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典故

发布时间:2011-01-12 13:42: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词中的典故 名人篇

一. 李广(?--119年)西汉著名将领,擅射,人称“飞将军”

《史记 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曾一箭射死一只猛虎,以虎头骨为枕。也曾将巨石误作虎,以箭射之,箭羽没入石棱,足见其射艺和勇力。

李广一生都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作战四十余年。因智谋超群,骁勇善战,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交战。李广一生未得封侯,故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说。公元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征匈奴,战败自杀。

唐诗中常用“飞将军”、“李将军”代称李广,如王昌龄《出塞》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白《悲歌行》:“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常建《吊王将军墓》:“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刘禹锡《平蔡州三首》:“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高适《塞上》:“惟惜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班超少年立志,刚入朝时作文官,后投笔从戎,因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班超凭其卓越的政治和经济才能,在管理西域的31年中,正确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不但维护了国家安全,也加强了西域与各族的联系。

范晔的《后汉书 班超传》云:“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班超投笔从戎是常被后世引用的典故。

唐诗中也作“掷笔”、“弃笔”、“安能事笔砚”、“班超束书”、“班笔掷”等,也常用来指代弃文从武,投身疆场。如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王昌龄《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使臣书之得已不。”鲍溶《壮士行》:“苏武执节归,班超束书起。”元稹《记怀》:“班笔行看掷,黄陂莫漫澄。”

三,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军事家。

周瑜随孙策南征北战,助孙策成就大事,深得信任。孙策遇刺后,周瑜与张昭一起辅佐孙权。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开阔,颇具大将风范。老将程普不服周瑜少年得志,屡次当面羞辱他,周瑜采取回避态度,不与之计较,终于以自己的才德另程普甘拜下风。程普感叹:“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而《三国演义》中的心胸狭窄的周瑜则是作者罗贯中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用以突出诸葛亮,绝非真实的周瑜。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周瑜力主抗曹,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乌林打败曹军,是三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以后,他又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并向孙权建议出兵进攻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可惜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病逝,年仅36岁。

诗词中常称周瑜为“周郎”、“公瑾”,有时作为青年才俊的美称。如:

刘长卿《送崔使君赴寿州》:“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王维《同崔傅答贤弟》:“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苎》。”

卢纶《送抚州周使君》:“周郎三十馀,天子赐鱼书。”

李贺《春怀引》:“阿候系锦觅周郎,凭仗东风好像送。”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更是整首词赞颂周瑜,怀古伤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四,司马相如(约前179-117)字长卿,四川蓬州人,一说成都人,汉代文学家。擅鼓琴,他的琴名曰“绿绮”。司马相如年少时喜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后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王吉。

临邛县有一位富豪,名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姿容美丽,富有文采,更擅击鼓弹琴,但未及出嫁而丧夫。司马相如对卓文君思慕已久,趁作客之机,以琴为媒,以歌咏怀:“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其措辞大胆热烈,令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后与之一见倾心。当晚,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投奔司马相如。不久又自成都返回临邛,当垆卖酒,以迫其父承认她与司马相如的婚姻。根据这段爱情故事谱成的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唐诗中常以“相如”、“相如赋”称美才子,如杨炯《和刘侍郎入隆唐观》:“汉帝求贤日,相如作赋才”。以司马相如比喻刘侍郎的文采。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朝吟左氏娇女篇,夜诵相如美人赋”,以司马相如比康洽的博学。韩愈《酬别留后侍郎》:“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谷先”。

司马相如擅长弹琴,成都有传为司马相如弹琴的琴台。后世用“相如台”来咏琴,也常借以咏蜀地。如李白《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相如文君在临邛开设酒肆,君当垆买酒,相如清洗酒具。后世把“相如涤器”、“相如蓬门”、“相如穷”、“马卿涤器”等用作文人落魄的典故。杜甫《醉时歌》有云:“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孟郊《赠转运陆中丞》:“莱子真为少,相如未免穷”,以司马相如的贫困失意自喻。

