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解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黑塞的《红房子》人选多种中国教材。一般学者都认为“红房子”“是他漫游之后的一个宁静休憩地”“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之所”。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红房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为自己提供的某种物化庇护。因为黑塞也期待着有朝一日“旅途和远方在心灵中属我所有”“心灵中有家乡”塞认为“红房子”不能安顿人类躁动不安的灵魂。起首第一段,黑塞写道:“红房子,从你的小花园和葡萄园里,向我送来了整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芬芳!”对于旅行者而言,小桥流水人家,自然诱人,思乡怀情:“头一回经过时,我的流浪的乐趣就振颤地想起对称极,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有一个家……”这令人想起之前流行的歌曲:“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伤的时候……”但是,生活并不是循着线性逻辑的简单架构。生活是多维矛盾的整合体:“旅行的欲望”与“安家的愿望”“眷念在家安居”与“思念永远在旅途中”“渴望孤独与修道院”与“思慕爱和团体”NewUniVerSityEntranceExamination万方数据新高g语文大视野“收集书籍和图画”与“把它们送掉”;摆阔、恶习与禁欲、苦行;“把生命当作根本来崇敬”与“把命当作是功能并加以爱护”“矛盾消失的地方”“涅椠的境界”“可爱的眷念的群星还向我放射出明亮的光芒”所有这一切的矛盾,旅行不可以包容,安居也不能接纳。“虽

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为何不见你露出笑脸,永远都说没有爱,整天不回家……”对于行者而言,在路上,一次次出发,一次次到达。每一次到达,“红房子”无疑也是人生的一个个里程碑。但还得一次次再出发,无法在“红房子”停留。“多少面孔,人们四处奔波,他们在追寻什么?”塞写道:“绿色中的红房子!我对你已经有过体验,我可不想再次体验了。每一次到达都不是终点,每一个目的都不是最终目的:“已经达到的目的,都谈不上是目的,每条路都是一条弯路,但到头来仍将使我失望。心灵无所皈依。在第二段,作者这样写道:“也许有朝一日我会达到这样的境地,旅途和远方在心灵中属我所有,我心中有它们的图像,不必再把它们变成现实。“也许有朝一日我还会到达这样的境界,我心灵中有家乡,那就不会再向花园和红房子以目送情了——心灵中有家乡!这才是作者期待的理想状态。显然,他强调的不是物质实现,而是给灵魂提供芬芳的庇护的,也不是物化形态的花园和红房子。人需要精神追求与精神家园——这是黑塞的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

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因此,黑塞的《红房子》是对“彼岸”的关注与呼唤,“红房子”则是现实中人们的物化追求的象征。果与聂鲁达的《归来的温馨》比较而言,流亡显然没有给予诗人温馨的慰藉,归来的温馨则来自破败的花园与蒙尘的书物——这温馨的背后是什么?几许凄清几许愁?大约只有聂鲁达独自品味。中华的民间哲学也许能给西方哲人些许启示: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是在旅途还是在红房子里。何以心安?显然,紧张的旅途奔波中诱惑我们的“红房子”,一旦我们到达,我们得手,便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灵魂并不能得以歇息,又得一次次再出发。显然,忙碌的旅途、安居的休憩等等一切有赖于外部世界的追求,都不是灵魂的皈依之所,它们并不能为人类提供安顿灵魂的庇护所。“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人们必须心中自有天地,心宽则天地自宽。心何以宽?基督教提供的答案是:忍隐;感恩;爱;天堂;逆来顺受。12NewUniVers时EntranceExamination万方数据大视野伊斯兰教的答案是“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遵行善功佛教的答案是:放下;舍得;不要妄执;慈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在心中,扎根红尘。道家的

答案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无我;忘我。儒家的答案是:大同;和;礼乐;修身为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马克思主义的答案是:为共产主义奋斗。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的答案是:要使个人的要求与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傲视一切,批判一切;消解。精神分析学的答案是:听从来自心底的召唤。《菜根谭》的答案是: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国际歌》的答案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民间智慧的答案是: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背时不要菩萨保,菩萨不保背时人。现代的普世答案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我认为,以上无不类似梦话!真正的答案是一没有答案!《红房子》的答案是:人在旅途心在家;心在旅途人在家。到底,黑塞似乎又不想改变这矛盾的状态,他写道:“但是,把我变成另一个模样,这不是我的事。这是神迹的事情。谁要寻找神迹,谁要把它引来,谁要帮助它,它就逃避谁。我的事情是,飘浮在许多紧张对立的矛盾之间,并且作好了精神准备,如果奇迹猝然降到我头上的话。我的事情是,不满并忍受着冲动不安。显然,黑塞本人宁愿一次次出发,一次次到达,一次次再出发,如此循环往复,(从容地)忙在无休止的追求之中。黑塞的安顿灵魂的信条是:永无厌倦地追求!以舒缓紧张不安——虽然觉得这多少有些累!但是黑塞宁愿累。因此,从黑塞的《红房子》看来,他不断

追求新的体验、新的刺激、新的挑战!不断的追求或者无可逃遁的累就是人生的本质或者真谛。坦然接受不安的奔忙!这是黑塞安顿灵魂的妙法。但这并非是黑塞所向往的生活。最宽的心就是能够包容永不安分的追求的心,《好了歌》告诉我们,最现实的宽心法,就是做一个尘世的神仙。追求着,累着,微笑着。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乐在其中。这是一种人生态度。黑塞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态度:幸福就不安的追求中。他享受“不满并忍受着动荡不安”的感觉:不满与批判,在动荡不安中追求,从而否定了追求物欲满足感的现实世界。NewUniVers时EntranceExamination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ce7b2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a.html

《《红房子》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