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9-12 06:36: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任性

主讲人:卢微 陈泓江

(此教案针对的是36岁的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任性行为,使父母了解出现此行为的原因和哪些行为才是真正的任性行为从而纠正父母的错误意识,同时帮助父母正确的解决生活中孩子的任性行为)

一.定义

所谓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 ;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

孩子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及个性的不同,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下面几种也许是我们最为常见的。

任性表现一:你说东,他偏往西。孩子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2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段较平稳的时期。但到4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任性表现二: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正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传统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孩子很有主意,稍不满意就会和父母“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表现三:突发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案例:欢欢说:“我想玩奇奇的遥控汽车,可奇奇太小气了,不给我玩。我的火一下就蹿了上来:不给就抢,抢不到就打!这时,他妈妈看见了,居然去向我妈妈告状。好啊,想整我?以为我会怕吗?气死我了,哼,让你们先看看我的厉害。我把奇奇的小汽车使劲扔到了地上,看着它散了架,然后我还要把它踩扁。看到了吧,我是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你们谁敢惹!”妈妈道白:这孩子从小脾气火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没法跟他讲道理。真怀疑这孩子有暴力倾向。

这孩子的行为的确有暴发型人格的某些特征。这类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就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其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给人的感觉自然是异常任性。但孩子的行为是否已超出正常的范围,还需要仔细观察,并请专业心理医生诊断。

任性表现四:要什么就得有什么,这时典型的极端自我中心的表现。“极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环境是培植任性的沃土。前面分析过,在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阶段,这时如果家长迁就放任,让孩子指挥一切,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会过度膨胀,从而表现为极端任性,这在独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体现尤为明显。而老人当着孩子的面反复说他任性,更给了孩子一种心理暗示,进一步引导他朝着“任性”的方向发展。这叫做“标签效应”。可以说,这种孩子的任性完全是成人“培养”的结果。

当然,除了这些稍具典型性的任性表现之外,孩子们还会玩出千奇百怪的任性花样。但不论何种任性,除了有先天性的心理基础外,更有后天培养环境的植造。事实上,任性,是家长与孩子之“战”中家长败北即妥协的结果。

二.原因

在前面我们了解了孩子任性行为的表现,那么到底什么是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原因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一:盈盈一定要抢过妈妈手里的熨斗帮妈妈熨衣服。妈妈好说歹说,小家伙就是不肯让步,非要把这件事情做成功。妈妈手里拿着熨斗左躲右闪,盈盈则追着妈妈,一边叫喊着“我要熨!我要熨!”一边扑过来抢妈妈手里的熨斗。妈妈拿着吱吱冒着热气的熨斗,终于忍无可忍在盈盈小屁股上拍了几下。盈盈委屈的泪水哗哗地落了下来。

(对这个案例你们的看法是什么?你们认为盈盈的妈妈做错了没有,她应不应该打孩子?如果你是盈盈的妈妈你会怎么做?)

点评: 随着幼儿一天天长大,他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也因此越来越有主张,一个任性的幼儿就此成长起来。不管能不能动的物件,能不能做的事情,幼儿都想去尝试尝试。他可能学会了扔汤勺,扔吃饭的小碗,如果妈妈帮他捡起来,他全然不顾妈妈的警告,依旧不厌其烦地尝试扔东西的快乐。妈妈说了不能动的东西,他偏要去动一动,即便弄得家里一塌糊涂,或者因此给妈妈惹来太多的麻烦,但是这个任性的小家伙依然故我。妈妈的警告显得那么软弱无力。更有的时候,幼儿还会发脾气,无论怎么哄,他都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直到父母失去耐心,他的小屁股上被印上红红的巴掌印。对于父母来说,任性的幼儿几乎总是最令人头痛最难以驾驭的“小魔王”。接近两岁的宝宝往往是父母的“小捣蛋”。他们似乎能够明白一些道理,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仍表现出任性的特点。如果在这个时期引导不当,则可能让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父母注意到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是很正确的。

那么到底任性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造成任性的原因有哪些:

1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 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 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3.环境带来的挫败感。年幼的宝宝因为还不能有效地驾驭环境或者适应环境,于是他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凭自己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予他很多打击,很容易导致宝宝经历强烈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来自父母的养育方式也来自他自我探索的活动中。比如,宝宝想拿柜子上的某个玩具,尝试了几次都够不到,于是,那种来自他内心深处的愤怒和挫折的感情就变得无法抵抗。

