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发布时间:2011-09-25 21:59: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号1212080209

科研论文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王维诗歌的禅意探究

院(系)名 称:文法学院

对外汉语

麻秋红

王凤云


王维诗歌的禅意探究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王维仕宦轨迹诸种坎坷和人生际遇浮沉的探究,挖掘出王维醉心于禅学的深层原因,并进一步揭示出王维诗歌中所蕴含的具体的禅学思想,最后,简要的说明禅宗思想的渗入对其山水田园诗的诗歌意境上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佛教 禅宗 无可无不可 坐禅观心 意境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作为传统的中国文人,他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老庄哲学的影响,而佛教的繁盛对其人生历程与诗歌创作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将诗心与禅理相融合,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歌史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枝奇葩

1王维醉心禅宗的原因

1.1“禅宗”的发展壮大和礼佛之风的盛行

在唐代,君王们对佛教大部分采取包容保护的态度,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张壮大。王维生活的时代 ,“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南宗禅以慧能为代表,北宗禅以神秀为代表。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神秀被迎往东都洛阳,王公贵族和百姓万人空巷去迎接他。”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下层百姓也开始追捧,社会上的礼佛之风悄然兴起。许多高僧门下有许多俗家弟子,身边聚集着许多著名的士人。王维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的影响。他的习禅历程是从北宗禅开始的,随着北宗禅的式微,王维从北宗禅转移到南宗禅。但北宗禅对其思想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

1.2家族与佛教的渊源

前人的诸多研究都显示,王维家族和佛教的密切关系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王维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师事大照禅师普寂三十多年。王维的字“摩诘”就取自《维摩诘经》。另外,王维的弟弟王晋与普寂的弟子广德是知交,广德的弟子昙真去世以后,王晋为其撰写碑文,昙真的弟子正顺事晋犹父。可见,王维出身的家庭环境浸润着浓郁的宗教气息,这无疑是其作品于佛教禅宗相交融的一大潜在因素。

1.3仕途坎坷,理想受挫

如果说王维所生活的时代和家庭环境提供了他遁入禅宗的客观路径,那么王维所遭遇的政治坎坷则是其潜心悟道的推动力。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王维必然受到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出世无为观念的双重影响。首先,王维恪守着儒家重视现世的现实主义精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热心于政治,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立徳、立功、立言”三不朽。但当高扬的政治理想遭遇到黑暗的政治,经由贬谪、战乱和宦海沉浮,王维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山水田园成为了王维躲避朝廷政治风云的心灵寄居处,力图效仿陶潜回归士大夫的精神堡垒。但其半官半隐的状态,展示了其回归的不彻底性:安贫乐道非其所堪,奴颜婢膝非其所愿。对王维来说,退守山林似乎过于清苦,进入仕途而又苦于政治的腐败,进退之间难以抉择。然而,这难以调和的矛盾似乎在佛教那里找到了解决的途径。禅宗“无可无不可”“身心相离,理事俱如”的观念为王维半官半隐的处事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样,他既规避了尘世的喧嚣,又不必遁入老庄哲学清贫寡淡的生活状态,从而通过坐禅来消解其精神上的痛苦。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想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朝政的腐败,官员的倾轧,才士的不见用,志向的难抒,这些是诗人以儒家仁爱之心观照世界所产生的忧愤之情。它和以老庄哲学探索人生激发出的隐逸之情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于是诗人不得不走向了万法皆空的禅宗之路。因为禅学的世界消解了“有”的意义,从而解构了一切心灵的龃龉,启迪人去体悟般若智慧,从而获得了彻底的宁静。

2王维诗歌中蕴含的禅学思想

2.1“万法皆空”

“空”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坛经》上北宗禅大师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空”。这里,“空”并非虚无,而不可言说的“无限”与“绝对”。①“空”并不存在于外部而是求诸内心世界,也可以说“空”是与宇宙真相相契合的一种内心状态。它不能用任何概念去界定,只有通过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放弃一切情感思索才能达到,这就是佛家“一念不生现全体”的观念。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作为其释放情感的载体,广泛的展现了“空”的思想。诚然,这些山水田园诗歌大多写景,并无太多直接抒情或议论。而王维的匠心独运恰恰表现在这儿,他将禅学对“空”的阐释,信手描绘成一幅幅寓意深广的山水画卷,化抽象的哲理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诗心与禅道有机交融,创作出众多富含理趣的诗歌。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初读这首诗就感到一种清冷孤寂,再细品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禅学思想。首句“空”字,总领全诗,既描摹出山的空旷,又暗示心境的无波澜。“人语响”是有声,“返景”是有色,诗人以有声有色写空山,充分体现了禅家“一切声色皆虚妄”的教义。空山寂寥,人声飘渺,返景映苍苔,这是诗人所见到的山林,也是禅定后所达到的宁静的境界。拂除一切内心之象,所有声色化作心外之物渐渐隐没,收获心灵的彻底空明。由万法之空体会本性之空,而本性之空又印证万法之空。

禅定获得心灵的宁静之后,诗人超脱出现实的名缰利锁,在常人难以达到的虚空境界里谛听“万法皆空”的真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身处至空的境界中,所以能慧心独具察觉常人所忽略的声响。再如“雨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这些潜藏在自然界中的微妙声响与异动都被赋予了禅学的宇宙本源的特性:“山果“与”“草虫”的选择,使物象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诗人来说,山中习静的世界与内心的宁静暗合,所以,诗人达到了无物无我,体察宇宙真相的境界。也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异动声响都未能逃出诗人的绵密的心绪。可以说这是一种对性空之学有深刻体味之后才可有的胸怀和境界。

