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美丽传说

发布时间:2011-09-04 11:25: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长沙的美丽传说

长沙说沙  古城稽古

长沙是我国二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位于湘中偏北,湘江下游河谷两岸,自古舟楫便利,形势险要。古人云:长沙为湖南的襟要,指顾伸缩,皆足有为。南出可拊韶州之项背,东顾则章贡(泛指江西)肘腑可抉,西下则黔(指贵州)之咽喉可塞,争南服者,不得长沙,无以成席卷之势。故长沙素有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之称,历来为中南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楚得其地而能称雄于江汉之间,秦白起先据长沙而得取川黔。长沙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属中亚热带绿阔叶林带,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终年披绿,物产丰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长沙,楚之粟也。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长沙即成为楚国的粮仓。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先民们的辛勤开拓,使长沙自古就成为湖南腹地古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仍是湖南省的省会。

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何以与结缘的呢?《通典州郡》载,长沙一名取意于天子祷于山东万里沙祠的典制。《太平寰宇记》云:东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地可万里,故曰长沙。也有古籍谓此名乃是应兆于天上轸宿旁长沙小星的祥瑞,故长沙又称星沙”……可当地人却说,长沙长沙,就国为从前这里有一条比现在水陆洲长得多的沙洲。

谷郎沙洲除孽龙

相传那时湘江中游一带,上起湘潭,下抵湘阴,百余里都是沙洲。洲上沙丘连绵,寸草不生,时而还洪水漫卷,一片汪洋。原来它是一条孽龙的化身,洪水即是它口中所啧吐。一日薄暮,洪水又泛滥成灾。一个叫谷郎的牧羊人因家园被毁,便在山上歇宿。正欲解酒葫芦呷酒御寒,一身材魁梧、容貌丑陋的汉子向他索酒,接过葫芦,一饮而尽。那汉子酒醉失言,露出雷神身分。机智的谷郎趁他酣睡之机,披起他的神衣飞至长洲中央,用他的神锤神錾,将孽龙断成数段。鲜血浸透沙土,茫茫沙滩化成许多小洲,这便是以后的马洲、鹅洲、牛头洲、水陆洲、傅家洲等。这些洲后来有沉有浮,有断有续,到明清之际逐渐自南而北合为牛头洲、橘子洲、傅家洲。不久,牛头洲又与橘子洲首尾衔接,即为现代之橘子洲。由于龙血的滋润,沙洲成为肥美沃土家园。谷郎则成了山神,湘江岸边的谷山是他的化身,附近团山、尖山是他降龙所用的锤、錾。

长沙沙水水无沙

长沙说沙,还得说到白沙井。白沙井在城南回龙山下有井四口,每口各边长度不及半米,却四季不竭不溢,随舀随涨。因其水自沙石中渗出,故名沙土。然而,此水正如昔日井旁龙王庙中常德德山有德,长沙沙水无沙一联所云,出于沙而无沙。不仅无沙,而且极其清冽美味,《长沙府志》说它汲之,桶底浮于桶面;《湘城访古录》云: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霍乱吐泻,一饮良已。用白沙井水酿出的酒自古有名。晋代文学家谢惠连赋中即有饮湘吴之醇酹之吟。杜甫《发潭州》诗亦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唱。今之名酒白沙液,采用白沙井水,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取我国八大名酒的工艺特色,使其香既有泸州大曲的浓香,又有茅台的酱香。唯其如此,白沙井曾被誉为长沙第一泉天下第一泉,也有将其与济南趵突泉、杭州虎跑泉、贵州漏趵泉并称为天下四大名泉的。文人墨客们更将其雅称为星泉溥润玉醴流甘

既是沙水何以无沙呢?这自然是由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决定的。然而,民间则说白沙井之与自然界的沙并无关系,而是因其上应星宿。潇湘属翼轸二星,长沙一域所上应者为轸星侧之小星长沙星,而具体对应点则正是白沙井。民间也有说白沙井之和白沙姑娘有关:早先此处既没有山也没有井,当地百姓吃水用水全靠一口水塘。但它不久即为一黑龙所糟踏。一天,一丹顶白鹤因误饮塘水而中毒,幸得当地老农相救。白鹤病愈飞走几天后,一位名叫白沙的姑娘来这里开起了面铺。黑龙闻讯化身一黑汉子前来调戏,白沙姑娘以面条招待。黑汉子吞咽之间,姑娘轻拂掸尘,面条顿时变成一串铁链,牵住黑龙肚肠。姑娘将筷子插地变作拴龙铁柱,随即又招来一座小山压住黑龙,并令其啧吐清水。就在乡亲们惊诧之际,白沙姑娘寂然无影,镇龙的小山下却出现了这口水井。为纪念白沙姑娘,人们便将其唤做白沙井

