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川第一县令杨炯

发布时间:2015-06-16 16:38: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盈川令杨炯其人其事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早上好!第一次在交流会上开口,表示有点压力。第一次亮相很重要,所以也不知道讲些什么才好,思考了很长时间,选了好几个主题,又都被我自己否定了,直到前天,兴之所至,决定讲讲关于乡愁的东西。

今年,“寻找记忆中的乡愁”活动在我们衢江区逐渐推开,按照吴书记的讲法,是要让“寻找记忆中的乡愁”成为衢江独特的文化现象。

乡愁是什么?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同名诗触动人们心底久违的一种温暖,也勾起生、老、病、死人世间的一丝悲凉,这是狭义的乡愁。广义的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包含特定地域历史、民俗、语言、地标性景观等要素。

乡愁的载体和形式是广泛的,也许是登高望远,遂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也许是近乡情怯,遂有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也许是触景生情,遂有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也许是萍水相逢,遂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对于衢江来说,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节庆习俗等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人物有杨炯、杨继洲、明孝宗皇后。我此前在高家镇工作,与高家镇有关、名气最响亮的历史人物莫过于唐代的杨炯了。今天,借学习会这个平台,我结合《旧唐书·杨炯传》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唐代盈川县首任县令杨炯。

一、杨炯的一生(关键词:神童、第一任县令)

杨炯,650-695年,陕西华阴人。唐初著名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伯祖虔威,武德中官至右卫将军。

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

659年,杨炯10岁的时候应试参加神童举登第,待制崇文馆。神童举这种考试在唐朝正式确立和汉代重视品德相比,唐代完全以儿童对经学内容的记忆作为评价标准。选拔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性的加强使得更多的儿童加入了残酷竞争的行列,这就促使那些希望子女去“应神童举”的家长将儿童作为记忆的仓库加以训练。最终选拔出的神童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儿童将在整日埋头苦读中度过童年。杨炯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见天资是相当高的。对于选出的神童,有的授官,有的仅给予任职资格,杨炯是为后者

676年,杨炯27岁的时候官拜校书郎,这是一个正九品上的职位,级别相当于副处,职责是校雠典籍、订正讹误。

682年,时年33岁,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为崇文馆学士,成为了大唐帝国皇室贵族子弟(高干子弟)的老师。

不久,升迁成为詹士司直,掌管皇子及东宫事务,也就是在这个期间,他和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

684年,武则天干政,废中宗、立睿宗,柳州司马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杨炯族弟杨神让参与其中,受此牵连,685年,杨炯降职到梓州(现在的四川绵阳)任司法参军,主管刑狱。四年一任期满(唐朝官员正五品以下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四年一个任期;正五品以上三年一个任期;为了防止权力集中、地方势力做大,规定三百里内不得为官。),于天授元年690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

692年(如意元年)这一年,女帝武则天(此时已改国号为周)划出龙丘县西境设置盈川县,归衢州管辖。盈川县的范围包括现在的龙游县大部和衢江区的部分地区,县治遗址在今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一直到812年(元和七年)被撤销并入信安县,前后存在了120年。这一年,杨炯出任盈川县第一任县令,由此和衢州产生交集,三年后695年,他客死在盈川任内,终年45岁,后归葬于洛阳。

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

二、杨炯的才学

杨炯的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长诗词。他在长安期间写下了不少文学佳作,很受当时人的称赞,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王、杨、卢、骆。杨炯对人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名士张说对杨炯的文才评价较高,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开元中,说为集贤大学士十余年。常与学士徐坚论近代文士,悲其凋丧。

其实,从诗来看,杨炯的诗不如王、卢、骆;从赋和文来看,四人不相上下。因为王勃和杨炯在五言律诗方面有突出贡献,而五律又是唐初诗歌的主要形式,所以,在评价“四杰”时,人们便把王、杨排在前面,而把擅长歌行体的卢、骆排在后面。杨炯长于五言诗,著名的作品有《出塞》、《紫骝马》、《战城南》、《夜送赵纵》等,《从军行》是其代表作。他的诗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他的作品原集为30卷,大多佚失。明代龙游人童搜集汇编成《盈川集》10卷,附录1。后来传世的只有诗、赋、序、杂文等八十余篇。杨炯的诗,现存34首,其中29首为五言律或排律。

