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发布时间:2018-08-18 11:36: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了大屏幕,那屏幕上打出的这几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题目,有谁能解释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答是答谢的意思,大概是一封答谢信。

  师: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觉得答是答复的意思,因为根据课下注释知道谢中书是一个人,题目的意思应该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师:解释得非常准确。那陶弘景的这封信与我们现在的书信有区别吗?

  生:我们现在写信都有称呼。

  师:嗯,形式上不同。那内容方面呢?我们现在的书信一般闲话家常,这封信主要写什么?

  生:这封信主要描写景色。

  师:给别人写信怎么会写景呢?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历史有什么特点呢?

  生:乱。

  师:对,政权更迭特别频繁,不仅对百姓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影响到文人创作。文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失望,纷纷遁迹山林,怡情山水,但又不是完全的隐居,和朋友们还保持着书信往来,但在书信中不敢表达明确的政治观点,所以只能写安全无害的山水,因此诞生了一批山水小品名作,涌现了很多因写山水小品而闻名的作家,陶弘景就是其中之一,好,我们一起来简要了解一下作者。(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 南朝梁时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道教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不到20岁,召为南朝宋末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归隐茅山,徘徊于山水之间,以听松涛、吟咏为乐,自号华阳陶隐居。沈约为东阳郡太守时,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约。

  师:找一名同学把作者资料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通过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一陶弘景隐居山林,二他是一个文学家,文笔很好,曾经有人评价过他这篇文章说它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像诗,那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提两个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断句。(出示课件)

  师:找一名同学读文章,检查一下掌握的情况。

  生读。

  师:这位同学字音把握非常准确,读得也很流畅,只是注意一下最后一句的断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好,再找一名同学读一遍。

  生读。

  师:看来,大家对这篇文章的字音和断句都已经掌握了,我们齐读一遍,加深一下印象。

  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

  师:在大家初步感知文章后,老师要提高一点要求了,让我们再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短文描述出来。(出示课件)

  学生边读边疏通文意。

  师:大家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生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她解答这个问题?

  生2: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那你觉得这个“复”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2:“再”

  师:那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意思会更准确一些?

  生2: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说得真好。

  师:(转问提问的学生)这位同学的回答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生1:解决了。

  师:其它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3:“四时俱备”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她解答?

  生4:四季常青

  师:这里“俱”是什么意思?

  生4:都的意思。

  师:四季都具备,四季常青,真好!

  师:又有一位同学的疑问得到解决了。还有吗?

  师:既然没有疑问了,老师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短文描述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

  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共同谈论的。山峰很高,水流很清。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猿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

  生2:景象都描述出来了,但是我觉得描述还可以更生动些。

  师:那你再给大家描述一下,好吗?

  生2:山川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找一位同学点评。

  生3:他的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疏通文意这个环节大家做得还不错,下面给同学们一两分钟的时间,把课下重要的注释记住。

  四、赏析课文。

  师:大家合上书,谁能告诉我,给你留下记忆的景物?

  生1:高峰,清流。

  生2:晓雾,猿鸟。

  生3:夕日,沉鳞。

  生4:林竹,石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陶弘景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写出了这么多景物,你们觉得这些景美吗?美在哪里?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写法写出景物之美的?(出示课件)

  自由朗读,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或一句之美,再深入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法和巧妙的匠心描写出景物之美的?

  温馨提示:写法可以从视角变换、 调动感官、 修辞等方面着手赏析。

  小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的美点及作者的写法。

  生1:“沉鳞竞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嗯,这位同学从修辞的角度作了分析,那麽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1:让人感觉鱼儿有了人的主动性,争先恐后,很有活力。

  师:活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词语,鱼儿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争相跳跃的呢?

  生2:夕日欲颓,很宁静的背景。

  师:动与静相结合。寂静不是一片死寂,而是充满生趣的。

  师:哪个小组再来谈谈?

  生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的。

  师:作者调动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感受这里的美。这句话里还有一个字值得我们去品味一下,哪个字?

  生:乱字

  师:如果我们换个字,比如:齐,你们觉得哪个字好一些呢?

  生4:乱字好,因为用乱很自然,齐感觉像人为训练出的。

  生5:我也觉得乱字好,齐字像是规划好的,乱字却很自由。

  生6:乱字让我感觉到一种活力。

  师:这几位同学都很有见解,我们把他们精彩的发言记录在书上。

  师:哪个小组再说?

  生7:我们小组觉得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很美,那麽多种颜色交相辉映。

  师:嗯,从颜色角度来写。

  生8:我们小组认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很美,山很高,水很清。

  师:抓住了山高和水清的特点在写,山高,高到什么程度?水清,清到什么程度?

  生:入云,见底。

  师:往上看,云雾缭绕,往下看,清澈见底。先说出事物的高和清的特点,再诠释如何高如何清,这是一种从概括到具体的写法,除了这点,这句话还有视角的变换。

  生:先仰视再俯视。

  师:通过几个小组同学代表的发言和互动交流,我们知道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写法变换了多种角度写出了景物之美,比如,动静结合,仰视俯视,视觉听觉等。边总结边板书。

  五、体悟感情。

  师:作者的高明之处还不仅仅是写出了景物之美,他还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自己的情感,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

  生1:我从“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中感受到作者对美景的赞叹。

  生2:我感受到他欣赏美景的愉悦。

  师: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文章的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里的“康乐”指的是南北朝一个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从他以后,没有人再能欣赏这里的奇丽景色,那作者能不能呢?

  生:能。

  师:这句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一种自豪之情。

  师:这么短小的一篇文章,写了那麽多景物,又运用多种写法把景物写得那麽美,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难怪有人这样赞美过陶弘景的这篇小品文,说它: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纳百意。我们可以给它再加个横批,一字千金。(出示课件)

  师:这么经典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

  生背诵课文。

  师: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加上合理的想像,用优美的文字把景物再做一下细致的描绘。(出示课件)谢谢大家,下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c53d14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4.html

《答谢中书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