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发布时间:2020-03-29 13:31: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不再是单向的、封闭的、一元的,而是多维的、开放的、多元的,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相互碰撞、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如学生的回答或发问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的行为令教师尴尬等等。那么,如何看待这些越来越多的教学意外?作为教师——意外的处理者,如何处置这些意外,才不致课堂因这些意外而松散、停滞、混乱,反而因意外而精彩。

 

一、 曹操为何不放“火箭”

 

背景描述:

 

这节语文课,学习的是《草船借箭》,这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历史故事,主要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造箭为难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巧借大雾锁江之时,草船借箭成功,令周瑜自叹不如。为了教好这篇课文,我早早地做了准备。除了认真预设好教学流程之外,还从家中找出了原著,细细地研究了一番,以便能在需要时从容应对学生的当堂“考问”。之后,我自信地走进了教室……

 

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师生重点探究了“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箭?”这一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特点的问题。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逐渐浓厚,质疑所碰撞出的火花也越来越精彩。可是,就在结课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从教室中间传了出来:“老师,我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提到有好几次交战,都有在箭头上裹东西,点燃后射出的战法。当时的船都是木制的,曹操那么聪明,他怎么会没有想到用火箭来击退敌人呢?这样一来,诸葛亮的计划不就彻底完了吗?”不说不要紧,一说就如同水珠儿溅进了滚烫的油锅里——炸了!附和的同学还不少:“我早在这么想了:不是说曹操是一个军事家、兵法家吗?他打仗很在行的,怎么会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几个学生不停地嘀咕着:“诸葛亮怕是刚巧碰着曹操糊涂的时候了。我要是曹操,保管让他有来无回……”还有一个孩子跟着起哄:“曹操‘只’能变糊涂了,要不然,诸葛亮不是被曹操烧死,就是被周瑜处死。他死了,这罗贯中还怎么把《三国演义》“编”下去呀?”哈哈哈……

 

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一团。

 

“曹操为何不用火箭呢?”是他一时犯糊涂?还是诸葛亮的计策不完美?或者真的是罗贯中有失误?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任由孩子自由发表,课堂必然会沦为说笑的“游乐场”。于是,我拍了两下手,说:

 

“同学们,你们的问题问得好!你们能学会思考,发现问题,大胆地对课文提出疑问。这是个非常好的习惯!”我一边用表扬稳住学生,一边为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不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回到课本里,再细细地读读课文,动动脑筋,看看究竟是曹操忽视了用火箭的战术,还是诸葛亮的计策不完美,或者另有原因?”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

 

一段时间的静思默想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接着又一只,第三只……接下来,精彩的一幕产生了:

 

课堂实录:

 

生:课文中说,诸葛亮的船队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开始擂鼓呐喊的。这个时候,是人睡得最熟的时候,曹操被吵醒,匆忙之间就没有想到要用火箭!

 

生:我觉得曹操不用火箭是有原因的。因为江面非常宽,用火箭的话,箭头上就要裹上一层有油的布条,箭的重量就增大,它的射程就会缩短,就射不到对方船上了。

 

生:我赞成××的说法,我还有补充。

 

师:请大家听他的补充。

 

生:课文中说曹操调来6000个弓弩手来射,我知道“弓弩手”是专射箭的,他们的臂力很大,射程比一般的箭手要远得多,这就说明当时弓驽手站的地方离诸葛亮的船队较远。再说,曹操并不知道诸葛亮是草船,当然不会采用火箭啦!

 

师:利用自己的课外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分析得又是头头是道,好!请继续。

 

生:是呀!诸葛亮特别选了大雾天去“借箭”,目的就是让曹操看不清虚实,以为是大部队来进攻了。这样的情况下,曹操要是选择用火箭,就会暴露自己,使自己的兵成为活靶子。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曹操才不干呢!

 

生:我觉得当时正处东汉末年,科学技术不发达,石油、煤油之类的东西是金贵的,是很不容易采集的。再说,曹操下江南攻打蜀、吴两国,远离自己的本土,他贮备的这些易燃材料就更加不多。在这种根本就不知道诸葛亮偷袭真相的情况下,他肯定不会选择用火箭,那不是浪费资源吗?再说当时情况紧急,哪还会有时间备好燃油,再让战士们一个一个地蘸箭头,然后射箭呀!

 

师:你的见解独到,带给我们别样的思路。

 

……

 

师:(继续引导)是呀,这一些曹操想到了,你们说还有谁也想到了?

 

生:诸葛亮肯定也算到了,而这也正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想他一定是考虑到曹操不用火箭才实行了此计策,使得草船借箭取得成功。

 

 ……

 

一切又回归主题,圆满结束本课时教学。

 

教学反思:

 

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堂课上,学生提出“为何不用火箭?”后,尽管导致了课堂的一时混乱,也使我手足无措,可是这恰恰说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的状态。一个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地思维,呈现他原生态的学习过程,这是值得珍视的学习体验。此时,如果我们随意地责以“你捣什么乱?”、“这个问题和课文无关,没有什么价值!”的话,就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探究欲、好奇心严重受挫;或如有的老师建议:立刻请他坐下,喝住争论的学生,只当什么没发生过一样,依然顺着原有的思路行进。可这样做虽比前者高明了些,但是这个问题决不会因此而消逝,因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效率几乎为“0”。所以,我没有呵斥,也没有回避,而是采用了“缓兵之计”:一方面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思考,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争取了思考的时间。这样,一则可以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来寻找切入点,伺机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再则,就算是学生谈不出什么,我也能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给出一个合理解决“意外情况”的方案。

 

再说,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把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通过体验所领略到的一切都广义地视为课程。因此,当学生提出质疑后,我马上意识到这个质疑的内在价值——虽然表面上这个质疑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却是一个深读课文的契机。于是,我有意把“意外”给以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一个问题“看看究竟是曹操忽视了用火箭的战术,还是诸葛亮的计策不完美,或者另有原因?”把学生引入到更深层次的研读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而且可以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合理的。学生的回答见解独到、旁征博引,知识面涉到了历史、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精彩纷呈。最后,我看准时机,顺着学生的精彩回答,用一个问题——“这一些曹操想到了,你们说还有谁也想到了呢?”将研究的方向重新拉回主题,顺利解决这“意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d320d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3a.html

《《草船借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