2.2“无可无不可”的中观思想

中观思想即观想中谛的思想,在王维的身上突出表现为“无可无不可”和“身心相离,理事俱如”。是王维“半官半隐”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②《维摩诘经》里较多的谈到了中观思想,其提倡居士禅,广泛的影响了王维的人生轨迹。

王维的这种处世态度突出的表现在仕途受挫后所创作的诗歌里,如《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若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平淡的语言将自己的际遇与心路历程向友人娓娓道来。刻画了一位无欲无求,终日与山林为伴的老者形象。但透过表层的云淡风轻,仍从中可以隐隐的感受到,诗人在诉说“松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时的一丝忧愤。若非时势的恶浊,政治的黑暗,诗人怎会发出“自顾无长物”的感叹?这与其说是一种无奈,不如说是士大夫惯用的一种自嘲。王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以佛理的智慧来疏导现实的苦闷。“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以禅宗万法皆空来消解人生穷达的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渔歌”意象的应用。这个意象出自《楚辞.渔父》,屈原被放逐时,遇到渔父,渔父劝他和光同尘,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刘宁先生认为一曲渔歌正是“无可无不可”心声的流露。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我则异于是,我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仁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穷达之理,在朝与在野,对于参透事象的王维来说已经无所谓适与不适,一曲渔歌道出了王维释然的心态。

其他作品也于细微处体现这种情感,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溅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独坐幽篁,月下抚琴,辛夷在山中自开自落,生死轮回无声无息。无论是人的作为,还是物的轮回都超然自足。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无人欣赏也不期人欣赏,这是发自内心的顿悟与无所不适的超然。

同时,佛教的中观思想也带来了王维性格上的懦弱:不敢彻底的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勇气站在风口浪尖直面丑恶。但至少他并没有倒入彻底的世故,能在恶浊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白和文人的尊严却也难能可贵。

2.3“坐禅观心”

王维接触佛教首先是从北宗禅开始的,后来,又转向南宗禅,但北宗禅对他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北宗禅神秀继承达摩祖师的禅学基本主张,即通过坐禅观心和克己修行来驱遣妄念。南宗慧能则主张本体上的一元论,抛弃了达摩祖师以来坐禅的形式,认为“固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④而北宗禅的坐禅观心的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旧唐书》本传上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所以,他的诗歌也多次展现了他安禅入定的情景。比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整首诗天然去雕饰,平淡而真挚,是山林老者的闲话人生。读来淡如白水,却并不单调,从内而外洋溢着一种洞悉人生的智慧于随遇而安的淡然。诗人缘山溪而行,漫无目的却从容自在,走到水的尽头,不疾不徐,席地而坐,安禅入定,淡看天上云卷云舒,诗人以北宗禅离垢趋净的坐禅方法来体悟南宗禅关于“空”的至理。“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坛经》)。在宁静的山水之中打坐,悉心体悟佛理,心无一物之时般若全现,达到佛理与诗心的深层交融。

再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千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超然世外,隐于深山之中,古墓参差,钟声渺远如天籁,泉声呜咽,日光清冷。“毒龙”在佛教中用来比喻人内心的邪念、欲望,诗人在这里强调唯有安禅入定,以佛理的光辉烛照内心世界,才会得到永恒的宁静。

3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禅宗思想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王维诗歌的创作,尤其是其成就最大的山水田园诗。影响范围包括题材、语言、内容、意境等。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在意境上的影响。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的表现艺术。有意境的作品,能通过特定的诗歌艺术形象,形成丰富的联想空间,以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特点,传达心灵的意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佛理的浸润下显示出宁静秀逸的特点。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以饱蘸的笔墨勾勒了一个宁静淡雅的世界。全诗以“空”开篇,自首至尾洋溢着浓郁的禅学思想。王维深刻的体会到万有皆为虚妄的道理,但他并非意在说明世界空无一物,否定现实人生,而是强调摒除一切私心杂念的淡然与波澜不惊。所以在空境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竹林中嬉笑而归的的浣女,有拂莲归来的渔舟,一派生机勃勃与宁静安然。从中不难发现,这便是诗人魂牵梦绕的精神桃源。王维将佛教的思维方式和诗人的慧心相结合,将内心主静的禅学宗旨投射于山水景物之上,既赋予了山水空灵的意蕴,又模糊了虚实的界限。在他的诗歌中,现实之境成为了诗人理想之境的载体,理想之境又同化了现实之境,虚实相生,共同拥有了一种宁静秀逸的气质。

再如《秋夜独坐》中写到:“与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精致而富有意蕴。将禅学静默观照的方式应用于景物描写,获得的是超于物象之外的天籁之音。试想在怎样的情形下才能听到山果落,草虫鸣?必然是外界于内心同时达到至静。王维将自然界中的轻微响动与理趣盎然的的禅意相交融,塑造了一个明静秀逸的诗境。

总而言之,禅学对于王维来说,与其说是一种宗教精神,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思想。他调和了儒家传统与老庄哲学在王维精神领域中的矛盾,并且给王维的诗歌创作带来新的灵感与意蕴。可以说,没有禅学的渗入就没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就没有理趣盎然的滋味,也就没有“诗佛”王维的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1]李壮鹰.禅与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6.

[2]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9-80.

[3]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1.

[4]李壮鹰.禅与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5]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1.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a68efa0242a8956bece48a.html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