‍​​‍​‍​‍​‍​‍​‍​‍‌‍​‍‌‍​‍‌‍‌‍‌‍​

生:一只红蜻蜓站在钓鱼竿上,忽然一条鱼儿上钩了,水波动起来了,人影也碎了。

师:你这样的表达就清晰了。

师:“碎”也是个生字,小朋友们看,这个字左窄右宽,写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人”的捺要变成“点”,最后的一竖不要把两个“人”给分开了。跟着老师写一写这个字。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说什么碎了?

生:碗碎了;玻璃碎了;瓷器碎了……

师:人影碎了,见过这样的画面吗?

生:鱼儿上钩了,打破了水面原来的平静,人影就好像镜子一样被打碎了。

师:瞧,多有趣啊,从一个“碎”字里也能读出这样的画面。

生:老师,我还想到一个词语“心碎”,也不是说心真的碎了,是说人很伤心。

师:(竖起大拇指)咱们三(4)班的小朋友真会想象,还会表达,真不错!

师:你还看到了其他的什么画面?

生: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草地上的笑声也在蹦跳?笑声自己长了脚吗?(学生笑了)

生:是小朋友钓到了鱼儿,鱼儿在草地上跳,小朋友就快乐地笑了。

师:原来这是小朋友的笑声啊。

师:一句句诗就是一幅幅画。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来到溪边,想想你脑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画面。

(师配乐朗读《溪边》)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柳树垂下了它的枝条在溪边照着镜子,一个小朋友在溪边钓鱼,钓竿上还有一只红色的蜻蜓呢!忽然,水波动了,鱼上钩了,小蜻蜓也飞走了。

……

师: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读读这首小诗,把画面印入我们的脑中。

(生配乐朗读《溪边》,读得入情入境。)

片断四:自学小诗,想象练读

师:离开溪边,我们站在江上,又来到林中,也有一些画面让诗人印象深刻,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趣味。

出示学习要求:

我会学

默读《江上》和《林中》,自主学习,画出你觉得特别有画面感的句子,读出趣味。

师:(巡视)特别有画面感的句子,如果每一句都画上就不特别了哦!

师:画完了,自己再读一读。

师:在《江上》你觉得特别有画面感的句子是……

生: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师:(追问)哪个字一下子让你看到了画面感?给大家说说。

生:“钻”。有个水葫芦钻到了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这里的“水葫芦”是说小朋友。

师:见过“水葫芦”吗?(出示水葫芦的图片)它是指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植物。那这里,什么样的孩子被称为“水葫芦”?

生:快乐的孩子。

师:你有过游泳的经历吗?有没有见过谁能在水里钻来钻去的?

生:有。我有一次学游泳,我不太会游,就只在那里拍水。会游泳的就在水里一会儿钻到这里,一会儿钻到那里。

师:所以这里的“水葫芦”是指……

生:很会游泳的孩子。

师:瞧,在水里钻来钻去多快乐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师:《林中》有没有让你觉得画面感特别强的句子?

生: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师:蘑菇从泥土里出来了,戴着斗笠,而且它们的数量也很多。

(师出示斗笠和蘑菇图)

师:它俩像吧?还有一句中也有“蘑菇”和“斗笠”。两个“斗笠”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吗?

生:不是。它们一个是表示小蘑菇,另一个“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那斗笠下站着的是小朋友。小朋友们戴着斗笠站在林中。

师:是啊,蘑菇像斗笠,斗笠像蘑菇,林中的斗笠和蘑菇你还分得清吗?(生笑)多么有趣的画面!让我们一起分角色读一读这首小诗吧!(师生配合读小诗)

【评析】

第一点,“水墨”有痕。“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蔡老师对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扎实。对一些生字的把握,如“染”“爽”“碎”,这几个字的写法和理解,我们都能看到蔡老师很用心。“染”字,她从字的字义和发生学层面进行教学,尤其强调“染”是和花朵有关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教“染”字时有些老师会特别强调,“九”上面不能有一点。但是这节课上,蔡老师在教这个字的时候却很聪明。她说,“染”的右上方是“花朵”,“染”的色彩从哪里来?染料是从花朵中、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就科学合理了。这不同于我们机械地和孩子强调,“染”字不能多一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反复这样强调,孩子说不定真会把“染”多写出一点。“爽”字,蔡老师则从笔顺的角度来教。“爽”这个字的教学,真正的难点就是笔顺,把笔顺搞清楚,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水墨”有痕,就是蔡老师在整个课堂中的生字教学都非常扎实,真正将生字音、形、义的教学落到了实处。

第二点,“水墨”有波。这里的“波”就是波浪​‍‌‍​‍‌‍‌‍​‍​‍‌‍​‍‌‍​‍​‍‌‍​‍‌​‍​‍​‍‌‍​‍​‍​‍‌‍‌‍‌‍‌‍​‍‌‍​‍​​‍​‍​‍​‍​‍​‍​‍‌‍​‍‌‍​‍‌‍‌‍‌‍​。波浪,在这里就是指课堂中的学生思维。语文的思维和数学的思维区别究竟是什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课堂上,蔡老师有这样的思考:“水墨画”为什么不叫“水彩画”呢?这个问题是具有一定思维力的。再如,她引导学生:“读读诗题,你们就会有发现。”孩子们读读就有所发现了,原来几首小诗的诗题都是表示地点的,这就是思维,这就是在培养孩子进行归类思维。甚至还有孩子发现了,原来小孩子是喜欢与水亲近的。数学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教孩子思维的,语文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教孩子思维的。

第三点,“水墨”有境。蔡老师的课堂上,有几个字处理得特别好,学生在理解想象中,把童年时代的那种情趣、那种快乐的味道都品读出来了。一个“染”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在朗读中品味画面,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其间的“美好”。一个“碎”字,“人怎么会碎了?”孩子自然而然地想到:是因为钓到鱼了,水的波浪把人影给弄“碎”了。“跳”的处理也很不错。在蔡老师的追问中,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那鱼上钩后小朋友因为喜悦而拍手蹦跳的画面。我们随着课堂上的一“染”、一“碎”、一“跳”也体会到了儿童诗的情趣。教学中这组画面的跳跃感,一下子就把儿童诗的意境给体会出来了。

下面是我的几点友情提示:有一句话叫“一笑百媚生,一问百垂头”。语文的课堂要少问“为什么”和“什么意思”。我们语文老师要学会进行语言的包装,在语境中实现语言的转变,在转化“无痕”中让言语悄然生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86da2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2b.html

《统编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片断课堂实录及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