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文化常识

发布时间:2020-04-12 22:30: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命题原则

古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文化常识,兼顾较为生僻、不常见的古文化常识。熟悉的古文化常识是命题人出题的重点,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为熟悉的。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有的与教材中某些古文化常识相同或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

考查趋势

随着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高考命题的不断成熟,以往依托文言文本考查的类型,有可能被真正体现语文素养的创新型古文化常识题所取代,独立于文言文本之外、考法更灵活的命题趋势日益明显。

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古代音乐等。

古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10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古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2014年初次设题,考查了常见且又熟悉的礼俗类的“南面”和典籍类的“《春秋》”等,到2017年在原来考查的基础上扩大到典章制度类,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如“私禄”“收考”等(已与以往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一致之处,须根据语境仔细推断)。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

分类串记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语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比如: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8.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9.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10.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典例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答案】 A

【解析】 A项,“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二)与官职相关的常用词语

此类词语较多,涉及到官职称谓、变动,它们的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典例二: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所指区域不尽相同。

B.三司,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C.太宗,是一种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供奉祭祀时追尊的名号。

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答案】 B

【解析】 B项,宋代的三司是指盐铁、度支、户部。

(三)与人物秉性、品行相关的常用词语

耿(光明)、(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诈、阿谀、谄谗、谲(欺诈,玩弄手段)、狷介、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等。

(四)与科考学校相关的常用词语

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庠、序、太学、博士、太傅等。

典例三: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 A

【解析】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联想记忆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授官职  →  提升官职 → 调动官职 免除官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4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有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可以说古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

典例四: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 B

【解析】 《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易》《礼》《春秋》《乐》。

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好学,嗜《》,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侍郎。上元初,帝观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答案】 B

【解析】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故选B。

【参考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奂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答案 B

【解析】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两道考试都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4个小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 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 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 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 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答案】

1C

2C

3B

4(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第一步找到常用语句首的副词“遂、俄而”,前面断开;第二步找到主语“芝、宣帝”,前面断开;第三部,根据结构,转折关系“而”前面断开,根据对仗句式“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中间断开。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本题中“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得分点:

(1)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

(2)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拜为司马。多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攻打城门,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做了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定诸葛诞之后,升为大尚书,掌管刑法。武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因为他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鲁芝知道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作为车骑将军,于是以自己的位置让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华发,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孝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来化解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皇上没有听取。(可见)他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并御赐大量的车马作为送葬之用,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 “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 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 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 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答案】

5D

6C

7D

8(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以对文言进行正确断句的能力。命题者从文本中选取一段文字,取掉其已有人加过的标点,然后给出四个选项,要求判断断句的正误。给文言断句本是难度较高的问题,但由于是单选题,且只有五处断句,其中动词同其宾语的动宾关系也比较明显,所以难度不是很大。“纯礼字彝叟”是文言传记常见格式,讲某人的名和字,加上四个选项断句情况完全相同,故知此处断句正确。“以父仲淹荫”的意思是“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由此可知此处应断句,于是可排除BC。“永昭陵建”的意思是“永昭陵修建”,这是一句话,应该断句,所以排除A项。由此得出答案是D。

6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命题者从文本选出四个词语,并对它们加以解说。此类词语大多或在课本常见,或在现代生活中也有使用,加之只要求选出一个错项,因此难度适中。A项的“陵寝”出现在文本中“陵寝皆在邑境”一语,此外还有“知陵台令”一语也有所涉及。由此可知此详解说正确。B项的“株连”出现在文本中“命释其株连者”一句,根据前文所讲范纯礼的宽容,可推断此项解说正确。C项对“尹”的解说找不出错误,但后面所举之“令尹”的例子则和学过的课文《屈原列传》相关内容不合,在课文中,“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于是可知此项解说错误。D项的“御名”出现在文本中“诜诬其辄斥御名”一语,既然因为“辄斥御名”而罢官,便不难知道此项解说的正确性。

7 A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范纯礼所说的“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一语,据此可知该项表述正确。B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同时要注意前文的“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一语,对照可知此项表述正确。C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自“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至“以不应为杖之,足矣”部分,对照可知此项表述正确。D项内容涉及文本中“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一句,由此句可知该项表述错误:是王诜设宴款待辽使,并不是纯礼宴请辽使。

8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的能力。命题者所选取的两句,既有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比如对务、去、村野、蔽、恐、辜等),也有对文言虚词的把握(比如对之、岂、为、也、以等),还有对句式的把握等内容,考查较为全面,但由于都比较常见,所以难度并不很大。第一句中,文言实词“务、去”和文言虚词“岂”是采分点,同时,全句的正确理解翻译也是采分点。此句应翻译为:我正致力去除先前的苛严之政,还担忧未能尽除,哪里还有宽政会成为祸患的呢。第二句中,文言实词“村野、蔽罪、辜”是采分点,同时,全句的正确理解翻译也是采分点。此句应翻译为:愚钝之人粗鄙无知,如果以叛逆概括罪名,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d59f00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36.html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文化常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