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发布时间:2023-03-07 06:20: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0 绪论
保护自然,这个概念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怎么还要和古代扯上关系呢?其实,自人类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就经常关注这件事情。我们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对自然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而在人文科学领域则涉足较少。这就导致了自然保护的文化内涵被逐渐淡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只要一提起自然保护,大家满脑子就充斥着自然科学的东西。
我们现在提倡“以人为本”不仅仅是要求自然科学在发展的时候要尽力以人的需要为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人文科学,并发掘自然科学里潜在的文化内涵。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此,我们可以说处处皆文化,只不过我们常常使用狭义的文化定义来讨论文化罢了。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发现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所蕴藏的中国文化背景,同时分析和阐述中国古代在保护自然方面的得与失。
1 中国古代在自然保护方面的成就与失误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同样,文化内涵也是随着它的承载物被人类创造出现以后出现的。我们今天在这里讲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所蕴藏的中国文化背景,并分析和阐述中国古代在保护自然方面的得与失,当然就要先讲一讲中国古代在自然保护方面的成就与失误了。
1.1中国古代自然保护的成就

1

中国古代在自然保护方面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分为思想成就和实效成就。
1.1.1中国古代保护自然的思想成就
1)不违天时
“不违天时”是中国古代保护自然的重要思想之一,是其他自然保护观点的基础。这个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的提出人是孟子,相关的记载见于《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句话虽然看起来是在说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在讨论“王道”的施政理念,但它还是包含着明显的保护自然的思想,也就是以时令为标准去做符合时令环境的生产生活活动,从中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在很多先秦诸子的言论中就有着“不违天时”的类似言论,比如《易经·乾》中说:“夫大人者,为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违天时。”云云。
“不违天时”这个观点明显地提出了只有顺应季节的 生产活动才最有利于有效利用生产资料,并节能省力,与自然协调好,这样才能使人类生产获得最大收益。
这个观点的提出与我国的自然条件不无关系,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尤其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最为明显,而我国的文化发源地就处于此线以东。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雨水年际分配明显,植物与动物的季节性活动显而易见,也就是说物候特征变化明显。先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再加上常年对物候进行经验积累性质的观测,于是就逐渐形成了“顺天而耕”的观念。最后就“不违天时”了。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07308ca0116c175f0e48db.html

《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