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发布时间:2012-07-02 21:50: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宋、元、明、清时期书法的发展与成就

摘要:书法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其发展是有规律的。艺术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如艺术风格的转变等。书法同样也经历了不同风格转变的演进历程,而作为艺术风格本身不需要过多的探讨,更值得关注的是一种风格的出现的背后的形成原因。书法到了宋代,形成了尚意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商周尚象到秦汉尚势……,再到宋代尚意,书法的艺术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既有作为书法载体的汉字演变的因素存在,又有艺术家自身的因素,更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紧密相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转变原因是多层次多视角的!尚意风格的表现当然要具体到书法作品上,宋代书法硕果累累。苏黄米蔡四大家及宋徽宗开创了新书体瘦金体等,给中国书法史上抹上了浓重的一笔!通过他们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宋代书法的特色!也有利于我们对中国书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培养自己的书法兴趣和审美修养有一定的好处!

关键词 书法 艺术 风格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芭,它是随着汉字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的一门艺术,有人云:“书法乃中华文明核心之核心。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对这句话的精确性给予证实,我们却可以看到书法对我国中华文明的建筑确实起到很大作用!伴随着汉字字体的完善,书法从原始的大篆经过小篆、隶、楷、行、草等一路走来,最终于唐朝时确立下来,形成固定的体制。俗话说唐人尚法,这里的法是指法度、规则。唐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书法创作的规律,使书法艺术形成完整的体系。从创作技巧到理论再到机构及人员的设置,到唐代达到空前的水平,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书法家,楷书如欧阳询、颜真卿等,行草如张旭、怀素等。唐人将该朝的书法艺术演绎的淋漓尽致!空前绝后!自唐以后,书法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难题,在告别了依靠文字演进而发展起来了书法艺术该何去何从呢?宋初欧阳修曾针对宋朝书法的困窘境遇不无感慨的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1]但聪明的宋代书家们并没有让后人失望,他们站在唐人们所创下的高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的避开严谨的法度,形成尚意的艺术风格。何为呢?乃相对形而言,有神采之义。通俗点讲,即不计较字的具体形态,只关注心领神会,把握住汉字的精神本质。不强调具体形状,只注意共同规律,从而打开了宋人尚意的时代新风尚,开始了书法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历代书法风格转变了历程,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清代尚质。每一代书法风格的转变都有其历史原因,在宋朝也不例外,从尚法尚意的转变,既有其其深刻的内部原因,也有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

首先,宋代书法尚意风格是汉字完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中国汉字从创始起就与世间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古文者,仓几所造也,金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2]中国书法可谓是同汉字的出现与生俱来,汉字的造型与审美意蕴为书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商周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水平有限,作为文字的大篆具有类物象形的特点,散发着古朴原始的魅力。文字本身的未脱自然原始的特性决定了书法风格的主格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经过春秋进入战国,秦朝得到统一,鉴于国家统一的需要,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创造了小篆。小篆易于书写,比画粗细均一,圆润筋细,结体平整端稳疏密匀称,,字体略长,疏密相间,均衡之中又显飘逸舒展[3],于是一种相应的书法形式隶书遍应运而生,其显著特点是与小篆相比结构删繁就简,趋于符号化,笔法由圆变方,便于书写,隶书的出现是我国书法演进的重要转折,为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出现了草书,及楷书的雏形。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秦朝尚势的倾向更加明显化,这种势到汉代由于楷书,行书,草书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充分体现。书法到了晋代,出现尚韵的特点,韵即风韵,神韵,气韵,其实就是追求一种潇洒飘逸的风格,目的在于抒发情怀,晋善行草,而行草最宜抒情,晋尚韵其实质是历史的必然。在秦汉,隶行揩草虽已出现,但速度过快,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文字的演进不可能在短期有新的突破,接下来必定是一段时间的休整期,对以上各体有一个总结完善。而晋代既是书法在经历剧烈的变革后的一个短暂的喘息,文人墨客书家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各类书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唐代的尚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法到了唐朝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境地,唐朝的环境为书法体制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独到的条件。强大的唐王朝也希望书法有一定的体制和法度,形成一整套有章可寻的规则,从而更能满足其歌功颂德的需要。唐人尚法,汉字到了唐朝已成定制,形成自己完整的模式,书法以汉字为依托演进的历史基本结束,所以到了宋朝在没有新的字体出现的情况下,宋人或仍袭旧人,活在唐人的阴影里。或另辟新径。于是他们绕开唐人森严的法度,转而追求书法艺术的情趣为主旨,求意而不拘法,开创了一代先河。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尚意风格的形成乃书法演进的必然趋势,偶然结果。

