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发布时间:2020-01-07 15:21: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    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 1)危;饶

2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解析】【分析】(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这里面,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故第一个空填,第二个空填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 

⑵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释】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王赞,西晋文人。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答案】 1B

2C

3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分析】(1B项,三至六句……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没有体现阴阳相隔商参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选B

2A项中,通过不能寐起彷徨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B项中,通过离思孤雁哀吟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C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相符;D项中,通过鸣悲凉风寒无衣,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婉。故选C

3)先看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是今昔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今昔对比。再看内容上和情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的期望。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包括: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至于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

(唐)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    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悲惨命运。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捕蝗;伐木

2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禾是榖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活面。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凸显出农民种麦子的过程。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写的是农民在捕捉蝗虫的操劳;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突出农民伐木的艰辛。

2)这首诗歌以第三人的具体身份陈述客观事实依据,展现出具体的叙述背景,叙述角度别致,客观冷静,充满理性。在叙述具体事务的时候,突出时间顺序,先写种麦子,在紧接着写屯草,显得错落自然,层次清晰明了,诗歌中流露出内心的感受也是通过叙述来得出的,全诗饱含对农人艰辛的同情,突出生活的不易。

故答案为:捕蝗;伐木

⑵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译文:

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欢欢喜喜地种麦。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驱捕蝗虫回到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伐木。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了。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晓?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注)鱼玄机,女,晚唐诗人。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此诗当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

1)两首诗都选择了这个意象,鱼玄机笔下的”________,而雍诗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两位诗人在情感抒发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凋;生机明媚

2)鱼玄机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雍裕之诗: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解析】【分析】(1)鱼玄机诗中,直接写柳的诗句,如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根老”“枝低给人衰败之感,诗中荒岸”“萧萧等词也凸显出萧条的意境。雍裕之诗中袅袅”“青青”“丝不断写出了盎然的春景,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画面生机勃勃。

2)《赋得江边柳》前六句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看似写景,实则述己,写江边柳的秋色喻指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从抒情方式来看,这里借景抒情,根据背景注释,此诗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荒岸是想说明诗人自己的生存环境,环顾四周,不知哪里是自己的人生归宿。诗人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意象,表达自己不幸的身世和感伤。尾联潇潇风雨夜,惊梦复添愁直抒胸臆。梦醒了,是因为有潇潇风雨;往事不堪回首,诗人猛醒之间,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柳枝引起人的离愁,切合题意。全诗在写法上,通篇不着一个字,但句句写柳,又暗喻自己的身世处境,情真意切,引人同情。《江边柳》的一、二句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的颜色,洗炼而鲜明。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浓丽,这里径直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造语新颖。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这一方面是想得奇,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语句,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这里没有一个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已经不言而喻了。这里也没有一个字、字,而江边柳的独特形象鲜明如画。全诗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凄凉凋  生机明媚

鱼玄机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雍裕之诗: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 1D

2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分析】(1D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故选D

2)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 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诗中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同时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对年华易逝,飘泊异乡而愁的感情抒发了出来。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字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分析】(1,吹奏起。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⑴“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译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吟咏眼前景物。

B. 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

C.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

D. 诗中用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双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C

2)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解析】【分析】(1C项,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情感解读错误,夕阳满山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故选C

2)颈联中绿竹红莲新粉故衣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这一联的描写像一副图画,画面描写的是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好一幅金秋美景图。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故答案为:⑴C

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9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解析】【分析】(1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黎眉州:黎錞,四川人。胶西:诸城。瓦屋、峨眉:四川山名。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这两句对比鲜明。

【解析】【分析】(1C项,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分析有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故选C项。

2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两句中,前一句是化用陶渊明的诗归去来兮辞,借陶渊明远离官场,渴望归隐诗句含蓄表达自己对时局不满,意欲归隐的心态。后一句,意思是时光在流逝,诗人很想和友人在一起饮酒作诗,共叙友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这两句对比鲜明。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句子含义、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

陆游

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

豪竹哀丝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

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篘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注】豪竹哀丝:指管弦乐。篘:滤(酒)。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作铺垫。

B. 颔联写听觉,既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C. 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

D. “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

2)请简要赏析尾联。

【答案】 1B

2)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这里的字是指夜晚捣衣声惊扰了诗人的梦,让他回到现实之中,对以往生活再生留恋之情,故选项中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表述不正确。故选B

2)本题中,尾联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的意思是:不要说我身闲无事,我还每夜在孤灯下独自一个写抒发凄凉、愁闷情绪的诗。清愁二字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⑴B

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 “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 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E

2)物理:春有始末,花有荣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解析】【分析】(1C项对词句的分析不误。是姑且、暂且,并非只管看莫厌是莫厌烦,并非不推辞。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 项,刘诗的景象并不荒凉破败,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苑边的景象不同。

2)第一问是概括诗中所细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规律。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的规律。第二问,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这两句意思是: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云乎哉!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故答案为:⑴CE

物理:春有始末,花有荣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分析行乐在诗中具体所指,诗人行乐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作答即可。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云峰一说庐山。《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 1C

2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故选C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强作欢颜,聊以自慰。苏轼以六十高龄,万里投荒,其愁苦是深重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痛苦直白地倾吐出来,他轻轻地提出莫愁二字,从反面着笔,而这小小拳石,竟成了诗人此际的唯一安慰,则其心中的空虚、孤苦,不言而喻。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棂。诗句表现出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形象。尾联,倾吐欲买壶中九华之意。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回答本题时,抓住重要词语电转莫愁孤绝等。分析诗中隐藏着词人的迁谪意。

故答案为:⑴C

⑵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14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终年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解析】【分析】(1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故选B

2)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正是作者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苏秦字季子,乃战国时著名策士,以合纵游说诸候佩而后佩六国相印。他年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作者以季子自拟乃是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少年锐进之气。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意思是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无,植橘置产。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有力表现出作者失意和对时政不满而更多无奈气愤的心情。下片写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表达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be54b7b2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6.html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