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儿童画

发布时间:2019-06-12 00:48: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关于春节的儿童画





  篇一:关于贴春联的儿童画

  说课稿框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贴春联》下面我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贴春联》是山美版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传统文化是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深化的内容,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面临挑战,如何传承至关重要。以春节为例,了解春节的习俗,深化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小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春节期间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收集春联,并自己创造。

  (2)能力目标:知道一些良好的民风、民俗,提高区分不良风气与迷信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免疫力。

  (3)情感目标:感受春节的快乐,激发参与民俗活动的热情和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俗文化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春节中的各种民俗活动。

  难点:了解我国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

  四、说学情

  孩子们经过半年(一年)的学习,各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也取得了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幼儿园时期相比,孩子们的确是长大了,但对成人的依赖还是存在的。孩子们都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与变化。课堂上充分给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角度感知总结自己的变化与进步很重要。同时,了解我国传统的节日有助于学生们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辉煌,增进爱国之情。

  五、说教法和学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资料调查与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鉴于以上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环节:

  (1)导入——话过年(师生聊天引入春节,了解春节的

  来历,学习春节的有关习俗。)

  (2)演拜年(全班分组,各组表演拜年)

  (3)贺新年(各小组写新年贺词,然后小组间评比选出

  优异者)

  (4)拓展(了解其他传统节日)

  (5)课堂总结,提升认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

  师评点,画龙点睛)

  板书涵盖在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篇二:贴春联、门神、春条、年画的讲究贴春联、门神、春条、年画的讲究每逢春节时张贴春联是民间传统习俗。春联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得以盛行。他曾于除夕时下谕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在微服私访时亲自为没贴春联的民家书写春联,此举曾传为佳话。

  春联应怎么张贴,又有哪些讲究呢?首先要根据所张贴的场地、主人身份、爱好来选择联语,如街门屋门内因大小不同选用联语的字数应有异同,其房屋因用途不同,选联语内容亦不尽相同,如老年人的居室应选福寿禄喜之类的祝福联;年青人的家居可选图志、创业或夫妻恩爱相处的贺联;经商的店铺春联应选择创业或发财致富方面的吉庆对联。春联的张贴要得法。要按照传统张贴对联的“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的口诀,即对联的出句应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句应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这是因为按古代读法直书是从右向左读的。

  另外,春联的上下联张贴的地儿不应太高或太低,一般应以门楣的高低为准。看到如今一些民居酒楼茶肆商店张贴的春联,很多都不得法,应纠正为好。

  挂签儿

  “挂签儿”原本叫“拒穷”,过去老百姓过年时经常在门上、窗户上贴一种下面带穗儿的剪纸,现在叫做“挂签儿”,也有人叫它“挂钱儿”,但它真正的名字其实叫“拒穷”。这个物件儿的来历传说来自姜子牙。据说姜子牙封神的时候把神全封完了,他老婆来找他要求也获得一个神位。但好听的神号都用尽了,姜子牙只好封她做个“穷神”。老婆说,穷神就穷神吧,好歹也是个神,但我总得有个封的地方啊。姜子牙说,你哪里都可以去,但就是不能去穷人家,因为他们已经很穷了。老婆说,我怎么知道哪个是穷人家呢?姜子牙说,穷人家门窗上都挂着破破烂烂的东西。于是,百姓在过年的时候都要在门窗上挂些破布条以拒穷神,叫做“拒穷”。后来大家觉得破布条不好看,就用剪纸代替,下面的那些穗儿象征的原来是破布条。

  贴春条

  过春节时除贴春联外还要张贴条幅。条幅类似于立春日贴的春帖,故亦称春条。春条多用大红纸剪裁成一尺长四五寸宽的长条儿,竖立着书写。在出门的对面墙上贴上“出门见喜”、“抬头见喜”等,在院子里贴上“满院生辉”、“万象更新”等,在居室中贴有“宜入新春”、“诸事遂心”等吉庆词语,这些春条呈现出家家户户的良好祝愿和辞旧迎新的愿望。