橘子洲

美橘飘香

橘子洲,简称橘洲。相传西晋永兴二年(305)始成此洲。宋《太平寰宇记》载:因其上多橘,故以为名。又因洲上原有传为宋代所建之水陆寺,故又称水陆洲。橘洲素为长沙有名的风景胜地。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渔歌,水陆寺中这副对联颇为贴切地概括了这里风光的特色。唐宋以来,文人学士来游者甚众,留下不少名篇佳句。如唐齐已《游桔洲》诗就颇有声色:春日上芳洲,经春兰杜幽。此时寻橘岸,昨日在城楼。鹭立青枫杪,沙沉白浪头。渔家好生计,檐底系扁舟。宋代名画家宋迪等作《潇香八景图》(潇湘夜雨、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烟寺晚钟、渔村夕照、山市晴岚、江天暮雪),其中《江天暮雪》即为水陆洲风光。《善化县志》载:此洲上曾有刊石,刻《潇湘八景图》,并传说北宋嘉佑年间长沙大西门外(今五一西路湘江大桥东头)曾筑八景台。宋书画家米芾为《潇湘八景图》作总序、小序并题诗。其中《江天暮雪》小序为:岁暮江空,风严水结,冯夷剪冰,乱飘洒雪,浩歌者谁?一蓬载月,独钓寒潭,以寄清绝。诗为:蓑笠无踪失钓船,彤云暗澹混江天。湘妃独对君山老,镜里修眉已皓然。郭沫若19382月来长沙,也在一篇小文中描绘过橘洲的早春风光:“……那平坦而有疏落之趣的水陆洲,怕是长沙的最好的特征吧!无论从湘江两岸平看,无论从岳麓山顶俯瞰,那横在湘水中的一只长艇,特别令人醒目。清寒的水气,萧疏的落木,淡淡点缀着。潇湘二字中所含有的雅趣,俨然为它所独擅了。青年毛泽东也曾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词传世,今刻于橘洲公园中央汉白玉纪念碑,碑名橘子洲头四字,亦为毛泽东手书。

关于水陆洲的来历,除谷郎降龙外,还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湘江边上有个心地善良的孤身老渔翁胡子爹。渔民们见他年事已高,让七个最会纺织、绣花的姑娘给他织了条上面绣着大河、小洲、橘树、柳树的雪白腰带。胡子老爹十分高兴,当即束于腰间。一天打渔时,突遇暴风雨,滔天的巨浪使渔船怎么也无法靠岸。万分危急之中,胡子爹将那根雪白的腰带向渔民们抛去。腰带一着水,立刻就变成了一块陆地:形如腰带,长满橘树、垂柳。渔民们得救了,胡子爹却不知去向。后来有人说,胡子爹是神仙,使了法术救了大家;也有说,他只是个好心肠的普通渔民,又到别处救人去了。胡子爹究竟是人是神,无人知晓,他那腰带着水而变成陆地的水陆洲却再也没有消失……

马王堆

汉墓惊世

长沙一带所发现的春秋战国到汉代的墓葬,大多保存较完好。如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二百八十多件,发现了用于战车的长兵器,有长达3.1的木柄铜戟等,还有一批具有典型楚文化特征的陶礼器。咸家湖畔的西汉封国王陵,出土三方玉印和玛瑙印以及双面透雕玉佩等文物,均十分精美。其墓室结构也为研究西汉帝王葬制提供了实证。19721974年相继发掘的马王堆汉墓更为世人惊叹。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东郊4公里处。原为一座封土高10余米,直径30左右的马鞍形土堆。东边的称一号墓,西边的称二号墓,一号墓下面还覆盖着一个墓葬,称三号墓。在未发掘以前,关于马王堆的来历有着种种的传说和猜测。清《长沙县志》、《善化县志》等认为是五代时楚王马殷及其家属的墓葬或疑冢

在民间,也传马殷与马王堆有瓜葛。传说马王堆本是张果老奉玉帝之命,帮助愚公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时畚箕里掉下的两团泥巴。有一天,马殷(时人称马王)骑着千里驹到郊外狩猎。途中马腿折断,经过那两个土堆时,被人抬着的伤马忽地滚将下来,在土堆边一小湖里饮水后,断腿顿时复原。于是人们将这小湖唤作放马湖,千里驹断腿处唤作马跛岭,后因马王忌讳字而改称马坡岭。不久,马王又来此狩猎。回城时见一灰兔闪于路旁,乃穷追不舍。至一破庙前,野兔不见,却出来一位长须灰眉老人,告诉他:此乃福寿之地,帝王卧榻之所,死后若葬于此,子孙洪福无量。说罢飘扬而逝。马王如梦方醒,拜称此庙为大王庙。回府后,即命人在土堆上为自己修筑陵寝。据说,他临死前还曾在陵寝前监工。马王死后,其儿将他安葬于陵寝之中。此后,人们便把这一带统称为马王堆了。然而,《太平寰宇记》等则认为是西汉刘发之母唐姬、程姬的二姬墓双女冢。另外,也有说这土堆因其形似马鞍故原名马鞍堆,后演变而为马王堆