其次,宋代尚意风格的形成,是与宋朝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分不开的。宋朝国力不强,危机四伏,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整个国家处在战争的阴影下,宋朝政府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国家的羸弱给人民投下阴影,而宋朝政府对文人采取开明态度,宋太祖留下不杀文臣的遗训。在这样一种文化宽松但国家实力不强的双重环境下,宋朝书家们不可能像唐代那样悠闲地沉浸于法度,端庄静美的楷书已不再能满足他们表意的需要,而行草书因其挥洒灵活而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故宋朝行书最盛。此外,宋朝建立后,宋统治者们特别是赵匡胤害怕重导唐的悲剧,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和地方专权,他们围绕着分权采取了一职多人的设置办法。所以宋朝大兴科举取仕,招揽人才,官员人数猛增。知识分子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艺术的繁荣。凡此种种,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紧密相关。

再次,宋人在艺术上多才多艺的个人素质,也为其书法尚意提供了可能。宋朝书法家中,更多的是书法家与画家、词人、诗人、文学家等诸多身份兼而有之,这种艺术成分的多元并寸,也为宋朝的尚意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如苏黄米蔡等书法家同时又是画家,词人,诗人,文学家等。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不仅认为书画与诗歌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是修养是提高书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宋朝书家与前代书家在自身修养与素质条件上更胜一筹。对尚意风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最后,我认为宋朝形成尚意风格,与苏黄米三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很大关系。纵观三人,性格中都有自由奔放,向往自由,放荡不羁的特点,并且有很强的独立创新意识。俗话说:字如其人。看他们三人的字无不充满着豪情壮志,一笔一化都潇洒自如,淋漓痛快!这三人在年少时家庭景况都不是很好,恶劣的环境使他们形成了相似的性格特点。他们都有改变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强烈愿望,政治上的不如意反映在书法上就意味着不循传统,革旧换新。正是他们三人的努力,引导了宋代书法发展的潮流,最终形成尚意传统。

总之,宋朝在继接前人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风格,书法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如形成了苏黄米蔡四大家,以及宋徽宗瘦金体的创立,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们就举成就影响最大的几人,分别加以阐述。

在宋四大家中的蔡,传说开始是蔡京,但是由于他生性恶劣,人品极坏,于是人们变把他改成了蔡襄。论宋四大家的排序,蔡襄应排在首位,其年龄、辈分皆在苏黄米之上,他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即如春风拂面,充满温雅之气。蔡襄书法在当世推崇备至,苏东坡赞誉:君天资颇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位本朝第一。欧阳修也说:自苏子美死后,遂绝笔法中绝,今年君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黄庭坚也说:苏子美、君皆翰墨之豪杰也。蔡襄颇惜书,故不轻易为书,书法传世不多,其楷书最佳,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其主要作品有《自书侍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总的来说,宋人尚意在蔡襄上体现的不是很深刻。他作为宋初书法家,其主要风格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方面其次。但作为处在五代与宋的交界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既遵循传统,又不乏宋风,实乃可贵,可谓是起到乘前起后的桥梁作用,是唐宋的一个过渡。另外,蔡襄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是书品即人品的绝佳反映,对后世书法家起了典范作用。

在四大家中,最多才多艺的当属苏轼。苏轼,字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弟父在文学上以三苏并称。他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关于他书风的来源,他自称:其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故时有两家风气。一生留下书迹无数存世墨迹有《黄州寒食寺帖》,《前赤壁赋》,《苦雨帖》等。他一生留下许多书法美学思想,如他提倡书法创作应天真简约淡远无常行有常理人品重于书品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重在写意,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是宋朝尚意的典型代表。他反对照办形式,主张把握书法的一般原则,不拘形式。《黄州寒食寺帖》是苏轼的代表作,是他被贬黄州时的人生感叹。通篇书法起伏跌是,光彩照人,无一处废笔。此帖在书法上影响很大,被称做天下第二行书。黄庭坚在此诗后题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罗池庙碑〉〉刻于宋嘉定七年,楷书十行,字大四寸,清人书:《罗池庙杯》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整,本晋人韵而偏侧取其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此体笔力拉鼎,结体雄健,似乎从颜鲁公《东方画赞》化出,肥而不仲,厚而不,实为大字之冠。《赤壁赋》中丰腴动秀,明董其昌对其评价很高:全用正绎,是坡公之兰亭也。每度画尽处,隐隐有聚墨,墨痕如粟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法乎!东坡书法中多浓墨大块,下笔粗重,但行笔却无阻滞,平平正正,可见其书法功力之深,也与其深厚的文学修养有很大关系。