  贴春条时要注意内容与贴的地方相对应,千万不要把“肥猪满圈”贴到自家屋里,哈哈福字不用倒着贴

  现在有些人喜欢在家中倒贴“福”字,借谐音表达“福到了”的意思。关于这个习俗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来自明朝的马皇后,一种说法是来自清朝的慈禧太后。后一种传说的故事是:有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在乾清宫把福字贴倒了,慈禧看了大怒,当时就要杀了这个小太监。大太监李莲英急中生智,赶紧跪下来向慈禧求情:“老佛爷您看,福都到乾清宫了。”经过这么一解释,慈禧才转怒为喜。这件事流传到民间,就有了倒贴福字的做法。但故宫里的福字,没有一个是倒的,这是不允许的。倒贴福字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倒”和“到”是意义截然相反的两个字,倒贴福字等于是把福倒掉了。

  实际上,倒贴福字只有在几个地方允许,就是在水桶上和垃圾箱上还有马桶上,因为它们都要倾覆使用,正好把倒篇三:贴春联等资料

  贴春联: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包饺子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特别是北方居民更是热衷于饺子这种食品。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放爆竹playthefirecrackers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篇二:儿童画大全

  儿童画大全

  快转啊,儿童画大全,很难得的

  篇三:儿童画

  儿童画’具有启迪语文‘写作入门’的教育功能

  在《发展式》美术实验教学中,学童们面对自己创作的每一幅儿童画,都能讲出很有趣味的语言和情景故事。‘儿童画’,特别是抽象表现阶段的儿童画,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就像是一部读不懂也猜不透的‘天书’,可是儿童读自己的画作就像是在读自己的‘作文’。因为儿童画中表现的图形形象就是儿童自己创造的形式语言,所以‘儿童画’也就是儿童用‘图形形象’符号写出来的‘作文’。

  美国教育家格雷夫斯曾经采用现代化的仪器做过实验,研究儿童‘写作’时,运用语言文字的心理活动,实验也发现——孩子们在写作时通常都要依靠‘说话’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孩子初学写作的时候都需要从‘绘画’开始。

  由此,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启示;学童们‘写作’时,需要读自己创作的‘儿童画’,再通过说话运思,使用文字写出作文。

  ‘儿童画’不但具有“启蒙”‘创造性美术教学’的功能,还有“启迪”语文‘写作入门’的教育功能?!

  在我国的绘画历史上,本来就有‘书’‘画’同源,‘字’‘画’一家的传统。中国书画配有诗词文字题跋,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是我们审美欣赏与交流的习惯。只是在近百年来,学习西方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引进教育教学科目以后,‘书’和‘画’就被分隔在‘语文’和‘美术’两个独立的教学科目中。小学语文的‘写作入门教学’

  与美术启蒙阶段的‘儿童画教学’,本来都应该在发展学生观察世界,认识生活,创造‘图形形象语言’和运用‘文字符号语言’,以及在创造性地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的启蒙教育教学训练中,共同承担着别的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写作入门教学’和‘美术启蒙教学’,都已经完全丧失了他们本身原来赋有的‘创造性’色彩,完全背离了同源、又同根的两种语言形式的特殊的‘互补与依存’关系。两个语言工具学科进入教学课堂,成为互不往来的教学科目以后,各自盲目地步入已经无法自拔的教学困境中:

  ——当前常规的小学美术教学,没有‘启蒙阶段’引导儿童画进入美术教学的设计,没有促进‘儿童画’发展的教学目标,没有保护与发展‘儿童画’创造性表现才能的教学要求。近年来虽然表面上教材有些改进,但是总也没有脱离开沿袭‘成人化’的‘临摹模仿教学’的模式。错过了启蒙教育阶段,引导学童创造‘儿童画语言’,发展‘创造性表现才能’的教育机遇,放弃了引导‘观察——思考——发现’发展认知功能的教育优势。由于长期习惯于临摹模仿,学生观察写生的能力低下,所有‘创作性表现’的教学,都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困难课题。