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

三、杨炯的争议

杨炯生性耿直,语言尖刻,有持才傲物之短。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激进的。因而他非常鄙视朝臣中一些人的虚伪、矫饰之风,把那些德无能的官僚比作“麒麟楦”。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好比是驴子身上复盖了一张假麒麟皮,表面看来如同麒麟,若取掉其皮,不过还是驴子。由此,他受到朝臣中一些人的忌恨。同时,他也看不惯世俗的虚伪、欺诈、守旧,又受到世俗的攻击。《旧唐书》、《新唐书》中均列有杨炯传,对他的文才有很高的评价,但对他出任盈川令期间的作为有所攻击,评论其为政严酷,属下若有过失,他便施于严刑,或予杖杀。但在当地乡民的传说中,杨炯到人后,大力发展农桑,整治社会秩序,严厉打击地方恶势力,惩治那些胡作非为的属吏,使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杨炯究竟是酷吏还是良吏,后人自有评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杨炯的“乱棍棒杀”作恶小吏的做法确实大快人心的。

四、杨炯之死

新旧唐书对杨炯之死,语焉不详。民间却有这样一段传说。695年,盈川大旱,县令杨炯忧心如焚,为祈雨在烈日下晕厥多次。然数月过去,依旧骄阳似火。面对焦黄龟裂的土地,嗷嗷待哺的乡民,杨炯自觉无力回天愧对盈川父老,绝望地跳入县衙内的枯井。当天夜里,狂风四起,细雨倾盆,万亩稻禾复苏。枯井水盈,浮起杨炯尸体,居然面目如生,异香四溢。乡民得知,扶老携幼接踵而来,焚香礼拜。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盈川人民还在纪念他。盈川村至今保存着一座盈川城隍庙,现为市级文保单位,杨炯是衢州历史上最著名的城隍神,他由人到神,充分体现了衢、龙两地人民对其的爱戴与纪念,至今香火不绝,并在1300多年的祭祀活动中,逐渐形成完整的仪轨,即“杨炯出巡”,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古盈川之争

在今四川筠连一带,查得《中国历史地图集·唐·剑南南道·戎州》由今云南大关东南向至镇雄,唐时一度有:横陵、盈、南、德、敦悦、移等州。此外又别无盈州;更无盈川。且此盈州距筠连较远,恐未必是其属地。《新、旧唐书·地理志·戎州》均不载横陵州、盈州等地。唯不悉旧《辞源》何以知唐·盈川在今四川筠连县境内?亦不知何时唐置此盈川?祗好向原作者请教了。

《浑天赋·序》:“显庆五年,时年十一,待制宏文馆。上元三年始以应制举补校书郎。朝夕灵台之下,备见铜浑之象。寻返初服。卧病邱园二十年一徙官,斯亦拙之效也。”这段话几乎说明了杨炯一切。显庆五年(660)证明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上元三年(676)该年二十七岁中进士补校书郎,不久“卧病”居家,二十年应至万岁通天元年(696)。所谓“卧病”以掩其为詹事司直时因从祖弟神让附徐敬业犯逆,左转梓州司法参军等事。而其所谓“徙官”可能即为选授盈川令。其在如意元年(692)尚且献《盂兰盆赋》,较长时间未到任,到任未久去世。中宗神龙元年(705)追赠杨著作郎。

《旧唐书·地理志三·江南道·江南西道》:“武德二年(619)分彭水于巴江西置盈隆县,先天元年(712)改为盈川,天宝元年(742)改为洋水。”这段记载与一九八八年版《辞源》完全一致。但《辞源》错了。因《旧唐书·杨传》明载“中宗即位以旧寮追赠著作郎。”先天是玄宗年号此时杨早已亡故,焉得为盈川令?

《旧唐书·地理志三·江南道·江南东道》:“盈川 如意元年(692)分龙丘置县,西有刑溪,陈时土人留异恶刑字,改名盈川因以为县名。”龙丘在垂拱二年(686)属衢州。在今衢州市附近。杨恰于其间得授盈川令。且《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唐·张《朝野签载》:“唐·衢州盈川县令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可证:衢州开发旅游景点盈川村确为唐时盈川县无误矣。

唐如意元年(692)析龙丘县置盈川县。元和七年(812)废盈川入信安。置盈川县以来,古建筑较多,盈川城隍庙是其中之一。元和年间有盈川亭。为纪念盈川县令杨炯,宋绍兴七年(1137)建盈川书院,明万历七年(1579)废书院为公廨。盈川自然风光优美,有盈川潭、丹崖峻峭,绿水青山,月夜泛舟,如游赤壁,因之,有小赤壁之称。盈川龙洞位于半潭山,洞深达数华里。盈川汪家大厅建于明未,精雕细刻,人物如生。厅门有砖刻“瑞雪祥云”四字,现保存完好。盈川古渡约有一千二百年历史,是盈川至龙游的重要渡口。盈川西有太平桥,系清光绪年间潘文瑜、余汝超募建。桥畔有金家38灶,相传为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扎营之遗迹,今桥存灶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b1d3c2b307e87100f6961d.html

《盈川第一县令杨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