三座墓相继挖掘以后,真像大白。根据二号墓出土的长沙丞相軑侯之印利苍的三颗印章,及一、三号墓许多缄封随葬物上軑侯家臣封泥,再证以《史记》、《汉书》,可确认二号墓中埋葬的是汉代长沙诸侯国丞相利苍。史载利苍以军功任相,被封为第一代軑侯,食邑七百户。吕后执政第二年(公元前186年),曾给当时一百三十七位列侯排定座次。軑侯为第一百二十位。该年利苍卒。一号墓中保存至今震惊世界的女尸,为利苍之妻辛追,葬于公元前166年左右。三号墓为利苍之子,埋葬时间比一号墓略早。在民间,关于軑侯和他妻儿的身世另有说法。

相传不知是刘邦的哪皇孙,继位后一切如意,唯一忧虑的是三宫六院无一能给他留下龙种。后宰相建议他和皇后商量后,暗找民女进宫。皇后怕将来当不了皇太后,又怕自己失去体面,故与皇上约法三章:一、暗地选来民女,落在正宫,不准让任何人知道;二、有了太子要公开宣布为正宫所生;三、太子断了奶,即将民女打入冷宫。结果,长沙一个名叫彩娥的民女被选中,不久即得子。此后一切依约法三章进行。彩娥倍受冷落,一次气愤至极狠拧太子肚脐,留下深深印痕。皇后为绝后患,在三尺白绫上写了赐彩娥死的懿旨,交一老太监执行。老太监出于同情,将懿旨交给彩娥,并将她扮成小太监送出城外。彩娥四处漂泊,一年到了甘肃平凉县,实在走投无路,便跳崖自尽。不想被挂于山腰的树上,后又被做豆腐的单身汉曹二亮救起。二人相濡以沫,结为夫妻。不久,新皇上登基,彩娥诉说身世,让曹二亮替她进京认子。凭那三尺白绫和肚子上的指甲印,新皇帝悉知原委,决计请母亲进宫当太后,彩娥怕儿子有失皇家面子,乃请与曹二亮居于长沙老家。皇帝于是封曹二亮作軑侯,食邑长沙,自己每年借口巡视民情,带着宫里稀罕物前来长沙探母。那年他带来外国进贡的甜瓜,所以女尸肚里留有甜瓜子。因他不准曹二亮与他娘合葬,故二人分葬于一、二号墓。

马王堆三座汉墓是三座珍贵的地下宝库,它的建构和三千余件陪葬品,为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和文化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这三座汉墓规模相当宏大。一号墓坑南北长19.5,东西宽17.8,深16。二、三号墓规模稍小。三座墓葬的土方估计在6万立方米以上。其棺椁规模之大,也使人难以想象。以一号墓为例:椁有外、中、内三层,棺也有外、中、内三棺。六层棺椁套迭,再加上木棺四周及上部堵塞木炭,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真塞封固,厚60130厘米。正因为如此,外界空气和湿气被隔绝,故发尸保存完好。其外椁由七十块木板组成。现存板材50个立方米,大概需原木200立方米以上。最大的一块椁板长4.88,宽1.52,厚0.26,重3000多斤,原木直径当在2以上1内棺为彩绘漆棺,棺上所绘风云变幻的宇宙太空和一百多个活灵活现的神怪,令人赞叹不已。覆盖在内棺上的帛画绘有天上、人间和地下三界景色,色彩艳丽,线条准确,堪为珍品。三号墓中亦出土四幅帛画。出土文物有漆器、竹笥、丝织品、木俑、陶器、帛书、竹简、农畜产品,以及中草药等。那五百多件漆器光泽如新,三号墓出土的锥画狩猎纹漆奁,花纹细如发丝,必须就着阳光才能看清。众多丝织品巧夺天工,有一件素纱蟑衣,长1.28,且有长袖,然而重量仅49,不足一市两!三号墓出土的十二万字近三十种帛书,包含着天文、哲学、历史、地理、医学等方面内容,其中多种为早已失传的佚书,成为我国古籍发现史上的一件大事。出土文物中还有一顶据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乌纱帽,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马王堆汉墓中最重要的发现,无疑还是一号墓中保存异常完好的女尸:在地下埋葬了两千多年,仍毛发俱全,皮肤尚有弹性,解剖时发现连肠胃中残存的一百三十八粒甜瓜子也一如原貌。由此可推测,这位軑夫人可能是因某种急病和慢性病急性发作,在吃过甜瓜后不久暴死的。这具西汉女尸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其解剖过程曾拍成科教片《西汉古尸研究》,成为医学史上的珍贵资料。

