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发布时间:2020-02-26 07:18: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 ,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 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 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她们都是聋哑人,是完整的缺陷,但正是这种缺陷却展现出了一种完整而绝世的美。她们处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通过这优美的舞姿把她们内心深处对美丽的追求流露了出来,给人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缺陷里带着悲凉的美,纯朴、优雅的展现,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和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乡土情趣。在《边城》、《萧萧》、《柏子》、《丈夫》等作品中,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的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同时也突出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看着贝尼尼的雕塑《圣特瑞莎的迷狂》,巴洛克艺术,欧洲的最后一种伟大风格,带着贵族式的忧郁与血液里的高贵气质,在三四百年间让人目眩神迷。它追求激情的表达、夸张的动感、力度和紧张性,光影的强烈对比,华丽的风格与鲜丽的颜色,个性的书写呼之欲出。而在华丽的表面之后则是深深的不安和挥之不去的忧郁情绪。还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充满了人间的温柔的美,那是春天般清新的气息;《小王子》则用童话般纯洁的语言,引领人们回到内心的真纯。

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尺度来从事实践的。这个“美”就 是实践的审美状态。美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因此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解决温饱上,所以“美”的含义即“羊大为美”。有关美学思想的内容也与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分不开。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物质得到了极大富足,那么,美的内涵就也应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追求物质美的同时,也需要追求精神之美。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在雪域里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是一种美;离家时母亲的期盼的目光,她对子女的牵挂和爱是一种美;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凌云大厦,那些在钢筋水泥架上,为生存抗争劳碌疲惫的身躯是一种美;以及那些用一颗炽热的心关注着这个社会的善良的人们,他们也用心的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美。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 像今天的人这样喜新又怀旧、争先( 先锋性) 又追后( 后现代)。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 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成为一种现实。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 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 现代人的生存似乎被泛滥的“物”和“形象”包围, 各种各样的酒吧、咖啡馆、健身房、视像、广告、时装、商品包装、肥皂剧和流行歌曲及网络冲浪和游戏等不仅日益渗入、深入人的日常生活, 而且成为一部分人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和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广告策划、多媒体等融入了足够多的艺术成分和想像。抹平实在与幻象的差别。大众误把“幻象”当现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 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

于是,现代的人类,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借助美的产业和时尚化的标准改变肤、指甲等, 却并不关心灵魂的空虚。舒适美好的理想, 应该为所有人分享, 其重心也不应仅仅落在外在粉饰性的扮饰美上, 而要与人性提升与祈向“境界”相关联。使美、美感作为公共精神资源高度充分社会化而涵摄所有人, 以提升其日常生活, 这才是理想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趋近的目标。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 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祈向的“境界”, 而不是肉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我想,我们对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层次的。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够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追求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幸福,最和谐的生活。

正如儒贝尔所言:“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的真挚心灵。

“走的太快,灵魂是会丢失的。”所以,慢慢走啊,欣赏吧。

关于“艺术元素”在美学概论中的表现

  艺术无疑是一种美,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是由于这些美的元素所构成。
  
  炊烟是可以倾听的、溪水是流动的温床、晚归的西风是漂泊的旅客、妩媚的细柳,是黄昏里翘首祈望的多情女子,散落的万缕相思……
  
  艺术是意识在美学上的升华和对美这种形式的体现。而艺术元素的运用,则发掘和创造了这种美。-狭意上艺术可以分为十种,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游戏。通过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展现他们绘声绘色的姿态,给人以视觉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憾。冲击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思考。-而广意的艺术就指一切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
  
  对艺术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是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它从精神方面剖析了人类对美的理解和再现。其次,我们又可以说他是一种活动过程,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自我创造,是对现实的模仿。再则还可以说是思维具体化的存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的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对审美感受和审美思想的传达。-
  
  艺术和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艺术美学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艺术美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人们在生活的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形成了一套认识美的理论,而这种理论通过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不形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美学概论体系。补充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概括,协调了美在生活中的运用。而这些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表达!艺术是由美的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就象人的骨骼和灵魂一样,是艺术能否向人们传达美的精髓。多种艺术元素的运用使艺术品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朦胧的印象画派、简单的哥特式风格、充满人性化的拉斐尔教堂。无一不是把艺术元素运用到极致。-
  
  我是一个热爱建筑的人,对建筑的风格及元素的应用也有所了解。建筑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建筑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又有所区别。-中外古今,不同时代和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建筑对称协调的元素居多,典型的就有北京的故宫,苏州的留园。而故宫和留园本质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别。而这些差别也就体现在了元素运用上的差别。故宫的大红朱门,深强宽道,表现出了一种威严雄壮的气势美,它代表一种王权,一种至高无尚的皇威。给人一种厚重博大的感觉,让人不自觉的肃然起敬。而留园则是小家碧玉,闺中家人。与故宫的男子还气魄比起来,倒细腻许多,温柔许多……曲径通幽,正是苏园的特色。古园常以竹做点缀,脆青嫩绿,总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中国建筑讲究棱角分明,这就与西方建筑的圆润曲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因此,可以认为,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上,而中国建筑的幻想性则主要体现在上。
  
  除了中西的风格不同外,中国建筑在古今方面也差别很大。
  
  中国当代的建筑倾向于适用于舒适。提起建筑,让我们不得不联系到城市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城市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了解到,而中国当代的建筑更能反映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筑房屋的商业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为现代建筑的表现又添了不少元素,而这些元素的应用,无疑是适应了现在的人们的要求的。
  
  有美的地方就有艺术元素的应用,【蒙娜丽莎】传神的微笑,【大为】强健的硕美身躯,【巴黎圣母院】的典雅别致,【断臂维纳斯】的唯美感伤,【泉】的细腻,【母亲】的温柔,【马赛曲】的奔放,【拉斐尔教堂壁画】的人性美。【向日葵】的精神感动……艺术元素的应用让艺术家的思想淋漓尽致的展示在了欣赏着的面前。艺术形象唤起欣赏者相应的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并规定欣赏者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的基本趋向和范围,进而向欣赏者展示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使欣赏者受到教育。
  
  生活中的美的元素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识和发现美的心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c3f004433687e21af45a971.html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