黄庭坚是北宋诗人,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岭人。黄庭坚工书法,兼擅行草。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鹤铭》,以侧险取胜.纵横奇崛,自成风格.他和苏轼一样是宋朝尚意的重要代表。山谷墨迹今存世有30多件,以行书为胜。他曾回顾自己学书经过说:余学草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善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之妙。山谷也很善于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用笔之道,如及来戌州,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4]他对《 鹤铭》推崇备至。他书法中的一些特点,如撇捺特长,笔力矫健,字势舒展飘逸,皆为学帖所致。山谷行书多得于柳公权,须大字方可尽其势。作品有《华严疏》,《跋东坡寒食诗》,《寒山子庞居士诗》,《自书松风阁诗》等。其中《华严疏》笔态健拔,气势豪迈,为其代表作。而《跋东坡寒食诗》字间隙较小,跌宕起伏,于整体中见奇。这种特色在山谷书中较为多见。山谷草书最为得意,多得怀素笔意,他自恃甚高,曾经自诩历史上只有张长史、怀素和自己三人尽悟草书之法,现能见草书多为山谷晚年作品。《腊梅诗》干瘦苍劲,丰左病右,笔似枯藤,势若斜雨。《李白忆旧游诗》老劲烂漫,一波三折,一气呵成,以证实为山谷真迹。《杜甫寄贺兰话诗》更显特色,全书两种字体正文用草书,落款用楷书,对比强烈,亦乃山谷佳作。《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长111行,1700多字,笔法高超,左右逢源,转折流畅自然,飘逸无滞,潇洒豪放,尽显怀素书风,为黄书代表作之一,山谷作品多无落款,故伪作较多。

米芾,自元章,吴人也。人称米襄阳米南宫,亦称米海岳,虽没考取功名,却承祖上恩荣而做官。米芾性格狂放,有洁癖。好奇石,并常以奇装异服面世。世称米颠,在书法方面,有人说他并不是宋尚意的典型代表,说他的书法还是以传统成分居多。我认为此种说法尚欠缺。米芾出身寒苦,但从小就表现对书法的喜爱,他采用集古字法遍临书法传统,是宋代书家中学古典最为深入的一个,但他并不因循守旧,而是古为今用,而是从中突破,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其实他被世人称为八面出锋的风格正是他个性狂放不羁的鲜明体现!他自称其书法为字,用笔独特,书法沉着飞动,起乘转合流畅自然,造型独特。正如苏轼所说:风樯陈马,沉着痛快,成为宋代行书影响后世的最重要的一种风格。《蜀素帖》是其代表作。因写在绢素上而得名,传说此绢名贵无人敢书,然米芾接到后,信手写来,天真爽朗,一气呵成。因绢吸墨性不强,故时有枯笔,反而使字虚实相间,更加生动了!通篇平和朗畅,技巧丰富,又自然随意,无丝毫做作之感,实乃千古佳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溪诗卷》则较《蜀素帖》沉闷,是米芾告别朋友时所做,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反映。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杰作。《研山路》是米芾大字精品,充分体现其刷字技巧和高超的控笔能力,具有很高的欣赏和学习价值。

除了北宋四大家外,值得一提的当属创一代书体的赵佶。赵佶,宋朝书画家,诗人,即臭名昭著之宋徽宗。作为一国之君,他不爱江山爱艺术,在音乐、书法、绘画、诗歌等方面皆有较高造诣。其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书法挺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即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称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划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似游丝而不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显得更为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书展劲挺,瘦金体的创立,丰富了书法体例,但因实用性不强,被后世较少采用。