现一、二号墓的墓坑已填塞,恢复了封土原貌,三号墓墓坑作了保护性整修加固,并新建大跨度顶棚,供参观游览。另在湖南省博物馆内建有马王堆汉墓专用陈列室。

捞刀河

关羽掉刀

长沙是东吴孙氏发迹之地。孙权之父孙坚原任长沙太守,镇压过区星领导的长沙地区农民起义。董卓窃国,孙坚率先讨伐。唐人因有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之诗句。191年,孙坚为袁术攻荆州刘表中箭身亡。其子孙策结交高级士族周瑜,将孙坚旧部带至江东,得吴会稽五郡和庐江郡(今江西境内),建立孙氏政权。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位。晋以后,长沙城内建有孙坚庙,并追封孙策为长沙桓侯。庙毁于清末。208年,曹操击破荆州刘表。刘备与孙权结盟,同谋赤壁大战击破曹军,定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局面。所谓西蜀健儿犹转战,中原名士几登楼,正是长沙这折冲樽俎、兵戈杀伐年代的形象写照。

赤壁大战后,刘备巧用诸葛亮之计,先后夺取荆州和襄阳,继而挥师南下,取零陵、桂阳、武陵和长沙四郡,其中攻占长沙之战打得最为激烈精彩。后经罗贯中《三国演义》出神入化的艺术虚构和民间传说的艺术渲染,古城长沙便留下许多真真假假的故事和遗迹。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关羽战长沙,十分精彩。书中说,黄汉升,又名黄忠,原为刘表帐下中郎将,后又为长沙太守韩玄手下大将。关羽来取长沙,将守将杨龄一刀斩于马下。韩玄令年近六旬的黄忠出战。两马相交,战一百余回合不分胜负。韩玄见天色将晚,恐黄忠有失,乃鸣金收兵。第二日,两人继续大战。五十回合后,关羽正欲使拖刀计,黄忠忽然马失前蹄,被掀倒在地。关羽本欲一刀砍下,但觉如此赢了不光彩,乃饶了黄忠,让他回去换马前来再战。民间传说,黄忠被从马上掀翻时,马的前蹄已踏成一口井。这口井至今还在,冬暖夏凉,四季不竭。第三日,韩玄坐在城上,观二人继续大战。相传当时韩玄观战处即天心阁。关黄二人战了三十余回合,黄忠诈败欲用箭取,但想起关羽昨日不杀之恩,便空拽两次弓弦。不想关羽以为黄忠不会射箭,便放心追赶。这时黄忠一箭射中云长盔顶红缨。关羽带箭回阵,方知黄忠射法非凡。韩玄见情大怒,欲斩黄忠。民间传说,关羽被射中红缨后大吃一惊,带箭回寨路经长沙城北一条叫涝溪水的小河时,竟把大刀掉在河中。门将周仓一直捞了七里水路才把刀捞起,于是人称此河为捞刀河,落刀处为落刀嘴,上游七里之处的小镇为捞刀镇。一说关羽掉刀乃在打下长沙以后。那是刘备、诸葛亮亲自来长沙摆筵庆功时,周仓多喝了几碗,扛着关羽那把八十一斤重的青龙偃月刀,跟在关羽马后,走到这条小河边时,猛听天上一声炸雷,吓得朝前一栽,刀柄恰巧打在赤兔马屁股上。马受惊而腾跃,后蹄将刀踢到河里。这落刀的地方后来就叫落刀嘴,这条河就叫捞刀河。大刀捞起来后,关羽发现刀被河石碰缺了口,心中甚为不快。义子关平请来远近闻名的磨刀剪好手罗铁匠为关羽磨刀。罗铁匠准备就绪,适逢老天下雨。雨水顺着帐檐流下,正好当磨刀水。他整整磨了三天,终于在农历五月十三日把刀磨好。后人就把这天叫做磨刀日,这天下的雨叫磨刀水。自此以后,罗铁匠名声更大,他住过的地方被叫做罗汉庄。捞刀河的刀剪也名扬四海。

三百年前,长沙南门有老董同兴店铺专营刀剪,享誉国内,其作坊即在捞刀河一带。后仿者纷起,新董同兴、真董同兴、老董同兴、老老董同兴、真真老老董同兴等,不下二十家。直到现在还是名牌货,在全国剪刀评比会上曾比下过剪刀大王王麻子张小泉。人们说,这是因为它们沾了关老爷宝刀的锐气。