五,管乐 即管仲和乐毅。春秋战国时期功勋最卓著的文臣和武将。

管仲(?--645年),名夷吾,有名敬仲,字仲。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人。管仲年少丧父,自幼生活贫苦,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经鲍叔牙举荐,官拜上卿。他在齐进行改革,分国都为15个士乡和六个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设选拔人才的制度,士经三次审选,可作上卿的辅佐。将士乡按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的军事编制进行组织。征税按土地好坏分等,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由官府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因此国力富强。遂在此基础上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使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有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管子》。管仲被后世称为“春秋第一相”。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末期杰出军事家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曾在燕昭王急于伐齐时深谋远虑,提出“举天下而攻之”的方略,联合楚、魏、赵、韩诸国,终报强齐伐燕之仇。

《三国志》卷十五《蜀书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常以管乐自比。

唐诗中常以“管乐”作为对经邦济世之才的称美之词。如孟浩然《赠何七判官昌浩》:“父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君推管乐,之子慕巢夷。”

六,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

曹植自幼聪慧,十多岁时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认为儿子中只有曹植“最可定大事”,数次欲立其为太子。但是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触怒曹操。而他的兄长曹丕很擅矫情自饰,终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渐居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217年)年被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魏王位,曹植开始处处受到限制和打击。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魏明帝继续像曹丕一样,对曹植进行防范、限制和打击。曹植在十二年中数次被迁封,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封号陈王。公元232年曹植抑郁而终,谥号“思”,后人又称他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的作品有《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其前期与后期的诗歌差异很大,前期作品或表现他贵族公子的富贵生活,或表现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而后期作品则主要抒发他对于自己处境的愤慨和哀怨,以及不甘心被弃置、用世立功的愿望。

曹氏父子合称“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曹植的《七步诗》流传千古,其意义早已超越诗歌本身,而带有深邃的政治内涵,成为权势之争、兄弟相残的真实写照。

“陈王宴平乐”典出《文选》卷二七三《国魏 曹植 明都篇》,后用作咏宴游。如李白《将进酒》中名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陈王见袜”、“袜尘”典出《文选》卷一九三,《国魏 曹植 洛神赋》,唐诗中以歌咏洛神,也用于歌咏美女、女袜。如韩偓《密意》中有“经过洛水几多人,唯有陈王见罗袜”。

“陈王赋”、“陈王”、“陈王诗”典出《三国志》卷十九《魏书 陈思王植传》,唐诗中常用来称美亲王富有文采,如王维《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

七,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自号五先生,友人赠谥“靖节先生”。浔阳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曾做过太守。陶渊明年幼时家道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寄居于外祖父孟嘉家中。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因出身庶族而备受轻视,于是辞官不仕。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后因不肯与之同流合污而再次辞官。安帝元兴三年(404年),投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又因见刘裕铲除异己、谋害忠良,辞职隐居。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转入将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刘敬宣辞职后,他也随之去职。同年秋,因叔父陶逵介绍作了彭泽县令,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再次辞官。从此陶渊明的仕途画上了句号,开始过上“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现存一百二十五首,多为五言诗。内容上可分为咏怀诗、饮酒诗、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兴起者,与谢朓、谢灵运等形成的我国南北山水诗派,对于后来由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的山水田园诗派影响巨大。

陶渊明作为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明显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他的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但追求的并非外物本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像。

后来的作品中常以“陶令”、“陶公”、“陶潜”、“陶靖节”等来代指陶渊明,并用来借喻县令、高士和嗜酒者。如孟郊《隐士》:“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李商隐《菊》:“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李白《赠闾丘宿松》:“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杜甫《遣兴五首》:“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结社作诗,其中有菊花诗,黛玉《咏菊》诗云:“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探春诗:“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此处“葛巾”暗指陶渊明“葛巾漉酒”之事。黛玉《菊梦》:“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谢灵运(385-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东晋和南朝宋时代的诗人,在南北朝时与陆机齐名,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

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被寄养于钱塘杜家,以“客儿”为乳名,故世称“谢客”。又由于他是谢玄的孙子,晋时袭封康乐公,所以又称为谢康乐。

东晋末年,谢灵运出任琅邪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职。南朝宋后,因刘裕采取压制士族政策,谢灵运被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使等职。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

谢灵运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他的诗中有很多佳句,如《登池上楼》描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他的诗充满了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清新自然的韵味。谢灵运的作品使得山水诗从玄言诗中独出来,开创了诗歌的新境界。从此山水诗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李白、杜甫、王维、韦应物、孟浩然、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除诗歌外,谢灵运还著有十多篇赋,其中以《岭表赋》、《山居赋》等较为著名。此外,早年信奉佛道的谢灵运还注释过《金刚盘若经》,润饰过《大般涅经》,著有《辩宗论》等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