以上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及其成就。到了南宋,由于长期战乱,时局动荡,反映在书法上,虽没了北宋四家的豪迈气概,书法颓废之势不可避免,却有一人值得一说,他就是张即之。张即之字温夫,南宋历阳乌江人。乃唐朝大诗人张籍之八世孙,张家祖上多人为官。《宋史·本传》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当时,武林僧寺榜题多出其手.张即之初学唐人,少年力效魏碑刻,对魏碑《张 志》工之尤勤。之后,经两晋又回到唐人,又从杨凝式、米芾书法中吸取其蹊跷险峻部分后,尽脱众风,成为一代大家。张即之书法在当时享誉很高,求书者不绝,甚至不少日本人也远渡重洋前来索取,张即之则一一送之。董其昌在反复研习张书后,深有体会地说:运笔结字,不沿袭其人,一一独创。从张书中可以看到,其书法度严整,功力强劲,丝毫不让唐人之法,难怪何绍基评价张时讲到:写经规矩接唐人。现散见其墨迹有《金刚经》、《李伯嘉墓志》、《佛教遗经》、《杜甫七律诗二首》,其后的赵孟 、董其昌及清初四家,深受其影响。

综上所述,宋朝书法艺术形成尚意风格,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与汉字演进紧密相关的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等外部因素,同时也与书法家个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正是由于历史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书家,也正是这样一批书家开创了书法发展的新纪元,取得了书法艺术的巨大成就,使宋代继唐朝创造了一个书法盛世后,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高潮!同时对后朝书法的发展也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是值得后人反思和学习的!

元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元代书法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赵孟頫、鲜于枢等人提倡广泛师法古人名迹,特别强调直接取资晋、唐,在学习古人的传统基础上托古改制,开启了元代的书法风格。因此赵孟頫、鲜于枢被称为元代书坛的巨擘

     赵孟頫擅长篆、隶、楷、行、草诸体,法度谨严,用笔遒劲,体势朗逸,风格姿媚,创造独具面目的赵体。他的书法对当时和明、清两代影响很大。鲜于枢善楷、行、草书,笔法婉转遒健,气势雄伟迭宕,自成一格,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著名书法家还有邓文原,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他擅长楷、行、草书,运笔清劲秀丽、韵致古雅,对于恢复和发扬绝响已久古书体作出了贡献。元中、后期的康里巎巎擅长楷、行、草书,行笔迅急,笔画遒媚,转折圆劲,是赵孟頫、鲜于枢之后成就最为突出的书法家。元末杨维桢擅长行、楷书,笔法清健,富有个性。此外,吾丘衍、泰不华、周伯琦、虞集、吴叡的篆书或隶书,张雨的行书,释溥光、耶律楚材的大行楷书也都师承有自,各具面貌。其他如管仲姬(赵孟頫妻)、赵雍和赵奕(均为赵孟頫子),以及郭天锡、班维志、姚遂、冯子振、钱良佑等都有一定的成就。而许多著名画家如吴镇、倪瓒等,也以书法见长。

元代书法总的发展趋势是以继承古代诸名家的传统法度为主,并扭转了南宋以来的衰敝书风。就这一方面看,应当是一个进步。元代楷书、行书的成就比较突出,篆书和隶书、章草等书体也得到相应的恢复和发展。

     元代书法理论著作,属于通论的有《衍极》,属于丛辑的有苏霖《书法钩玄》、吕宗《书经补遗》、盛熙明《法书考》,属于书法技法的有陈绎曾《翰林要诀》、释溥光《雪庵字要》和《雪庵永字八法》等。此外,在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虞集、柯九思等人有关书法的题跋中也有理论方面的精辟论述。

     明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中国明代书法继宋、元帖学而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明初书法仅沿袭元代传统,尚未形成特色,当时著名书法家有三宋,即宋克、宋璲和宋广,及詹希元、杜环等。三宋及詹希元等人书法的平正、娴熟,为台阁体开了先路。

     明朝中期文人书法重新抬头,书法家们将兴趣转到古代书法上。如李东阳学颜真卿、李阳冰,吴宽学苏轼,沈周学黄庭坚,张弼、张骏学张旭、怀素等。他们的书法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终于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