刘备占领了长沙等四郡以后,继续向江汉平原扩张,这就使吴蜀之间利害冲突加剧。公元215年,吴国遣吕蒙攻下长沙、桂阳、武陵三郡。刘备急派关羽率兵驻扎长沙外围。两军对峙,一触即发。后鉴于曹操在北、两国乃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吴东蜀西。就长沙城而言,市中心区一边属吴,岳麓区一带归蜀,扁舟横渡,即异国之殊。直到关羽败走麦城,蜀方丢弃荆襄,长沙才全部归属东吴。吴设湘东、衡阳二郡,湘东郡治设在临湘县(今长沙)。吴蜀这番争斗,又在长沙的湘江两岸及外围的资水河畔留下唤作关公渡、甘宁渡的古渡口,以及鲁肃驻扎水军的据点和太史慈屯聚陆军的要地。

天心阁

西王饮弹

天心阁在长沙市旧城墙东南角,与岳麓山遥相对峙。阁高三层,建于巍峨的城垣之上,登临可俯瞰全城远眺岳麓,南望回龙山、妙高峰树疏烟袅,加之城下北侧原有田塘,夕照之中,碧波荡漾,故阁上额书:楚天一览;联云:四面云山皆到眼;万家烟火最关心。清时还有高阁插云、麓山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之天心四景说。阁建于何时无考。阁名据传源于星象之说:此处地脉隆起,必将文运昌隆,因于城墙建天心文昌二阁以应之。后天心一匾独存,故称天心阁。其名始起乾隆《长沙府志》。乾隆年间重修,李汪度有《重修天心阁记》。

正因其地势高峻,居全城之冠,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攻打长沙时,也主要从这里进攻。他们在阁旁挖掘地道,多次埋设火药,将城垣炸开数丈。但由于清政府纠集冀豫黔桂数省兵力,广西提督向忠武又把草潮门城上旧有五千斤大炮移至天心阁上,西王萧朝贵不幸在炮击中身亡,太平军围攻失败。此后清政府对天心阁多次加固,增设炮台九座,驻重兵把守,并将这尊发生过作用的大炮,长期陈列在阁上,以夸耀其武功。

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派遣会员陈家鼎等回湘组织同盟会分会机关,其办事处一度设于天心阁内。辛亥革命后,拆除城墙时保留了天心阁城楼及附近一段城墙。1924年以天心阁为主景辟建天心公园。1916年秋在阁台侧建午炮亭,每日正午鸣炮一响,以作全城标准时间。1924年旧阁改建,并仿效北京文渊阁形制,两厢培建二轩。1938年毁于大火,仅城堞一角幸存。1983年按原式样重建,并修补了城墙。现天心公园游客密度甚高。

岳麓山

南岳之足

“碧峰屏开,秀如琢玉,岳麓山如一道秀丽的天然屏障,濒临湘江,横亘于长沙西侧。

岳麓山,又名麓山、灵麓峰,因为南岳之足,故以麓名。南北朝刘宋时徐灵期《南岳记》云: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盛宏之《荆州记》亦云:麓山盖衡山之足,又名灵麓峰,乃南岳七十二峰之数。岳麓山虽为南岳尾峰,却亦高明广大,具岳之体:前有凤凰山、玉屏山、大小天马山;后有桃花岭、绿峨岭;南有金牛岭;北有圭峰,如群峰簇拥祝融峰一般拱卫在它的身旁,故唐刘禹锡有群峰朝拱如骏奔之句。

在民间传说中,岳麓山的来历也和南岳有关。相传圣祖来南岳传道时,衡山还只是一座孤峰。为不负南岳美称,乃向上天乞求赏赐其七十二个弟子每人一座山峰。得上天应允后,令众弟子去四方云游布道,约定以成绩最好者的传经处为标志,确定各峰走向。结果是排行最小的云麓和尚功劳最大。他沿着湘江水流走,沿途做好事,在岳麓山这个地方,还与乌龟精展开了一场恶战。那龟精不思苦修,却化身道士以勾引生魂,凡喝他的仙水者皆一病不起。云麓至此,发现蹊跷,极力阻止人们上当。龟精怀恨在心,唆使洞庭龙王的五个太子前往南岳圣祖前诬告云麓。云麓不怕龙子威胁,继续与龟精斗法,终于发现了龟精道袍上六角形花纹中隐藏的解仙水之法——人心血治之。云麓于是以银针刺胸,取心血救人。龟精见法术已破,乃变着原形直扑云麓。危急之中,云麓将一腔热血全部抛洒。洒到树上,梁红了树叶,这里于是有了遍地红叶;洒在病人身上,病人马上康复……他自己倒下了,倒下的地方渐渐升高为一座山。南岳圣祖决定南岳七十二峰沿云麓传经之路摆开,云麓殉难处为第七十二峰,取名岳麓山,并将害人的龟精永远压在岳麓山下。同时,还将诬告云麓的五个龙子永远留在南岳前面,这便有了五龙朝圣的景观。

岳麓山风景优美,历史悠久。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岳麓书院、麓山寺、爱晚亭、望湘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刻禹王碑等保留至今。自唐以来,骆宾王、杜甫、朱熹、米芾、袁枚等著名诗人学者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和吟颂麓山的诗文。它的怀抱中还长眠着黄兴、蔡锷等近代仁人志士。山区盛产麓山红橘等,颇为著名。