4.身体状况欠佳。当宝宝身体感觉疲倦、感到饥饿或有其他不适时,他就很容易变得不讲道理。一般下午三、四点钟,宝宝会感觉比较疲倦,如果这时遇上比较强烈的情绪冲突,他就会失去控制,变得超乎寻常的任性。另外,在宝宝旅行、度假或者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时,由于作息时间被打乱,给予宝宝的刺激过多,都会让宝宝感觉比较疲惫,宝宝也会因此变得比较任性。

5.父母恶劣的态度。任性的宝宝在发脾气时,无论在情绪上还是身体上都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如果父母这个时候对宝宝大喊大叫,或用与宝宝的行为方式相对应的方式来对待他的反应,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进一步激化宝宝的恶劣情绪,让他变得更加任性。实际上,任性与发脾气不过是宝宝学习应付生活中失望和挫折的技巧而已,父母应该理解这种行为。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时候,孩子表现出“固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不可一味指责、惩戒。那么,哪些“固执”行为是可肯定的呢?

  首先,是孩子的正当行为被忽视或粗暴干涉后出现的执拗行为。例如,孩子正玩得兴头上,父母不由分说,拽上就走,孩子就可能会哭闹着不愿离开。孩子也有自尊心,不尊重孩子自然会受到他的反抗。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先告诉孩子需要做什么事了,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把将要做的事与孩子的游戏联系起来。如,该睡觉了,带上正在玩的娃娃一起睡。

第二,是孩子认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时候,会执拗地“坚持真理”。比如,平日家中来了客人,孩子拿糖果招待,会受到赞扬,但如果忽然来了一位患糖尿病的客人,就会拒绝吃糖,孩子不理解,硬是让客人吃。这时,只要给孩子讲清原因,让孩子去拿些瓜子招待客人,孩子就会兴冲冲地当好小主人的。

第三,是父母本来答应做而违约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得很固执。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答应孩子前,应该考虑好可行性,不要糊弄孩子,也最好不要随便违约。实在做不到,要向他解释清楚,这也是对孩子守诺言、讲信用的一种教育。

三.对策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育:

  1 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 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 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

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4.疏导幼儿的情绪。当幼儿因任性而哭闹时,如果父母用平静轻柔的声调承认幼儿的感情,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幼儿就可以重新获得控制。因此,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任性行为,父母可以平静地对幼儿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尖叫乱踢不管用,如果你尖叫,乱踢,我没法帮助你。现在我们不闹了,我们来想想办法,看怎样让你感觉舒服点。”

5.消除幼儿任性的苗头。父母要学会客观地评估幼儿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要及时满足幼儿的需求,并且不附带任何条件,千万不要拖延到幼儿哭闹后才满足他。这样就会助长幼儿靠哭闹来控制父母的习惯。如果幼儿的要求不合理,父母一定要语气和缓、坚定且简明扼要地告诉幼儿这个要求不对,不能满足。对幼儿的要求只需拒绝1次,说理也只说1次,决不重复、唠叨。这样可以让幼儿感觉到父母态度很坚决,没有回旋的余地。

6.撤销对幼儿的注意。如果幼儿按他惯常的策略哭闹,父母可以在保证其安全的情况下,故意忽略他,偶尔既不要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也无需给他讲道理、或训斥幼儿,更不要心疼地劝说幼儿。事实上,幼儿哭闹的时候根本听不进任何劝解,相反,父母对幼儿的任何形式的注意只会变相地鼓励幼儿的任性行为。

7.不要迁就幼儿。当幼儿逐渐趋于平静时,父母可为刚刚哭闹过的幼儿进行简单的清洗,然后温和地引导他做他该做的事情。这时宝宝尚未完全平静,因此父母不要急于给幼儿讲道理,更不要急于向幼儿表达心疼之意,更不要流露出歉疚的情绪或者因为心疼幼儿而迁就幼儿的行为,否则父母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

8.掌握讲道理的时机。等幼儿完全平静后,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幼儿讨论所发生的事,明确地告诉幼儿为什么不能答应他的要求,并且让幼儿明白,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答应他的不合理要求,也不喜欢幼儿的任性。如果幼儿有什么要求一定要好好地说,需要引起父母注意时要采取合适的方式。

9.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当幼儿正在任性地吵闹时,大声责骂或者讲道理都无济于事。此时,父母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别的有趣的事情或者玩具来吸引幼儿,终止他的任性行为。

10.防止幼儿产生挫折感。为了防止幼儿的任性行为,父母可以为他提供一些有趣的玩具或组织一:些很有意思的游戏与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与活动中获得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防止他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