吴门三家以小楷成就最为突出。但他们为了纠正台阁体整齐划一、缺乏艺术意蕴的弊病,取法魏晋,强调表现书法的天籁之美,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笔画繁者令大、简者令小,斜正疏密,方圆秾纤,一任自然。另外,在祝、文、王等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彭、文嘉、周天球、王穉登等人,都是属于吴门派的书法家,所以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

     明朝晚期,书坛还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徐渭以纵横驰聘的行草书来抒发胸中的郁愤。继之而起的是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等四人。邢侗广师晋、唐、宋诸名家书法,留有许多临摹古帖作品。其书法笔力矫健、沉着圆浑。张瑞图书风奇逸,于晋、唐书法外另辟蹊径,用笔体势多方侧,给人以古怪奇特之感。米万钟与宋代米芾同宗,专学米字,笔法沉着浑厚,在北方以书法擅名达40年之久。此外,还有创草篆的赵宦光,专工隶书的宋珏等。但在晚明书坛,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他重视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艺术的悟性。这些与他在绘画理论上提出的南北宗论是相通的。董其昌创造了一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另外,明晚期黄道周的攲侧倔强,倪元璐的异理新态,王铎、傅山的沉着雄深,都反映了明王朝覆灭前1020年间书坛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

     清朝时期的中国书法

     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在清代并没有得到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格不入,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的乌、方、光,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帖学更为狭隘。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高士奇、陈奕禧。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

     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继涑诸家。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帖学书法家中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刘墉书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王文治书法强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梁同书工楷、行,书法秀逸,但缺乏雄强之气。翁方纲书法学唐碑不余遗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此外,姚鼐的行书萧疏澹宕,永瑆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强调金石味。由于乾隆、嘉庆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也给书法界大开眼界。于是阮元要求人们振拔流俗,宗汉、魏古法。接着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提出把邓石如作为学碑的典范。邓石如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擅长四体书和篆刻,在篆书上突破了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筯篆笔法,开创了篆书的新风格。他的楷书取北魏碑,行草书由碑中衍变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诣,创造了富有金石气的风格。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宏恢,有独特的风貌。二者是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此外,这时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善书法的书法家,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们都擅长隶书。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名为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人人善书。丁敬隶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味。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冈的隶书完全从汉碑中得来。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学仍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极大作用。康有为认为,清代的书法有四变:康熙、雍正时,专仿董其昌;乾隆时,都竞相模仿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盛行于嘉庆、道光时期;北朝碑派又萌芽于咸丰、同治时期。这一观点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是符合清代书法因世推移的风尚。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使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而碑学书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何绍基的书法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书法的气象,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魏体势,自成一格。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法影响极大。这时期的书法家还有张裕钊,他以北碑为宗,高古浑穆,用笔外方内圆,其楷书对后来也有一定的影响。篆、隶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吴熙载,他篆书学习邓石如,浑雄不足而清逸过之,可惜缺少个性,行草书纯学包世臣,也缺乏创造。杨沂孙擅长篆书,方劲雄健。吴大澂善写篆、隶,隶书平稳,面貌一新。当时写篆书的还有徐三庚、莫友芝,都各有面貌。写隶书的有俞樾、杨岘等。此外,翁同龢以写行、楷著名,书法由颜入魏,苍老平淡,笔力凝重,晚年也写隶书,用笔极为凝练。

     清代末年,以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等书法最著名。杨守敬擅长隶书和行楷书,对近代日本书法产生一定影响。吴昌硕,为清末书、画、篆刻大家,对石鼓文下功夫最深,字形变方为长,讲究气势;隶书亦别具一格;行书强抱篆籀作狂草,融会贯通,开辟了新的境界。沈曾植书法学习锺繇、索靖,更熔铸汉、魏碑刻,晚年精于章草。沈曾植则在草书上独辟蹊径,对后来有一定的影响。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发挥了阮元、包世臣的崇碑观点,著《广艺舟双楫》,对近代书法理论影响极大。他的书法亦植根于北朝碑刻,尤其是北魏《石门铭》,所以他的书法浑拙古劲,奇肆开张,有纵横跌宕的气势,具有独特风格。

     从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有客观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眼界顿为开扩;另一方面书写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第二,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清代书法家多善治印,能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书法有了金石气,这些都是隋唐以来书法艺术中所不曾有的。第三,文人画的发展使得绘画的书法化更为浓厚。所以清代书法无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9788ea0975f46527d3e10c.html

《书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