白鹤泉

“白鹤泉的得名,与一些传说有关。宋赴抃题咏云:灵脉本无源,因禽漱玉泉;自非流异禀,谁识洞中仙。

“禽漱玉泉的故事,在麓山流传久远。相传古时有一对洁白的仙鹤飞到这里,见泉水甘甜异常,清澈见影,便爱上这里不想飞走了。从那以后,泉中便有一双鹤影,泉水也越发清澈甜润,而且用手捧起泉水时,手里就会出现一双鹤影。以泉水煮开泡茶时,蒸气缭绕,亦酷似白鹤起舞。于是,人们便唤它为白鹤泉。那么,现在白鹤怎么又不见了呢?传说当时暴戾的长沙王得知此事,便令侍从不分朝夕渡江背水,供其享用。一日舟至江中忽遇狂风,水罐被颠翻,滴水无存。侍从急中生智,就近取净水回宫交差。长沙王沏茶时不见白鹤翱翔,怒以欺君之罪杀之。仙鹤闻知,悲愤而飞。泉中从此不复有鹤影,但白鹤泉的名字却传了下来。也有说,白鹤泉本是一个叫王小二的采石工为解众民工干渴而偷挖的井,因有白鹤夜至,井水一下变得清亮甘甜。府尹闻知欲借此升官发财,便令王小二挑此井水上京贡奉给皇帝。皇帝饮之,龙颜大悦,令小二今后按期用车送水,误期立斩。一个冬雨之日,路滑马乏,车翻水撒。王小二只得以附近井中之水搪塞。皇帝饮后大怒,王小二答道白鹤因天冷而飞走。皇帝令大臣前往察看,井中果然没有白鹤,且水也没有甜味。原来那白鹤是玉帝派来的仙鹤,为搭救王小二,在大臣来之前飞回天上去了。人们感其恩德,仍唤此井为白鹤泉

据载,泉眼历代多有整修。清光绪三年粮道夏献云建亭于其上,并有翰林院编修杨翰所书《白鹤泉碑》。碑刻题跋与诗句。跋云:《岳麓志》:白鹤泉出清风峡,味甘冽,冬夏不竭。宋儒张子(栻)有《酌白鹤泉》、《憩清风峡》诗,又与朱子(熹)城南唱和,有《兰涧》、《石濑》诗。宪云筑台其上,爱录二夫子诗镌于石,非但备名山胜事,亦欲使游者景仰前贤云。张栻《酌白鹤泉》诗颇得个中滋味:

    谈天终日口澜翻,来乞清泉醒舌根,满座松声问金石,微澜鹤影漾瑶琨。淡中知味谁三咽,妙处相期岂一樽。有本自应来不竭,滥觞端可验龙门。

后亭废碑存。现遮亭为1956年所建。亭中藻井上画有仙鹤一对,俯看泉井时可见白鹤随波影舞动。有茶室依山而筑,供泉水麓峰云雾茶,味美趣雅。

“半字显才

半山亭为六方形凉亭。相传此地原有半云庵,为上下山必经之处,游人赏景,香客朝圣,和尚下山购物,挑担回寺,皆常在此憩息。

一日,麓山寺一烧火僧兴之所至,戏以字为题作诗一首:山半山庵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嵌。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半间房舍云分半,半听松声半听琴。诗中句句有半字,却又毫无牵强之意,且对仗工整,颇具谐趣。住持闻知此事,惊其才能,不复令其烧火,而授以佛经,让其日夜持读。后半云庵颓圮,字诗却流传于世。后世在此筑亭者,取其首句山半二字,将亭名曰半山亭

“爱晚含情

爱晚亭在清风峡台地上首,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建。罗典是清代著名经学家,官至鸿胪寺少卿,因而人称罗鸿胪。他在书院执教二十七年,多次受朝廷嘉奖。亭上有罗典撰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据说此联上下联前一句经程万颂修改,罗原句为:忽讶艳红榆好将丛翠点。亭前有溪涧,因涧旁多芳兰而名兰涧。涧中水流击石有声,人称石濑。亭四周枫树成林,秋时枫红如火,景色犹佳,故亭原名红叶亭、爱枫亭。后所以称爱晚亭,据说与袁枚有关(也有说为毕秋帆所易)。