谢公屐”:指谢灵运专为登山发明的一种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支其后齿,便于走山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唐诗中常以“谢康乐”、“康乐”、“谢康”等来代指谢灵运。如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王维《送康太守》:“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李林甫《秋夜望月忆韩席等诸侍郎因以投赠》:“作赋推潘岳,题诗许谢康。”贾岛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九,建安七子 指东汉献帝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孔融153-208年),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以“孔融让梨”的故事名垂千古。早年加入讨伐董卓的行列,后为曹操所用,又因劝阻曹操攻刘备而被处死。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出众。代表作有《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与曹操论禁酒书》、《杂诗》等。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擅长章奏书记。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以秦朝修筑长城讽喻当时繁重的徭役。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是建安文学精神的代表作。

徐幹(171-217年)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徐幹的代表作《中论》被曹丕赞为“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其情诗《室思》也写得情深意重。

阮瑀(?-212年),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他的章表书记犹以《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最为出色。诗作有《驾出北郭门行》。

应玚(?-217年),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南)人。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等。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诗作现存十五首,代表作《赠从弟》三首。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后世诗歌中常将七人同时提及,唐诗中常用“建安七子”、“建安才子”称美文士。如孟郊《上包祭酒》:“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张九龄《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曹邺《寄监察从兄》:“空刘建安书,传说七子名。”皮日休《奉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建安七子太微仙,暂上金台许二年。”

唐诗用典 历史故事

伯乐一顾 典出《战国策》卷三十《燕策二》: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去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 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春秋时期,秦穆公的相马专家孙阳特别擅长观察,、品评马匹的优劣,时人以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宿名伯乐来称美他。凡是孙阳相中的马,身价立即提高。一次有人牵马到市场区卖,三天无人询问,他请伯乐区相马,立即就有人出高价收购。

“一顾”原指伯乐对马的回望,后世用“伯乐一顾”来表示因受到名人的重视而身价大增。《后汉书 隗嚣传》记载:“数蒙伯乐一顾之价,而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绝群。”宋朝王观国《学林 铜斗》云:“凡物不以美恶,稍为名士所称,遂以可贵。所谓伯乐一顾,其价十倍。”也写作“伯乐一盼”、“伯乐顾”,后用于喻指有权势者的赏识。

张九龄《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上惭伯乐顾,中负伯牙知。”李峤《舞》:“非君一顾重,谁赏素腰轻。”戴叔伦《古意寄呈王侍郎》:“夜光贮怀袖,待报一顾恩。”孟郊《寄陕府邓给事》:“一顾生鸿羽,再言将鹤翩。”

杜鹃啼血 典出《十三州志》。“其后有王名杜宇,称帝,号望帝。……有一死者名鳖令,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令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于鳖令,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云:‘我望帝也。’”

杜鹃,即子规鸟,别名杜宇、望帝,啼声悲切。传说战国时蜀王望帝杜宇禅位于鳖令,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杜宇死后,精魂化作杜鹃鸟,每到春天就夜夜悲鸣,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滴血染红了杜鹃花,这就是“子规啼血”的来历。

后世以“子规啼血”比喻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惆怅恨然的心情。如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贺《老夫采玉歌》:“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画堂春》: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辛弃疾《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金屋藏娇 “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姐陈氏,小名阿娇,故世人称“陈阿娇”或“陈娇”。

汉景帝去世后梁王夺位,当初刘彻是太子,陈阿娇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帮刘彻做上皇帝。他与阿娇从小青梅竹马,汉武帝年幼时,馆陶长公主问他要娶什么样的妻子,他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于是有了“金屋藏娇”这一故事。

汉武帝坐上王位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真的为阿娇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并册封她为皇后。“金屋藏娇”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婚姻传奇,是男子对自己的原配正妻许下的结发誓言和婚姻承诺。后世以“金屋”指为男性所宠爱的妇女的住处,也泛指后宫。“金屋藏娇”则用于指男人宠溺爱妻、爱妾。

白居易 《长恨歌》中有“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一句。此处以汉武帝宠阿娇喻杨玉环得宠于唐玄宗。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云:“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亦以阿娇喻杨贵妃。王翰《古蛾眉怨》:“传声走马开金屋,夹路鸣环上玉qi表示汉武帝生前曾宠爱阿娇。