  ——同样具有‘创造性’色彩的‘语文写作教学’,直到今天也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看图作文’流行了三

  十余年,几乎成为当前的‘改革’时尚。老师引导学生把平面的图画当作真实的、立体的、生活空间去观察;引导学生编造‘虚假’的情节故事;引导学生‘臆想’设计语言和对话;引导学生统一写作的模式。从课堂教学表面上看,教师热心的启发引导很有章法,学生积极的踊跃发言还很活跃,好像是激活了‘写作教学’的一湾死水。可是‘程式化’、‘模式化’和‘说假话’的习惯影响,总是难免要危及到学生的未来。

  一九八七年三月,‘辽宁省小学整体改革实验组’来大连观摩中山路小学二年一班《发展式》美术教学实验课。利用这个机会,《发展式》美术实验教学与‘语文写作入门’教学配合,进行过‘儿童画——说话——写作入门’的教学改革探索;简述当时的教学过程如下;

  美术课,儿童画教学——欢乐的春节;

  ——老师通过春节录像,把学生带回欢乐春节的氛围中,用学生自己的日记启发联想,引导回忆自己春节时的快乐生活,想象创作欢乐的春节。鼓励学生‘怎样想——就怎样画’。

  ——二年级下学期的‘儿童画’已经开始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逐步稳定,有了观察要求。根据学生画面的需要,进行集体的和个别的辅导时,重点

  是演示人物动作、补充人物形象、丰富形象语言。鼓励学生用欢乐的人物动作,欢乐的节日色  

彩,创作表现春节时欢乐的气氛。

  ——总结欣赏时,尽量让学生讲解自己画面中的故事内容。给学生进行‘审美活动’和‘训练语言’的机会,把画面中创造的‘图形形象语言’通过口述介绍,展示和欣赏。

  这节课后,‘辽宁省整体改革实验组’研讨会发文,给予的评价是:‘有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运用和发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详见:‘一堂体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美术课’—《大连教育》。19876)。

  语文课,写作入门教学——欢乐的春节;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创作表现的‘儿童画语言’,回忆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样游戏玩耍的。先请一位同学展示欣赏并讲述自己创作的‘图画语言’,接着就让学生们默读欣赏自己创作的图画,让学生用无声的语言思考编拟自己要写的作文。

  ——引导学生们‘怎样说——就怎样写’。把美术课上自己创作的‘图形形象语言’,通过语言表述导入写作创作。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这样学生就无障碍的写出了完全是自己看的、自己做的、自己想的、自己说的和

  自己创造性的运用‘文字符号语言’表达出来的‘作文’。

  两节课,间隔两天。虽然衔接不够及时,但‘写作入门教学’进行的还很顺利。

  其实‘发展式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的配合,在一年级入学时的美术启蒙教学,就已经开始:

  ——刚入学的小学生尚不认字,语文课进行的‘拼音’教学正好能够帮助‘美术启蒙’教学,利用‘拼音’做‘画题’,引导小学生创作随意性的‘抽象表现’的‘儿童画’。给学生发表的机会,讲述自己的画,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在读自己的‘画作’时,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画中的故事。

  ——语文课进入识字教学后,‘美术启蒙教学’又利用‘组词’、‘造句’,启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画题’,随意创作‘主观写实表现’的‘儿童画’。这时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读自己的画,能讲出更有情趣的故事情节。

  ——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的‘儿童画’,形象逐渐趋向客观,初现写实倾向,画面中的‘形象语言’及情景故事逐渐丰满,这个阶段的儿童画,配合‘语文写作入门’教学,就像上述实验课一样,能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素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d804f3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a.html

《关于春节的儿童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