袁枚为江南名才子,传说一年秋天来长沙,许多人慕名前往拜会,独罗典不予理睬。他不赞赏袁枚提倡的性灵说和为文做诗的标新立异,对袁枚招收女弟子更是看不惯。为防袁枚来访,于书院牌楼帖: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一联。子路姓仲名由,孔子门徙。韩愈字退之,谥文公。此联意为袁枚不似子路、韩愈,我罗典不想见您。两天后,袁枚见此联,摇头一笑,递上拜帖。罗典称病不见。袁枚走后,罗典叫人泼水冲洗院前台阶,说是清除异端邪气。袁枚独自游岳麓山,对各处胜景绵有吟咏,独《红叶亭》下只录杜枚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且将第三句抄脱爱、晚二字。罗典闻知此事,连云惭愧,惭愧!并亲笔题写爱晚亭新匾。此名沿袭至今。

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如何姑且不说,就亭名本身而言,爱晚亭确实比红叶亭爱枫亭更佳。亭自秦汉时作为旅人停憩之所渐变为六朝以后作为雅人的游宴之所,亭名一事便有关紧要。然好名难得。洪迈《容斋随笔》有云:立亭榭名,最易蹈袭,既不可近俗,而务为奇涩亦非是。东坡见一客之近看《晋书》,问之曰:曾寻得好亭子名否?盖谓其难也。秦楚材在宣城外并江作亭,目之曰知有,用杜诗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消客愁之句也。王仲衡在会稽,于后山筑亭,目之曰白凉,亦用杜诗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之句,二者可谓甚新,然要为未当。爱晚一名,典出名句,又切亭之环境,不俗不涩,自然深为雅人所钟爱了。

原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年间重修。光绪、宣统时,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万颂又有修葺,于亭中刻题记曰:宣统三年秋,补葺爱晚亭,刻南轩、南园二先生诗,并征罗鸿胪故事,书放鹤二字,以永嘉游。南轩即南宋时岳麓书院山长张栻,南园为清代钱澧。他们的《青枫峡诗》和《九日岳麓山诗》均刻于亭内方石,题名二南诗刻。五十年代又两度重修,现亭额爱晚亭三字为毛泽东手书。

“卑字寓志

俗话说:登山必自卑。岳麓书院前登山要道上有一自卑亭,传说为早先一位长沙太守所立。

那位太守二十来岁就中考为官,颇有些自命不凡。一日,忽思探问自己在长沙的口碑如何,亲从回禀:百姓言老爷为官清正,才学却不如岳麓山下种田人。太守气愤不已,亲自去农家察访。在岳麓山走了半天,便到一农家讨水喝。见老头正吩咐两个出门的儿媳:一个去三五天,一个去七八天,同去同回。太守颇纳闷:同日出行,行期不等,怎可同回?两个女子笑道:我公公是说,今天十四去,明日十五回。三五一十五,七加八也十五,岂不是同去同回?太守恍然大悟,转身进屋讨茶。老头斟上热茶,又吩咐屋内老太太陪客备饭:佬佬,准备好留得几月几年的长温久暖的饭,我到山上去寻无肠鱼,两叉鸡爪做菜下饭。说罢出门而去。太守不解其语,老太太笑道:长温久暖的饭,即待客心甜意甜,茶饭甜;无肠鱼就是岳麓山上的松菌,两叉鸡爪是蕨菜。太守听罢,羞得面红耳赤,再也无心吃饭。但回到衙门,心犹不服。于是差人将那老头请进府中,出题难他,让他将一匹公牛带回去饲养,一月后牵来牛崽。老头也不争辩,牵着牛就走。一月后,太守派人去老头家,只见大门口挂一红布。差人刚要进屋,老太太阻拦说:我老倌昨夜生一孩子,今日不能见生人。差人笑道:世上岂有男人生子之理?”“既无此理,公牛又焉能下崽?老头在屋里接过话茬。差人无奈,只好牵牛回府。太守气急败坏,再出难题,限老头三天织一匹布把岳麓山遮住,用白米把桃子湖填平,三日后亲自去验看。验看之日,老头持尺、秤,带着全家在麓山路口恭候。太守问他持尺、秤何故,老头说:请您用这把尺量出麓山有多宽多长,我马上要婆婆和媳妇把布织出来。还请您用这杆秤称出湖水重量,我就去挑多重的白米把湖填平。太守舌头打结,心悦诚服:村俗之人不可小看,今日方知登高自卑之理!不久,即在书院前登山要道上建亭,取名自卑

佛祖骨身藏此中

青枫峡南侧有舍利塔,造型奇特,酷似僧帽。塔高3.7,全部用花岗石砌成,二层叠涩作须弥座形,上四角为山花蕉叶刻有力士像,无塔身,座上为十三天。塔前刊有石碑,书隋舍利塔,碑阴书共建菩提。其实,此塔并非原隋塔,而为民国初年于旧址重建。舍利为梵文音译,意为骨身。《释氏要览》云:释迦(牟尼)既卒,弟子阿难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此藏舍利子之塔,即为舍利塔。据宋觉范和尚《隋感应佛舍利塔记》云,全国各地多有舍利塔,其因盖出于以下故事:西魏大统七年六月,隋文帝杨坚生于同州(今陕西)大兴寺中。婴儿时忽得暴病不能啼哭,智仙尼姑请为代养。她对其父杨忠说:此儿身有福相,为菩萨所佑,不可居于家中。杨忠应允。待杨坚三十岁时,智仙才让他回家,并授他舍利子数百颗,嘱他以此福苍生。杨坚为帝后,即诏令全国五十三州,于名山福地建塔分藏舍利子,供万民顶礼膜拜。此塔即为其中之一。也有说此塔为隋开皇九年(589)智者禅师所建。