雁足传书 典出《汉书 苏武传》。

苏武(前140-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苏武率领100多人出使匈奴。在苏武准备返国时,匈奴发生内乱,面对匈奴人和汉朝降臣的威逼利诱,他从不屈服,坚守汉使气节。匈奴单于把他流放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放羊。苏武在断绝饮食、生活困苦的情况下仍旧不辱使节。听说汉武帝驾崩,他面南痛哭以至吐血,哭奠数月。

汉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朝结亲和好。汉朝向匈奴索要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到匈奴,苏武使团成员之一常惠趁机夜会汉使,终于使得汉使得知真相。常惠教汉使告诉单于:汉朝天子在翰林院射猎,打下一只雁,见雁腿上系着一封帛书,告知苏武在北方一沼泽中。此计终于迫使单于承认苏武仍健在。于是经过十九年的忍耐,苏武终于回到汉朝。

后来,人们就用“雁足传书”、“雁书”、“鸿雁北来”等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也有以鸿雁代指书信的。如王勃《采莲曲》:“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李白《千里思》:“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史达祖鹧鸪天》:“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李清照《蝶恋花》:“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知音 俞伯牙自幼酷爱音乐,擅长弹琴。虽然有很多人赞美他的琴声,他却认为一直未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后来俞伯牙奉王命出使楚国。有一天,在乘船途中,俞伯牙被迷人的月色感染,就弹琴抒怀。当他完全陶醉于自己的音乐之中时,不慎把琴弦弄断了。这时他忽然看到岸边有人一动不动的站着,便让人询问。那人说自己是打柴的,因听到琴声,于是驻足聆听。俞伯牙问他自己弹奏的是什么曲子,那人回答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

俞伯牙听罢大喜,邀请打柴人上船细谈。打柴人还指出俞伯牙的琴是瑶琴,传为伏羲氏所造。俞伯牙更加佩服,遂又为打柴人弹奏几首曲子,请他辨识其中的意思。当俞伯牙琴声雄壮高亢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宏伟气势。”当琴声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十分惊喜,相信自己终于遇到了寻觅已久的知音。二人越谈越投机,感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来这里相会。这个打柴人便是钟子期。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汉阳江口,却久等不见钟子期来赴约。经过打听,才知道钟子期已经染病故去。临终时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以便在中秋相会之期,可以听到俞伯牙的琴声。

俞伯牙得知后悲痛不已,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高山流水》。弹奏完毕,他长叹一声,挑断琴弦,并将瑶琴在石头上摔得粉碎,立誓此后不再弹琴,以此纪念自己一生唯一的知音。

后人在他们相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古琴台。直到今天,人们还用“知音”来形容彼此了解的朋友。成语“高山流水”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用来比喻知己,也用于比喻乐曲的高妙。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云:“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留别王维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三顾茅庐 典出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东汉末期,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说诸葛亮学识才能兼备,就协同关羽、张飞到隆中卧龙岗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隆中即今湖北襄樊,另一说是今河南南阳城西。

刘备初次赴隆中,诸葛亮不在家,失望而归。不久后,刘关张三人再赴隆中,诸葛亮却又外出闲游,三人又一次无功而返。但刘备这次留下一封信以表诚意。第三次,刘备事先吃素三天,劝说了已经不耐烦的关张二人,三度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是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肯惊动他,立在一旁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刘备有志为国,也有诚意请他相助,终于决定出山,全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王朝。

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后世常以此称美君主礼贤下士。如沈佺期《陪幸韦嗣立山庄》:“茆室承三顾,花源接九重。”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得主劳三顾,惊人肯再鸣。”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张孝祥《西江月》:“已授一编圮下,却须三顾隆中。”萧元之《水龙吟》:“休望当年,溪边俱载,隆中三顾。
 

庄周梦蝶 典出《庄子 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juju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大意是说庄子一天梦到自己变成蝴蝶,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自己是庄周。梦醒之后发现自己仍是庄子,于是不知自己究竟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庄周梦蝶”的典故被后世广为引用,诗人们借此表达人生如梦的感叹,或者对故国亲友的思念,以及恬淡闲适的心态。