案例二:“妈妈,给我巧克力!”玩得满头大汗的林林跑回家里,对妈妈说。“下楼的时候不是刚吃过吗?再吃牙会坏的。”妈妈不同意。“我就要,就要!”林林跺着脚嚷起来。“闹!再闹你爸爸回来又该揍你了。 ”妈妈虽这么说,还是从盒子里取了一块巧克力递给他。不料林林嫌少,把巧克力一摔,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妈妈无奈地将整个糖盒送到他面前,林林这才破涕为笑,抓了一大把跑出去了。妈妈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唉,这孩子,总是这么任性。

(对于这个案例你们赞同林林妈妈的做法吗?面对林林任性的行为你又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

分析:林林是奶奶带大的。从小被视若掌上明珠,有求必应。林林想买什么玩具爸爸妈妈说不买,爷爷奶奶就掏钱。一来二去,林林有主意了,说他他就闹,有时一闹一两个小时,他爸为此没少揍他,可好像也不起什么作用。由此可看出,林林的任性、固执同成人的溺爱放纵以及教育不一致有关。任性的孩子,长大了就可能发展为刚愎自用、钻牛角尖的人,很难与人和睦相处。你自己要清楚,也必须让孩子知道,人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有所限制和约束的;只有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因此,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纠正他的任性与固执。

下面有一些生活中幼儿任性时的解决办法:

1. 买东西:请做选择题。生活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要买玩具或零食,爸爸妈妈不给买,于是孩子哭,大人骂。 年幼的孩子往往抵制不了玩具和食品的诱惑,但是爸爸妈妈却不能低估孩子的克制能力。面对众多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是需要成人进行适当引导的。这时父母就应该给孩子出些单项选择题,巧妙地缩小选择范围,成功化解危机。

2. 穿衣服:编个故事来听。在穿衣服这件事情上,很多孩子不但有主见而且很特别。比如,他夏天要穿冬天的衣服,冬天要穿夏天的衣服,父母真是不堪忍受孩子的怪习。这时我们应该要怎样做呢?有位母亲的方法是:每天晚上,她都为准备孩子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根据衣服上的标志、图案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听了故事,孩子对衣服产生了好感,期盼着第二天穿上它们。因为自编的故事,衣服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孩子穿衣服再也不让我头疼了!(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游戏。爸爸妈妈要为孩子建立起理性的行为习惯,用常规严肃的方法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采用游戏的方式,却能让孩子在看似没有外界要求的气氛中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耍无赖:转换角色明事理。( 学龄前儿童尚处于“自我中心期”,他们通常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去判断理解事物、情境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但是,随着儿童的生理、心理不断发展,正常儿童一般都会进入一种“去中心化”的过程。皮蛋妈妈和孩子转换角色,巧妙地让孩子体会到无理取闹是不受人欢迎

  总之,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孩子任性问题必须纠正家长的溺爱与放纵,纠正成人对他教育的不一致。

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转移注意力。在孩子表现出执拗时,父母可先采用转移的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你可以告诉他,天冷,玩水容易感冒,咱们出去打球好不好?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呢。孩子可能就会高兴地放弃玩水的念头而跟随大人去打球。

暂时不理睬。转移的方法收效不好时,可以“暂时不去理他”,父母可视情况采用沉默和“禁闭”两种形式。沉默是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哪怕孩子滚到地上也当看不见;或当孩子闹得凶时,用神情制止。沉默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孩子看闹了半天,引不起父母关注,一般就会偃旗息鼓。

假如沉默不起作用,就可以将门带上,让孩子独处一会儿。当然,屋里不能有危险品,也不要有孩子能玩的东西,以防惩戒作用被削弱。孩子在屋里哭闹,父母不要理他,孩子闹一会儿感到没趣,就不会再固执了。“禁闭”的时间不用长,但父母的态度必须坚决,这样才会有好效果。当然,在这之后,还是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及父母不同意的理由。

赏罚并用。当孩子任性胡闹之时,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某种奖赏;一种是闹下去,会受到处罚。孩子在听清两种结果后,通常会放弃吵闹以获得奖赏。这时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明道理,让他明白,正当的要求,父母会同意;不正当的要求,闹也没有用。

触摸动作游戏:盲人塑像师的作品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

2.训练幼儿的触觉

3.训练幼儿的空间感和建构能力

活动准备:

一条手帕或一根布条,只要确保游戏参与者不能看见事物即可。

活动步骤:

1.教师示范:教师请三位小朋友上讲台,一位小朋友作老师的引导,另外两个小朋友分别作模型和塑像并站在教师的左右两边;请引导者指引老师到摆好动作的模型面前并触摸她的动作;教师根据模型的动作把塑像摆成和模型相同的动作。

2.幼儿实践:教师进行示范之后,邀请小朋友依次上来做动作。

08学前教育本科班 32 卢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cc261ea2e3f5727a4e9629f.html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