忠士忠魂长眠处

岳麓山的苍松翠柏间,有许多庄严肃穆的石墓,里面安息着黄兴、蔡锷、蒋翊武、刘道一、禹之谟、焦达峰、陈作新、陈天华、姚宏业等辛亥革命领袖和志士的忠魂。其中以黄兴、蔡锷墓最为宏伟。

黄兴墓在云麓峰左方小月亮坪,为湘中首屈一指的巨大陵墓。墓由三层台阶百余级踏步导入。墓碑为一四棱形整块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十米,如利剑直指苍穹。因地处高峰开阔处,显得格外气宇轩昂。黄克强之墓的碑文由青铜浇铸。

黄兴(1874—1916),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长沙人。早年入武昌两湖书院,接受新思想,后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曾组织留日学生抗俄义勇队,疾呼反清革命。1903年回国后与刘揆一、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曾与哥老会首领马福益等策划,准备在慈禧万寿这天举事于长沙。为筹资金,将凉塘祖传三百担田变卖。后事发,避居日本。后华兴会与孙中山兴中会等合为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协理),地位仅次于孙中山。黄兴是多次武装起义的组织者、指挥者。1911年广州起义中,他身先士卒,右手中、食指被打断。最后剩他只身一人,潜入一家商店化妆出走。起义阵亡七十二烈士,葬黄花岗。黄兴后填《蝶恋花》以悼: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谒枚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同年武昌起义中,他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后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二次革命中,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后赴美国,策动反袁,支持蔡锷发动护国战争。19167月回国,1031病故于上海。逝世前数日,曾艰难地写下弥可珍贵的遗嘱,激励后人报国图强。次年415日移柩长沙,国葬于岳麓山。因其功绩彪炳,史有孙黄之称。黄兴病故后,孙中山极为悲痛,送挽联曰: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卧病日本的蔡锷闻噩耗也痛送挽联:以勇健开国,更宁静持身。黄兴故乡人们也哀痛不已,深深怀念19126月黄兴最后一次回故乡时召开民众大会,号召团结奋斗的情景:凉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携手缔造共和国,洞庭衡岳生荣光。

黄兴故居在长沙县凉塘,为普通泥砖青瓦平房,建于同治初年。现存上下堂屋左右正房及厢房、横屋过堂,共十二间。上堂屋左边正房为黄兴卧室。正房及堂屋陈列着黄兴生前用过的家具、文具等。故居前有三个相依的水塘。191210月黄兴回乡时,写有爱我林园想落晖的深情诗句。1981年重修,廖承志题写黄兴故居门匾。

蔡锷墓在白鹤泉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墓由花岗岩砌成,基座宽阔,尖顶碑塔高6,绕以石栏,二十四块栏板石上刻有当时各省军政界人士的悼念诗文与题字。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十三岁即通经史,十四岁中秀才,十六岁入湖南时务学堂,1899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谋划汉口起事未果,重返日本,改名锷,以示投笔从戎之决心。1904年回国不久,在云南任新军协统。辛亥革命时,领导昆明重九(农历九月初九)起义,被举为云南都督。袁世凯窃国后,借故调他入京。他机智逃脱袁的监视,由天津乘日船东渡,再经越南返回云南。其间曾与青楼妓女小凤仙有过瓜葛。电影《知音》曾对此风流韵事大肆渲染。小凤仙对他智脱袁世凯羁绊确起过一定作用。但事实未必尽如野史和影片所言。如据蔡锷幕僚雷飙回忆他听蔡鄂口述脱险经过,蔡锷是从小凤仙举行宴会的场所悄然单身离去的,小凤仙并未参与其事。蔡锷病逝,遗体运至北京时小凤仙曾白马素车,亲临祭奠,并送挽联一副: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但并未痛不欲生,饮鸩自尽。蔡锷回到云南即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并亲率第一军入川大破袁军。于是,各省相继独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死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任蔡为四川督军兼署民政长。蔡锷长期奔波转战,又患有喉疾,终致心力交瘁。1916920入日本福冈医院治疗无效,118病逝,年仅三十四岁。次年412日国葬于岳麓山。

民族精英,永垂不朽。为缅怀先烈,今长沙市两条主要街道即以黄兴、蔡锷命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ddfd7c4aa00b52acfc7ca11.html

《长沙的美丽传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