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诗人说富贵没有定数,不值得追求。

而白居易在仕途受挫、理想破灭时,也如身在梦中,他在《疑梦二首》中写道:“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

崔涂在《春夕怀旅》中表达自己漂泊异乡、思念故土的心情:“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钱起《衡门春夜》:“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宁唯北窗月,自为上皇人。丛莜轻新署,孤花占晚春。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题崔逸人山亭》:“羡君花下酒,蝴蝶梦中飞。”诗人自斟自饮,思绪翩飞,体悟到庄子梦蝶的乐趣。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恃宠而骄,宰相晏婴建议齐景公除去他们三人,于是设计让齐景公赏赐三人两个桃子,论功食桃。公孙接和田开疆各自讲述了自己的功劳,把桃子拿走。实际上古冶子的功劳更大,两人终于自叹弗如,让出桃子而自杀。古冶子认为自己独活是不义,不仁,无勇,也自杀身死。

“二桃杀三士”典出《晏子春秋》卷二《内篇 谏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驱,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今君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因请公使人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晏婴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个勇士,后世以“二桃杀三士”比喻用阴谋手段、谗言诡计使他人内部相争,自相残杀。如诸葛亮《梁甫吟》中云:“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唐诗也常引用此典,如卢象《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闲阴七贤地,醉餐三士桃。”李白《梁甫吟》诗云:“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另有《惧谗》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以“二桃杀三士”的典故点出谗言的可畏

西施浣纱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人,生于浙江诸暨,天生丽质,貌美如花。

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个性,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送与吴王。

吴王夫差见到西施大喜,在姑苏修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划青龙舟,整日与西施戏水,又为西施修建了表演歌舞和娱乐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建“响屐廊”,用上百只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上木屐,裙上系铃,在木板上舞动,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交织在一起。夫差沉溺其中,不理朝政,终致众叛亲离,走向丧身亡国的道路。吴国灭亡后,西施就不知所踪。

西施浣纱之地,就是若耶溪,其源头在若耶山,山下有一深潭,相传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樵岘麻潭”。

后人多用“西施浣纱”来形容极美的事物,诗词中都常见咏西施的内容。如李白《子夜吴歌 夏歌》:“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李贺《美人梳头歌》:“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坠髻半沉檀。”

锦字寄诗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 列女传 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喜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赠滔。婉转循环以读之,其词凄婉,凡八百四十字。”

苏氏很会写文章,极富文采。窦滔被贬至流沙县时,苏氏在锦帛上织回文诗寄给被流放的丈夫,倾诉思念之情。后世以为经典,比喻女子怀念丈夫。后也以“窦滔妇”指文思巧妙的女子。

唐宋诗词中常见“锦字书”、“锦书”、“锦文”、“锦字”、“织锦”等,如李峤《诗》云:“扇中纨素制,机上锦纹回。”诗中以“锦文”借指诗歌。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锦字回文欲赠君,剑壁层峰自纠纷。”诗中以“锦字”借指书信。刘长卿《赋得》诗云:“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杜牧《代人作》:“锦字梭悬壁,琴心月满台。”耿湋《古意》:“叶下倚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吴融《和韩志光四郎无题三首十四韵》:“管纤银字咽,梭密锦书匀。”

陆游《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诗词用典 神话传说

青鸟 “青鸟”是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常被用来指代美好的愿望能实现。

“青鸟”典出《山海经 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伺王母旁。”

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如南朝陈伏知道《为王宽与妇义安主书》:玉山青鸟仙使难通清代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君子》:“但烦青鸟长通讯,贪住蓬莱忘忆家。”

李白《有所思》:“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李峤《东飞伯劳歌》:“传书青鸟迎箫凤,巫岭荆台数通梦。”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陈子昂 《春台引》:嘉青鸟之辰,迎火龙之始。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嫦娥奔月 嫦娥又称姮娥,她美貌非凡,后来飞天成了神仙,在月中广寒宫居住。在古诗文中有时也代指月亮。

据史料记载,后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后,组成强大的国家,《山海经》称之为“十日国”。

《淮南子 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释为:“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乃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嫦娥偷吃不死药而成仙飞天,却被众仙排斥,只得独居广寒宫,被罚终日捣不死药,倍感孤独寂寞。于是向丈夫倾诉自己的懊悔之意,请后羿在月圆之夜做面丸,如圆月形状,放置于屋子西北方,并连续呼唤嫦娥的名字。后羿遵嘱行事,嫦娥遂由月中飞回,夫妻团聚。后世中秋节做月饼供奉嫦娥的风俗,由此而来。

诗词中队嫦娥多有提及。如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春台仙《游春台》诗云:“玉魄东方开,嫦娥逐影来。”徐仲雅《潭州》:“凿开青帝春风圃,移下嫦娥夜月楼。”

苏轼《水调歌头》的上阕亦颇切中嫦娥的心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精卫填海 典出《山海经 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精卫。精卫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为女娃。因独自驾船去东海日出之处,遇风浪而溺水。女娃死后,灵魂化作一只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因而被称为精卫。精卫怨恨大海夺去自己的生命,一心复仇,所以不断从她居住的发鸠山上衔来石子和树枝,投入东海,想把东海填平。她以此为任,往复飞翔,从不停息。

精卫的锲而不舍和善良愿望,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历代诗词中多有提及。

如王建的《精卫词》:“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 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 愿我身死子还生。

陶渊明在读过山海经后写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岑参《精卫》:“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

温庭筠《公无渡河》:“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

韩愈《精卫填海》:“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着报雠名

清代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瑶池 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位于昆仑山上。

《山海经校注》曾记载:“西王母虽以昆仑为宫,亦自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也。”可见瑶池也并非只有一处。而最大的一处瑶池就是青海湖,最美的瑶池是孟达天池,海拔最高的一处,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

话说西王母曾在瑶池宴请远道而来的周穆王。诗文中常借以咏游仙,或比喻宫廷游宴的场面。

姚崇《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

陈子昂《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愿罢瑶池宴,来观农扈春。”以瑶池宴喻指宫廷宴乐,用以讽谏皇帝。

李白《秋夜独坐怀故山》:“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辇行。”

杜甫《秋兴八首》:“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以瑶池衬托长安城宫阙的巍峨。

李商隐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台

1. 美玉砌的楼台。也泛指雕饰华丽的楼台。

  《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 《淮南子本经训》:“晚世之时,帝有 ,为琁室瑶台,象廊玉牀。”《旧唐书后妃传上太宗贤妃徐氏》:“是以卑宫菲食,圣主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之为丽。” 李梦阳 《去妇词》:“瑶台筑就犹嫌恶,金屋装成不论钱。”

2. 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晋 王嘉 《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3. 积雪的楼台。

  南朝 谢惠连 《雪赞》:“气徧霜繁,年丰雪积……权陋瑶台,暂践盈尺。” 许浑 《看雪》诗:“客醉瑶台曙,兵防玉塞寒。” 柳永 《望远行》词:“长空降瑞,寒风翦,淅淅瑶花初下……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

4. 玉镜台。妆台的美称。

刘禹锡 《伤往赋》:寳瑟僵兮弦柱绝,瑶台倾兮镜匳空。 汤显祖 南柯记·御饯》:冠裳俊雅,正瑶台镜里,凤妆浓乍。

其它有关瑶台的诗句:李白《清平调》: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逢。

杜牧《梅》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韦渠牟《杂歌谣辞。步虚词》何须生羽翼,始得上瑶台。

李白《古朗月行》: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八骏 传说中周穆王驾车用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

周穆王是周朝第五代王,姬姓,名满,是我国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之一。据说周穆王五十岁才即帝位,享年一百零四岁。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结果,周穆王的在位时间应为公元前976年至公元前922年。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喜欢游历,曾驾八骏之乘驱驰九万里,西行到“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山,在瑶池宴饮,并与西王母作诗相和。《穆天子传》卷一记载:“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是以马的毛色命名。而《拾遗记 周穆王》中以马的速度命名:“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

后世以八骏泛指宝马良驹,或是皇帝的车驾。

如张说《舞马词六首》:“将共两骖争舞,来随八骏齐歌。”

韦应物《酬郑户曹骊山感怀》:“万马自腾骧,八骏按辔行。”以八骏来喻指唐玄宗的车驾。

杜甫《城上》诗云:“八骏随天子,群臣从武皇。”

李商隐《九成宫》:“云随夏后双龙尾,风逐周王八骏蹄。”以八骏为比喻,追述唐太宗四方巡视的情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a325333968011ca3009196.html

《诗词中的典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